全球通史讀後感(精選12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讀後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全球通史讀後感(精選12篇)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1

在《全球通史》一書的卷首,作者向讀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原因就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編寫新的歷史,這不是說前人所編寫的史書是不正確的,而是因爲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新的問題,進而就需要探索新的答案。人們都說,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之一,因爲每個人、每件事都處在時間的慢慢長河之中,過去了的自然就變爲了歷史,所以,歷史其實無處不在。

在我心中,歷史本身是有神聖感的,手上拿着史書,就好像能抓住過去時光留下的痕跡。閱讀通史類的書籍其實並不容易,因爲它其中包含的內容太過於龐雜,但是讀通史會十分有利於讀者形成一種全球的視角。在《全球通史》一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摒棄了西方傳統的史學家通常使用的三分法,而是採用了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劃分爲兩個階段的方法:分別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各地區處於孤立時期的世界和一千五百年以後西方國家的興起並佔優勢的世界。

這種劃分方法十分有利於我們讀者消除自己頭腦中有關於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種時間差和空間差,我現在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就經常會把同一時期中國和外國的歷史進程進行一個聯繫和比較。因爲我們從小生長在中國,一直受到身邊文化的薰陶,就好像在還沒有系統接觸歷史這門學科以前,在腦海裏就已經潛移默化的瞭解很多歷史故事,對中國歷史也大致有了分期,但這樣就形成了很多固有思維。書中的這種劃分法可能一開始會讓我們覺得讀起來有些不習慣,但是它很有利於我們把對中國歷史的學習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學習中去,讓我們對歷史產生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我能從字裏行間能夠體會到一種現代感,歷史從來就不是一門孤立的學問,更不是一些人口中背背就可以的學科,我很喜歡學歷史,因爲歷史告訴我每一件事情都有其產生的原因和對應的結果,而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狀也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聯繫的。歷史學這門學科在我看來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的,就比如說:過去的王朝更迭告訴我們關注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性;幾次蔓延全球的戰火硝煙讓世界人民懂得和平的可貴,每一次的歷史現象必然會反應歷史道理,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經驗教訓才能不斷進步。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本國的歷史都是有聯繫的,就比如說一個國家現有國體的形成、現有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它的社會文化底蘊,這些東西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只有瞭解了其產生與形成的過程,才能找到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向。

作爲一名歷史學的學生,我們一定要在專業學習上下功夫,不僅要記住史實,還要學會分析史實,學會舉一反三,將歷史融入現實,發揮它所獨有的價值。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2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是美國曆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創作的歷史著作,該書內容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0世紀70年代多極世界相對峙時期,上下數十萬年,一氣呵成。該書材料新,範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人口、移民、種族關係、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作者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諸歷史運動、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與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所謂“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其實歷史不僅是宏觀的政權更替,也是微觀的個人命運,每個人都生活在歷史當中,並被歷史的進程所影響,以史爲鏡,也可以明得失、正衣冠。

首先,書中一直在強調歷史事件發展的邏輯性。他的《全球通史》,不像是我們刻板印象裏的歷史老考究著作的一樣,晦澀難懂,孤掌難鳴。他筆下的世界,是那麼輕而易舉的就由一個點,變成一條線,穿成一個面,交織成一個三維立體的圓。

有人說讀史就是在讀故事,其實本是如此,我們以後來人審判的視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實並不客觀,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個人邏輯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觀的前提下,我們不應該去評判歷史,以現代人的思維和眼光去對前人品頭論足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應該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養分爲己所用,對個人、時代、社會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變革,而且不同的地區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去計較所謂過渡的時間,用以比較各個國家甚至是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從食物採集到食物生產,還是從部落文化過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從農業社會更迭爲工業社會,都不是因爲某個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發奇想而發生的,總之,當時發生的不是一件事,這是一個過程。

其次,《全球通史》雖然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讓我意識到史書可以是啓示類文本,面對不同的話題,不變的是對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靜的闡述從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讀者認清現實世界和歷史的內在聯繫。從而使讀者的思維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和現實的兩個時空裏自由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想和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作的衝動。《全球通史》並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書,斯塔夫裏阿諾斯以自己對歷史和哲學的深厚功底,同時無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寬度,書中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變革的警示和憂慮等等。

最後,書中有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普遍都很敏感的一點,就是他對中國文明的看法,還是頗有啓發意義的。他認爲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只有三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社會結構的大革命,就是秦王朝對中國的統一,辛亥革命的爆發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過,在一個外國人眼中也可以如此的清澈,可見他的研究有多麼的深可見底。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3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爲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爲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於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爲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啓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裏。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這後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涌現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爲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儘管伴隨着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爲必需,作爲讀者,作爲一箇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

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於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於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4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裏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爲《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本書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的趣味性史書,它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與發展、朝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因自身閱讀能力有限,我只能從中截取部分感興趣的內容走馬觀花。下面就談一下我在讀後的感受。

一、兩性間的不平等

兩性間的不平等是源於新型農業太繁重,女人終於不堪負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顧孩子做家務嗎?我的認識是這種不平等雖然在新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的,但不是因爲太繁重,而是因爲生活得需要所產生的越來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勞動力,在同樣的時間裏,照料同一塊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幹活就可以生產出滿足所有人需要的糧食。

這樣一來就有空閒的勞動力回到家裏。那麼爲什麼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過是因爲女人的生理能力決定的,因爲孩子總是女人生的,過去因爲食物採集,無法多生孩子,現在口糧夠了,女人可以多生幾個,保證種族繁衍。於是女人理所當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後來的發展卻不是一開始可以預料的。雖然操持家務,照顧孩子同樣辛苦,但是沒有產出,就沒有發言權,於是,漫長的幾千年,女性淪爲第二性。這一幕甚至現在仍在上演:無論開始是怎麼受千萬寵愛所以做全職太太的,過個5年8載,便成爲多餘的人。當然,帶着豐厚嫁妝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還是那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二、文化的力量

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羣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着人類歷史的發展。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爲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以前一樣隨遇而安平靜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類“交流”爲幌子,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

放眼望去,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爲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發展”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成爲一個強大的國度,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然而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這是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找到的場景。

三、日益劇增的危機感

《全球通史》在最後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作者以及現在衆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險,美好中承載着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例如現在的朝美兩國,不停地研發新式的武器,日益劇增的矛盾,可是他們卻沒想到如果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那麼我們在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想一想,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着“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

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驚恐。我們必須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5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佔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瞭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羣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着人類歷史的發展。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爲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爲“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着力量的轉換。

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在對比1500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後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爲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誇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於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曆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爲的“夏朝是中國曆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曆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於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爲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並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後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爲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爲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過去。

民族、國家乃至於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曆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斯塔夫裏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爲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後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後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

斯塔夫裏阿諾斯以及現在衆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險,美好中承載着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着“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驚恐。我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6

作爲一箇中國人,不僅要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更應該瞭解世界的歷史,特別是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從世界歷史中繼承和發揚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將無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競爭,無法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現世界歷史的新型圖書。它在吸收國內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沉澱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歷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直觀地介紹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全書用豐富翔實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

古代卷從古代世界的開端,按縱的歷史發展進程依次對各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分章編寫;對公元前4世紀後的諸國按橫的歷史聯繫分章編寫。中世紀卷按地區和典型專題相結合的系統敘述。近代卷主要敘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法國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亞工人起義、英國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和第二國際、巴黎公社、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晚期的亞非拉國家等內容。現代卷主要闡述人類世界進入20世紀後所經歷的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技術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等內容。當代卷以對戰後世界各種基本矛盾運動的分析爲依據,反映戰後世界這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統一整體的發展過程與特點,反映各類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人民運動和對外關係的狀況與發展趨勢。

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爲歷史的經驗是最爲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歷史蘊含着經驗與真知。學習世界歷史,不僅可以瞭解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增長知識,還可以提升深遠的戰略思維,培養開闊的世界眼光,從而能認清複雜現狀,抓住要遇,應對挑戰。

世界歷史是人類作爲一個現實整體的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體系中的一部分。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有瞭解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和風貌,掌握了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的重大變遷,並從中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才能在全球化發展的環境中,認清複雜現狀,融入時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7

讀完《全球通史》這本書,感覺自己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世界史觀。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從西方的角度帶領我們漫遊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雖然全書有很多西方的主觀意識,但是不得不說這本書依然是現階段最好的世界通史簡介。

第一階段,即從史前到公元元年。史前時期即原始社會時期,此時人類剛剛由猿人進化而來,已經可以使用工具。這個時期的世界地形已經完全成型了。人類,開始從黃河流域,兩河流域等地區開始誕生。隨後人們爲了獲得食物開始狩獵,採得食物,採集文化出現。隨着食物的短缺原始人類開始聚集在一起生活,自此人類部落誕生,新石器時代到來。有了村莊和部落,人類開始長時間的定居在一個地方,但是原始的採集與狩獵滿足不了因爲定居而大大增長的人口。人類開始種植農作物,可是限制於生產力,不能夠在一個地方一直耕作,刀耕火種的方式在部落中被廣泛應用。這樣便在人口的不斷遷移中傳播農業,發現各種各樣的種植物。擴大生產,人口也得到了極大的增長這是最初的部落文化。

歷史的車輪繼續向前轉動,文明之火出現了。公元3500年左右,在兩河流域一個部落完成了從石器時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轉變。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會階級的出現是文明誕生的標誌。在文明條件下,人類充分發揮自身的智慧,各種新的生產技術的出現,灌溉技術,冶金技術,風力,水力的利用,車輪的出現文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被稱作古典文明,即我們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國。這些古典文明國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之後,他們便不在滿足自身範圍的地方?開始向外探索,這樣絲綢之路出現,各個文明古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商業上的,文化上的交流。例如佛教便是在這一時期從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這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前三千年,人類社會的大體已經形成了,國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經誕生了,這是人類從野蠻到開化的一次飛躍。這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在人口對技術與制度的推動,技術和制度對人口的反作用下。我們的文明之花得到了綻放。

這裏便有了一個問題。便是人類社會文明之火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是什麼。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認爲生產力的進步是第一要素。沒錯!在人類文明極其完善的今天,生產力的確是第一要素。但是在古典時代,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影響社會進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以狩獵爲生,爲什麼會變成以種植爲主的生活方式。並不是生產力的原因,而是人口的增長。因爲在狩獵情況下人們需要頻繁的不定期的遷移到別的地方。可是在人口太多的情況下,頻繁的遷移是不可能,並且隨着遷移,人們來到了一個新的地域,哪裏沒有足夠的獵物,只有平原河流。氣候的變化也是一個原因。人們只能被迫定居在一個地方,並發展起來農業,這樣在河流地區,由於良好的氣候調節,種植業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這樣人口進一步增長,不得不去開墾更多的荒地,地域的擴大導致城市的出現。

人口的增長導致社會制度的惡化,管理者隨之誕生,制度隨之孕育,國家出現。文明之火被點燃了。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下一個階段。即公元前一千年的時間段,我將其稱作統一聯合階段。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8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現在的人種分佈情況。6種主要人種,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種人,布希曼人,澳大利亞人,俾格米人。如今布希曼人,澳大利亞人,俾格米人這三種人種幾乎所剩無幾。高加索人一直呈現增長的勢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種。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達到頂峯後,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爲明顯。

對應公元1000年時代,正是宋金元,中國大陸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尤其宋朝政治開放,經濟繁榮,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後,中國大陸從文明史角度看,是一個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國以後才逐步改變這一趨勢。

歐洲文藝復興,從1350年至1550年,之後現代工業革命開始萌芽,1700年在整個歐洲展開。一個民族的復興,70年時間太短暫,沒有1~200年的歷史積澱難以成功。中華民族任重道遠啊。

黑種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陸發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擴張的時候,同時也受到高加索人從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總體來看黑種人的發展非常緩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對恃中,歷史上,相互的滲透很難持久,目前看來高加索人稍稍佔有優勢。站在人種角度分析,難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敵嗎?這個結論,讓人很是傷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對黑種人的同化滲透明顯有成效。也許未來的世界格局,誰掌控了黑種人,誰就可以繼續稱霸世界。

近十幾年來,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大肆擴張,可能已經引起當地人不滿情緒的增長。一帶一路的國策需要我們大量引進黑人留學生,這是應當的,但在執行過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如近期沸沸揚揚的山東大學留學生學伴制度。學伴制度本身並無問題。早年間,大量中國留學生到歐美學習,對方的學伴制度對我們學生幫助很大。相信每一個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們並不知道,原來資本主義人和人的關係,可以那樣的融洽,而不是像我們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資本主義人和人的關係都是很冷酷無情的。也許中國的對外開放,改革的路還很長。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9

不妨像《奇葩說》上那樣,先提出一個問題:讀歷史有好處嗎?

“自我維持生存和自我發展的慾望,成爲了人類偉大的推動力”,弗雷德裏克·巴斯夏說的。

每個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競爭中,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都要充實我們的大腦,武裝我們的思想。可我們一生下來就是同樣的人,什麼能改變我們的思想?環境、知識和時間。

這三者好像都輪不到由我們控制,環境和知識的改變是根據時間的推移來改裝我們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既然不捨晝夜地涓涓流淌,如何來改變它,從而讓我們的思想在競爭中拔得頭籌?

環顧你四周,你看不見時間的蹤影,但是你此時此刻站在的歷史長河中,前面是未來,沒人可以預測,即使你看見了未來,忍不住動動手指改變什麼,就像蝴蝶動動翅膀,那你改變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時空。你的身後是幾萬年的文明。

即使社會結構不同,環境、技術、觀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這一個個統一、滅亡、興奮、衰落的輪迴中找到閃光點。

希臘-羅馬留下的古蹟,雅典衛城的莊嚴,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三代師生的傳承。歐洲黑暗的中世紀。秦迅速的發展以及短暫的生命,漢武帝的“好戰”英明,野心勃勃,萬里長城史詩般的整修重造。

這些歷史結點的背後是什麼?是人,一個個有名或無名的人,它們的生存是如何維繫的?生活是怎樣多彩或無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滿灰塵的鏡子,一旦抹去灰塵,將和過去一樣明亮。

當你秉承着一顆當事者的心去閱讀那些不同時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會作何評價?

想象一下,你處在中世紀的歐洲,你是一名沒有人權的農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給自足,實則麻痹人們的意識,無處不在的枷鎖中。可是你每天要負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個坐享其成,無情無義的領主打、罵、罰、買賣、侮辱,看着身邊的人企圖逃離莊園,脫離這個黑暗的中世紀,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會怎麼想?反抗?起義?當時羅馬的斯巴達克起義,中國的陳勝、吳廣起義,他們人多勢衆,而你孤身一人,手無寸金。你會嘗試尋找新生活,還是忍辱負重。

如果你是中世紀歐洲時期的一名領主,面對那些沒有自由的農奴,他們跟自己一樣,都是由猿進化而來的人,只是起點不同,你會對他們起絲毫的悲憫之心,還是不願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樣站在21世紀人們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紀的人生,你就會感覺自己像是經歷了由史前到21世紀的進化與淨化——歷史是事實,事實是已經發生的,是沒有任何人在你耳邊打擾你對歷史的看法的,所以它是純淨的,就像清晨葉上的露珠,冬日車窗上的霜,實驗室中的蒸餾水,而不是水龍頭流出被漂***浸過的自來水,河中夾雜着各種生物代謝物的浪潮。

所以說,歷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淨鏡子上灰塵的水,讓鏡子保鮮、乾淨。

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當你把你的思想拿出來放在歷史這條奔流不息的長河中洗一洗,或許不能改變歷史,但一定能改變你的未來。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10

漢尼拔,大西比阿的最後歸宿。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戰爭結束後,漢尼拔出任迦太基執政官,並致力於戰後經濟的恢復,曾經的一代強國,在經濟上的飛速發展,再次引起羅馬人的警惕。他們要求迦太基交出漢尼拔,無奈漢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拯救祖國。在流放途中,漢尼拔一直幫助與羅馬有結怨的敵對國對抗羅馬,但都沒有很大的成效,最終羅馬忍無可忍下令通緝漢尼拔。公元前183年,走投無路的漢尼拔最終選擇服毒自盡。

他用一生實現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終身與羅馬爲敵。漢尼拔的一生折射了迦太基一代強國的命運。它可能是歷史上少有的,並非自身經濟衰落而導致滅亡的經濟強國。

漢尼拔的個人悲劇,若能順應歷史潮流,變革迦太基與羅馬爲盟,可能迦太基的命運會是另外一個展現的方式。歷史不能假設。歷史的變革從來沒有在舊制度中產生,只有摧毀舊的體制,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社會,毀滅即是重生。

正如我們的南宋王朝,直到滅亡之際,南宋的經濟依然強勁。在後來元朝的國際貿易大潮中繼續展現東方魅力,不與時俱進,只能無情被淘汰。

羅馬的大西庇阿憑藉擊敗迦太基的功勞在羅馬如日中天,麻煩也隨之而來。他的政敵時刻尋找攻擊他的藉口,每每他總是藉助昔日的功勞和軍隊的支持而免於懲罰。在一次審判大會上,大西庇阿提示民衆,今天正是扎馬戰役的紀念日,羅馬應該記住他的功勞。他成功地煽動起了大衆的狂熱情緒,結果許多人包括法官簇擁他來到神殿,向上天祈禱,賜予羅馬更多的像大西庇阿這樣的英雄領袖。

晚年的大西庇阿在經歷這些之後心灰意冷,決定離開羅馬回到坎帕尼亞自己的莊園,在那裏度過了最後的時光。在遺言中,他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羅馬,要魂歸故里。

同在公元前183年,兩位天才的統帥漢尼拔和大西庇阿離開人世。

迦太基因爲擁有漢尼拔這樣的天才而拒絕改變,慘遭滅國。羅馬共和國因爲擁有大西庇阿這樣的傑出統帥,而逐步走向帝國獨裁統治時期。600年之後西羅馬帝國滅亡。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11

通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開始渴望瞭解過去的產物。在近代以前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編寫了蔚爲大觀的史書,但是不可能有對全球歷史進行敘述的史書。實際上,連研究歐亞大陸甚至於東亞圈的通史都不可能產生。唐代是中國古代一個空前絕後繁榮的時代,疆界遠至近日的中亞,但是仍然不會產生哪怕範圍稍微擴大的史書,最多隻有一些遊記而已。從現代的角度理解,編寫通史遠不止是簡單的技術問題,根本的,它涉及到對於人類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這樣看來,在人類發展歷史的縱軸上,在某個時間點之前,通史的產生是不具備條件的。它不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導致工具和技術的進步那樣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說,影響通史產生的變量更爲多樣、複雜。

如此,通史觀點或者通史性的歷史著作在西方產生也是必然的。箇中的原因現在人所共知: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從15、16世紀開始西方文明首先開始全球擴張並領先於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時至今日仍然佔有絕對的優勢。

本書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說明了爲什麼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簡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於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在一定的空間範圍之內已然成爲自然界的主宰。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許,stavrianos教授是在給我們一個暗示或者說一個警告:前進的時候不要停下來回想走過的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序中兩次提到了中國。看得出來,stavrianos教授也擔心類似於中國這樣的發展會嚴重的增加全球的負擔(而不是所謂的威脅)。實際上,如我們所覺察到的那樣,當代中國的發展已經對局部的生態環境造成了驚人的影響,並且勢必也將會極大的影響全球環境,這遠比蝴蝶效應要嚴重得多的多。甚至於,一些激進的西方人可能會認爲,沒有中國人,這個世界會更加美好。值得稱讚的一點是,每段歷史都能夠給現在的我們以教訓和啓迪,比如爲什麼現在的中國社會會有這麼多問題,會顯得這麼浮躁和焦慮,大概可以用書中的一段話來解釋:

”問題的關鍵是在從技術變革的產生到允許其大規模發揮效用所必需的社會變革的出現之間,存在着一個時間差。造成這種時間差的原因是:技術變革因爲能夠提高生產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歡迎,所以馬上就會被採用;而社會變革則由於要求人類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調整,通常會讓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會遭到抵制。這就解釋了當今社會的一個悖論,即人類在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變得越來越能依照自己的意願去改造環境的同時,卻不能使他們所處的環境變得更適合於居住。簡而言之,人類作爲一個種羣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自身知識的不斷增長與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的智慧相對滯後之間的矛盾。我們將會看到這一平衡問題曾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反覆出現,並在今天由於我們運用知識的智慧無法趕上人類日益增長的知識而顯得更爲頻繁和迫切。“

目前的社會如此,個人也同樣如此,我們所追求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心靈生活卻有些趕不上。讀一讀歷史,能夠更懂一些。

最後,斯塔夫裏阿諾斯本人在“致讀者”中有這樣的表述:“每個時代都書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爲早先的歷史書寫得不對,而是因爲每個時代都會面臨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這在變化節奏成指數級增長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們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問並給出新的答案的新歷史“。這樣的一本歷史著作,大概也是時代的最好註腳。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12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兩個星期讀完了,不過讀的有點囫圇吞棗。因爲看的入迷,以至於我迫不及待想翻開下一頁歷史,到翻完最後一頁我還想再看下一頁。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選爲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讀《史記》《資治通鑑》沒覺得寫得好的。雖然歷史上對這兩部書,評價是很高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我覺得《史記》、《資治通鑑》就是一本帝王書,都是陰謀、權術、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權術駕馭羣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這樣的書不看也罷,也只有在現在的中國和一些落後地區還有市場。

而《全球通史》描繪的是人類歷史從誕生到現代一系列幾次大的飛躍。隨着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史前社會到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的現代社會。水渠種田、馴養動物、利用牲畜耕田、鐵的發明、火藥的發明、蒸汽機、鐵路。每一次大的技術變革都對社會才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塔夫裏阿諾斯總是不遺餘力的帶我們去通過遠古的歷史、來如何看待我們今天社會快速發展所面臨的新的問題。而他對這些新的問題也總是不下定論,讓我們自己去思考。世界未來是會變得更好,還是毀滅呢?環境問題、人口急劇增加和資源匱乏、核擴散危機、基因工程、社會不公平和貧富懸殊、青年的反叛,異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義、地緣政治和宗教爭端、貿易保護主義、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社會到底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呢?歷史也正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創造、探索,我們現在的每一個人都將見證這段歷史,也都要參與到這段歷史當中去。

斯塔夫裏阿諾斯說:21世紀不僅面臨着巨大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潛力。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確定無疑地預知未來,但是,他們能比較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