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鄭和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鄭和讀後感

鄭和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鄭和下西洋》。主人公鄭和本姓馬,小名三保。他後來進宮時,燕王賜名“鄭和”。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和探險史上的一段佳話。

從1405年起,他先後率領208只寬十八丈,長四十四丈,載人上千,載貨近千噸的船隊,這是世界上無論任何一個國家的船隊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鄭和帶着27000位經驗豐富的水手歷時28年,七次率船隊通過大西洋,爲開闢西方航線的計劃立下了汗馬功勞。許多國外商人都喜歡搭乘中國的遠洋船隊,卻不願乘坐他們國家的船隻。

在航海的過程中,鄭和風雨無阻,什麼也動搖不了他的決心。

有一天鄭和的船隊停泊在今天印尼巨港時,突然遭到海盜的襲擊。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災難,鄭和表現出了他的大智大賢。他先命令部下查明是哪一股海盜,原來海盜頭目是廣東人,名叫陳祖義,經常在這一帶劫持商船。鄭和一心想爲民除害,便下令奮爲殺賊。經過一番激戰,陳祖義打不過鄭和,便派人假裝議和,等鄭和一上船,就殺了他。鄭和早知道海盜會出此計謀,就將計就計,派人上船散佈謠言:鄭和的人都睡着了,快動手吧。愚蠢的海盜不知是計,被大船上的火箭殺死五千餘人,陳祖義也被斬首了。從此,各國商船在海上暢行無阻,大家都記住了這個名字------“鄭和”。

還有一次是在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歸航時路過錫蘭。當地國王看見鄭和的船上有許多財富,便起了惡念,把鄭和一行人騙進城內休息,又派五萬人上鄭和的船裏搶財寶。鄭和醒來後才知道船隊被搶的消息,他馬上意識到:不能硬拼,必須殺進王宮,活捉國王,才能解船隊之危。一聲令下,將士們猶如一枚枚弓箭,衝進了王宮,逮捕了國王,錫蘭士兵不戰而逃,當地人都記住了這個名字------“鄭和”。

1433年,鄭和在遠航歸途中病故於印度的古裏(今印度科澤科德),他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爲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和鄭和一樣,都是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雖然事隔690多年,但這種精神,永不磨滅!生生不息!”

鄭和讀後感2

今天我們學習了《鄭和遠航》這篇課文。從課文的字裏行間中,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富強的明朝,一個偉大的鄭和。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鄭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鄭和率領船隊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中共七次下西洋,歷經28年,遍訪了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多個國家與地區。

600年前,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其航程之遠、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把中華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輝煌的頂點,在人類航海史上創造了偉大的奇蹟。如此壯觀的航海之舉,在當時卻未能叩開中國走向海洋強國之門,只是作爲“孤立”的航海事件,當然也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發揮巨大的推動效應。其原因是除了受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制約外,主要是中國傳統社會海洋觀念的薄弱,以及傳統海洋政策的歷史侷限。

雖然海洋政策有侷限性,但鄭和爲了促進亞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作出了艱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讓每個中國人都感到激動。特別是鄭和在航行時遇到的自然與人爲的災難,他能夠鎮定自若、有勇有謀,最終轉危爲安,讓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牽動着國內外人民的心。

鄭和七下西洋,長駛遠駕,“示中國富強”。如此盛大的遠航,卻突如其來,悄然而去。它在經濟上揮霍民生財富,在政治上揮霍天朝理想。今天,我懷着這樣的心情讀完了第十課――《鄭和遠航》。讀完後我思緒萬千。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明朝期間,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被皇帝派遣到西洋各國訪問,並帶着禮品與各國商人友好交往。但是在途中也遇到許多的危險,它既要防止海盜的偷襲,還要與大自然鬥智鬥勇。面臨着多重的風險,他還是堅持航行。中國曾經擁有絕對的航海有勢,鄭和遠航將這種優勢推向瞬間的高峯,然後就突然停止了。實際上,在西方擴張勢力進入亞洲海域之前,中國就已經自己消滅了自己海上的力量。鄭和七下西洋,是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而此時,西方的海上擴張已經開始,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公元15是全球歷史上關鍵的一世紀,前半葉,中國勢力淡出海洋;後半葉,西方開始向世界擴張。決定未來命運的、雙方不可避免的遭遇與突擊,即將開始。歷史的意義不是重溫往昔的輝煌,而是反思曾經的輝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災難性的轉機在哪裏。在生活中,有許多持之以恆的事情。但只要我們向鄭和一樣,有着堅持不懈的精神,將會克服一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