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讀後感7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曾國藩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國藩傳》讀後感7篇

《曾國藩傳》讀後感1

剛剛完成60萬字的長篇小說《東京人》閱讀之後,小溪開始認真研讀張宏傑撰寫的《曾國藩傳》。

首先《曾國藩傳》從屢次科舉不中的曾國藩父子雙雙去“趕考”開始,讓原本一板一眼的人物傳記有了煙火氣、生動地拉近了讀者和晚晴重臣的距離。

曾國藩總結祖父曾玉屏:曾玉屏不管別人笑話不笑話,他定下來的事,九頭牛也別想拉回來。老頭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風水的地仙,不信醫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勝天。

失敗後要及時總結。曾國藩在落榜後總結出來,自己的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要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下功夫。

曾國藩的價值觀:尚拙

根據學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進士佔總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艱難的科舉過程還塑造了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多,總是失敗,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數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國藩自我管理的方法

曾國藩向唐鑑請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鑑告訴他,最關鍵的是每天都寫日記。這是入聖之基。隨後曾國藩開始了記日記生涯,當時的日記類似於我們今日的微博,送給朋友相互傳閱。

《曾國藩傳》讀後感2

在這個暑假中,我看過許多著名的圖書,但讓我記憶猶新的,還要數《曾國藩傳》這本敘述了清代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曾國藩的國學之書。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代末年,原來的曾國藩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曾子誠,乳名則叫“寬一”。曾子誠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從此一代忠臣來到了人世間。此書主要講述了他在年輕之時發奮圖強、日日夜夜不停地讀書,最終成爲了一代名臣。隨後又建立了湘軍,幫助咸豐皇帝抗擊太平天國,經過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終於戰勝了太平軍隊。可是好景不長,因爲英國的神教而引發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間,因爲這事他被老百姓罵成了賣國賊。事件平息後,過了幾年他卻病死在總督衙門,終年六十二歲,他爲了大清事業奉獻了一生。

我很敬仰這位爲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從不離職。文學修養更是了不得,從小就能熟背《逍遙遊》、《史記》、《文選》等古今名作,從這一點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記憶和耐心,因爲就拿史記這本書來說,這本書非常厚、非常難讀,如果換作是我,早就扔在一邊玩了。而他卻能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更讓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組建的湘軍在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時候,他的意志卻沒有被打散,而是東山再起,重整軍隊,繼續抗擊。在曾國藩功成名就之時,前往恩師的墓前進行祭拜,讀到這兒你不禁要問了,爲什麼這時他纔想起他的恩師,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說忠孝兩難全。

這是一本記載歷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讓我學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錯。這本書很奈人尋味,還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發現。

《曾國藩傳》讀後感3

這本書,我讀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動了我。對於曾國藩,一開始的認知是教科書裏面的壞人,現在,我知道他是多數人的信仰。對於個人明明就沒有徹底好的和徹底壞的之分。他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一生以聖賢自期,卻也不能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活一輩子。他的風雨飄搖的一生,浩浩蕩蕩,也給我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具體說不清是什麼,但是我覺得似乎離我們的理想很近,離我們的初心很近。我們走的越來越遠的時候,需要關照自己的內心,保存靈巧與可愛,也需要高瞻遠矚的目光以及對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聖人,完人本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並且我們的生存條件也不一樣,如何的要求自己,這是很難的。“君子慎獨”一直以來,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麼,是教科書嗎?還是別的。近來的日子我確有體會,似乎知道意識到,儒學理學文化以及現代科學對當代人的影響,那種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漸入我們的靈魂,長成我們的骨骼,成長爲一個健康的人。一直以來我常常會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節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爲更好的自己,要自我節制。昨天看了白巖鬆的“對白”他說“自由即自律”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每個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爲養成規範。未來的日子,我就試着做更好的人。

《曾國藩傳》讀後感4

今天讀到曾國藩在軍事、政治上都不順利,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47歲陷入人生低谷,在極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薦的老莊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曾國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的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爲人處世,總是懷着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爲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此時曾國藩終於認識到,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在家蟄伏兩年的曾國藩不斷反思自我,再出山時爲人處世脫胎換骨,待人接物,前後勢若兩人。

驚歎於曾國藩的“中年變法”,自我反思得那麼徹底那麼奏效,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20xx的奮鬥目標豁然開朗!其實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過程!讀着曾國藩,隨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時時刻刻在重審着自己,雖不能做曾國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學的。

《曾國藩傳》讀後感5

一直對曾國藩的生平很感興趣,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就這樣一個人,我們應該怎麼解讀呢。

推薦《曾國藩傳》的羅振宇老師說:曾國藩特別普通,出身平凡、缺點很多、才智中等。但正是這種平凡蛻變的過程,對絕大多數人都有借鑑意義。我也想借鑑一下,於是便開始了閱讀《曾國藩傳》。

曾國藩從小很努力學習,他在湖南老家的嶽麓書院學習一年半,參加湖南鄉試,之後中了舉人,後來他背起行囊去京城考試時卻名落孫山。後來他在父親的鼓勵下,留在京城,發奮攻讀,但是後來也沒有考中,家裏也沒有能力供他繼續留在京城。

但是對於考場失利,父親並沒有責備他。回家後他將自己關在書房裏一直苦讀,他又一次踏上了進京的道路,家人借錢爲他湊足了路費。這一次他沒有讓父母失望,他中了進士。這一下他讓父母揚眉吐氣,因爲這時的曾家六百年沒有出過一個進士,但是這並沒有讓曾國藩滿足。再後來他得到道光皇帝的賞識,御筆硃批,得到了一個翰林院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的傳奇故事。

讀完《曾國藩傳》我的感受是曾國藩是一個特別厲害的人,他的智商一般,並沒有考中狀元,但是他的人生目標非常明確,爲了他的目標不斷苦讀,最終黃天不負有心人,儘管後來的曾國藩被人們批判過,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曾國藩作爲接受傳統教育的人,他本本分分,爲清朝鞠躬盡瘁。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做人一定要有耐心,做一個內心光明的人。

《曾國藩傳》讀後感6

近日讀《曾國藩傳》頗有感觸,特別是對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精神很是佩服,我覺得此種精神可用“呆子”哲學來形容。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思之爲當今中國少有之精神,因爲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爲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爲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後做聰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學家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成爲一個科學家,必須要聰明。”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所謂腦袋聰明的人可以說他們如同腿腳快的遊客,雖然他們可以捷足先登的到達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會遺漏路旁,腦袋笨的人猶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後,往往毫不費力的把珍寶捧在手中,腦袋聰明的人正是因爲他們的推測,可以縱觀路上的所有難關險阻,至少也是有這種預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傷自己的進取的勇氣。對於腦袋笨的人來說,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進心。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爲人之師卻難成大家難爲大師。正如蘇東坡所說的難得糊塗。我覺得難得糊塗的境界就是一種呆子的處世哲學。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分的。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塗,扮呆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所謂的呆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展。着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爲把難得糊塗的呆子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

在如今的物質世界裏人們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利益。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過了就是淺視地表現了,糊塗一次也許更好。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傳》讀後感7

雖是囫圇吞棗式讀完第一次,卻也是獲益良多。以前瞭解甚少,讀完卻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無論從學識、人品、性格還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觸最深之處有五:一是其立志做聖人之後,幾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對於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於江湖,相比於左,足現其胸懷;三是對於大局的思考以及當前形勢的預判及把握,足見其格局;四是其開放的心態以及對知識的學以致用;五是其與家人及朋友的聯繫,書信的往來,也讓我佩服。

喜歡讀人物傳記,正是喜歡從別人的人生閱歷,去提取豐富自己的人生。這本書讀完已經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這是值得多翻閱的一本書。不過讀來可以覺察,作者寫作中的個人感情色彩還是很濃的。

最後,也發現了歷史的瞭解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維度切入,正如這之前對於太平天國的瞭解就知之甚少,只有歷史書上學到的,只知道被鎮壓而失敗,所帶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平天國一方。而從本書所處的角度,卻讓我認識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讀本書最大的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