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傳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孔子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傳讀後感

一個人是否高尚不在於他是否擁有英俊的外表,而在於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與內在的自身修養。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進階階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聖人孔子,雖相貌奇醜無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矚目。

孔子自幼孤苦,與母親相依爲命。但他接觸到禮樂時,樂此不彼,豐富了他的內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請中被拒後,仍是內心愉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青年的孔子受挫後並沒有先責怪他人,而是立志溫習學習的內容,繼續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所以他才能在三十歲時創立私學,與學生亦師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識沉澱量更加豐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門的問題。但他堅決不接觸有關神鬼的話題——他認爲若傾於神鬼,則國亡。孔子此時的言論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權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斷言,例如他會考慮到人性和法律;同樣,決斷也要有分寸,要節制。五十歲的孔子被流放在國外,然而他並沒有爲此悲傷,反而漸漸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傳承禮樂文化,鑄造人們的精神家園。孔子的思想隱隱告誡我們,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厭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獻自己的一份力——這也是每個人的天命。

孔子隨歲月逐漸衰老,生活的`經歷也更加豐富。他能笑對別人的任何言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並冷靜分析,堅持自己的立場,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謂一個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對君子忠誠;恕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故而此時的孔子內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爲約束……

孔子之所以被稱爲聖人,是因爲他不斷提升自己。我們又該如何學習他磨練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氣和,不得憤怒;其次,應要知禮,懂禮,守禮,用禮;最後要學會融會貫通,增強自己的判斷力和巧變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難時迎刃而解。讀後感·與此同時,也要抓住所謂禮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詮釋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寫照,也將是我們磨鍊情操昇華內心的過程寫照!作者:楊雲爍 ,希望能幫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