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如何思想,如何評判,都必須自己選擇,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決定。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們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一

曾經在讀者上看到過這篇文章,文章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裏,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然後在他過世後,學生把他的筆記整理出了一本書,就是《相約星期二》。曾想過要看看這本書,不過不久就淡忘了……

寒假有時間整理我的書櫃時,因爲爸爸的書和我是放在一起的,所以一眼就瞄到了爸爸以前買的書。“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映入眼簾,這句話雖然精練卻引起我的注意,記憶被回憶出,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既然當初沒有看成這本書,那就趁寒假好好讀讀吧!

在書中我面對了一個很樂觀,親切,談吐幽默的一個老人。他竟然爲自己辦了一場葬禮,並且隨着每個人給他寫的詩而又哭又笑。每天他都要面對他自己的萎縮,今天到哪裏,明天到哪裏?這幾乎比死亡更痛苦,看着自己的身體不斷萎縮,自理能力越來越差。但是這位社會學老教授卻享受着死亡,並經常和米奇笑談他彷彿又回到了嬰兒期,有人幫他上廁所,有人幫他擦屁股……

在不同階段都要享受着這個階段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而不是年輕時浪費青春時間,老了之後纔開始後悔曾經。我欣賞莫里教授的欣然接受,他不羨慕健康人的身體,他只是努力地把這段時間過着充實,享受即使病痛中的美好的事。既然一天天都要過去,那麼爲什麼不能利用我們能享受快樂和幸福的權利?而不是害怕並恐慌死亡,衰老的到來。

不過:“一旦你學會怎麼去死,你就學會了怎麼去活。”這句話好深奧的……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二

人總是傾向於爲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在看到別人談論深刻的或者自己不願意接受的話題時,總會滋生出“此人站着說話不腰疼”的想法,而這一切,也許只是自己缺乏改變的勇氣,我們的教育教授給我們的並不總是正確的,只有堅強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絕接受,而我無疑是個懦夫。沒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爲了以後的車子、房子、票子,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從來不會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過去的兩年裏,日子過的渾渾噩噩,毫無意義可言。

關於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狹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對他們毫不關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愛,這個話題過於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愛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愛,也許這並不是我失去了愛的能力,而是我處於愛中而不自知。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爲。也許是該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未知的世界。

關於自憐——只有你覺得可怕時纔是真正的可怕,每個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這份醒豁。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三

《相約星期二》是行將去世的社會學教授莫里在每個星期二教給他最喜歡的學生米奇的最後一課,沒有書本沒有時限,是有關人生的話題。“相愛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禱文,貫穿他的整個課堂。

莫里教授認爲現在的社會文化是灌輸人賺錢、養家、買房、買車……等一大堆的瑣事,而沒有教人學會照顧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視物質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滿足。對於這樣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辦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對於自己的夢想,也許在現實生活裏實現很困難,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圍人的思想所影響,爭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認爲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爲。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莫里教授樂於與人交談,活着就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談,去感受他們的思想。

我想我要學着象莫里老人一樣建立自己的文化,學着去愛,學着去給予,學着去交流,學着去關心,建立自己愛的文化,堅持自己的夢想,獲得生活的真正意義。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四

也許是人到中年的緣故吧,最近一來我總是問自己:“人爲什麼要活着?”、“人生的意義在哪裏”,這是二十歲左右的人最愛問的問題。到了四十歲,人大多已經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它還會悄然從心底冒出,讓我黯然神傷。這千古之問,有誰能說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學家,他們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卻並不解決我們平凡人的問題。一位老人,在臨終之前,通過他的學生,向我們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書《相約星期二》封面的話,當時買這本書時,並不是因爲寫着餘秋雨的推薦做序,而是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裏,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米奇把他對人生的話題拉了個目錄,每週二飛到老莫里身邊,聽他講述,其實不能叫講述,叫兩個友人之間談心更爲恰當,直到老莫里離開。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老莫里漸漸影響着米奇,影響着周邊的人,我想還有讀了這本書的人。

這位叫做莫里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的病。這種病從腿部神經麻痹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爲止。這是一種殘酷的絕症--靈魂將眼睜睜地看着軀體一點點死去。但莫里決定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學生,已經成爲專欄作家、記者的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臨終的老人都說了些什麼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義的話,你可能會失望的。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他說,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對整個社會……這些極爲樸實的話,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謎底其實可能很簡單。

但莫里老人並不簡單。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時候,他還能談笑風生。談到死後火化,他對家人說:“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談到墓地,學生說:“我會去,但到時候就聽不見你說話了。”莫里笑了:“到時候,你說,我聽。”莫里以自己最後的存在,論證了人性的美好。一個普通的美國老頭,一些普通的話語和生活細節,但是讀完卻讓你悵然良久,這就是《柙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五

看完這本書,我用了半個月時間,每看完一篇都讓人深思,讀後感也不知道如何寫纔好,沒有多少文采,只能發表看到某段話時當下的感想。

剛開始看沒有多大感觸,直到第49頁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我合上書,想想自己,發現這27年我很樂於享受後半句,卻很少去做前半句。還記得父親曾跟我說過:“只有你先對別人好,別人纔會對你好。”父親說的和莫里教授所傳達的意思一致。但是我們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頁,當我看到莫里說:“如果你想讓別人相信你,你首先應該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後倒去。”這句話對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觸的合作伙伴總是充滿了疑慮,總是不相信對方,其實猜疑都是多餘的,在你不相信別人的同時又如何讓別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頁時,是我對整本書感觸最深的一處,也是我唯一反對莫里之處。他說:“如果你能接受隨時死去的事實,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耽於抱負了,你爲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麼重要了。”合上書,我想:“人類對物質的要求不是絕對的,看你處於什麼樣的人生境遇,當你處於將死之時,物質便已然顯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愛會成爲你的第一要求,在親人的陪伴,愛人的守護面前,金錢就如糞土。但是當你依然處於健康的狀態時,物質便不可或缺,你的滿足感不僅僅只來源於精神,也來源於事業上以及物質上帶來的成就感,爲了這份成就感這份滿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時間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說的“你爲此付出的時間精力就不那麼重要”。當你處於一個旺盛生命力的階段爲什麼要過一個瀕死的生活狀態。把握一個度,不要完全杜絕物質,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個時刻,都不要放棄愛,愛別人也愛自己。

只想說《相約星期二》對我的生活、感情、事業都很適用,看完第97頁的時候,我笑了,因爲發現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維方式,“你一旦投入進去,就能充分的體驗它,知道什麼是痛苦,什麼是悲傷,你認識了這份感情,現在我要超脫它。”說的真好,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處理情緒的方式,當傷心難受的時候,任由自己這個情緒的抒發,最後告訴自己這也是情緒的一種,沒有人一定要天天開心。超脫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緒、感覺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場遊戲——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離開你。很灑脫,身爲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說的一樣,就是來體味這世界的百態,開心、傷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種情緒,經歷每一件痛苦的開心的事情,告訴自己這是屬於我這輩子獨有的經歷。不要被自己的負面情緒牽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