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精選18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精選1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精選18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最近又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每一條建議總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讀後有很多的感觸。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條“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在課堂中,現在我們的孩子總是正襟危坐,缺少了靈動的思維,與智慧的碰撞,似乎他們並不是這個課堂的主人。有這樣的現象,糾其原因還是老師的問題,沒有給孩子一個思考的世界,孩子沒有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小主人,他們不懂得也沒有辦法融入到課堂裏去

“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許多學校和教師的真正可怕的失誤,就是他們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的掌握知識上去了,讓學生記憶教師講過的現成的東西,死背教科書。一個人到學校裏來上學,不僅是爲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爲了變的更聰明。”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個案例:《圓錐的體積》這節內容的教學,備課時,我想,就有教師操作,演示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的情況,他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再演示不是這種情況時,怎樣計算的。如果按照這樣的教學過程,孩子們也聽的懂,但卻沒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如果“孩子是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應該重新設計。於是我想到了發給他們一個圓柱和幾個圓錐,通過倒沙子,經歷操作、觀察、發現到最後的結論:只有在和圓柱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纔是圓柱的三分之一。孩子能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的思考,對所學的知識當然會記憶得更加深刻。課堂是屬於孩子的,孩子在其中的主體地位,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如果沒有他們在其中的積極參與,這樣的課堂是殘缺的,再精彩也是不精彩的。

那麼如何使思考的需要成爲孩子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蘇霍姆林斯基提出“需要使用教師的智慧。你首先要把自己培養成思考者。”我覺得老師可以這樣着手:

1、給孩子一個積極思考的氛圍,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他們沉浸到問題中去。

2、老師成爲認真的傾聽者,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正確,是否到位,聽他說完,其中肯定有思考的亮點。

3、不斷充實自己,成爲一個有豐富的思想寶藏的教師,才能真正點燃孩子的學習願望。

學習是一種幸福,帶領孩子徜徉在思考的世界裏,使孩子的智慧得到磨練。讓火花有一天能變成火焰,孩子能產生獨立的思考,孩子才能在學校裏變的越來越聰明。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後,我深受啓發。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有益於我們開闊眼界。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後進生的幾條建議。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爲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後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就進行鞏固性的練習。

對這些兒童來說,我們首先是要改變我們的看法了,對“後進生”的教育工作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簡單地認爲轉變"後進生"就是爲其補課,提高成績。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們應該知道,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那麼該如何做呢?

對於學生我們應更多的是要發現他們的的優點,哪怕是肯定平常學習生活中一個小小的閃光點也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得到教師的肯定是對他們一種莫大的鼓舞。小學生年齡小,易受暗示,喜歡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數學課堂中,我發現一個平時成績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舉起了手,並在大家的鼓勵下正確地回答了問題。當場我就讓全班同學表揚了他,課後,我又單獨以進步獎獎勵了他。從此,他上課的積極性高漲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其次,精心地爲所謂的“後進生”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練習,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對症下藥,各個擊破。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所以他們的弱勢也是不同的。對於這些後進生們,應當經常注意平時作業錯誤的地方,總結歸納弱勢所在。然後進行有針對的練習,加強鞏固。

再次,藉助集體的力感染後進生,這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操作起來也是有很多難度的。首先要把學生按照成績分成小組,要以好帶差;讓學生養成互助互學的良好風氣,讓好學生理解“教學相長”的內涵。自然他們就願意交了。要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大家庭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樣整個班級的學期氛圍也會越來越高漲,後進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幫助。

當然,最重要的還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不要妄想速成,短時間見成效,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態面對他們,教育他們,只有這樣,轉變後進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共有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爲指導所寫的一本教育專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

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底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一節課,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確實,我們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上課,批改作業……可以說,用來備課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們在抱怨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思考,怎麼才能處理好時間,怎麼才能進行終生備課的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當然,讀書也並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海洋。

如果我們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知識,應當是我們知識海洋裏一滴水!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後的閱讀中來尋找答案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再次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平時在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如何做好後進生的工作等。書中還有許多關於教學管理、教學經驗,教師對課程的計劃和組織,以及如何提高教學成績等等。

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給我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會遇到落伍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他把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歸結於教師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所謂個別對待簡言之就是“因材施教”,現在大家都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和要求。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及反應能力各不相同!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認爲“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他告誡我們要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就這引發了自己的一點點思考,在日常教育中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對待,這一點大多教師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師都是這樣去做的。但在課堂教學中要是做到這一點,估計就有點難了。其他原因且不說,單就學生人數來講,就能讓教師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數地區推行“小班教學”,大部分地區,班級人數都超過40人以上,我現在所教的班級人數一個班有55人,另一個班也不少,在這樣“臃腫”的班級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個別教學,談何容易!55個學生就有55中想法,就有55中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個別對待學生,這是一條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學思路,關鍵要看執行的條件是否可行。現在我帶的班每天光批改課堂作業本就已將讓我忙的不可開膠了,那還有時間去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呢?當然這不是自己不這麼去做的理由。

現在的後進生怎麼產生的,或許就是應驗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吧,“我們沒有合理的個別對待學生”。以至於現在一個班裏會有那麼多的後進生,而老師們當然也包括我,就知道去埋怨學生,認爲學生沒有好好學,甚至認爲他們“笨”反應慢,可是我們何嘗不換位思考一下呢?老師們又何嘗考慮到那些後進生的痛苦,因爲某種原因上課聽不懂,卻還要裝作很認真聽講,配合老師,對他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煎熬!作爲老師你採取了個別對待學生了嗎?沒有!我們上課只是把大衆的東西強加於他們,並沒有考慮到他們能否接受啊!長期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了!雖然目前來說,個別對待學生實行起來有點困難,但我覺還是應該朝這個方面不斷的努力,時間是靠自己擠出來的,方法是靠自己探究出來的,只有這樣才能才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爲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書育人者!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這幾天,我又將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拜讀了一遍,越讀越是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真是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說到:“在絕大多數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至7分鐘。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爲他自己的東西,纔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這是多麼深刻的表述啊!新課標同樣也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通過課前質疑、讀中釋疑、學後小結,這樣全程參與,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怎能不高呢。我認爲,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做爲教師,就必須學會“放棄”。常說放棄是一種美麗,而教師如果放棄的是一直以來主宰的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美麗。

那教師的任務是什麼呢?還是傳道、授業、解惑?不。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不斷地保持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熱愛,點燃創造性的火星,設法使它們熊熊地燃燒起來。這與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創新、個性發展不是同樣的道理嗎?我想只要教師主動從“首席指揮”退居到“幕後策劃”,把發展的空間全部留給學生,將心比心,以情換情,那我們的課堂內外就將永遠如沐春風,充滿歡笑了。

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豐碑。他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給學生髮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每個學生都能成爲善於思考的人,成爲對國家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最近我一直在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做個讓後進生充分體驗學習快樂的教師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後進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對於班上那幾個成績總是不理想又沒有家長輔導的學生,我也很頭疼。曾經使用各種辦法彷彿也無濟於事,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應該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後進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就是“賞識教育的理念”。教師應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幫助他們不斷進步。而有時,我們教師又常常因爲其作業不能認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後進生那僅有的、微不足道的優點。其實,我們應記住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二、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我感覺自己還算是個愛思考的教師,但仍覺得很慚愧,反思近兩年來讀的書籍少之又少,總是以時間不夠用給自己找藉口。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爲‘不尊重思想’的徵兆,那麼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象教師一樣不願意思考。”所以,教師要把課上好,就必須讀書增進知識深度;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養,就必須讀書;教師要研究學生問題,處理學生問題,就必須讀書增加心理學知識;教師還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長起來。

所以,今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今年暑假,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確實受益匪淺。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讀完之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多年來深深困惑着我的問題突然間有找到了方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是啊,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作爲老師我們每天都要備課、上課、放學、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還有些瑣碎之事要處理,有時候忙起來真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中蘇霍姆林斯基講到,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纔會在這門學科上下功夫。作爲老師,自然希望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只有這樣他們纔會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踊躍參與,才能主動地思考、學習,從而學好這門課。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你任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很多家長都說,看到孩子回家先做哪一門的作業,就說明他們最喜歡哪門功課。我調查了一番,學生們確實是把自己最喜歡科目的作業放在第一位。因此我特別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改善作業的形式,適當減少了作業量,一段時間下來發現越來越多同學開始把語文作業放在第一個做,語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精神爲之振奮,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們借鑑,效仿。讀了這本書,感覺蘇霍姆林斯基帶給我的收穫實在太大,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走過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別樣”;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見雲霧”;第三重“看山,依舊是山”。“走近”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進”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說”。炎炎夏日,手捧此書,思考、閱讀、寫作,這是我從事教育工作後的第三次重讀。

第一次讀: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觸《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在參加工作後的第2年,學校教導主任送來此書。那時的我,初入教師行業,黃毛丫頭不知事,不能完全領會書中的涵義。但不能忘記的是,作者在書中描繪的種種美好的教育場景:在碧波盪漾、奼紫嫣紅的春季,作者帶着孩子們去郊外踏青,與孩子們共同記錄蝴蝶飛舞的痕跡,呼吸青草的氣息,感受泥土的溫潤,撫摸泛青的樹皮;在漫雪飛舞、玉樹銀花的冬季,作者帶着孩子們在自己修築的土屋中朗讀詩歌,排練劇本,大家都沉浸在難以言狀的心靈喜悅中……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這樣的生活,質樸、簡單,看山是山。只是那時的我,能力和見識都未能撐起這樣的渴望。

第二次讀: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讀《給教師的建議》,大概是在工作後的第7年了。記得當時在一個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灑灑寫下了3000多字,只爲紀念重讀的意義。“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記”“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無數提綱挈領的話語,無不縈繞耳邊,時時激起我對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見”和“啓發”。看見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樣子;啓發生命,啓發生命從不完善走向完善,從不自由走向自由,從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讀:看山,依舊是山

第三次讀《給教師的建議》是今天。對於一個有着11年教齡的教師,重讀是一堂課。第三次讀,讀到的不是話語,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偉大的愛。我稱之爲“熱愛”。蘇霍姆林斯基的“熱愛”是我從教以來,感受到的最爲純粹的、最爲樸素的、最爲單一的,似乎還帶着些宗教情懷與信仰的無關宏旨,卻足以支撐教師走完教育人生炙熱的情感。無以言表,唯有摘錄,附上收穫。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這讓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個學生達到同一標準。學校不是工廠,班級不是車間,學生不是產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對待每一個鮮活的、個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應成爲教育的口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最後結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分曉。你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有時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這讓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氣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靜靜等”的過程。教育是“種植花木,不問花開”的優雅藝術。教育應爲每一個生命質量負責,而不爲一時顯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創造性的最重要特徵之一是他工作的對象是兒童。兒童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着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這讓我明白:教育面對的個體是生命,是有着創造、有着發展、有着無窮希望和未來的人的生命;教育者應該看到人性,爲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義,活着更快樂而存在。教師應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學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內心衝動所要求的去做。這種衝動總是最崇高的。但同時,教師還應當會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內心衝動,不要屈服於自發的情緒。在對你的學生的錯誤、冒失、一句話、不正確的行爲需要作處理的時候,這一點尤爲重要。”這讓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緒,後處理事情。控制情緒需要艱難的掙扎,但滅掉憤怒之火的永遠不是火,而是以柔取勝的水。

蘇霍姆林斯基說:“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這讓我明白:教師不可以不讀書。教師不讀書,不可引導學生增長見識;教師不讀書,不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不讀書,不可陶冶學生情操,不可引導學生感受人間真善美。教師不讀書,豈能要求學生讀書?因爲沒有閱讀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舊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終是“大道至簡”,無法一一羅列。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可讀十餘次,或是多少教齡,讀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滿懷激情地站在講臺上,愛我的職業,愛我的學生,要感謝這本書,感謝這位偉大的教育先賢。涓涓細流,漫漫教育路,總有新鮮的血液。也許我窮盡一生,無法抵達教育的盡頭,但我會警醒自己:慢慢走,靜靜愛。選擇愛,將愛進行到底;選擇教育,爲最初的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暑假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我從這本書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這本書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對你娓娓道來。作者不喜歡大而空的說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都認爲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時間就過去了,可收穫卻不大。那老師的時間應該從哪裏來呢?《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在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爲一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特別愛開小差,於是在老師他們的評語中都有這樣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應該說,注意力不集中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蘇霍姆林斯基究竟給我們提出了怎樣好的建議呢?在這裏,他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繫,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繫,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第三,班主任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育轉化每個班幾乎都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指的是:前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後一樣東西就該要學了;剛學完這一樣,另一樣又忘記了。對於這些孩子,許多老師認爲要減輕這些孩子的學習負擔,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內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但蘇霍姆林斯基認爲這種對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學習越感到困難,他的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閱讀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讀中提出問題,讀中感悟。閱讀不僅能使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藉助閱讀發展了孩子的智力。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躍。這也是教師對後進生個別因材施教的重要實踐工作。

第四,《給教師的建議》教會我們做到“愛心、細心、耐心、慧心”。

“愛心”是爲師者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因此,作爲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是愛學生,孔子說:“有教無類”。對全班學生,無論是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還是調皮搗蛋的,均應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

教師工作是門細活計。教師管的事特別多、但卻要求特別細。大至教學工作,小至掃把、粉筆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樣樣少不了教師操心。因此教師應具有一顆纖細如發的心———細心。爲此,我們要認真做好“六個勤”,即“勤觀察、勤交流、勤家訪、勤鼓勵、勤表揚、勤記錄”。

大教育家培根說“無論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靈魂。”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特別強調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爲教師我們應該用耐心去開導學生,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給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循循善誘的指導他們,努力讓他們明白自己哪兒錯了?爲什麼錯?“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這句話說得就是如此。不厭其煩,不厭其細,時時抓,細細抓,是作爲一名教師所不可欠缺的。

耐心——教育永遠的希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到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爲一名教師,一定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變化,探察他們的心理,重視他們的心靈感受和情感體驗,適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

“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營造和諧、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創造展示的機會和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抓住每一個細節,關注每一個學生,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提高、發展、成功。

以上只是我在閱讀《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然而僅是這點粗淺的認識就已使我受益良多。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爲中小學教師編寫的教育專著。

相比以前讀過的教育專著來說,這本書讀來更讓人覺得親切。因爲文章不僅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動的實際事例,深入淺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深受啓發。書中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我最喜歡裏面一些關於後進生教育的建議。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的一段話:“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但是,千百次的觀察使我們得出結論: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

我是這樣理解的,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驚奇、讚歎”就是一種大愛,後進生是更需要愛的,而且是大愛。對後進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師,一定是心中有真愛的人。陶行知先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確實,沒有誠摯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個課間,辦公室突然風風火火衝進一個同學,氣喘吁吁地向我報告:“不得了啦!老師,有人在教室裏打架。”我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見他手拿掃把,滿臉怒氣,惡狠狠地盯着對方,嘴裏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裏卻噙着淚花,對方是平時也表現不太好的小W。而一幫學生在近旁圍觀,誰也不敢上去勸阻。

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小Z是我們班一位名氣在外的學生。說他有名,那是由於他的脾氣和爲人。該生脾氣暴躁,氣量很小,稍有不順心,馬上就會找人發泄,無心向學,很多老師對他只有批評,沒有表揚。他也知道老師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應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棄,常常故意誇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負同學爲一種樂趣。

面對着怒氣沖天的小Z,這時如果命令他放下掃把,停止這種無理的舉動,估計他會服從,可是能使他心服嗎?對待學生產生的激情與衝動,我想做老師的更要注意態度,頭腦一定要冷靜,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則會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師生“頂牛”的局面。因爲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與控制自己的能力顯著降低,有時明知自己不對,也不肯當場認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育是無效的,唯一的辦法只能是進行“冷處理”。

於是,我走到他身邊,態度溫和地對他說:“你有什麼委屈,老師幫助你解決,相信我嗎?”小Z停了半晌,終於點點頭說:“相信。”剛纔十幾個同學都牽不動的“野馬”,被我帶走了,到了辦公室,我等他情緒安定下來,然後慢慢了解。原來,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見位置太窄了,坐不進去,卻見到小W的位置寬,就認爲故意整他,走過去一把手就推開桌子,碰痛了小W,小W無緣無故捱了痛,不服氣打了小Z,就這樣互不相讓打了起來,看來的確是一場誤會。

下課後,我又找了他們倆談話:本來,班上人多,桌椅寬了些,佔滿了整個教室,下課時,大家出去活動,離開位置時,免不了要移動一下桌子,有時無意中誰的位置變寬些窄些有所難免,大家胸懷寬廣,同學之間互敬互讓就好了,不應該爲這桌子傷和氣,大動干戈。經過一番細心的開導,兩人向我認了錯也主動向對方道了歉。

這次事情是解決了,但是對於像他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學生來說,每天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發生,我該如何轉化這樣的學生呢?我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這就是: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多給一點表現的機會。

1、多一點寬容。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像他這樣情緒特別容易激動的後進生,犯錯的機會更大。他的理智對情緒的約束力比較差,感情一衝動就不顧一切,忘卻已經形成的正確認識,從而產生一些錯誤的行爲。因此我就考慮到他這樣的特點,凡事都降低點要求,對於他犯的一些小錯誤,並不是批評指責,有時甚至只是簡單地替他指出即可,給他創造一個寬鬆的心靈環境。

2、多一點耐心。

後進生的心理活動是十分複雜而又充滿矛盾的,所以,轉化工作並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轉化的過程是有反覆的,這就要求我們抓住反覆點,促使其飛躍。雖然小Z在一開學的時候表現還不錯,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恢復故態。我抓住他的這一次反覆,多次跟他談心,鼓勵他多參加有益的課外活動,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動上來,減少他調皮搗蛋的機會。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教師看學生的目光一定要變,方法要變,要求要變,否則,即使我們的眼皮底下有了愛因斯坦,我們也只能看到那隻難看無比的爛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後進生,那麼請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儘可能地關心孩子,多給他一點耐心。

3、多給一點表現的機會。

每個後進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只有抓住其閃光點,有計劃地爲他們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才能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取得同學們的信任。這學期開學不久,我就發現小Z有一個優點,就是有時上課較認真,積極舉手發言,而且有時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據我的觀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進心,也很聰明,只是自小沒有養成好習慣。在一次班會上,我特別表揚了他上課認真,積極舉手發言這一優點,要求全班同學學習他的優點。這一次的表揚令他興奮不已。同時,我又不失時機地指出他平時調皮搗蛋、欺負弱小同學的壞行爲要不得,以後要努力改正,事實證明他很樂於接受老師的善意指正,而且變得越來越好。

我很認同這樣的話:“閱讀是教師成長最有效的方式,有時候讀一本書比組織幾次培訓活動都來得有效。”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對我觸動動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每個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衆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繁忙而瑣碎,尤其在市裏中學當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首先,她們的工作時間太長了,真的是“兩頭不見太陽”。早晨到校時太陽還沒有出來,下午太陽下山了,她們還沒有回家。其次是他們的身體狀況。每次放假後第一天上班,他們都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可是用不了兩週,個個都被學生折磨的面色蠟黃。一年到頭,很少能在他們的臉上看到笑模樣。很多女班主任的臉上由於長期焦慮、生氣、操心費神而佈滿黃褐斑。還有現在的家長也是很難纏,動不動就打12345熱線反映情況,弄得老師、學校都很被動·······凡此種種,都讓我對班主任這個職位望而生畏。他們除了評優樹先的時候能有幾個人得獎讓人覺得有點成就感以外,真的讓人覺得毫無幸福感可言。可是當我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反而有了一種強烈的想當班主任的衝動。它讓我覺得班主任的工作其實是一個施展個人才能,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舞臺,如果方法得當,它不僅不會帶來痛苦,反而能帶給我們一種幸福感與成就感,會成爲教育事業快樂的源泉。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沒有當班主任的經歷,就不能算是成功,甚至這種經歷的缺失會是一種終身的遺憾。於是讀完書的這些日子裏,我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我當班主任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舉措。

我會在教室裏建一個讀書角,在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他們喜歡的書籍。而不是像有的班級裏一樣都統一把書“密封”在講臺旁的書櫃裏,一個學期都沒人借閱。當然,這相比於農村中學來說,有書櫃也算是一大進步了。學生只有擁有自己的圖書館,班級裏有藏書,才能培養學生愛閱讀的習慣。

每天早晚會有10分鐘的讀書時間。十分鐘不長,但是如果能夠每天堅持,堅持三年,我想這早晚的閱讀量也會是驚人的。每個學生在一個學期裏都會有3到4次機會在早晨讀之前或放學前給同學們分享自己喜歡的閱讀故事。這樣做,不僅鍛鍊了學生們的膽量與自我表現力、朗讀能力,更重要的是會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找故事的準備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閱讀量很大的活動。

真正的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懷,關注個體差異。就如班裏有一個學生A,因常年學習習慣不好、挨班主任批評漸成習慣,養成了對誰的話都“油鹽不進”的狀態,對每位老師的“軟硬兼施”都有足夠的免疫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上課就睡覺,連課本都不帶了。有一段時間,面對自暴自棄的他,我也是無計可施,採取了大多數教師的態度,對其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可是讀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不安中。之後我就開始反思自己作爲教育者的錯誤行爲,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我看他聽不進去課,就給他找了與歷史課有關的課外書。我沒有強迫他學習、聽課,二是告訴他自己對他的關心,並不希望他在人生最寶貴的年齡階段一無所獲,我希望他能夠爲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渴望他成才,讓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愛。有的時候,金玉良言說多了就變成了陳詞濫調,所以我就說這麼多不再繼續了。既然不願意聽課,那就多鼓勵他看看課外書。我相信只要他看書,看的書越多,對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背景瞭解的越多,他就會對歷史越感興趣,上課也就越有利於引起他的興趣,有利於他記住該記住的知識點。而這也可以提高他的自信與自尊。遺憾的是,我只是他的歷史老師。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就可以對他各科進行規劃,幫他重拾學習的信心與勇氣,進而由學困生轉化爲優秀生。

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勞動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情懷。現在的學生太缺乏勞動了,他們除了睡覺就是上學,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他們完全沒有時間與機會參與勞動,家長也缺乏這種意識並認爲這是浪費他們的學習時間。其實適度的勞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毅力與情懷。老祖宗那句“勞逸結合”是很有道理的,磨刀真的不誤砍柴功!如果學生們都經歷了良好的勞動磨鍊,就一定不會出現那節課上“不願意成爲周恩來那樣的人”的事情。學生們認爲像他那樣工作會被早早的累死。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他們整天坐在鋼筋混泥土鑄就的小房子裏痛苦的學習,缺乏熱愛祖國、敬仰偉人的情懷。我想我如果是班主任,就一定會利用家委會去組織學生參加勞動,還會用蘇所採取的友誼日等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這個世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樣的活動可以說是意義深遠。

當然,除了班主任能做的,作爲普通教師要提高的也還有很多。比如豐富並錘鍊自己的語言,用火熱的語言讚美祖國的英雄兒女,波動學生心靈的琴絃。在講到英雄人物的時候,除了以生動的語言講述外,還可以買《楊靖宇》等書籍放到教室裏,這樣就可以廣爲傳閱,並激發學生去買書、讀書,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並讓他們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明星和指路明燈。蘇氏的“思想室”真的很不錯。雖然我們學校沒有,但教師買書並穿越也將起到一定的彌補這種缺憾的作用。

除了給教師的啓迪,這本書對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以及爲了幼兒能夠順利入學所作的準備等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淺。由於時間關係,明天再寫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本書中給教師提出了101條建議,每一條建議闡述了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感受頗深。

一、教師的語言方面

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課的關鍵,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

1、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對語言的敏感性,是促使學生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

因此,要啓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2、教師語言的準確性。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

3、教師語言的啓發性。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啓發性、教師如果語言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境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

教師的語言修煉時無止境的,一個成功的教師,重要的標誌是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能力除了發音準確表達清楚明白外,就是怎樣表達的更生動形象,恰到好處。這是一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自終要研究和雕琢的。

二、教師要有靜氣

教師要有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節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的`樂趣和意義。

靜心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工作就會是另一種景緻,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自己。

三、經典語句

1、優秀的老師從來都不會和學生比試誰的力量更大。

2、懲罰學生的根據是他們所犯錯誤的嚴重程度,而不是你個人的精神狀態。

3、很多時候,學生們之所以被不公正地對待,就是因爲還沒有見到他們,老師就已經受到了“警告”而對他們抱有偏見。

4、每一個錯誤都是學習和提高的良機。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出很多錯,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夠以此爲鑑,變被動爲主動,不斷學到有利於自身提高的東西。

5、教師並不是一門精密科學,所有的老師都應該保持一種勤學好問的狀態。

6、學生們不會永遠都聽你的話,可是卻會一直模仿你所做的一切。所以,請確定你的言談舉止能爲他們起到一個積極地、良好的模範表率作用。

7、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特的天賦、技巧、有點和夢想。但是我們卻常常讓他們變成別人。

8、微笑是獲得學生信任的最快的途徑。微笑具有感染性。

9、老師的影響力是永久的,他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影響力會在什麼時候消散。你要記住,你的點點滴滴都將決定學生會受到怎樣的影響,不僅一時,更是一生。

10。平庸的老師,說教;好的老師,解說;更好的老師,示範;偉大的老師,啓發。

11、學生的最大錯誤,是因爲害怕失敗而放棄嘗試;老師的最大錯誤就是縱容這種錯誤。

12、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學生更優秀。

13、教給一個人智慧,卻不交給他道德,就如同爲社會埋下了禍根。

14、如果你還沒有做好聽到答案的準備,就不要提問。

15、記住,工作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不是受害者,而是那些被社會寄予厚望,賦以重託的靈魂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衆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書中談到:我們辦的家長學校已經活動了15年多。它的任務是不斷地提高父母們的教育修養水平。講清楚兒童是怎樣受到家長影響的,這也可以促進家長的自我教育。家長知道了兒童的摹仿能力很強,就會經常檢點自己,以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行爲。他們不再把兒童的教育看成是採取一連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種不斷的、非常細心的勞動,看成是使自身的行爲完美起來。

巴金先生也說過“孩子們變好或變壞和他們受到的教育有關,有句話叫‘先入爲主’,所以父母是第一個老師,不能把一切推給學校。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所謂培養、所謂教育,不過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子女成龍,首先就要盡父母的職責。”這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許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是教育不一定是在學校裏的教室裏進行的,社會上處處是學校,生活中到處有老師。但是,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因爲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經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關懷撫愛中逐漸認識世界,在父母的行爲中潛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爲的陶冶,孩子對父母是信賴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着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爲家長都應該牢記這句話。

我國諺語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接觸就是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所以,家長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說是一樣,而做是另一樣,否則孩子會茫然,不知該如何做。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爲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能夠勝任“第一任老師”這一光榮任務。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個老師,孩子不斷地從你身上吸取知識、吸取營養,父母也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俗話說: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對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家庭人文環境,讓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諧、寬鬆的家庭氣氛中,從而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形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獨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習慣,樹立關愛、合作、寬容、創新、感恩的現代意識。這纔是培養孩子良好人文素質的重中之重。只有這樣,纔不會讓家庭教育淹沒學校教育的成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勞動對教育的作用,他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沒有兒童的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他認爲,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的勞動者,要讓走進的社會的每個人都能體驗到勞動的幸福。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未來的孩子就要面對現實,而現實絕對不僅僅是練習題、考試、分數,他要生活、工作,要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些都離不開勞動,不管是腦力的還是體力的。所以,要想讓我們的孩子長大後能勝任工作、幸福生活,就要讓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勞動,就需要他們有勤奮、努力、創新的品質,這就需要在他的童年時期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怎麼勞動、怎麼創造,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勞動是光榮的,讓孩子從小就愛上勞動。

但是,蘇老並沒有把繁重的體力勞動作爲勞動的主要形式和目標,而讓兒童在勞動中學會思考和創造纔是主要目的。他說:“緊張的體力勞動從來就不是目標,而只是實現既定竭力的手段。思考是主要的。但雙手也不是消極的執行者。”從這裏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把勞動從教學和教育中分離開來,勞動就是教學,勞動就是教育,勞動是智力發展和道德成長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如此,兒童由於在勞動中不僅付出了汗水,也付出了思考,不僅收穫着創造,也收穫着對自己的力量的認識。這樣,孩子纔會從勞動中感到勞動的快樂,纔會感到勞動帶給他的自豪感、自尊心、尊嚴感,纔會愛上勞動,才能“全神貫注地迷戀於一種艱鉅而激動人心的勞動”,這是一種最大的自我教育的力量。

在我們的實際教育工作中,勞動被看成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家庭,本來是現代社會孩子能參與勞動的屈指可數的場所之一,但這裏的家務也基本上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承包了,因爲他們怕髒了孩子、怕累孩子、怕浪費了孩子的學習時間。結果,等孩子上大學了才發現他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不知道剪刀是幹什麼的,不知道鈕釦掉了怎麼辦……

沒有勞動,我們的孩子的生活才單調乏味;沒有勞動,我們培養出的人才“跛腳”、才“殘疾”;沒有勞動,我們的教育才不完整、才充滿了缺憾。

把勞動還給孩子,讓孩子的生命更豐滿;把勞動還給教育,讓教育出來的人們的生活更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寒假裏,我借閱了由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也許是出於對後進生的關愛吧,我對那些只要能幫助提高後進生學習的內容特別在心。所以,書中提到的“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這一小節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我又反覆閱讀了三遍,覺得受益非淺,藉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點滴感受。

書中寫到:“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內容,第二天就忘了。對這些學生來說,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教材是特別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因爲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們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經常會發現某些使他們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在他們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促使它加強工作。

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裏,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差,就是因爲他們的閱讀能力弱,對題意不理解,而我經常採用的方法是來到他們身邊,幫助他們讀懂題意,告訴他們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日復一日,他們的閱讀水平仍舊停留在原地,提高甚微。這樣一來,學生學得累,我教得更累。

就拿在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中,考了不及格的學生——王錦陽來說吧。他那二十多分的閱讀題一分未得,究其原因,就是因爲他的閱讀量太少,他平時根本沒有進行課外閱讀,因爲他學習不夠積極,作業較拖拉,做題速度極慢,其他同學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卻需要半小時以上,這樣一來,他就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做作業上,少了許多閱讀的時間。常常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書還沒來得及看就得歸還了;《未來作家》報也是一發下來就被擱置在書包裏;在校根本沒有時間看,在家又不愛看書,連語文書裏的課文都讀得很少。因此,他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像他這樣書讀得越少,理解能力就越弱,文章就越讀不懂;文章讀不懂,做題所花的時間就越多;做題時間一多,就越發沒有時間來閱讀了。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他的成績怎麼提高得了呢?所以,要想使他的成績免於不及格,得藉助閱讀來發展他的智力。只有讀書越多,他的思考纔會慢慢地清晰起來,他的思維纔會活躍。

我以前經常鼓勵那些成績優異、學有餘力的學生多看課外書,擴大閱讀量,增長更多的知識;而對於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要他們多讀教科書就行了,以免分心。看來這一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可以想想,他們之所以被稱爲後進生,就是因爲他們不能讀好教科書裏的內容,他們已經喪失了讀書的熱情了,所以他們的智力不能得到發展。我們不但要引導這些孩子多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而且應該讓家長們積極鼓勵孩子多看課外書。現在,只要有學生家長向我詢問該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對他們說:“請你多督促你的孩子看課外書吧!堅持每天看20分鐘到半小時,看完以後再讓他說說看了寫什麼內容。這樣一來,你的孩子肯定會聰明起來的。”

其實,在《語文新課標》裏也提到:學生閱讀時間每天不少於30分鐘,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等。作爲教師,有責任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特別是針對後進生,我們更要周密考慮,有計劃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書籍。在書籍的選擇上,可先從他們感興趣的那一類入手,引導學生去接近他愛好的發源地。對自然知識感興趣的,就爲他選擇一些科普讀物,如《十萬個爲什麼》、《少兒百科全書》等;對童話故事感興趣的,就爲他選擇一些《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等。從一門學科入手,再去“點燃起許許多多的火堆”。因爲閱讀時,書中鮮明的人物,動人的情節,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思想,勢必會引起後進生閱讀的興趣。後進生從閱讀中得到樂趣,從而不再感到學習的枯燥乏味,自然也就更喜愛讀書了。

老師們,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每一個學生盡情地享受知識的雨露,讓我們的校園開滿閱讀之花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6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菲淺。

做爲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談談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條建議和自己的體會。

書中對應該怎樣培養學生喜歡哪些事?提出了閱讀這個建議,作者把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發源地。”我想到了上學器武校長在四樓多功能活動室所上的一節課《跳水》,在課堂上武校長多次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不知不覺中我在沒有課本的時候,卻已經通過孩子們的閱讀把課文記下來了,尤其當孩子讀到課文中那突發的危險情況時,那緊張的表情,深動的朗讀,慢慢的使我的心也揪了起來,課後我還依然被這篇課文所吸引,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

關於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我是這麼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識和能力,例如各學科的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面對問題的能力等。那麼這些也是我在教學中所要面對的東西,需要摸索着去鍛鍊自己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學生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爲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爲10:1、30:1、50:1。”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熱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師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通過不斷的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而成長起來的。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最後談一下自己總結出來的想法,原本以爲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着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爲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雖然未來從教之路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我會用愛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知識去教育學生,這也是我的目標。

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通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讓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7

我們在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不愛學習,非常懶惰,不做作業,皮很厚,沒有上進心,沒有自尊心和榮譽感。這樣的學生是每個老師都感到頭疼的。

面對這種現象,我們必須找到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他們不愛學習,懶惰,不求上進的原因,一部分是孩子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造成的,一部分是學生自己造成的。

當我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第32條時,我明白了還有一種原因是老師造成的。他說:"無論是具有形象思維的兒童,還是具有分析思維的兒童,都會出現智力過程遲緩的想象。老師由於沒有弄清這是怎麼回事,常常做出關於兒童智力發展的完全錯誤的,過早的結論。對一些思維過程顯然遲緩的兒童所發生的誤會是特別令人痛心的。他們思維的遲緩性引起了老師的不滿。於是使得兒童精神不安,他們的思想好像也麻木了,終於弄得什麼也接受不進。"回想起我以前的一些做法,我常常痛恨他們,當着大家的面批評他們。這樣使他們更加自卑,更加不想學習,他們聽到的是老師和家長的責罵。

根據以上的情況,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壞學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心病。他們的心裏需要溫暖,需要鼓勵。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心裏都有要好的願望,都希望聽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學生更是如此。所以,心病必須用心藥來解。

對於那些缺少愛的孩子,要用愛心來溫暖他們的心。我們要處處關心他們,經常瞭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情況。讓他們得到愛的力量,激發他們去勤奮學習。對於那些智力遲緩的學生,我們要降低他們的學習要求,經常鼓勵他們,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當着大家的面儘量不批評孩子,要經常當着大家的面表揚他們。這些孩子心中的火花容易熄滅,我們經常說他們只有五分鐘的熱度,確實如此。我們要用水澆滅我們心中的怒火,而不能澆滅學生心中還冒着煙將要熄滅的火,我們要趕緊想辦法再次點燃將要熄滅的火,我們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觀察每堆火的火勢,並不斷地給他們扇風加油,使它們燒得更旺。千萬不能點燃了就不管他們了,他們會自然熄滅。當然,點火的方式很多,要找到每堆柴的易燃處——學生的閃光點。有的孩子體育很好,我們就從體育好的優點,引導他把體育上的拼搏精神用在學習上;有的孩子愛勞動,但是怕學習,我們就要表揚他,鼓勵他勞動,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我們應該逐漸地提高他們的勞動要求,增加他們的勞動難度,提高他們的勞動效率。他們會發現勞動不是那麼簡單,不動腦是做不好事情的。再進一步引導他們要熱愛學習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每個學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閃光點,我們要從每件小事上發現它們,要用溫暖的語言喚醒他們求知的慾望和信心。

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這是一個艱難而又細心的工程,也是一個愛心工程,考驗着教師的細心、耐心和恆心,你的細心、耐心和恆心超過了學生,你就戰勝了他。請大家銘記:尋找學生的閃光點,點燃他們心中的火花,不斷的扇風加油,這纔是他們搞好學習的不竭動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8

“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這句話是意大利瑞吉歐—艾米利亞人喜歡的一句隱喻。是指教師要注意傾聽、關注孩子,並以十分真誠、愉悅的態度與孩子交往。教師與孩子之間的交往,就像拋球和接球的過程一樣:第一、拋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體,他們的目的就是拋好球、接好球。第二、拋球者與接球者之間是平等的、合作的,彼此沒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別。第三、拋接球的雙方都認真對待對方。第四、拋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勵和相互轉換的,拋球的同時準備接球。

這學期在推薦的好書——————《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寫的教育經典叢書。它給教師的建議共有100餘條,而每條建議既有生動的教學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爲教育理論大師,這本書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像與教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一樣。書中娓娓的敘談,誠懇的告誡,他像一面鏡子,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深深地感染着你、我、他。他深愛着自己的每一個學生,他關懷着每一個成長的生命,他勤奮地分析研究着每一個看似細節的教育現象。那就“讓我們一起坐下來讀點書吧!”在100餘條的建議中我重點讀了P315的《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現在就談談我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建議你,年輕的朋友: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曬枯,被不信任的毒藥摧殘致死的。”

我想到在我的論文中用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美術課上,要求學生用橡皮泥捏小動物,我剛講完,沒想到一個學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來,我想他肯定有什麼重要的事,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教棒,臉上露出神祕的笑容。我本想批評他不遵守課堂紀律,但又想知道結果,於是我爽快的把教棒借給他。更沒想到的是當我讓他們走上臺展示時,足足地嚇了一跳,不光是我還有許多學生,都不約而同的叫出來:“蛇!”再仔細看原來是青竹棒上纏繞着橡皮泥,那根青竹棒不就是教棒嗎?我又看到那個學生神祕的笑容,我當場表揚了那位學生,後來我去上美術課,那位學生就特別愛動腦筋。”這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雜誌上看到的一個故事。讀後,感觸頗深,我想如果我是當事的那位老師,我肯定會批評他不遵守課堂紀律,更不會把教棒借給他。但這位老師用包容、欣賞的眼光來接受了一個孩子別樣的童真,同時感情的作用也是相互的,這位老師也同樣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如果老師的一聲呵斥,那或許一件傑作就飛灰煙滅了。所以,我們不但要拋好球,還要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

在上《太陽》一課時,課堂氣氛活躍,但是輪到學生自己下筆時我發現有一個學生一直低着頭,當我走到她身邊時,她慌忙把自己的畫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對這個學生說:“能否讓老師開開眼界?”那位學生卻搖搖頭,我想凡事不能勉強,就對她說:“那就等你畫好了再給老師看好嗎?”她點點頭,過了會,我又走到她的身邊,她擡起頭望着我,臉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隻手還捂着自己的那張畫。她慢慢地把手從畫上挪開了,我看到了一個愁眉苦臉的太陽。我於是說:“你畫的太陽很特別,但老師希望你的太陽能早點高興起來!”那個小朋友笑了!也許是我的話,不一會兒她把太陽的表情改了,還給太陽塗上了特別美麗的顏色。這回她再沒有用手把畫擋住了。當畫好的小朋友上臺展示自己的畫時,她也勇敢的上來了,結果我當衆表揚了她。我看到了她衝着我甜甜的笑了。

信任能促進彼此的進步,蘇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建立信任基礎的重要性:“信任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作爲一名美術老師,沒有承擔班主任工作,因此與學生交流的時間、機會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更要抓住在課堂內的每一個細節,與學生建立起“信任”這朵嬌嫩的花。

“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這個隱喻也深刻地說明了師生的交往問題,要相互信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常常是拋球者,所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孩子再把球拋回來。教師與孩子之間缺少情感交流,教師在互動中居於主導地位,控制着互動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孩子則處於被動的地位,這樣就形成了教師高控制、高約束,孩子高依賴、高服從的局面,這種交往表面看似平等,實際上是不平等的。這種交往使教師不能認真地、從容地、恰當地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呼籲老師們:“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

蘇霍姆林斯基還在書中告訴了我們一個極其簡單而又極其複雜的教育祕訣,這個祕訣就是:“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也就是說,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學生體驗到自己被人尊重,師生間相互信任。“建立信任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明智、我們的信念和我們的情操去鼓舞兒童的思想和情感”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總結的。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雖然我還沒有達到那麼高的境界,但通過一次次的讀書論壇活動,確確實實讓我多讀了幾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