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春歌》讀後感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女孩,可要是讓我說哪本書給我的印象最深刻,就不得不提《滬上春歌》這本書了。

《滬上春歌》讀後感

這是發生在戰爭年代的一個故事:女孩蔣春歌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但是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她的父親被帶走。一家人沒有經濟來源,迫不得已變賣家產,也使得蔣春歌過早的退學打工。經歷了太多變故的她沒有放棄尋找父親,終於找到了線索——原來父親一直在往舊居寄信,只不過蔣春歌一家沒有收到。驚喜把憂愁捲走,無望的冬天過去了,充滿希望的春天來到了,蔣春歌一家久別的春天來到了!他們一家終於可以團聚了!

這本書不僅給我帶來了撼動心靈的感動,也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比起她來,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美好,是蔣春歌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們要珍惜現在這來之不易的生活,絕不辜負先輩們的心血,也絕不辜負父母長輩的期望,長大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做坐吃山空的人。《滬上春歌》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很喜歡這本書。

寫作一直是語文中重要的一項,是對學生綜合能力,語言應用的考察,也在考試分數中佔有較大比例,但是如何才能寫好作文,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對同學們來講卻一直是個難題。

專家指出老師們應該教學思路靈活,關注學生個體發展,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注重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語文的認識:

分數固然非常重要,但同時應當也是能力的提高,靠一次、兩次的押題或許一時能取得一個好成績,但學習成績的決定因素: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及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個老師輔導一個學生,老師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或補差,或提優,進行個性化教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爲此,老師教你用獨特的方法學好初高中語文。

學生作文時最頭疼的問題是無話可說。爲了解決這一難題,專家告訴大家不妨用劉勰的話說“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間”啓發他們:要想寫好作文,必須談如何生活,體察入微。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必須尋到源頭纔有清的水喝”,可見觀察是中學生認識生活的重要途徑。因此,專家指出老師們應該幫助學生明確觀察的重要性,結合課本中的名篇交給他們觀察生活,表現生活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例如學了《我的老師》後,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所尊敬的老師,讓他們明白老師的高風亮節,除了表現在批改作業到深夜,或帶病上課,累倒在講臺上等外,還有許多值得挖掘的素材。以前,同樣的材料上代人用來讚頌老師,下一代“濤聲依舊”。似乎老師永遠是身穿中山裝,口袋裏插一支鋼筆,不苟言笑;老的,少的,農村的,城市的,一個樣。通過觀察,讓其明白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科目的老師穿着打扮、興趣愛好、精神面貌、教學方式等都有差異。當今教師不但追求內在美,還注重外在美;他們不僅僅追求腳踏實地,還注重巧幹。課上,他們“激揚文字”“指點江山”,評估論今,妙語連珠;課外,他們馳騁球場,潑灑丹青,舞文弄墨,雅趣如流。羅丹曾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實踐證明,豐富的寫作素材,都是靠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來的。

要關注生活,博採衆長。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廣泛閱讀的重要性。老師應當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例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每天寫日記,可寫身邊的人或事,也可摘錄一些名言警句、優美的段落,或介紹一部生動的有趣的影視劇作;規定每月讀一本優秀期刊;每個假期讀兩本名著,如學了《美猴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後,建議學生讀吳承恩的《西遊記》和施耐庵的《水滸傳》,讓他們領略作者刻畫人物的手法,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法。

我們只有“行萬里路”——廣泛深入生活,只有“讀完卷書”——博採衆長,才能文思泉涌,“下筆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