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戰歌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虎媽戰歌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虎媽戰歌讀後感

虎媽戰歌讀後感1

讀完這本《虎媽戰歌》,沒想到這樣一本書其實就是一本育兒日記,把自己的育兒中心思想以及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記錄下來,連自己的妹妹患病以及家中養狗的心路歷程都記錄了下來。

我想這本書這麼暢銷是因爲它引起了文化的碰撞,這位媽媽雖然是生在美國的華裔,但是她受到的教養方式是純中國式的,而且她小時候也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典型華人孩子,加之她是家中長姐,必然成長爲一個強勢,目的性責任性都很強的人。書中她對老公說你爲家中狗-可可的未來考慮過嗎?哈哈哈,因爲太過於可笑,反而顯得可愛,這個老公笑場了,爭論停止了。

我很理解這位強勢的媽媽的掙扎以及欽佩她的執行能力以及意志之堅強。其實,我想她沒有嫁給華人,內心是有點覺得愧對父母的,因爲那是父母對她未來的預設。作爲一個孝順孩子,她也像很多華人子女一樣,希望在另外一個層面來補償。雖然兩個孩子是混血兒,她也讓孩子們說普通話,就好像父母小時候要求她的一樣。在美國這樣一個主流社會價值觀與華人價值觀格格不入的地方,堅守自己的育兒理念需要非常大的勇氣。雖然對未來不確定,她也產生過這樣值不值得的想法(孩子可能並不會感激自己,以後也沒有一個現實的回報),但最終這位母親還是按照着非常傳統的中國虎媽的教育方式來教養自己的孩子們。

中國的孩子們也在變,不同階層的孩子教養的方式也有不同。中國的孩子再也不怕公開的忤逆家長,因爲受到的公開處刑不像以前那樣的嚴厲了。見了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爲方式,中國人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了。

我沒有一個具體的堅定的價值觀,隨時根據情況調整吧,希望能夠中庸之道,人只有這一生,也就這一次當母親的機會,而成效要在幾十年後才顯現,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有一點是肯定的,我欣賞這位虎媽的坦誠以及堅強的意志力,只有參與了雞娃的人,才能夠理解彼此。那些放手的人,避免與孩子產生正面對抗的父母,那些美其名曰讓孩子在歷練中成長,在經歷中找到自我的人,都應該明白,自己如果沒有參與陪伴孩子的每一次學習輔導,就沒有資格指責別人的付出。旁觀者永遠顯得更聰明更有預見性,而身處其中的雞娃老母親們需要大家的愛與理解。

虎媽戰歌讀後感2

今年年初,一本關於育兒的自傳《虎媽戰歌》轟動美國,引發一場關於教育思想理念的熱議。也引起中國民衆的廣泛關注。

本書作者蔡美爾,美籍華人,美國哈弗大學文學學士,法學博士,現任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在歐美近似放羊的鬆弛教育態勢之下,蔡美爾用華人家長的高度期待和嚴格教養方式培育兩個孩子。最終兩個孩子均出類拔萃,學習和音樂都非常優秀,取得引人羨慕的成績。在當地被譽爲音樂神童。《虎媽的戰歌》坦露了作者撫養兩個孩子的心路歷程和育兒的體驗。

讀這本書,一頁頁感受蔡美兒教育孩子的真實和真情,驚歎蔡美爾的投入和執着,體驗蔡美爾的超凡和絕然,一步步走進作者的喜怒哀樂,蔡美爾和她兩個孩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現在眼前。

我從中更關注的是關於培育孩子的理念。我家的外孫子也在美國接受教育。我對美式教育也有些疑惑。

蔡美爾在書中寫道:

“成爲行家裏手的過程,其實毫無樂趣可言。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藝,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而從孩子們的本性來講,絕不會愛好努力。因此,一開始就不給他們選擇不努力的機會,便顯得至關重要。”

“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這成爲蔡美爾育兒的基本思想和出發點。沒有什麼人天生就喜歡努力。孩子們更是喜歡張開雙臂去擁抱輕鬆。美式教育特別強調對孩子的尊重,常常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結果許多孩子會很輕易選擇放棄。而作爲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的行爲,就是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自己無所作爲。

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就是要幫助孩子選擇努力的機會。讓孩子選擇一項有意義的事情,然後專心致志,全力以撲,堅持不懈。其實這個過程本身,就能讓孩子受益終身。培養孩子對待事業“專心致志,全力以撲,堅持不懈“的態度和意志品質,這正是蔡美爾育兒的大方向。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態度,這其實就是育兒最好的選擇。嚴格管理和悉心督導,就是蔡美爾的育兒模式,也是蔡美爾說的中國式傳統教育模式。

蔡美爾能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爲自己曾經受益於嚴格的中國式教育傳統。蔡美爾是在經歷了中西方激烈文化衝突和認真比照之後,清醒的堅定的選擇了中國式的育兒方式。蔡美爾的教育獲得了成功。

”虎媽”的教育方法在美引起轟動,並引發美國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並不奇怪,是美國放羊式教育放鬆到極致後的`反彈。

今天,“中國方式”不再是一個僅僅與保守落後同類的貶義詞。尤其是20xx年12月由世界經合組織公佈的有34個國家參加的國際學生評估測試中,上海學生一舉奪得閱讀,數學,科學的冠軍,中國的教育進一步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中國家庭育兒模式,是否也將受到更多關注?

我在2xx年去美探親期間,在俄勒崗州科瓦洛斯市認識一位姓唐的華人媽媽。這位女士也是一位高學歷的知識女性。丈夫大學教授。現在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十六歲考取斯坦福(美國排名前三的名校),獲全額獎學金,在當地傳爲美談。其他的孩子也個個優秀。這個家庭孩子的管理和督導,也主要靠這位媽媽。早在xx年(《虎媽戰歌》還沒有問世之前),這位媽媽對美式教育就頗多批評。也是一位主張嚴格要求嚴格督導的媽媽。她主張,家長要一個紅臉,一個黑臉。她的名言:“給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纔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孩子成長的時間輸不起。”“要我說你好,除非你真的好。”“管得住,有威信,是實施教育的前提”“教育要講求效率”。她有兩個孩子和我家孫子一起上小學,下午放學的時候,我們去學校接孫子。孩子調皮,總是要賴在學校玩一陣才肯走。而唐女士的車一到,她的孩子會立即上車回家。她的孩子參加州的乒乓球比賽,賽場上生龍活虎大喊大叫,老是拿同齡組的冠軍。

虎媽戰歌讀後感3

前幾天從朋友家借到一本《我在美國做媽媽》,看了書的英語名字,才知道它就是大名鼎鼎地《虎媽戰歌》,很早前就看到關於虎媽的介紹,以及虎媽教育方式引起的爭議,當時我覺得,能把中國的教育方式帶到美國並獲得成功,虎媽真的很了不起。但看了書以後卻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別說是美國人,就是作爲純粹中國人的我,都無法接受。

虎媽有兩個女兒,索非亞和露易沙,都從三歲左右開始,姐姐學鋼琴,妹妹學小提琴,十四歲的姐姐獲得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的機會,十三歲的妹妹也獲得世界名師的指導。可以說姐妹兩人的琴藝都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從這點來說,虎媽無疑是成功的。

然而,成功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也是從三歲開始,姐妹兩人每天練琴至少五六個小時,出去旅遊也要練琴,孩子上學都是跑步回家,只爲了多省出一些時間練琴,姐妹倆除了上學,基本沒什麼社交,因爲媽媽不允許他們參加任何社團活動,不允許他們和玩伴隨一起玩,可以說,除了上學,姐妹倆的生活在媽媽嚴格的控制之下,甚至媽媽還時常以各種名義替姐妹倆向學校請假,逃避一些媽媽認爲不重要的項目(如體育或一些社團活動),只爲了節約時間練琴。

中國人自古信奉梅花香自苦寒來,或許,虎媽的良苦用心誰都能理解,如果把塑造音樂神童當成孩子終生的目標,她的方式方法無疑也是正確的,可當我讀到她對孩子進行的各種嚴酷的訓練時,我總在想:還處於童年的小姐妹,會怎麼想?她們有快樂的時候嗎?她們傷心難過時有人傾聽她們的心聲嗎?書中只講了媽媽如何訓練,並沒有寫孩子是怎麼想的。姐姐索非亞習慣逆來順受,傷心難過時很少表露現來,是讓媽媽驕傲無比的乖女兒,可有一次,在媽媽爲小事批評她以後也禁不住流下眼淚,妹妹露易莎對媽媽強烈反抗,十幾年來母女關係一直處於十分惡劣的狀態,直至最後露露公開反抗,迫使媽媽同意她放棄練了十幾年的小提琴。

虎媽戰歌讀後感4

《虎媽戰歌》也是我見到過的最爲真實的一本書。之前讀過的媽媽經千篇一律都是媽媽怎麼教育寶寶,採取了什麼方式,怎麼一步步成功的,到我自己真正有了孩子之後才發現,那些書有多麼的扯淡!教育孩子需要互動,怎麼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反應,孩子是活的,不是沒有反應的,老祖宗一直說得因材施教,被那些人都扔到了山溝裏了。

蔡美兒非常聰明,她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進行督促,大女兒溫順,戰鬥就容易一些,小女兒執拗,戰鬥就艱難一些,書裏的描寫繪聲繪色,母女之間的戰爭你來我往,寫的是那麼的動人,也是那麼動情,那些戰爭背後的深情讓人感慨萬千。這得需要多麼深的愛,才能讓一個女人在每天辛苦工作之後,對孩子下這麼大的工夫呢?

昨天看洪晃評論虎媽爲地獄老母,我看了以後特別的生氣,即使不喜歡,洪晃也不能這麼惡毒的評論吧?!如果洪晃的媽媽當初能像虎媽一樣,站在孩子的未來爲孩子考慮,洪晃也不至於成爲今天這樣。還有華爾街日報那些中外媒體對虎媽的攻擊,他們只看到了虎媽對孩子的嚴,卻看不到那深沉博大的愛。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會想起我的媽媽,從我上學開始,媽媽每天都會輔導我功課,我纔會考上大學,如果沒有媽媽,我真的不知道今天自己會成爲什麼什麼樣的人。一直到今天,我都特別感謝我媽媽對我的嚴,我對媽媽也是深深的愛。

我也特別不理解,現在的教育爲何一再強調給孩子自尊,要尊重孩子,怎麼樣叫做不尊重孩子呢?難道我們今天在社會上苦錢,誰給過我們尊重嗎?尊重不是無緣無故給的,如果尊重得來的那麼容易,就沒有人會珍惜了,孩子也是一樣。

虎媽,我喜歡你的戰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