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讀後感(通用1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懺悔錄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懺悔錄讀後感(通用10篇)

懺悔錄讀後感1

一直在讀盧梭的《懺悔錄》,它被歸結爲一種經典名著,可是我讀過後感覺收穫不大。我不知道爲什麼爲翻譯成“懺悔錄”,盧梭好像也沒有什麼值得懺悔的吧。從它的英語名稱"The Confessions"來說,翻譯爲“坦白性傳記”也許更恰當。

讀這本書時,能支撐我一直讀下去,並直到讀完的是他與瓦朗夫人的關係進展。

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父親也因打傷一貴族而逃亡他鄉,他從小不得不四處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諸多流氓無賴習氣的浪子,在他16歲生活無着、走投無路的時候,神甫蓬韋爾先生建議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說:“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別人的靈魂從她本人已擺脫了的錯誤中拯救出來。”那時瓦朗夫人已經 28歲,他稱他爲“媽媽”,其實他們的關係是姊妹關係。

在盧梭成長的過程中,瓦朗夫人無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錢財無怨無悔地支持着盧梭,即使盧梭最不可思議的舉動,瓦朗夫人給予的都是寬容。瓦朗夫人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她利用一切關係幫助身份卑微的盧梭,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正是瓦朗夫人無私的愛成就了盧梭。

懺悔錄讀後感2

合上盧梭的《懺悔錄》,我不禁掩卷嘆息。從日內瓦到聖彼得島,盧梭一生彷彿都在進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結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靈、里昂、尚貝里……他在二十五歲以前的經歷幾乎可以與平常人的一生相當。

肉體的流浪往往來源於精神的躁動,盧梭更是如此,這顆溫柔、善良而又充滿熱情的心,幾乎無時不刻不向往着奇遇,也許讓他流浪,也有命運的安排,但真正最後促使他流浪而不是忍耐的,卻是因爲他的精神對現實的叛逆〔畢竟,他的許多同伴在同樣的情況下選擇了繼續忍受〕,爲了擺脫師傅的折磨,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逃跑,爲了與巴克勒的友情,他拋棄了就在眼前的富貴前程,選擇了與好友一起流浪,直到與巴克勒告別,再次回到華倫夫人身邊,他才真正安定下來,因爲他已經找到了一顆與自己同樣高貴的心,然而,在歷經波折之後,他發現自己在華倫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經被取代,在失望、憂慮和幻想的同時作用下,盧梭再一次地選擇了流浪……

是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是爲了尋覓一個歸宿?我只能說:“不知道,但盧梭的流浪——在我看來——是的。”他徘徊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甚至沉溺幻想。他說:“我始終是一個愛好孤獨的人,乍看起來,這種性格顯然是極端恨世的,十分陰鬱的,然而實際上,它是一顆充滿熱情的心、善良、溫和親切的心產生出來的,而這顆心,由於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於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滿苦難,他把自己的出生視爲苦難的開端,他享受過的短暫幸福只給他留下了會令他淚流滿面的回憶。幻想與現實的差距越大,苦難越是刻骨銘心,正如《新愛洛伊絲》中聖普樂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賜予的危險的禮物,誰接受了這件禮物,誰就註定要在這世上遭受苦難和折磨。”

不如歸去,可是,歸去何方?華倫夫人拋棄了他,半個歐洲放逐了他,曾並肩作戰的百科全書派與他決裂。盧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純的美,爲此,他不願做任何妥協,這注定了他不斷地追尋,又不斷地被放逐。這種絕對純真的美,大概就是盧梭夢中的歸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嘗不是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信息社會不僅杜絕了肉體流浪的可能性,也日益消除着精神叛逆的可能性。”而盧梭,卻以他驚人的坦誠和細膩感性的筆調,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讓處在紛繁忙碌中的人彷彿在燈火闌珊處遇見了靜靜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講述着那些“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故事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流浪情結”,即使在緊張忙碌的白天裏,疲倦讓我們暫時忘卻了它,但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我們那偶爾失眠的心靈難道不會泛起一絲一毫的惆悵與焦慮嗎?

可能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想起讓-雅克·盧梭,與他一起開始一段心靈深處的流浪……

懺悔錄讀後感3

今天我勉勉強強把盧梭的那本很很出名的一本書叫《懺悔錄》看完了,不過也是虎頭蛇尾的看的,因爲我後來是在是看不下去了,曾經讓我那麼神往的一本書現在竟讓我不想再看它一眼了,原因就是,我看了這本書後的對盧梭的感覺就是感情太氾濫,這讓他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他好像愛過很多女人,並且就我觀察,都是些有夫之婦,有好多對他有好感的年輕的女孩子他都不理。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因爲母親死的早而對比他年長的女性有戀母情節還是因爲他生性如此,假如他生性如此,那是不是所有的有文采的*都是如此多情,這讓我不禁的想到徐志摩--也是一個多情的,多情到把自己朋友的妻子據爲己有。至少在我看來,我是不能容忍的,我不知道是我所處的時代隱性的告訴我們這種‘愛’讓人們鄙視還是怎麼的,也許是我的成長經歷和文化的氛圍在暗中催化的原因吧!

說到這,我也忍不住地想提下在那本書的上章帶給我的思考,那就是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不懂事的孩提時代卻更爲重要,周圍家人、親戚的對他的關愛,他不懂犯錯誤後大人對他的方式、朋友是益友還是損友等等都可以影響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標準。比如說,他知道偷東西不對,但他也知道偷後沒被逮到當然好,逮到了也沒關係,不就是打一頓嘛,“我偷,你打”也是一個不錯的交易,於是就放縱自己的行爲,或許也就會導致我們將來不願看到的情景。

看這本書我還有個感覺就是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多出去見見世面是非常有益的。盧梭17歲離家出走,然後就一直流浪在外面,認識了很多人,也碰了不少釘子,常常入不敷出,在窮困潦倒中掙扎。加上本身的體弱多病,讓他在老早時就擔心自己活不過25歲。不過早的涉世讓他懂得很多人情世故,我想這一點比學書本只是更重要。事實上,命運對他也不薄,他結識了華倫夫人--一個大他十二歲的一個貴族夫人,因爲結婚後沒孩子就和她丈夫分居了,但因爲是天主教的信徒,收入也很豐厚,她有一副菩薩心腸,樂善好施。於是盧梭便與她走的很近他也十分的愛那個婦人,我想帶有種對母親的眷戀吧,事實上他也的確叫她“媽媽”,只是後來,按書上寫的是他22歲時成了華倫夫人的情人,這就是我不懂盧梭的地方,太奇怪啦!然後他又在社會的輾轉反側裏認識了特蕾沙,與她結婚了,然而就他說的他並不愛她,她卻非常的愛他,這我也覺得很奇怪,他們的5個孩子都被盧梭送到孤兒院了,真是不顧責任,大學者的思想也許就是這樣,讓人摸不着頭腦。

以上說了那麼多,都是些我不理解他的地方。但在那本書中,我的卻是看到了他作爲一個大學者的閃光點,那就是對學習的獨到見解(雖然這我也知道,但當我看到心裏所想的東西與別人想的一拍即合的時候心裏就特別高興)。那段文字是第六卷的一段,我相信看過《懺悔錄》的人都會注意那段,因爲我準備在那頁書做記號時發現那頁已經有了個折橫。這裏我把它打下來,希望看過的人頁能從中得到些啓迪。

‘我們無論學什麼,首先一定要找出與其學問相關學問相關聯的地方,從這裏可以發揮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妙用。雖然人類的智慧還不足以明瞭存在於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但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一門學問作爲專門細緻的研究,來求得觸類旁通。我們的方法就是分類別的研讀百科全書,然後再進行整理歸納,這就得靠自己的思索。無論我師傅能繼續活下來,絕不能讓大好的時光白白溜走。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過25歲,但總要活的充實而有意義,因此,我決定要盡一切力量研究值得自己投入的學問。

懺悔錄讀後感4

再一次迴歸假期生活,我從書架上取下了這本盧梭的《懺悔錄》,書籍是上個假期時購買的,當時的我忙於其他事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如今已經忘記了初始購買它的想法,但腦海中仍記得作者下在開篇的那段話“看他敢不敢說‘我比這個人好’”。

書中盧梭直面的剖析了自己,儘可能客觀的回顧並且反思了自己從出身背景到晚年的一系列生活,不論是犯錯或是驕傲。他將自己赤裸的展示在每一個讀者的面前,有些執着、有些無畏,就像他書中說的那樣“沒有可憎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蝸居在家的這些日子裏,我也反覆的思考着這個觀點,沒有人不會犯錯,沒有人不會懶惰,沒有人未曾出現過壞的想法,無論你是誰你都可能會出現過讓你悔恨,讓你痛苦,令你執着,放不下的事情。

前天的時候,我追完了前段時間大火的一部劇《香蜜沉沉燼如霜》這部劇按照此書的想法來看的話會很有意思,劇中的各大主人公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犯錯,但這個犯錯只是相對的,相對於事態發展而背的,因爲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的做自己,做自己認爲最重要的事情。

其實前段時候,我常常會感到痛苦,痛苦於知曉自己爲展現出的潛能而卻無作爲,仍舊一拖再拖的壞習慣,而實際上我一直都在逃避,逃避着面對自己的拖延,逃避着面對此後的責任,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困惑到折磨,折磨成痛苦,後來我開始尋找外界的幫助,但我性格或許是有些缺陷,或許是與他人不相仿。我很本能的排斥着向外訴說這個行爲,並且我也很清楚,朋友的安慰對我來說並不是什麼有效的舉措,只會讓我更加徒增負擔。

而後偶然的聽到了兩個觀點,其中一個是說,人的每一個情感都是真實存在的,無論它是否被我壓抑了,或是被我厭棄了、排斥着,它都是真實存在的,他都是會正常化在每一個個體身上會可能出現的,無論什麼情緒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接下來怎麼看待它,解決它。

第二個觀點就更爲重要,無論多麼努力的一個人,感到疲憊都是真實的,沒有人是永動機,在休息的時候。理應全部放心的躺下去,因爲我知道、我堅信、並且我也可以做到,我在之後會更爲充沛的力量再次站起,創造更多的價值。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但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遠超過了書本本身的價值,讓我開始重新看待真誠,我可以開始放下一些過去不知名不所謂的倔強與堅持,讓我的未來,可以更加鬆弛且自信有思想的獨立的活着。

懺悔錄讀後感5

認識讓.雅克.盧梭,源於“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句曠世名言,這句話是《社會契約論》的開篇句。一直心心念念閱讀《社會契約論》,但又覺得牟然閱讀如此一部大著,總好像缺了一點什麼。最後,還是選擇先閱讀盧梭的自傳《懺悔錄》,看看他所處的時代,聽聽他的人生,品品他的思想。

以懺悔爲書名,可以感受到盧梭先生是用自省的態度真誠地回望自己的一生,書中毫無掩飾地把真實的自己呈現給讀者,包括所有美好的、醜陋的。

盧梭的前半生是窮苦的、無助的,但我卻在他潦倒的生活中聞到一絲絲“小確幸”的味道,雖然在物質上困苦,但愛情、友情卻是真摯而真實的。

後半生,盧梭功成名就,但光環的背後卻是更多的利用和欺騙,最終使他走向滅亡之路。

縱觀盧梭的一生,造成他最後的苦難,可能有時代、觀念、宗教、利益、權勢這些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他的真誠、坦白、善良,對朋友信任不疑的性格特點。但我覺得,導致悲劇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質上依賴、依靠別人。少年和成年的盧梭一直依靠別人保護而生存,物質上的依靠和依賴使他失去了自主獨立選擇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盧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斷髮出爲己爲人的吶喊-自由!

讀《懺悔錄》,就如觀賞一幅盧梭的畫像,每一個故事就像在盧梭身上扣一個枷鎖,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慶幸自己活在當代,相比盧梭的時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盧梭,也不能逃脫被別人扣上各式各樣枷鎖的命運。而當代,個人可以自主選擇的空間更大,現代人的枷鎖更多是自己給自己扣上的。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檔,慾望減少一分,心靈強大一點,內心堅定一些,其實,追求個人的自由真的並不太難。

懺悔錄讀後感6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衆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於雙發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迴應之中。我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展到古代晚期,呈現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得極爲明顯。然而,無論怎麼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於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和魔法以求實現靈魂的解脫,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說能夠解救人的靈魂。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爲,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後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於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於時間中的現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致驕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在纔可能是幸福的。

懺悔錄讀後感7

在這本簡短的懺悔錄中,列夫托爾斯泰勇敢地坦白了他現在認爲自己過去做過的無意義的蠢事。他一方面否定自己和周圍人空虛的生活,一方面又試圖通過理性推斷獲得生命的真諦,結果卻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淵。用文中的話說,他就像一個吊在深井中的人,外面是猛獸,下面是惡龍,而暫時支撐他的藤條,隨時都有可能被老鼠啃斷。

我在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不得不佩服托爾斯泰的勇氣。在他當時那種“功成名就”的狀態下,還能如此冷靜、理性地剖析自我,並且全盤托出,是需要多麼強大的內心力量。另外,我也折服於托爾斯泰的邏輯思考能力。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的確應該是“文理”皆通的。

但是,我不同意托爾斯泰關於生命無意義的分析。我不認爲人終究要死去是虛無生命的證明,恰恰相反,正因此我們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賦予它更大的價值。我同意喬布斯和錢穆的觀點,生命的價值在於創造,在於增加後來人的選擇性。Makeadifference!

後來托爾斯泰想通了又投向“不理性”的宗教,在我看來很難理解。但是,旁觀一位智者嚴密地審視自己、艱難地做出改變,亦給人啓迪。

懺悔錄讀後感8

《懺悔錄》這本書我看着有些吃力,首先是我之前聽別人說,這本書多少人看不懂,就連作家齊宏偉也在他的書中道:“要是有誰說他完全看懂了《懺悔錄》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說謊,就像有人說讀完了奧古斯丁所有作品,這人就是在吹牛一樣。”而且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證實了這一點,這本書真的很難懂。雖說前面幾卷作者是在寫自傳,但前面的自傳當中,不乏靈性生命的昇華,他的懺悔,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罪行。

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重點看了後面,也就是第十到十三卷,當然我不敢說我看懂了,但我敢說我看了。從前面的“自傳篇”,停在了作者母親的去世,而接下來的四卷書,完全圍繞摩西五經中的《創世記》第一章來寫,當然最後他也稍帶了第二章開頭的,上帝第七日的安息。

從第一卷一直到第九卷,作者懺悔自己從出生,從嬰孩時期的罪行。我一直在想,他的懺悔錄到底是如何來寫的,是以一種寫日記的形式來寫呢,還是在他母親其實的那段時間,他纔開始動筆。在書中的那些事蹟當中可以明確的看出來作者對一件事的印象,也可以想象得到他對那個事蹟的記錄方式。就像作者講他非常有名的“偷梨事件”時,他並沒有提到當時他們的言語,因爲這是他的記憶,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最後將梨餵豬,而不是自己當時所說的話。而在作者講到自己的三個朋友都去修道院時,他將他們的言語,還有他們當時的一些舉止都說了出來。說明他就是在那個時候將這些記錄下來的,也或許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他記得比較清楚。

這是我在看“自傳篇”時想到的。但其實在第一到第九卷之間,也有令人看不懂的。這本書並不是只有第十卷以後纔開始深奧的,其實在第七卷的時候,當作者在講善惡的時候,我便開始犯迷糊了。我知道歸正學堂有一個作業,就是寫奧古斯丁的“罪觀”和“惡觀”的區別。我聽了之後,我也試着找出這些。我們知道,通常我們只會講“最惡觀”,我在此之前從未想過有這樣的區別。然後我發現,當作者再講惡的時候,他並不會將惡和罪並稱。我又發現,書中的“惡”的對立是“善”,而“罪”的對立是“義”,這是一個區別。我自己也是這思考這些,我想,惡和罪的關係,我們既然會將這兩個放在一起,是因爲它們關係密切。首先講惡,惡是罪的一種表現,是一種罪行;而將到罪,其實所有的罪,在上帝眼中都看爲惡。我看到的這一點只是一些表面的。

作者在書中探求各種,非常龐大的事物的來源,他探求惡的來源,探求上帝的來源,探求空虛混沌的來源……但我們知道,人是有限的,我們的所思所想都是有限的,也就因此我們也會犯錯誤,作者也在書中道:“我探求惡的來源時,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沒有看出惡。”

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會有很多誤解,在之前,我以爲奧古斯丁和彌爾頓一樣都是持有者“間隔論”,但並不是。雖然他認爲《創世記》第一章第二節當中的“地是空虛混沌”這句話中的“地”是存在的,但他並不是像間隔論那樣,相信是在我們之前有一個物質世界,猶如天圓地方,並不是如此。作者的真實想法是“道”,是“精神受造物”,就是那個空虛混沌。他也以我們的靈魂來作證明:“我們在靈魂的一面是精神受造物,我們曾經離開你、我們的光明、我們的生命,我們‘一度是黑暗’;”在前面也說:“原始的精神受造物本是一片黑暗,漂流不定,猶如深淵,和你迥異,及至你用你的言語把它領回到同一言語之中,照耀它使它脫離幽暗,隨則不能和你同樣光明,至少能彷彿你的肖像,這有什麼權利呢?”或許我們人類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就是這一道理吧。

有時我會想,作者會不會想象得太過了,是不是不應該太多的想象上帝的奧祕。但其實作者在書中是批評那些“妄想者”的。他也講過自己曾經在摩尼教時,隨便妄想神,他也曾爲此而悔改。他對於那些以一種幼稚的心去想象上帝形象的人做出了一些評論:“有些人讀到或聽到這些話,設想天主具有人像,或是一個具有無比威力的龐然大物,意念所致,剎那間在身外、在遠處,創造兩個巨大的東西,天和地,一在上,一在下,萬象森列於其中。他們聽到:‘天主說:有什麼!便說什麼’,便設想一句有始有終、隨起隨滅的話,一語才畢,立即出現了所命令出現的東西。可能還有其它解釋,但都是庸俗的臆測。”他稱這些人爲“見解幼稚的嬰孩”,但並不是完全否定,因爲這些人這樣也仍舊能夠樹立起有關他們生死的信仰。

奧古斯丁,被譽爲基督教神學的大師,僅這一本書,便闡釋了上帝的無限,上帝的自由永有,上帝的超越一切,上帝的至善至美等上帝的各種屬性。他的生平也同樣的激勵人心,讓我們在罪中可以看到上帝憐憫的曙光,讓我們知道,深陷罪中時,上帝不一定已經將我們完全拋棄,因爲神要揀選誰就是誰最後高升。而以上的這些文字,就是一個深陷罪中的人,看了一個深陷罪中的作家的懺悔與思想而思想到的。我認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懺悔錄》,不是奧古斯丁的,不是盧梭的,而是我們自己對於上帝的,直接的一個對話,禱告,懺悔。每個罪人的懺悔,都將會擺在上帝面前。而這本《懺悔錄》便是一件成品,便是一個罪人的懺悔。

以上是一個盼望上帝赦免的罪人所作。

懺悔錄讀後感9

盧梭這本《懺悔錄》,真的無愧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本奇書,它確實配得上這樣的評價。作者在這部作品中,把真實的自己,不做任何的刪減,完全的展示在了讀者的面前,直面自己的內心,是對是非,任由讀者去評判。這是多麼偉大並且讓人敬佩的一個舉措,在盧梭之前以及之後,都沒有人再這麼做過,沒有人寫的再像他這麼真誠。因爲一般人寫回憶錄,大都是懲惡揚善,文過飾非,只要是不好的地方,只是一筆帶過。唯有盧梭,做到了真誠。

這本書也算是一本回憶錄,盧梭通過回憶自己的生活以及種種不幸,把當時的社會的現狀描繪在公衆面前。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對當時法國啓蒙運動時期的歷史有一定的瞭解,也可以瞭解到盧梭之外其他歷史人物的一些事蹟,豐富一定的知識量。但是,如果你只是收穫到了這些,這說明你還沒有讀懂這本書。書中更爲讓我收穫的,是盧梭面對生活的態度以及他特立獨行行事風格,我可以從盧梭身上學習到很多的能夠豐富自己的思想的內在東西,以及爲人處世的原則,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等。

盧梭讓我深刻體會到的第一點,就是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要一直不停的學習,或許你學習的東西,現在並派不上用場,但是這並不等於這樣的學習就沒有益處。盧梭從小家庭困難,又十二歲的時候,年紀輕輕就離開父親自己出去闖蕩,從此開始居無定所的生活。即使是出名後,還是被人迫害。不得不逃離自己的祖國,真可謂一生都是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但是即使如此,盧梭從小就一直對書籍有着強大的好奇心,並且這種好奇心保持到老年。即使盧梭生活困難,它依舊想方設法的去買到或者借到各種書來看,什麼書都看,所以這才導致了他一直都有些小聰明和辯論知識,正是這些小聰明和辯論知識,讓他能夠得到貴人青睞,從而獲取貴人們的欣賞和幫助。可以說,盧梭雖然一生顛沛流離,但是他從來沒有停止閱讀,也正是閱讀,才讓他學富五車,最後寫出那篇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厚積薄發,一舉成名。

其次,我們不但應該一直堅持讀書,我們更應該多學習幾門技能,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前面已經說過,盧梭對於學習,一直抱有非常大的熱情。但是,他並沒有就此限制住自己,比如只閱讀文學和哲學類書面知識。他還學習各種實用的技能,比如音樂和話劇等。中年的他決定到巴黎去闖蕩的時候,也是由於在音樂方面創造出了一個新的記譜方法,顧想申請專利,纔想着去巴黎闖出一番天地的。雖然他這個發明,被當時那些自大的教授們否定,沒有取得認可和成功。但是最開始讓他開始真正憑藉自己的本事出現在上流社會中的原因,還是因爲他最終寫出來了一部美妙的音樂劇,並且由此名聲大噪的。雖然盧梭最成功的地方還是在文學上,但是他在音樂方面,也是建樹頗深,他還花了十幾年斷斷續續的寫了《音樂辭典》這部著作。所以可見,人在沒有確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多學習幾門技能。並且不要毫無目的的浪費着自己的時間,沒有可能說學習什麼東西是沒有用的。因爲這些技能,總會在適合的時候,爲了你人生助力一番。

然後就是我們永遠不要放棄對生活的希望,盧梭在寫出那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多還是四十多歲了,我已經有些記不清了。但是再此之前,他一直是一位籍籍無名的小輩。可以說,盧梭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思想家。但是即使他早期一直寄人籬下,到處爲了生活了奔波,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期望,並一直在堅持學習。也正是因爲他這種不服輸、不苟且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恆的學習輸入,纔會有最後厚積薄發、才華如同泉水一般奔涌而出的時候。所以,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請不要那麼悲觀。要相信,你不會是世界上最難的那個人,總有人比你難。即使那些你看起來過得很好的朋友,他們一定也有着許多的煩惱,只是沒有在你的面前表現出來罷了。相信自己,相信生命,生活總是會有未來的。樂觀的面對生活,活着才能翻盤,死了就一無所有。所以面對生活的困難,不要自暴自棄。並且即使生活不順,也要堅持一直學習輸入,豐富自己的羽翼,這樣纔會有展翅飛翔的一天。

衆所周知,盧梭在文學上的成就最大。但是,也正是因爲文學,才導致盧梭背背叛和迫害,讓他最終不得不逃離祖國,漂流異鄉。《愛彌兒》是盧梭在世時(《懺悔錄》因爲涉及了很多人的隱私,所以是在盧梭死後才發表的)最優秀的作品,也是其僅此於《懺悔錄》的文學作品,但是,正是因爲這部作品的出版,盧梭才被人設計迫害,導致這本書一出版就在巴黎被禁,然後盧梭成爲了整個法國的罪人。法國雖大,最終卻沒有一處他的容身之地,最終逃亡他國。可以說,盧梭的名聲,其實是在他死後,才被人正視並敬仰的。生前的盧梭,在祖國人的眼裏,不過是個狂妄的罪人罷了。但是即使如此,盧梭還是一生都堅持自己心裏最純粹的東西,他永遠只寫自己認爲正確的東西,不受到他人以及權力等影響。他的作品的成功,源於他的心中的思想和日常冥想的結果。爲了保護這份純粹,他甚至拒絕了法國皇帝給的年金,即使這筆年紀能讓他一輩子什麼都不幹就能過得奢侈。但是因爲他不願意他的創作因此受到了桎梏,不能寫出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所以,他拒絕了年金,拒絕了向權力逢迎。也正是因此,他才能保持內心的純粹,創造出偉大的作品。我們應該也像路盧梭一樣,爲了自己的內心去寫作,爲了金錢而去寫作的作家,永遠寫不出好的作品的,即使那部作品很賺錢。

盧梭寫文章,從來都不是一整天坐在書桌前,一邊思考一邊下筆,這樣他反而會寫不下去。反而,他作品的思想和情節,都是在一個人在漫無目的的散步的時候,一邊走路一邊冥想,然後思考出來的。他的作品《新愛洛伊斯》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創作出來的。所以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用於思考、反思和冥想,這樣,我們才能成爲自己有思想深度的人,纔不會成爲一個思想極度膚淺的人。現在我們的社會,很多人永遠都停不下,要麼就忙於社交,與異性交往玩遊戲。要麼就一個人忙於手機短視頻、朋友圈或者微博等。看起來好像過得很充實,但這其實都是無效和沒有意義的充實。短暫的刺激和反饋創造的快感過後,留下的只是心靈的空虛,已經時間的浪費。這樣的人生,是永遠不會活出深度的。這樣的人,也是沒有追求的人。我們應該每天花一些時間,在工作和學習之後,好好反思自己的生活,好好總結自己的生活。記下自己每天的收穫與過錯,並不斷在生活的實踐中進行改善。這樣,我們的生活,纔會不斷地步步高昇,纔會不留遺憾。

最後,記得去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雖然說盧梭招到了一些無恥的朋友的迫害,但是,盧梭並沒有因此就對友誼失去信心。反而,在他落難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朋友,給他提供幫助,提供住所,以及保護他免受逮捕等。可見,有一些好朋友是多麼的重要。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必須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社交。反而,對於盧梭來說,他其實是極度不喜歡社交的,他極度珍惜獨處的時間,用來進行思考和寫作。面對一些無聊的所謂朋友的來訪,他甚至說:“這些人不知道怎麼浪費自己的時間,於是肆無忌憚的浪費別人的時間。”可以說,盧梭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就註定了他是一個不合羣的人。他不喜歡去逢迎那些他不喜歡的上流社會的聚會,但是,他卻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交談和思考。也正是這些好朋友,在他困難的時候,給了他很多幫助。而那些社交場上的所謂的朋友,卻是在他落魄的時候,落井下石。可見,提高朋友的數量不如提高朋友的質量。我們應該提高自己朋友圈的質量,並且不要隨意爲了所謂的在別人心裏的好形象,就花時間去浪費在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活動和社交上。永遠記得,只去合自己適合的羣。

最後一點感受就是,盧梭之所以受到迫害,是因爲某些所謂朋友對他成功的嫉妒,他們不喜歡盧梭在其他的方面比他們成功,所以就去迫害他,想讓他身敗名裂。正如盧梭自己所說的,在他籍籍無名,一無是處的時候,他沒有一個仇人。我們應該吸取教訓,永遠不要成爲一個嫉妒朋友的人。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的人,嫉妒身邊的人的成功,總看不慣別人比他做得更好,比他成功。所以,就一邊對別人的成功表示着不屑,冷言嘲諷。並說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如此而已。然後,又一邊在背後抹黑別人,敗壞別人的名聲。以達到自己比別人優秀的虛榮心,這種人,真的是無恥的小人。爲什麼,承認別人優秀就有那麼的困難?我覺得,這其實都是嫉妒心在作怪,我們總覺得自己是最特別的人,所以纔不能忍受別人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優秀,比我們特別。所以,我們纔會一邊裝着不屑,然後一邊進行抹黑。但是,這樣小肚雞腸的人,永遠不會有什麼進步的。我們應該,承認並接受別人比有我們優秀的事實,並且承認,其實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只是一個平常的人,保持這樣平常的心態去和人交往,然後看到別人的優點,並且向別人的優點學習。我們以友爲鏡,端正自身,長善救失,才能進步。這看起來像是雞湯,是講大道理,是老生常談。但是,捫心自問,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懺悔錄讀後感10

零星的斑駁記憶中,一個陌生又熟悉的背影靜靜佇立。身形算不上挺拔,只是那因極力隱忍而不斷顫抖的身軀醒目得突兀。他驀然轉身,不是意料中憤怒的臉龐,竟是平靜木訥表情下包裹着的一張堪稱儒雅俊秀的臉。莫名的壓迫感無形的凝聚,席捲而來。對了,是那樣一雙眼睛,狼般桀驁不馴,鷹般犀利深邃,掩映着沖天怒火,讓我無所遁形。我感受到了那樣一種姿態:“睥睨天下,冷眼看世人。”他是思想的先哲,所以必定有無數苦難加諸於身;他看似卑微,卻目空一切。

我通過《懺悔錄》這部自傳式著作來了解盧梭其人。如同許多生不逢時的文人一樣,他也是被半推半就才踏上文學這條道路,好比迷途的羔羊被狼羣追趕着奔向草原。他從事過各種各樣的職業,有鐘錶匠學徒、翻譯、音樂家、外交大使、家庭教師……,卻鮮少有能做的好且長久的;時勢所逼,他曾改投過新教;也幹過一些不光彩的勾當,還有過窮困潦倒,上頓不接下頓的時期。總之,再不幸的人都比他幸運得多。早期,他看似有一點自我放逐,隨波逐流的意味。但我想,那是世人讀不懂他內心的緣故。縱然他有百般掙扎,失意墮落過,可一顆堅定的心一直死守得牢牢的,不爲外界驅使。

在朋友眼中,他懦弱、卑微、不善言辭,可他的內心卻是一塊沃土,像摻雜了各類營養的蔬菜粥,一股腦兒將營養補齊,細膩多情,見微知著。最初,我懷着膜拜的心情來讀這部小說,心想着這必是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讀完後才漸漸意識到自己之前有多膚淺,膜拜感隨之蕩然無存。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大人物怎樣通過運籌帷幄,巧言令色而最終攀上高峯,卻是一個小人物如何不堪忍受屈辱、壓迫,引發了思想的頓悟後經由不懈的努力,終於有所成就。可憐的盧梭,他的吶喊聲消散在這無聲無息的世界,倒像是自言自語的呢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想來也是大勢所趨。

我很難不去相信他所有的言論,一如我相信一切的真理。盧梭構築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自我:他從未接受過正規的教學,只東拼西湊地學了些零散的知識。父親早期的自由式啓蒙教育和女教師朗貝爾西埃小姐的調教多少起到些作用。至於音樂方面,正是他感興趣的,所以,儘管他本人愚鈍且樂感很差,還是依靠各種自學方式成功摸索到一些門道,逐步漸臻佳境。當然,期間他吃過不少苦,無數的嘲諷和譏笑他都毫不在乎,只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就是這麼固執,帶着傻氣,誰還能說他不可愛呢?我也說過,盧梭是一路摸爬滾打才逐漸走出陰霾,人生稍有起色的,可命運的毒瘤偏不肯放過這苦命的人,煉獄的淬火越燒越旺。於是,災難還在延續,伴隨這種近乎毀滅性的厄運,他沒有一刻是安生的。

你有想過衆叛親離是怎樣一種悲慼麼?在《愛彌兒》一書出版後,盧梭深切體會到了。他厭惡並憎恨那些爲善虛假的嘴臉,而上流社會最不缺的,就是這種人。他越發不安,感到與所處的社會格格不入。空氣渾濁得有如毒霧,呼吸間有種快窒息的錯覺。好不容易決定隱居,遠離紛爭,做一頭離羣索居的狼。

可命中註定,沒有人會遂其心願。

朋友們希望他按照他們的指示過活,便費盡心機逼他離開退隱廬重返巴黎,美其名曰關愛照拂他,殊不知一場滔天的陰謀正在醞釀。含沙射影的謾罵性文章層出不窮,都說“謠言止於智者”,顯而易見地,當時的智者大都見鬼去了。各種詆譭和人身攻擊都使可憐的盧梭心力交瘁,他的身體也自此每況愈下。那一切,足以毀了一個內心正直的人的一生。

在種種侮辱和打擊下,來自政府的追緝反倒使他的心境愈益清明。他深信正義終將爲他平反,而那些設置陰謀,心思歹毒的傢伙終有報應。《懺悔錄》的創作便是在逃亡之路上完成的。沒有過多的感情色彩,洋洋灑灑百萬字,回顧其生平。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即使到目前爲止,我這一輩子沒有什麼有趣的事值得回憶,但是,我覺得,只要我寫的時候坦率真誠,這回憶錄就能變得有趣。所以,我決心以一種沒有模式的真實性來使這本回憶錄成爲一部舉世無雙的作品,以使人們至少有這麼一次能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這是多麼公正,耿直而又可敬的誠實態度啊!

對於他,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情溢於言表。他是一個偉人無疑,是思想的先哲,敢於同社會的不公正叫板,並且始終有一顆正直的心。另一方面,他又極其普通,有自私、貪婪的一面,曾因難以抑制的情感和性慾而與有夫之婦有染,爲她們的高雅和美貌所傾倒。此外,他還偷過東西,做過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丟下重病的朋友獨自旅行。更惡劣的是,與戴萊絲同生的5個孩子他都送去了孤兒院,隨意得彷彿那是吃剩的骨頭,扔了就完事。這些做法固然可恨,但也可敬。

內心陰暗醜陋的人絕不敢把自己的罪過公之於衆,他敢毫無保留地承認,說明他能正視自己,並能以真正平和的心態來完成自我的懺悔。與此同時,難能可貴的一點,他從不急於爲自己辯解些什麼,反而彰顯其坦白的初衷和懺悔的決心。這樣一個人,縱使有些缺點,人們放在對等的角度考慮,也會被輕易原諒。我想,或多或少,很多人都能從《懺悔錄》中看到自己的一個縮影。也許只是一個片段,一個場景,一句話而已。但足以與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原諒他亦是原諒自己,何樂而不爲呢?

盧梭是一個有原則的人,《懺悔錄》中有記錄:“我本可以完全投向最賺錢的工作,用我的筆,不是去抄樂譜,而是去寫作,按照我已有的,並自覺有能力維持下去的那種勢頭,會讓我過上一種富裕,甚至奢華的生活,只要我稍許願意把作家的手腕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就行。但我感到,爲了吃飯而寫作,很快就會窒息我的天賦,我的才氣不在筆端而在心間,完全是一種高瞻而豪邁的思維方式產生的,也只有這種思維方式才能使我的才氣永不枯竭。一支唯利是圖的筆寫不出有力的,偉大的東西。需求和貪婪也許會使我寫得快點,卻不會使我寫得好些。我始終覺得,作家只有在不是一種職業時,它的地位才顯赫可敬。”多麼可貴的信條,多麼豁達的心境。因爲這段文字,我才真正有了一絲膜拜的感覺,就像膜拜日出東昇、海天相接、晝夜更迭、四季變幻、雲捲雲舒,自然而又神聖。心被一下下撞擊,比看完一場恐怖電影還要刺激、興奮。

另有一點,值得一提,盧梭的金錢名利慾是非常淡泊的。即使身上一個子兒也不剩的時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館中大快朵頤;他可以徒步旅行,沒錢的話就隨意找個公園的長凳或到橋底下,照樣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緊。後來名氣大了,作品相繼出版,入不敷出時也沒想要以名聲和作品來獲得額外的經濟補貼。多麼高尚而值得稱頌的品德啊!即便是身處最絕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發出的光芒將使任何一個人自慚形穢。

每一個偉人都是特立獨行的,他們思想透徹,意志堅定,孤獨是他們的必修課。稱之苦行僧一點也不爲過。看!那懸崖邊的凌霄花,一低頭就是萬丈深淵,它們誓不因此退縮、怯懦,只依舊挺着高昂的頭顱,睥睨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