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1

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冤枉殺了他的妻子及其情人,被判無期徒刑,從此他開始了在肖恩克監獄漫長的服役。影片就此開始。在肖申克監獄服刑的犯人,大多被判的是無期徒刑。長達幾十年的監獄生活,早已磨滅了囚犯們心中對於自由的渴望。他們習慣了每次上廁所前向監守打報告,習慣了每天繁重的勞動,習慣了失去自由與希望。

影片中有一位管理圖書的人——老布,他在監獄裏一直待到垂暮之年。最後當他終於獲得了假釋的機會,他卻自殺了。針對這件事,安迪的朋友瑞德對肖有一段經典的解釋:這些高牆還真是有點意思。一開始你恨它,然後你對它就習慣了。等相當的時間過去後,你還會依賴它。這個就叫做體制化。

體制化,說白了,就是你對周身環境的習慣性。它是一座監獄,囚禁的是你的心。我們很多人都沒有犯過法,沒有蹲過監獄,而我們真的就是自由的嗎?

當初,我們爲了高考,恨不得頭懸樑、錐刺股。如果在你還小的時候,有人告訴你,將來有一天你會過上每天早上六點起牀,晚上十二點才睡,總有做不完的試卷和背不完的重點的生活,你會不會覺得那根本無法忍受?而當這種日子真正降臨的時候,你抓狂過、沮喪過、最後你習慣了它,甚至在升入大學後開始懷念它。高考其實就是我們的肖申克監獄。我們放棄了唱歌跳舞,放棄了小說遊戲,放棄了我們的自由。我們揹着王朝興衰、算着立體幾何,我至今也不知道它們到底有什麼意義,但是我們都知道它們是我們的救贖。犯罪的不是我們,是中國死氣沉沉的教育制度,但是坐牢的卻是我們。

後來我們上了大學,離開了監獄,重獲自由。再也沒有高牆限制你的自由,再也沒有了老師的耳提面命和試題的百般折磨。恭喜你,你出獄了,可是你爲什麼不開心呢?你一直以爲那個爲了一道數學題苦思冥想熬夜的是你,那個坐在一堆參考書中分析英語語法的是你,那個課間擠在一堆學生中問問題的是你,但是當那些日子成爲過去,當那樣的你只存在於記憶中的時候,你迷失了你自己。曾把自己定位於囚徒的你,刑滿釋放後,你又是誰呢?從一開始,你就是一個囚徒,或者說你不僅僅是一個囚徒,只是長久的習慣讓你忘了。

之後,我們畢業了,開始忙於工作戀愛,忙於買車買房。你終於有錢買了單反,但是卻沒有爲了旅行辭掉工作的勇氣;你終於可以不用再攢錢給爸爸媽媽買禮物,但是回家的次數卻越來越少;你終於可以買得起那些奢侈品牌,但是卻在也沒有了當初躡手躡腳進店時的那份驚奇與欣喜。你習慣了每天早起去上班,習慣了高跟鞋與西裝,習慣了還房貸和逛商場,習慣了對着電腦屏幕打哈欠,習慣了忘記曾有過的夢想。你再一次把自己丟進了另一個肖申克,讓習慣壘砌成高高的圍牆。你日復一日地重複着那些你“應該”做的事,卻從來沒有問過你的心,它想做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2

奧斯卡獲獎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肖申克明明是監獄,主角明明叫安迪·杜方,那爲什麼不叫《安迪的救贖》?

因爲安迪救贖的不僅是他自己,而是肖申克監獄中的大部分人和大部分環境:安迪改變了監獄的圖書館,幫助許多囚犯考上了高校;安迪爲囚犯播放了德國女高音的天籟之音,令他們感受到片刻的自由與希望;安迪走後,他在監獄中的傳奇以及他的逃獄成爲了朋友們茶餘飯後最喜愛說的奇聞。除此以外,安迪改變最大的是瑞德,瑞德從開始說“希望很危險,許多人會爲之瘋狂。”到片末“希望真是一件好東西。”安迪,在爲自己的自由救贖的同時也救贖了瑞德的那顆凋敝的心,所以影片最後,好友倆在湛藍的大海邊相擁,讓人感到熱淚盈眶,因爲比想象中多了一份救贖,因爲比完滿更完美。在救贖自己的同時,其他人真的沒有一點影響嗎?安迪和瑞德說:“No!”救贖自己,何嘗又不是救贖別人。

希望是指南針,它帶安迪到達了美麗的聖娜達盧:安迪用20年的時間挖出了瑞德所說的“用600年也挖不出的隧道”,爬過了瑞德無法想象的奇臭無比的下水道;希望是船,它帶安迪和瑞德兩位老友一同到達了美麗的聖娜達盧,瑞德那顆凋敝的心綻放出了光明與快樂。從一開始,安迪就找到了自己的聖娜達盧,所以他選擇騙過所有人,裝作喜歡石頭和國際象棋,其實是爲了扔掉挖出的石頭;裝作與獄警爲伍幫忙洗黑錢,其實是爲了保護自己,爲了尋找機會;買手槌爲了雕刻國際象棋,其實是爲了日後的自由。所以,找到了人生的聖娜達盧,下定決心爲之努力,全世界都會爲你讓步。

有比在黑暗與孤獨中堵上生命去挖一條“600年都挖不出”的隧道更可怕的嗎?有比在恐懼中爬過一條500碼——相當於5個足球場距離的下水道更難忍受的嗎?可是隻有在經歷了黑暗與污穢,你才能到達一個乾淨、光明的世界。

找的人生的指南針,到達心中的聖娜達盧!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3

回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出自上世紀90年代的經典老電影,心中那份感動依舊難以忘懷。這部在當年紅極一時的電影在今日仍受衆多影評人追捧。其實,電影本身只是講述了一個十分簡單的故事。

故事主要集中在一個名叫安迪的銀行家身上,1946年他因被誣陷殺害妻子及其情人而被判刑,進入肖申克監獄,在這裏他遇上了好友瑞德——一個在監獄裏混跡數十年的老油條。故事也由此處展開。

電影的主要場景"肖申克"是一所重犯監獄。犯人在"肖申克"所經歷的痛苦不是獄警們的折磨,而是日復一日的循規蹈矩,這樣的生活讓他們忘記了自己原本的角色,忘卻了自己的情人、青春、理想,忘卻了自己作爲一個社會個體的真實性。

安迪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並沒因爲周遭的環境而麻木。他用自己的金融知識爲獄警做賬,以期能夠改善獄友們的生活,同時尋求越獄,獲得自由的機會。

庸常生活中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一味尋找前人的足跡,習慣了先說"那不可能",習慣了被動接受,習慣了沒有奇蹟。可是正如《飛越瘋人院》中說的那樣,"不試試,怎麼知道呢?"安迪就是如此。

一米厚的高牆、5公分厚的鐵管、200米的惡臭下水道,這便是安迪的逃獄之路。他用一把小錘子,耗費數十年的時間挖穿了那堵厚牆,在雨夜砸開水管逃出監獄。而這堵牆是瑞德說六百年也鑿不穿的。

安迪逃離監獄是尋求自由,同時也是逃離體制化。《肖申克的救贖》中出現一個十分令人難忘的詞——體制化。何爲體制化?當初看電影時印象並不深刻,而隨着工作時間的增長,對體制更深有體會。它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一如電影中的那句話"起初,你討厭它,然後逐漸地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照它,這就是體制化"。

現在社會好像也比較時興將人分爲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人,體制外的人通常有某種優越感,似乎自己的人格纔是獨立的。可實際上,真正願意做體制外的人還是很少的,而且是很痛苦的,何況他們真的在體制外嗎?但體制真的好嗎?誠然,我們每個人都沒有如安迪一樣生活在監獄裏,所以也根本就無法感覺那種身體上的對自由的限制的痛苦,可這並不表明你的靈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每個人不自覺地都在受到體制化的影響,沒有人能夠逃脫這種被"體制化"的命運。只要你現在問一問你自己:我還是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自己?我還是我自己嗎?或許你就能感覺得到了。對,你感覺都沒錯,你被體制化了。這是因爲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體制,它在以他的規則規定着你的生活。

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排斥體制,體制在很多時候是社會的脊柱與規範,它使我們的生活更快捷、更健康、更有序。雖然有時它會讓我們感覺不自在或無所適從,甚至會有一種壓迫感。可回看歷史,在那些戰亂沒有體制的年代,世界是什麼模樣!

那麼作爲追求自由靈魂的個體—我們,既然不能擺脫這種束縛,那就學學安迪吧。在體制中求生存與發展。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我們的自由之花需要我們自己去灌溉,我們生活的方式需要自己去選擇去經營。正如電影中的那堵傳說六百年鑿不穿的牆一樣,看似很難突破,卻在十年內被一人之力擊毀。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遇到一種看似很難突破的高牆,無堅不摧讓人望而畏之。然而有人在牆內有人在牆外。牆外之人並非擁有什麼特異功能。其實每個人都擁有穿透一切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信念。一個成功的經營者,必然會在堅持體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事業成長的過程必然是漫長艱苦的,只有堅持信念,才能打破束縛的高牆,取得突破。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不僅是一個故事,還展現了希望、自由、信念的力量,更讓我們從中思考了有關體制的.意義。公司應以國家體制改革政策爲指向,不斷深化公司體制。而作爲一個員工,我認爲更需從自身來規範體制認識,提高自身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公司的需要。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4

以前的我從來都不會看這些老電影,因爲覺得會很乏味,但是這個學期選了這門英美影視賞析課後,漸漸的,開始看這些英美的老電影了。相較於現代的這些搞笑電影,以前的老電影更多的是感動觀衆,教會觀衆。從《阿甘正傳》到《大河戀》到《聞香識女人》到《辛德勒的名單》到《羅馬假日》再到《肖申克的救贖》一次次被裏面的人物所感動,他們的真誠,他們的勇敢總是在不經意間把人們感動。雖然這堂課將要結束,但是這節課讓我對英美的電影有了更多的瞭解。作爲期末作業,我選擇了《肖申克的救贖》來講我看過後的感受。

新一批囚犯入獄時,典獄長和獄警的規章只有兩句話:“首先不允許褻瀆上帝,其他的自己慢慢體會”,另外一句“把希望交給上帝,把你們的賤命交給我”。鏡頭由下而上,他們的威嚴表露無遺,可是在黑暗的近乎壓抑的監獄禮堂裏面,我感受不到慈悲的上帝,只看兩個自稱上帝的魔鬼。以後的點滴中,它們的犄角逐漸顯露,直到害怕醜聞敗露的典獄長指示獄警把湯米殺害還對安迪謊稱是因爲湯米越獄,直到爲了拴住安迪用獨囚兩個月作爲威脅,魔鬼猙獰已經完全顯現。他們纔是肖申克里最需要拯救的羣體,最需要贖罪的羣體。《舊約。以賽亞書》中說道:“錫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贖,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敗亡”,而典獄長也曾拿聖經對安迪說“得救之道,就在其中”,諷刺,典獄長在最後自殺前可能更加希望這句話改成“敗亡之道,亦在其中”!

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重重擠壓之下的牢獄裏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確有資格這麼說。因爲從進來的那一天起,獄長就說過,“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除了他能弄來的香菸和印着撲克牌,任何其他異動在這個黑暗的高牆之內似乎都無法生長。

然而安迪告訴他,“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於是安迪能夠用二十年挖開瑞德認爲六百年都無法鑿穿的隧洞。當他終於爬出五百碼惡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潑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時候,我們彷彿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奪目霹靂。亮光之下,我們懦弱的靈魂紛紛在安迪張開的雙臂下現形,並且顫抖。

假釋後瑞德幾近崩潰,直到看到安迪留給他的字條,重燃對生活的希望,他獲得了救贖。而最重要的,是瑞德實現了對自己心靈的拯救。之前每次申請假釋總會說“我已經改過自新了”結果也是被拒絕,而最後一次,他在安迪的影響下反倒看淡了所謂的“改過自新”。他後悔犯罪,但是並非因爲受到懲戒而後悔,而是因爲當回首自己當年犯下重罪,想回到過去對當時的自己用心勸誡,但此刻說這些已經沒有意義,空留下了一個垂老之軀。瑞德這一番話,使自己對於身體自由的渴望昇華到了心靈自由的超脫,從認爲自己已獲得足夠懲罰卻總不得假釋的憤憤然轉變到了對自己曾經犯罪的幡然悔悟。他已經接受了幾十年的牢獄,身體已經接受了懲戒,而此刻最痛苦的是自己去無力改變曾發生的過去,自己心靈對自己的懲戒,這是一種痛入骨髓的無奈,也是對心靈最大的懲罰。明白到這一層,他也已經完全釋然了。看到此刻我總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概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噩運就像龍捲風。也許這次,他只是持久了一點。不要不安,不要消沉。給自己希望。只要希望。還會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5

從魯布斯說起,他完全是一個被體制化的典型代表,當一個人的身體被禁錮到成自然成生活必然的一部分的時候這就是體制化。最後的出獄他做了非常極端的行爲,當身心都得到自由的時候帶來給他的是不適應、恐懼,他出獄後的這段時間裏面沒有一刻是自由的,他看到的所有人都是對他不滿的,最後每天如同傀儡一般活着,如同一具沒有指引的屍體,其實看到這裏我們觀衆都知道他要自尋短見了。

後來是瑞恩,如果要用體制化來形容的話,那他就是半體制化,他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終於去出的時候卻已物是人非,如果不是心存希望信守承諾我相信下場也是非常悲劇。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6

想了很久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標題來抒發自己讀完後的感情,乾脆就用這種通俗易懂的標題。

昨天晚上,確切的說應該是今天早上凌晨,花了兩個小時把這本經典給讀完了。真的很震撼。

昨天一系列被偷事件讓我倍受打擊,之所以看這本書,也許是看到“救贖”兩個字,心裏期待一些可以減輕自己負罪感的物質吧。

事實證明,也許我的選擇是對的。

我相信再也不會有第2個人能像安迪一樣了:堅韌、堅強、堅定。入獄前,他擁有很多人無法擁有的東西:金錢、名譽、地位、權勢。入獄後,他仍然擁有很多人無法擁有的東西:信念、信仰還有希望。

我無法想象,如果是你,莫名其妙的被送進監獄,一輩子都無法出來,那你會怎麼樣?正常的人或者說是普通的人,在一次次被駁回假釋後,還會懷有自由之心嗎?幾十年歲月流逝,縱然你曾經想過出逃,可當白髮和皺紋自你臉上顯現,你還會有這份信念嗎?!

然而,這些事對於安迪來說,彷彿理所當然。他總是不卑不亢的對待每一個人,他給予別人的是尊重,他得到回報的也是別人的尊重和幫助。在監獄裏,“善意”或許是最終要的東西。然而,他得到了。他聰明的讓人覺得這樣的人也許不應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事實上他的確只是斯蒂芬·金杜撰出來的人物。但,在我一字一句閱讀的時候,卻仍然情不自禁的一陣一陣的冒着冷汗。像安迪這樣的人,你無可救藥的愛上他卻又無可救藥的恐懼着。你在懷疑,他是否早已算計好一切,早在他向雷德買第一把錘子之前,就算計好了往後幾十年的過程。

這不可能。的確。中間那麼那麼多的意外,普通人能夠承受的住嗎?換作是你,可以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依舊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嗎?不可能。你恐怕早已被種種“可能性”折磨的精神分裂,夜不能眠,甚至早被獄卒發現你的企圖你的計劃。你可能早已不在肖申克,可能已經被送到別的監獄,永遠無法踏入牆外的世界。那個,所有人嚮往的世界。所以說,安迪是超脫了普通人或者說是正常人應有的範疇,在我看來,他或許就是“神”,一個將不可能變爲可能的神!他的城府、他的智慧、他的忍耐、他的堅強、他的信念、他的堅持、他的努力……他的一切,都讓人覺得,如果說是“佩服”,該會多麼的玷污了他!

他有一顆,很多人都缺少了的,善意的心。那些打磨光亮的小石子、那些低質廉價的啤酒、那慢慢擴充起來的圖書館。你可以說他只是爲了他的計劃而不得不做的鋪墊。可是,你不可以否認,他是用他的真心在做!只有內心真正溫柔的人,才能做出真正讓人感到溫暖的事。雷德說他會一直記得那個陽光密佈的午後,他和他的同事們,花了20分鐘喝着溫熱的啤酒,眼睛裏只有安迪蹲在陽光下,悠閒的晃着膝上的雙手,臉上掛着那樣溫柔的笑意。那樣的人,是否可以稱之爲——天使。

這世上,有太多太多不順心的事,你會遭遇到的困難也有太多太多,傷心也好、絕望也好。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也許就是兩個字——希望。而這兩個字一直一直存在於安迪的腦海裏,一直一直刺激着他,將他慢慢的推向自由的邊緣。德的那份感慨真的很真實:“這窄小的通道里有大便有老鼠有太多太多污穢不堪的髒物,然而他卻出淤泥而不染,一點一點爬出了監獄,獲得了他想要的自由。”

他爲自由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比別人承受了太多太多,他的那顆心早已被歲月打磨的越來越滄桑,然而,他卻始終沒有忘記過他的初衷,他的希望,或許,在每個黑暗的夜晚,在他那樣小心翼翼挖着通道的時候,他的心也在不斷的敲打中越來越光亮。

因爲,自由,就在,咫尺之間。

終於明白,爲什麼有那麼多人會說,這部書是斯蒂芬·金的經典之作了,這的確已經是出離一般小說的範疇了,它帶給人們的是絕望過後的希望。或者說,它救贖了我們,以及我們內心深處那困擾我們的黑暗處。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安迪這個人,就像我這輩子都會記得這麼一句話:

懷抱着最好的希望,但做着最壞的準備。

我想,這是不會被人遺忘的經典。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7

5月5日晚,我們的影廳裝修升級後,電影沙龍帶着影片《肖申克的救贖》重磅首次迴歸,或許是因爲老童先生和孫世剛先生的魅力,或許是因爲在各大排行榜都居高不下排名第一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的魅力,整場座無虛席!

沙龍初始,老童先生和大家簡單的分享了電影的故事後,我們開啓了一場精神之旅。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衆,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

主人公安迪利用一把小錘子,用將近20年的時間,救贖了自己,救贖了自己的希望與自由。那是一把多小的錘子啊!在這20年裏又遇到了多少的社會的黑暗!沒有屈服於同性戀的逼迫;沒有因爲對人性隨意的摧殘而恐懼;沒有因爲體制化的生活而放棄自我救贖的希望!(堆雪人作文)冒着生命危險只爲讓夥計們在樓頂上享受久未觸碰的啤酒!冒着危險只爲讓大家聽到那每天都重複着一樣東西的喇叭裏也可以聽到那樣的歌聲,在那歌聲裏彷彿有鴿子,有大海······堅持不懈的寄信,竟然在監獄裏有了讓大家可以看多種類型的書、聽音樂的地方!20年啊!每天到操場上從褲腿裏抖落一些鑿的牆土!20年所遇到的一切都沒有終止了他最終的信念。這個信念支撐他度過了漫長的20年,最終獲得了希望的救贖。

這部影片也帶給了我們許多思考:我不是生活在監獄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種形式的囚犯呢?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8

世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想,只要你做,一切皆有可能。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男主杜方因被冤枉而被判處終身監禁。入獄後,艱苦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墮落,他堅信,自己是不屬於這裏的。於是他默默地忍受那些痛苦,暗地裏觀察着、思索着。他知道他不可能靠別人的力量離開監獄,於是他便制定一個天衣無縫的計劃。他向瑞德買來錘子、海報,以雕石爲藉口鑿地道;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幫助典獄長逃稅,得到那些特權,他不斷地擴大自己的控制範圍……最終,在如此嚴厲的看管下,他逃了出去。

在19年的牢獄生活中,他聽到了無數人對他的否定,但他都沒有動搖逃跑的想法。我最記得杜方問瑞德的那一段話:“你知道那個一直藏在我心底的閃着光芒的東西是什麼嗎?是希望。”瑞德卻對他說:“在這裏,希望是不可能存在的。”杜方只是笑了笑,後來,他用行動告訴了瑞德,一切皆有可能。

曾經有一篇文章說到,人類不可能在1分鐘內跑過一公里。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的心裏都是默認了這個“事實”。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一位運動員做到了!緊接着,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難道是那些人有天生神力嗎?很明顯,不是。他們的心裏沒有想什麼可不可以,只有做不做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500字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500字。

無論大事小事,如果你想完成,那麼你就去做,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你有一個夢想,那就制定計劃,堅持不懈地向着夢想前進,總有一天,你會到達夢想的彼岸。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9

安迪作爲一個本該不屬於監獄的人,沒有一天放棄對自由的希望,既然不能獲得身體的自由,那麼先爭取精神上的自由吧,安迪通過連續6年每週寫兩封信說服了政府出資興建監獄圖書館,獄友們精神上獲得了更大的空間。“這就是意義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記。忘記世上還有不是用石頭圍起來的地方,忘記自己的內心還有你自己的東西,他們碰不到的東西。”

精神上的自由,那骯髒的、鏽跡斑斑的枷鎖怎麼能碰得到呢?

光陰荏苒,浮華易逝,歲月在彈指間悄悄流走了。回首如夢的童年,瞻望以後的人生,恍如隔世。我們這一生,難道就不是一個監獄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世上不過是一個大一點、功能更加齊全的監獄,而我們不過是自由一點的囚犯,僅此而已。我們從呱呱墜地那天起,學會走路,學會說話,然後該上學了,父母就把我們送上學,該考大學了,父母就不惜一切把我們送上大學,畢業了周圍的人又告訴我們應該找份工作,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周圍其他人又告訴我們應該結婚了,應該生孩子了,然後我們把我們的孩子扔進我們過去的軌道。我們就活在這個“應該”世界裏,一生所有的一切,都是社會決定的,都是體制化的。

有些人看上去活得很成功,但當他們被問及“你童年的夢想實現了嗎?”“你小時候最希望長大之後幹什麼”,他們無言以對。他們的成功,似乎僅僅侷限於他人眼裏的成功,或是社會、體制眼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