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你自己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成爲你自己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成爲你自己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成爲你自己優秀讀後感1

《成爲你自己》是我的屬靈長者推薦給我的書。她說作者王學富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已經引起國際諮詢界的關注。他主要的觀點是:人要活得真實,要敢於直面自己的問題,不要活在虛假的僞裝裏面。裏面有一句很特別的話叫:“好女孩上天堂,壞女孩走四方”——也就是這句話特別吸引我讀這本書——爲啥好女孩只能上天堂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世界不是天堂。

在拿起來讀的時候,總有種在這裏被揪了一下,在那裏被拽了一下的感受。從第一個故事:一個長相十分年青的大學教師時就有了同感。幾年前在學發展心理學時明顯感受到自己有些層面停滯在了青春期或更小的年齡,那時的發現讓自己驚愕不已。但現在再提及此事才發現那些被停滯散落的碎片已經回來了,回到身體裏了。怎麼回來的我不知道,但我想:對自己的情況有覺醒應該是很重要的一環吧。

現在來說說對我特別有幫助的地方。書中講到很多孩子被教育得很愛惜時間——因爲高考因爲競爭——讓他們變成了只知道時間是用來學習的人,如果時間用來做別的——比如:散步,和朋友聊天,遊戲等等,便是浪費,便是不好的行爲。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一般都非常勤奮,對自己很嚴格,在工作中能做出不錯的成績,但從另一個方面說:他們活得很辛苦、很乏味。不能融入周圍的環境很痛苦,知道自己失落了什麼又不知道到底失落了什麼。

它特別引發我的思考:這是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帶來的烙印。好像如果不抓緊時間,人就不能活着一樣。我們在跟時間賽跑,你爭我奪,不允許自己慢下來也不允許別人慢下來。在生活中我看到那麼多媽媽不允許自己的小孩做小孩,認爲是他們懶惰,愚笨,不會爲未來打算。只有這些聰明的媽媽們可以幫助孩子走在正路上,所以孩子們的休閒時間和自己做主的機會都被剝奪了。致使這些孩子成年之後也不懂得與人交往,不懂得管理自己的生活。聰明的媽媽們又開始幫助他們,徹底摧毀他們的自信。

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因爲曾經我也是很愛惜時間的人。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生活在極不滿意裏:認爲如果哪一天沒看書沒學到新知識就是浪費,那一天就無價值,因而心情也會低落下來。以至於我那愛讀書的媽媽都會說:你不是上班了嗎?你不是做飯洗衣了嗎?怎麼就什麼都沒做呢?但我認爲在這一切該做的`事之外還應該學習新東西纔是對得起自己。我常常很忙碌、很努力,對自己總有各種計劃,而這些計劃也常常能實現。你也許會說:這不是很好嗎?但是我要說的是:我並不快樂也不滿足。

當我帶着疑問去教會尋求幫助時:他們給我的回答是:不要太努力。當時我在想這叫什麼話?怎麼可以不努力?估計這也是他們黔驢技窮的說辭。

但是最近上帝給了我辭職在家裏休息的機會。我開始慢下來讀書學外語,慢慢整合這些年的經歷和感受。突然想對自己說龍應臺的那句話:孩子你慢慢來。這句話在我的心裏,暖暖的,很感動。

以前總計劃到假期可以去海邊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爲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努力工作。但現在的每一天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只要你的心能春暖花開。

同時我也要感謝自己曾經的努力、曾經的奮鬥。但人生的下半場要以不同的狀態度過。允許自己慢慢來,也以欣賞的眼光看別人慢慢來。

如今我的世界慢下來了。暖暖的,恬靜的。

成爲你自己優秀讀後感2

“成爲你自己”

――――――對自主、合作、探究的一點見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近幾年來,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的研究有很大進展,切實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便是小學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做到“一切爲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學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教育的本質就是喚起學生主體內在的需要、動力,發揮學生主體性,幫助學生不斷地創造新的自我。

一、目前的教學現狀中仍存在的一些問題

由於多年來形成的定性思維模式,教師仍不能在客觀上把學生放開,而總是習慣於給學生明明白白地給學生指出一條道路,讓學生沿着教師爲之設計好的路線前進,這就是所謂的以老師爲主體,學生爲着老師轉。長此以往,學生邊形成了嚴重的惰性,不主動思考,不主動發問,缺乏個性化見解,有獨特的觀點也不講出來,一切都等着老師剖析,等老師發問,不進行獨立思考。而老師也往往總是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概括和答案可以多樣化的問答題統一到一個標準的答案上來。這樣一來,何談自主學習能力?何談創新?

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1、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老師固然要有老師的威嚴,但是,在學生眼裏,老師不僅應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更應該是一個親切的、容易接近的朋友。這就要求老師放下架子,多和學生溝通,和學生打成一片,消除代溝。這樣,師生距離拉近了,學生有話纔敢講,願意講,課堂上纔會更多地聽到孩子們的聲音。此外,還要給每個學生平等的機會,提問時不能只提那些愛舉手、比較活躍的學生,不能讓那些性格內向、不願開口的學生處於被遺忘的角落,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這樣才能讓課堂氣憤更加活躍,生機勃勃。

2、改革授課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是如此。比如說,在上《雲房子》(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一課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說一說自己見過的房子形狀、顏色等等,然後多媒體演示雲房子,讓學生猜猜那是什麼房子,看過後的感覺是什麼。最後告訴學生那是小鳥們造出來的雲房子,這樣就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引出新課文的學習。

3、角度啓發引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該灌輸給學生的,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獨立地掌握它們。”對某一事物,作者爲什麼這樣寫,爲什麼不那樣寫?這樣寫好不好?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這些問題通過一番思考,得出的結論就是自己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隨大流。自己的見解,不論合理與否,都是寶貴的,畢竟它證明你開動腦筋思考了。

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廣闊的表現舞臺。例如,在上《小動物過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一課時,我先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練習朗讀,然後讓他們把自己認爲讀的最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因爲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這一環節上,把讀、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就給他們提供了平等的鍛鍊機會。結果每個學生都做得很好,我對他們的表現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自信,聽課更加全神貫注了,回答問題也更積極了。

4、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

羅傑斯曾經說過:“自主程度越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要求語文教學要努力實現因材施教,積極鼓勵學生自己選擇教學方法,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並使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獨立地獲取知識,個性發展,不斷走向成功!

成爲你自己優秀讀後感3

每個人就是每個人,他並不能變成誰,更加不能取代誰,他們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自己就是自己,爲什麼要去做別人的影子呢?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文章中就各舉了不同人的例子,講述了我們要努力地做自己,而不要一味地模仿別人,成爲另一個人的影子。讀了這篇文章後,我覺得人的確都是把自己看得很寶貴的,要是讓一個人真的從頭到尾都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那麼,這個世界就真的會一直存在着那個人,而不存在自己了。

在中國,有一個書法家,她之前寫了一些書法拿去展覽,卻遭到了大衆的批評,爲什麼呢?因爲他根本就是在模仿另一些書法家的字體,卻寫不出自己的風格。後來,她專門研究屬於自己的書法,寫出了自己的風格。在另一次展覽會上,他再次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出去展覽,這次不同的是,贏得了大多數人的青睞,並出高價收購了他的作品,關於這個書法家的名字,我早已遺忘了。

難道,我們覺得誰偉大,就要想着去成爲那樣子的人嗎?曾經的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看到莎士比亞的那些作品,我就開始希望自己是他。看到那些星光璀璨的藝人,我就開始幻想自己也是屬於舞臺的。可是,後來我發現,自己從內到外,從頭到尾,無論哪個部位永遠都是自己的,它們不會因人的慾望而改變,變成是別人的。

現在我懂得了,即使自己現在不怎麼優秀,可是我們並沒有必要去成爲別人的影子,而應該活出自我,邁向成功的道路。

成爲你自己優秀讀後感4

讀完了《成爲我自己》,我明白了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盲目逐流,爲人處事要真誠,富有愛心,有道德,有高貴的靈魂……字裏行間無不透出作者的人文關懷。

在《成爲我自己》中,有一句讓我久久忘不了:在提供積極的享受方面,金錢的作用極其有限。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包括創造、沉思、藝術欣賞、愛情、親情等等,都非金錢所能買到。原因很簡單,所有這類享受皆依賴於心靈的能力是與錢包的鼓癟毫不相干的讀了這句話,我覺得錢可以買雪糕、巧克力、餅乾、西瓜等等,可錢買不了親情、生命、創造力等等。比如說,一個人的爸爸去世了,無論那個人出多少錢都買不了爸爸的生命。還比如說,我無論出多少錢,都買不了一個人的創作力。當我放下書,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下來,作者的話不時出現在我的腦海裏。

成爲你自己優秀讀後感5

這篇讀後感,寫起來相當費力。

帶着很多很多的疑惑和不解,結束了《成爲你自己》的閱讀歷程。

一本在佛教信徒眼裏通俗易懂的書,對於我這個沒有任何宗教基礎的人來講,那些基礎的概念,只能囫圇吞棗的先吞下去。

當硬着頭皮讀到三分之二的時候,忽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整本書其實都是圍繞着開頭講過的“佛就是心,法就是世間萬象。”來進行鋪陳和講述的。佛教有四萬八千種修行法門,每一種修行法門,最後都是歸結到修心。

全都讀完,回想整本書的內容的時候,結合原來曾經讀的書,忽然生出很多感慨來。

無論《祕密》也好,這本《成爲你自己》也好,還是其他的教育書籍也好,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在講我們的精神。孫瑞雪講“爲了孩子,修爲自我”,修的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心。《祕密》講外部世界是內心真實想法的投影,想改變外部世界,首先要改變我們心中所想。《成爲你自己》講“佛就是心,法就是世間萬象”,心念轉了,世間萬象自然就不一樣了。

到了最後,所有的教育書籍,靈脩書籍,個人成長書籍,包括我看到的這本佛法書,都是在講用“心”,瞭解自己心底最深處的想法,瞭解自己之後,從內心開始改變,然後個人成長才成爲可能。因爲我們在年幼的時候,基本都是弄丟了我們的自我,所以找到自己心底深處的自我是很困難的事情。加上各種各樣已經固化在我們行爲和思想裏面的各種貪嗔癡,使得我們想要改變自己更加困難。即使我們能認識到自己成長中的總總不足,也知曉能夠提升自己的各種方法,真的落實到實際中時,還是需要不斷的和自己成長過程中累積的負面經驗做鬥爭。總結起來就是“知易行難”。

不過至少,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在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