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朝花夕拾前五章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魯迅的朝花夕拾前五章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魯迅的朝花夕拾前五章讀後感

魯迅的朝花夕拾前五章讀後感1

我讀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魯迅,我不覺得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個朋友與你閒聊家常。這本書主要是記述了魯迅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真摯的情懷,無奈的憂傷,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讓人鄙夷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極爲厭惡,於是他去了仙台,在那裏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雖衣着模糊,但對科學嚴謹求實,對學生的作業一絲不苟,在魯迅的作業上用紅筆圈出來。而且他平等公正,毫無民族偏見,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細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這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三味書屋後面還有一個園,雖然小,但是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的工作是抓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而《阿長與山海經》說的是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了我的“隱鼠”,給我買來了《山海經》等。刻畫了一位可敬可愛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她不僅質樸,而且善良,關愛別人。作者由原來的討厭她,變成敬她愛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着激情。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份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過,這正是兒童特有的。

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每天都是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中,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吧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魯迅的朝花夕拾前五章讀後感2

讀了這本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感受到了他童年的樂趣,雖然童年已逝,但細細回想,也令人浮想聯翩。

記得那一次,長媽媽把魯迅的隱鼠踩死了,冤枉是貓咪乾的,從而使魯迅討厭貓。讀到這裏,我不禁有點討厭長媽媽,因爲她騙人。但後來,長媽媽東奔西走給魯迅買來了《山海經》,着實讓人感動。其實,她雖然嘮叨,禮節多,但她淳樸,善良,愛孩子。我的媽媽何償不嘮叨,但也能理解,她畢竟也是爲我好呀!

魯迅先生是鄉下人,但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認真學習,知書達理。魯迅先生的童年雖然缺少高科技產品,但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在神奇的百草園中聽蟋蟀的琴聲,油蛉的低唱,觀察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黃蜂,牽連不斷地拔起傳說中有像人形的何首烏根,摘到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的覆盆子。可是我們的童年,在鄉下見到綿羊和山羊都十分稀奇,在雪地中捕鳥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甚至很難看到下一場鵝毛大雪。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冬天下雪不受凍,夏天下雨不怕淋,家家戶戶都住樓房,要看書不用借,要學習條件優越。但我們的樂趣少了很多,有時真的很羨慕鄉村生活。

而在三味書屋的生活也不枯燥、乏味,三味書屋後也有一片地,課餘時間,魯迅先生和他的小夥伴們也會去玩耍,勞逸結合。而我們的學習,有些純屬爲了應付考試,各科老師都常會說:“這課不考,不是重點,過一下就行了。”但往往有些知識我們迫切想了解,卻被那枯燥的所謂的“考試重點”佔據了大量的時間。但是,我們的童年也美好,我們的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樣艱苦,如今科技發達,我們也有了多媒體,使教學更加方便。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看到清晨綻放的花兒因沐浴着陽光而美麗,可夕陽西下時的它已不再嬌豔多姿。而我們伴着清風站在交叉路口,會浮想聯翩。那時的我們,早已離開父母的懷抱,在烈日下爲我們的夢想努力。即使遍體鱗傷,也要飛翔,而童年的記憶,永遠不會被抹去……

魯迅的朝花夕拾前五章讀後感3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在他童年裏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爲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裏。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裏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但藤野先生工作是很認真的,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敬佩。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的一視同仁,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裏與一隻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係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裏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隻貓的搏鬥。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着美好的回憶。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和青年過得好或壞它都會留給我們回憶,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魯迅的朝花夕拾前五章讀後感4

我不是一個喜歡文字遊戲的人,最初聽到《朝花夕拾》這個書名的時候,我想當然以爲書中定然全是些長篇的抒情或者闡釋大道理之類的內容,我不喜歡。當從課本中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及《阿長和山海經》後,我知道我誤解了這本書。這次寒假,老師佈置我們全面閱讀《朝花夕拾》,讀後,我竟暗自喜歡上了。

《朝花夕拾》書名的緣由和作者的寫作動機等情況,我在這裏不再囉嗦。書中有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一些厭惡的東西,我可以依據書中所描繪的背景,大概想象出作者的感受和周圍的一些氣氛,這是我一向喜歡的閱讀方式。但是,我的語文功底和見識還很不夠,只能稍解前七篇。

前七篇回憶的都是魯迅的兒童時期,也許是年齡的關係,我發現作者的一些感受和我們現在也差不多。

先說說《五猖會》,這篇散文記敘兒時盼望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而現在的孩子,也是被父母逼着學習,不能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只是魯迅指出的是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而現在的孩子只因爲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願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有這樣的味道,不過我們現在幸運多了,書屋裏的先生只會讓孩子死讀書,孩子好奇提不相關的問題,先生就沒好臉色,而現在,老師會跟我們講許多方面的知識,光一學期提供下來的教材資料就已經很豐富了。

細細閱讀之後,我越發覺得這本書絕對是值得一讀,先不說故事中的情節,光語言描寫就有夠推敲了。像《阿長與<山海經>》中除夕夜長媽媽教魯迅吃福橘,如何講“吉利”話,元旦清晨的種種行爲,強烈表現出這位農村婦女善良,樸質而又迷信,嘮叨的性格。描寫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景象時,都寫得繪聲繪色,令人嚮往。

好書在於精讀,多讀幾次,我想我還會有更多的感受。

魯迅的朝花夕拾前五章讀後感5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今年的寒假裏我讀的書中就有魯迅的.《朝花夕拾》。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這是我從新華書店買回來的書,捧起魯迅的這本《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爲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的生活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裏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着實事的動盪,體味着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裏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鬆。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