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傷逝優秀讀後感1

魯迅的小說中,《傷逝》是最令我喟嘆的一篇,看過後很久都不能釋懷。子君給了我相當深刻的印象,她的溫順、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勝感慨。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爲什麼子君會在這個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滅亡呢?究竟是什麼害死了子君呢?“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句表達上還略嫌生澀的話曾令涓生非常高興,他從中看到了子君的獨立和堅強。然而,事實上子君是沒有學會獨立的。所謂“獨立”應該是自己主宰自己,而這一點又建立在有能力養活自己的基礎上。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沒有維持生計的本領,所以她剛從家庭中脫離出來,又把自己全權交給了另一個人來主宰。表面上看來私奔是一種了不起的舉動,實際上卻只不過是一次權力的轉手罷了。她拒絕做一個封建家庭的乖女兒,卻心甘情願地做了小知識分子的家庭主婦。倘若子君目光遠大,投奔一個成熟的,有經濟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

可惜涓生也不過只是一個思想尚還幼稚,卻又自以爲進步的青年。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進步思想,但又喜歡將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貧寒,經濟上十分拮据,還沒考慮清楚麪包和愛情的關係,就不負責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他將子君理想化了,他以爲她是堅強、獨立、富有進步氣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於對他的信任和依賴。一旦子君見了他的無力,見他也必須爲生計奔波,她也不得不爲他變成一個家庭主婦。涓生和子君其實都厭倦這種生活,但他們都無力改變,當現實和理想產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來順受了,然而涓生卻不能忍受,他認爲子君違背了他的理想,於是歸咎於她。

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軟弱、善良,他趕她,她就走了。其實他們合築一個家時子君也賣掉了自己的金首飾,她完全有留下的權利。但子君壓根兒沒想到這些,她歸根到底太幼稚,太單純了,她過於浪漫,看愛情重過一切,所以當涓生說不再愛她時,她便心如死灰,什麼都不想爭取了。究其根本,子君和涓生都是太幼稚的人,只是子君要更淺一些。她似是而非地學到一些新鮮的思想,造就了一種浪漫的氛圍,這種對愛情的嚮往使她敢於衝破封建家庭的牢籠,然而她只知依靠涓生,以他爲一切的出發點。說明她還未擺脫封建夫權思想的束縛,她適應不了社會,看不透生活,最終便被生活所吞噬了。

傷逝優秀讀後感2

今日重讀了《傷逝》。

兩次讀後竟是不一樣的感覺。大學的時候學習現當代小說讀了魯迅先生的幾篇小說,這篇印象是比較深刻的了。或許是因爲這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感情小說,或許是因爲和感情有關。感情總是一個完美的字眼,讓人浮想聯翩;感情又總是一個感傷的字眼,讓人悲情不已。

爲了感情,子君與親人決絕;爲了感情,涓生與朋友不再往來。用涓生的話講,這一切都是爲了“所謂的感情”,是因爲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這理解了的東西卻都變成了隔膜,並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時候,以往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後,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後的情形。可是臨時似乎都無用,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

最終如願在一齊“子君不在我這破屋裏時,我什麼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順手抓過一本書來,科學也好,文學也好,橫豎什麼都一樣;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我覺得,已經翻了十多頁了,可是毫不記得書上所說的事。只是耳朵卻分外地靈,彷彿聽到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從中便有子君的,並且橐橐地逐漸臨近,——可是,往往又逐漸渺茫,最終消失在別的步聲的雜沓中了。我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穿布底鞋的長班的兒子,我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鄰院的搽雪花膏的小東西!”

然而“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可是三星期,我似乎於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爲了解而此刻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

可生活是太現實,太殘酷的事實,不斷地改變着很多物,事,人。因爲油雞,因爲阿隨,因爲鄰居太太的眼神,這些很細微的小事情竟也是這樣地影響着人的情緒。慢慢的涓生感覺到家的虛空,感覺到比寒冬還寒冷的臉色。最終天天呆在圖書館也不願意呆在家裏。

受了冷落的子君內心該是怎樣的酸楚,無奈,她肯定也有無數個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種心境,可是這一切都在她日漸暗淡的眼神裏,都在她剛紅潤起來又變得無彩的臉色上,都在她日趨失去的話語裏,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時的無語裏。

涓生提出分手是覺得無愛了,而子君依然深愛。當初爲了愛和家人的決絕“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分手的時刻,也僅僅是在涓生無數個晚歸的時候,讓鄰居太太轉告一聲:告訴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餘的能夠涓生生活一陣子的銅板,沒有隻言片語。看起來同樣決絕。確是如此傷情,從她不久後的離世即可知。

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子,愛他的時候不顧一切,被離棄的時候,決然離開。愛,絕對是一個人的事情,沒有愛的糾纏只會失去更多。能夠沒有愛,能夠沒有愛人,但不能夠沒有自我。

太低微的死根本觸及不到悲喜,寧願高傲的死去,不願祈求愛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這勇敢的女子,帶着這來不及回味的短暫的幸福,含愛而去。

傷逝優秀讀後感3

對於我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都是較爲難懂、晦澀不明的。能夠說《傷逝》也不例外吧。可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爲涓生、或是爲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後,我都會把書裏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裏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裏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裏有這麼一句:

“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麼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餘華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着。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於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能夠爲了感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齊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爲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鬥。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衆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齊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爲子君的骨子裏一向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爲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於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期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儘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之後,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裏,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明白槌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一樣不相爲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爲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後,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願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能夠找到一條不後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於我的意義。

傷逝優秀讀後感4

讀完魯迅的《傷逝》心中充滿了惋惜、悲涼與憤怒。小說以涓生與子君從戀愛、結合到最終的離異,這不到一年時間中,兩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爲資料。向我們展現主人翁追求感情的歷程,而最終的結局無疑是可悲的。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許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有結果。涓生從一開始對感情充滿活力,到之後的淡漠與殘酷,直至親手將子君推向死亡。子君爲感情堅定、奮不顧身,而最終也爲感情將其埋葬。子君與涓生敢於向封建傳統挑戰,他們是勇敢的、無畏的。尤其是子君。他們一同構築夢想中的家園,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應對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而這背後,正是由於子君經濟上的不獨立。沒有經濟基礎,在感情中便沒有了發言權,即使有也微乎極微。子君由一個勇敢獨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躪下,變爲一個怯弱的、傳統的家庭主婦。涓生喜歡的則是與之有共同夢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結合後這樣的子君。這樣的子君是涓生無法容忍的,當然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時涓生強調“感情必須實時更新、創造”,的確,感情也有保鮮期。涓生與子君結合後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沒有戀愛時的活力與新鮮感。涓生感到厭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据,加速兩人感情走向滅亡。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多或少是對現代感情的反映。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感情是的熱情,得到感情後的滿足,拋棄感情是的無情。而子君則是女性的代表,爲感情而盲目,而堅定,而奮不顧身,最終也因感情而死。其實這種感情杯具的產生,並不完全歸咎於涓生,當然子君也無可責備。只能說現實太殘酷,他們未能經受住殘酷的考驗……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杯具,讓我們感悟到現實的殘酷,人生的無奈,與人性的怯弱。女人對於感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堅決,堅決到盲目。願爲感情捨棄一切,而最終的結局大多是可悲的。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於理智,而男人則相反。尤其是結婚後的女人,拋棄自我的夢想、追求,投身於家庭瑣事,相夫教子。經濟上不獨立,在生活中大多沒有發言權和自主權。對於男人,事業抱負往往比感情更重要。一旦發現感情成爲自我的累贅,可理智的選擇拋棄。

人需要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童話,我們也不會成爲王子或是公主。不可爲感情而捨棄一切,尤其是親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感情轉化爲親情,讓愛人成爲親人,這樣感情才能永恆。

傷逝優秀讀後感5

從小說的名字中能夠感受到這是一篇以杯具結尾的文章。“傷逝”——爲逝去的東西而悲痛,讓人聯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淒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敘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爲了感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齊,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感情故事。

讀完《傷逝》之後,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爲一位時代女性,能夠衝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我的感情,在當時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感情堅決,喊出了自我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我,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齊,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齊生活的時候,由於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爲家庭瑣事而忙碌,爲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爲一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着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勇敢的,對感情執著,對未來充滿期望。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齊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僞、卑怯的心裏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終,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應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我卻不敢應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爲,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

一段完美的感情就這樣逝去了,而當涓生再懷念過去的完美的日子的時候,一切已經都無法挽回了,他剩餘的時光只能一向“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所以,我們對待感情時,既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逃避職責。

傷逝優秀讀後感6

作爲魯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爲題材的小說——《傷逝》,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着,感染着,甚至鬱悶着廣大的讀者。當然,我也毫不例外。“傷逝”傷爲何,逝又爲何?一直令我大惑不解,然而《傷逝》有一個副標題,叫“涓生的手跡”。從中也許可以窺見些端倪。魯迅先生這一名篇,別具一格,深奧難懂,運用了“手記”的手法,筆觸藝術而細膩,讓人難以企及。只是精剪些浮淺的心得,感受大家的魅力。

一篇文章的成功,細節描寫異常重要。《傷逝》真實而細緻的細節,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可見作者極高的文學造詣。

小說寫得極其平常,即便在寫其二人熱戀到分手的過程也未發生什麼重大事件(也許失業算),那些家常裏短,那些“油雞們”和“叭兒狗”,那些夫妻之間的眼神,姿態,動作,那些……這些微妙而閃光的細節,都很好的服務於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孩子似的眼裏射出悲喜,但是夾着驚疑的光,雖然力避我的視線,張皇地似乎要破窗飛去。”當涓生向子君表達愛慕之時,子君的眼神被刻畫得如此傳神。進而,將子君這一整體形象活脫而出,嬌人,可憐,淋漓盡致。

破屋,板牀,半枯的槐樹和紫藤,只是鹽和幹辣椒,麪粉,半株白菜……數句白描,將涓生那絲異樣的空虛和寂寞躍然紙上。這意味深長的細節給人以難以忘懷的銘記。

獨到的人物構建和新穎的開頭,使小說陡增藝術魅力和思想效果。

小說人物性格內容極其生動複雜,無論是涓生還是子君,都有着剖析不盡的深度內容,其中一點本人認爲尤其值得關注。涓生那種天馬行空的暢想讓人頗感疑惑,但在其面對失業的巨大(這只是本人強加於他的定語)打擊後想法如何更應深度探析。

“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便會受着很深的影響。”這一想法在讀者想來是何等的荒唐,這原本是用來維持生計的“飯碗”,他卻視之“極微末的小事情”,可見涓生對社會現實的懵懂,他的過於天真。從而延伸到對於衝破封建的藩籬靠自己微薄之力更見可笑。這種獨到的人物構建逐漸揭開思想的實質,寓意深刻。

小說的第一句話常常是奠定整篇小說基調的關鍵句。《傷逝》卻用了一個慣常作結的句子做了開頭,可謂是巧具匠心。“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爲子君,爲自己。”然而就是這樣寥寥數字就奠定了文章的情調,讀者便意會於心,同時營造出別樣的意境和氛圍,彷彿拉着讀者去觀覽一個悽然的故事。

思想深刻,發人深省。一篇小說,對其的思想解讀往往是最深刻,最豐富的。我覺得,也許我的觀點是不夠全面,失之浮淺的。所以,只是在分析一下作品誕生的背景和作者所處的時代後做出的一個簡單的理解。

對於基於“眼光只局囿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甜蜜,失去了社會解放的大目標,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隨之失去附麗,終於導致無可挽回的悲劇”的解讀之下,我認爲更重要的是小說揭示了作爲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一羣體,在“五四”運動的衝擊下,追求個性解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來的軟弱性,侷限性與妥協性。魯迅先生甚至否定了個性解放,反對那個窒息新生事物繁衍的黑暗社會,極力倡導尋求社會的解放。這更是小說深刻內涵。同時筆調哀怨感人,直烙人心。

探索着這一斑駁的手跡,浩淼而深刻,我只得在其表面涉獵些錙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