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讀後感範文

利用假期時間,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教育專著讀後感。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讀後感範文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幫助每一位閱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着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在閱讀中,發現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爲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爲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最近也一直在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這本書,起初讀這本書時感到有點吃力,總是抓不住書中的語句,但很快我就被書裏生動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從這些例子當中體驗到我在和兒子、學生相處時的一些感受,並進而反思這些時刻自己的表現。而這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凡當過父母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總是對寶寶睡房的聲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聽,這難道不令人驚訝嗎?即使我們的周圍很喧鬧,我們也總是能聽到遠處睡房裏孩子在小牀上的動靜。但是,我們究竟聽到了什麼呢?哭聲嗎?叫喚嗎?可即使沒有任何聲音的時候,我們仍然會決定去看看。我們以爲孩子會安詳着蜷縮着睡在小牀的一角,可是,我們看到的竟然是一張完完全全地仰着的期盼的小臉。臉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開來,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沒有一句話,沒有一點聲音,但是我們仍然聽到了召喚!這是一種力量,這是每個孩子所擁有的征服那位能“聽到”的人的力量。讀到這裏,我想到了《倚天屠龍記》裏的金毛獅王謝遜,迷失本性,殺人如麻,正狂性大作,要殺人之際,一聲嬰兒的啼哭即喚醒了他。孩子這種召喚成人的力量究竟來自哪裏呢?也許來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我們伴隨孩子出生、發展、成長,孩子的柔弱性呼喚我們,使我們反思什麼是對孩子好的,孩子發展的可能性呼喚我們反思,我們有能力使自己成爲什麼樣的人,使我們共同擁有的世界成爲什麼樣子的。孩子們對我們而言就是世界,傾聽孩子的呼喚即是傾聽世界對我們的呼喚。而我們是否聆聽到了孩子的'召喚呢?所以,“教師替代父母”的關係可以幫我們更好的理解教師的職責和教育的本質,這是這本書所有理論展開的基礎。那麼,教師的責任來自哪裏呢?就來自傾聽孩子的召喚並在實踐中做出對孩子好的行爲來,這就是本書所要講的教育機智的核心。家長們、教師們,你們聽到了孩子內心的召喚嗎?那其實也是我們心裏的召喚。

所以作者說“不瞭解自己的兒童時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孩子們的召喚幫我們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學意向不僅是我們生活哲學的表現,也體現了我們是誰,我們在做什麼,我們是如何以積極思考的方式面對世界的。”那麼我們該如何聆聽孩子的呼喚,表現出怎樣的行動來呢?當我們這樣問的時候,便產生了教育反思。這也是這本書要教給我們的教育機智。反思與行動有什麼關係?文章當中有一段生動精彩的描述足以說明這一點,引用如下:翁大鐵在他的《緊緊地擁抱》的詩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樣在臥室一直召喚他過去行晚安吻的。父親大喊‘好了,我就來’。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頭的活兒,然後又做這做那,之後他過去迴應孩子的召喚。

當翁大鐵慢慢地走過臥室的門前時,他看到了他的小傢伙:“他站在那兒,手臂張開,等待着一個緊緊地擁抱。咧着嘴笑着。”翁大鐵對父母擁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着,幾乎是一種事後的反思,兩行簡短的句子結束了詩篇:在我走進去之前,他像那樣,他在那兒站了多久?“教育學首先召喚我們行動,之後又召喚我們對我們的行動作出思考。與孩子們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們與孩子們生活的方式,這兩者都是我們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