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讀後感750字

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蘊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學着作。兩漢以後,今文經學衰微,學者多受古文經學門戶之見的影響,錯誤地視《春秋》爲歷史學着作,並由此引發了長期以來聚訟紛紜的《春秋》性質之爭。少時我對歷史類的書籍並不感興趣,中學時對歷史科本上的那些歷史人物和事件是一件也記不得。印象深刻的倒是初中,高中時的歷史老師形象,因爲,我對那些枯燥的歷史名詞和紀年數字充耳不聞,課堂上無所事事,就呆呆地用眼瞪着

《春秋》讀後感750字

歷史老師的那張嘴,一開一合,那神態在腦中就刻下了,以致到今天,當其他那些曾經的老師在我記憶中漸漸淡忘的時候,對那些令我非常討厭的歷史課老師的記憶還那麼深刻。

?我對歷史性的東西漸漸起了興趣是近後來的事,原由是我業餘開始寫作。一個寫作者,哪怕是業餘的,就必須要有寬闊的知識面和豐厚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把作品寫得深刻,豐富而生動。故而,那天我在看到那本30毫米厚的《春秋左傳》時還是情不自禁地翻閱起來。但那些古典文字讀起來總是非常吃力,所以,我對諸如《二十四史》、《史記》、《唐書》之類的史書典籍還是“敬而遠之”以待。許是年歲的增長,也或是隨着人世閱歷的豐富,心緒歸於寧靜,總之,讀史的願望更加強烈起來。也恰好這部《春秋左傳》是普及傳統文化書系“智品閣”中的一本,這個書系的好處就在於他通過註釋、今譯結合在一起,就如這部《春秋左傳》,它將《春秋》原經,和《春秋左傳》及譯文,註釋對照在一起,讀起來非常方便,手邊配一本《古漢語詞典》,就能全部弄懂理解了。

《春秋》是孔子編撰的,記錄的是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76年)魯國的歷史,以及圍繞魯國所發生的一些事件。《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果沒有註釋將無法讀懂,像《元年經》:“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頗像現在《志》書的紀年條目。所以,就出現了不少註釋《春秋》的書,流傳到今的`主要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和榖樑赤的《春秋榖樑傳》,合稱“春秋三傳”。像《春秋左傳》不僅對元經中提到的歷史事件作了詳細的交待,還把那些《春秋》元經中那些沒有記載的重要歷史事件作了記錄,點評,也就是今人寫作的議論。並說明《春秋》沒有記載的原因,我細細分析,不外乎下面幾點:一是不是王統認可的不記;二是,非王授命的不記,如“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這裏不書載的原因就是非魯隱公授命的行動。三就是不合正義的道統的。可見,孔子的皇統、道統思想之深重。

雖然閱讀纔剛剛開始,但已從中覺出不小的妙處和見識、感悟,我有一想法,就是邊讀邊記,把那些閱讀中認爲有益於後世的事情記錄下來,不爲傳教,只爲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