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二十回讀後感

導語:以下是小編精心爲大家整理的有關水滸傳每回讀後感第二十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水滸傳第二十回讀後感

水滸傳每回讀後感第二十回【一】

李逵見宋江父子團聚後,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縣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親。

去時,途上遇見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脅,李鬼戰敗求饒,說他尚有九十歲老母,殺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塊殺了。李逵可憐他,便饒了他,而且還給了他一錠銀子,讓他走了。

我覺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這樣的人,所以就讓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讓李逵把他殺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氣,二是讓那些讀者也贊同他,並看完後有一種豪邁氣質,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殺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後來的李逵揹着老母過沂嶺時殺虎的場景最爲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後發現老母不見了,又發現兩隻小虎和兩條人腿,憤怒之下殺死小虎,公、母虎分別來尋仇都被殺。

只可惜殺了虎,還被人請到家裏做客,後又被擒。這讓人看完之後,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見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滸傳每回讀後感第二十回【二】

《水滸傳》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施耐庵所著,《水滸傳》著成於明末元初,寫的是宋朝末期,農民起義的全過程。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爲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由施耐庵着,羅貫中編次,《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也是世界上膾炙人口的古典小說之一,流傳於五洲四海之間。

水滸中講的就是一個“義”字,這義既可以解釋爲正義,又可以解釋爲義氣。古往今來,“義”這一字在不少的英雄豪傑身上得到體現。出國留學網

文天祥捨生取義,寧死不屈;岳飛精忠報國,卻爲奸人所害;戚繼光抗擊倭寇,保衛祖國。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不是的`,每個人都怕死,但是他們爲了“義”這一字,將生命拋之腦後。因爲“義”這一字時刻警醒者他們,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爭取的,什麼是讓他們可以爲之拋頭顱,灑熱血的。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爲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他就是魯達。

從水滸中,我學到了很多,尤其是“義”讓我獲益匪淺。

水滸傳每回讀後感第二十回【三】

好漢排位次。好漢心裏對位次有默契,排位置聽指揮,不鬧。排完位置,對比火併前後,王倫命都沒了,虧損;晁蓋一夥佔據領導核心,得利;林沖壞事做盡,殺害原領導,拿刀威脅決定排位,還沒多少便宜。(晁蓋那句林沖共管山寨後來沒體現。)林沖不明智。

公孫勝有指揮能力。從十九回戰勝何濤可見。林沖也說他“名聞江湖,善能用兵”。公孫勝能側身梁山四大天王,掌握兵權,是有實力支撐的。

林沖推卻領袖位置。他打洪教頭一節也看出他能避讓。還有兩個原因:1他殺王倫後如果取而代之,輿論壓力太大,衆人不服。11名頭領裏,晁蓋一夥力量佔大半,強勢,林沖當領袖可能遭到晁蓋對抗,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扶助晁蓋。

晁蓋當山寨主人。第十六回吳用就推舉晁蓋做劫生辰綱團伙領袖。晁蓋名聲響,劉唐,公孫勝都是慕名而來,之間互不認識,晁蓋是他們的聯絡核心。林沖推舉晁蓋之時,也得到衆人支持。

晁蓋做主後方針改變。劫財儘量不害命。相比王倫時代,殺個人納投名狀是好漢入職場實習。晁蓋不殺人算是一個微小的進步。晁蓋還制定了分蛋糕的範例:一半做公共資金,四分之一給頭領平分,四分之一給嘍囉們分紅。

林沖搬運妻子未果。林沖妻子是導致林沖上山的起因,已經完成了推動劇情的作用。林沖聽聞妻子死訊後,斷絕了心中掛念,一心一意窩梁山。妻小是與上山有矛盾的。

戰勝黃安。吳用在出徵前向頭領說悄悄話,像極演義的諸葛亮,帶神祕感。梁山水軍戰鬥力強,機動力和殺傷力都強。三阮掌管水軍時間不長,光靠他們打不出這麼精彩,王倫手下原有一支強悍的水軍,是日後梁山水軍的基底。

晁蓋要報恩。晁蓋闊了,要顯擺,向宋江報恩,符合好漢的慷慨,是很自然的。但此舉不夠知心,宋江是無需也不願接受金銀的,這反而落人口實,危害宋江的安全。

劉唐忠於使命。劉唐走得急,汗如雨下,性情急。宋江不願接受全部金子時,劉唐擔心的是未能完成使命。選擇劉唐酬謝宋江,是個錯誤選擇。劉唐具有鮮明的特徵——硃砂記,容易被認出。吳用讓一名頭領親自送宋江禮,而買通生人去搭救白勝,對宋江待遇很高。

宋江受一條金子。設計的好,既顯示宋江人情老練,也做爲後文閻婆惜發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