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研究》讀後感範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少年兒童研究》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少年兒童研究》讀後感範文

《少年兒童研究》讀後感1

自從老師幫訂閱了《少年兒童研究》這本雜誌後,我們每期都會仔細拜讀,確實是讓我們做家長的受益匪淺。每次我都會拿到辦公室跟同事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我認爲好東西就是要大家分享,因爲他們的孩子也都差不多大,大家一致認爲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家長很多好方法,也感覺到了自己平時在教育孩子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其實自從孩子上學以來,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在乎孩子在學校的各個方面的表現了,總希望他能哪方面都做好,結果卻事與願違,所以就覺得很累。特別是在數學方面,我家的這個孩子理解能力不夠強,每次的文字題總是要出一些問題,他總是不能把題中的文字結合到生活當中去,就只知道看着字死想。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很着急,他一看我們不高興了,做題的時候就更沒自信了,總怕又做錯了我們批評他,所以就更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看了第4期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那篇文章後,感覺自己的心情一下就豁然開朗了許多。那裏面的一些話讓我感觸頗深:“如果你的價值觀是盯着精英、關注分數、希望你的孩子成爲人上人,那麼大多數家長一定會在家裏發火,因爲孩子離你們的要求相距太遠。家長若能接納一個成績平平的孩子,家裏就會少一些對孩子的呵斥聲,多一些歡笑、鬆弛。我們要告訴孩子你雖然不是最優秀的,但你是獨一無二的。”感覺這些話簡直就是在說給我們聽。

所以我們就在想,既然孩子只是一個平常的孩子,而不是智力超羣的特殊兒童,那我們家長就應該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他。與其一味的對他施加壓力,不如讓他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成長爲一個身心健康,樂觀向上的普通人。當然了,這樣說並不代表就不關心他的學習了,我們還是會一如既往的配合老師把孩子教育好,只是心裏面感覺沒那麼累了!如果在大家都能以輕鬆、快樂的面對學習的情況下成績又能有所提高的話那不是更好嗎?

這套書裏還有很多對我們教育孩子有幫助的地方,我們會不斷的學習,改善自己的心態。讓孩子和我們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

《少年兒童研究》讀後感2

在今年的《少年兒童研究》的第7期中看到一片短文“1分的鼓勵”作者是傅秀宏。

文章的大意是說一個差生再一次期中語文考試時得了59分,差生害怕回到家中捱打,找老師求他三無老師在作文上給他加上一分,老師經過考慮同意給他加一分,但也提出了這次借一,下次還十,在下次還百的要求,不然就不借。差生思量再三最終鼓足勇氣同意了老師的要求。差生沒有叫老師失望在期末考試時語文考了81分老師的判分是81+10,那10分是精神嘉獎分。差生得了辦理獨一無二的精神嘉獎分,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差生受到了鼓舞,在今後的期中期末考試中都履行諾言考了高分最終考了100分。

通過這篇文章我學到了,孩子還是要鼓勵,通過老師家長的鼓勵孩子就能重拾信心,有了信心學習就有了勁頭就能取得進步,有了進步再受到表揚鼓勵就會在學習時更加賣力,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也能給周圍的學生起到好的帶頭作用。

教育孩子還是要因人施教找出自己的孩子最適合的那種教育方法。

夏天的時候,記得那時還沒開學兒子偷拿了他爸爸600元錢,結果被我媽發現了,我媽問他這是多少錢,他說不知道,(那時候我們剛回來沒多久,他不認識中國錢),也不認爲拿爸爸的錢有啥不對。我媽跟我說了,我和他爸爸商量了一下決定不打他,給他講道理,如果再有下次就狠狠地收拾他。結果表明我們的做法是對的。現在王子行要買東西就跟我們要錢,我們不給買的時候就告訴他爲什麼不給買,雖然他不高興也知道錢在哪裏放着,但是不自己拿錢了。

自9月入學以來已經有快三個月了,在這段時間了王子行有了很多變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身體比以前好多了,不大愛生病了。以前他有鼻炎每天要吃藥(鼻炎藥)現在已經有快一個月沒吃鼻炎藥了。這與他上體育課跑跑跳跳鍛鍊身體是離不開的。還學會了很多歌,他以前也喜歡唱歌,認識了很多小朋友。在學校受到表揚回家就很開心,幫我洗碗收拾桌子,還掃地拖地倒垃圾。話說的比以前也好多了,最起碼他給我講故事我能聽懂了。

晚上在家裏基本不看電視了(除週末外),寫寫口算題卡,複習白天學過的,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再就是給她講故事。一般晚上9點以前洗洗就睡了。

《少年兒童研究》讀後感3

作爲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健康,品學兼優。而在實際的家庭教育中,又會遇到許多困難。對於教育孩子的許多大道理,也許每個父母都明白,但在實際操作時卻感到黔驢技窮,束手無策。因爲我們也不是天生就會教育孩子,也是在培育孩子的同時不斷摸索和學習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有時我們也常犯一些意識不到的'錯誤,比如:《讓表揚單純些》中妻子說的話:“哎呀,女兒真能幹,拖得也很乾淨,不過還有一點垃圾和腳印喲,待會兒再拖一遍吧?”如果沒看此文,我還會認爲這話沒什麼問題。這說明平時我們也應加強學習,多閱讀有關教育的書籍,消化和吸收科學的教育理念,發現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及時的總結經驗。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有許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知識的教育,而忽略品格的塑造。而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孩子之間的競爭多於合作。

爲什麼有的孩子品格良好,學習優秀。而有的孩子則完全相反。其實,古人在教子育人方面早有所探索和總結:“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讓孩子懂得仁愛,與人爲善。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幫助他人,並讓他(她)知道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有時間多陪在孩子身邊說些知心話,做一些有趣的親子互動。注意家庭氣氛的和睦,家庭成員之間要民主協商,不搞獨裁專權。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對於不良事物,應知曉“堵不如疏”的道理,引導孩子多做有益身心發展的事。就像做菜一樣,同一種食材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使學習方式多樣化,儘量使學習不枯燥,有趣味,讓孩子喜歡學習。這也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經常相互切磋,相互學習,交流經驗。

對於孩子的交友,我贊同《少年兒童研究》2012年7月刊第13頁中“孩子交友的六個原則”,並且要多爲孩子創造交友機會。總之,只要用心生活中的事事都能成爲教育孩子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