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

今年在暑假閒暇時我閱讀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站在三尺講臺,我總會和孩子們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從中學到知識,產生共鳴。這本書我似乎找到了許多共鳴之處。《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是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主編,採用專題行動研究,根據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幹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着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這一當前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結合小學各年級具體課例彙集的12個研究課例。這12個研究課例,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爲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的熱點問題,大致分成四類①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②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③如何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④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

哪“教課文”和“教語文”到底存在哪些差異?在我看來,不管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其本身都不離不開文章本身,也都需要對文章進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只是兩者的程度不同。“教課文”時,教師的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文本內容,這也使得學生的收穫僅僅在理解課文內容這一層次;“教語文”時,教師的教學目標則會上升到掌握語文知識技能、提高語文素養的高度,也就是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爲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教語文”更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更能讓學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在《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吳忠豪教授在第二章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的第三節“科學設置教育目標,發揮例子應用功能”以教學目標的科學選擇作爲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突破口。課文是人教版第六單元《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並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這單元課文共四篇,主題是“他們讓我們感動”。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決指揮,高風亮節。這座橋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永恆追求。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把握教學目標,並要落實到自己的教學中去,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節課我明白了語文課應該學語文而不是學課文,應變“閱讀中心”爲“讀寫並重”。要把教學目標的確定作爲重點來思考。其實整本書讓我明白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一“美麗的轉身”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多個方面進行改變。我覺得要實現這一轉變,教師必須時時刻刻裝着一種“轉變”的思想,把它落實到教學的每一步。我認爲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目標的確認:在“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這一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從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仔細看完我有一些感觸。應該更注重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學會遷移,學以致用。從長遠來看,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有很大益處。當然一篇課文只是載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角度設計語言訓練點。一篇課文也可以有多元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目標,只要一課一得即可,我現在已經在自己的.課堂上比較注重這一點了。看了他們的研討,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後的課堂不能再花過多的時間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了,而應以課文爲例,多讓學生去運用,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語文真正紮紮實實,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我也越來越發現,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教參的依賴性太大了,沒有了教參,我好像失去了教學的柺杖,無法獨立教學。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獨立備課,嘗試着從每篇課文中尋找適合對學生進行訓練的語用點,並依此設計相應的教學,會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紮實有效。

崔巒老師說過:“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紮紮實實、輕輕鬆鬆,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只有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才能更好達到這一境界,也才能讓學生在語文方面達到更全面、更深遠的發展。此時的我也不禁慨然長嘆: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再遠的道路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這探索之路上,只有學習纔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答案才能瞭然於心。 相信,只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在不斷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語文課堂終究會實現美麗的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