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孔乙己》有感(彙編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孔乙己》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孔乙己》有感1

魯迅先生筆下的人常常使人印象深刻。孔乙己便是其中一個。

文章敘述了“我”兒時於咸亨酒家做工,穿長衫的人一般要單間,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他常穿着一件破爛的長衫,也常把“之乎者也”掛在嘴邊。“我”對他是比較反感的,可他卻不在乎。孔乙己經常被人嘲諷,一開始別人說他偷了東西,他都是非常生氣的,直到最後,被人打斷了腿,別人說他,他也無所謂了。此後,孔乙己便再也沒有來酒店。

從文中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孔乙己是非常窮的,不及“長衫”之人,可他還是一直穿着一身長衫,破爛的長衫。並且,文中有一句細緻的動作描寫:“便排出九文大錢”,那“排”字,便是一個一個地放了,既寫出了孔乙己對“九文大錢”的不捨之情,又像是孔乙己在給短衫之人炫耀他僅有的幾文錢。

孔乙己也是喜歡炫耀自己的文化的,“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一句,非常經典,言外之意就是“我會寫茴香豆的茴字”,寫出了孔乙己的“高傲自大”。

孔乙己對待他人的態度,在文中可看出,有一個很大的轉變,一開始,人們嘲笑他說他“又偷別人東西了”,他便“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還不停地爭辯,爲自己討回“清白”,還時不時說幾句文言文,“教人半懂不懂的”,最後引得衆人鬨笑。到了之後,“我”聽到了老闆說他又竊書,偷別人的東西,讓人把腿打折了,他來到店裏,是“坐着用手”走的,老闆嘲笑他,他只是單說了一句“不要嘲笑”,老闆追問他,說腿都打折了,還不是真的,他這次是哀求着解釋,是“摔斷”的。

從孔乙己的態度能看出,他是非常要面子的一個人,也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個“典例”了。

生活中,也不乏有這一類人的。學會些皮毛,便四處炫耀:“這個你會嗎?你不會我會!那個你會嗎?你不會我會……”便如同孔乙己論“茴香豆的茴字”了。可是到了最後才明白,可謂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我以前也是喜歡炫耀自己的,因爲我會的特長比其他人要多,就比如說鋼琴。那是我十歲時候的事情了。當時剛剛學完一首曲子,並未練熟,但已經是“信心滿滿”了。我正愁沒個“對手”陪我消遣消遣,就找了個比我小一歲的,也是學鋼琴的小孩。我說,“你會彈這個曲子嗎?不會彈哈,我給你彈來聽聽……”話未了,那小孩說:“這個曲子,我上個月就學完了呀。”我頓時“石化”了。此後,我就再也不敢冒失了,也懂得了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孔乙己自認爲是“學問”人,將自己肚子裏不多的墨水拿出來炫耀,沒錢了就偷書,讓人給打了,還欠着咸亨酒店的錢。被自己的臉面牽着走,爲爭面子而活着,實屬可悲。

孔乙己,可憐之人,可悲之人,可嘆之人……他因窮酸而可憐,因假斯文而可悲,因死要面子而可嘆。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人。

讀《孔乙己》有感2

讀完全文,我便草草合上了書,草草回顧了一下,草草地想學下一課。因爲不忍,因爲同情,因爲難過,因爲憤怒,使我終於讀不下去了。如果我是魯迅的話,我真想改寫它,因爲像我們這樣富有同情心的中學生,最不願意看的,就是這種人間慘劇。如果我是孔乙己的一把梳子,我真想理順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一切。絕不會袖手旁觀,不予理睬的。

第一次讀到他時,我才上學。那時的評價是:可憐。看他衣着邋遢,鬍子拉碴,還經常受人家欺負,心裏總是很難過,就想象自己是魯鎮上的一戶富貴人家的主人,總喜歡施捨、打抱不平,幫他找了一份工作,請人爲他做衣服、剃鬍子,免費供他吃。就是這麼想,沒什麼顧慮。

第二次讀到他時,是前天。評價就深多了:可悲。我想我這樣評價有一些惋惜在裏面,惋惜他受到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惋惜他死要面子,惋惜他不能成爲社會名流。同情是有的,而諷刺也多了一點,誰叫他這麼迂腐、頑固、死板呢?受點罪也是應該的,小偷小摸的行爲也是不能諒解的。反正覺得他即該諷刺也該同情。

今天再讀到他時,評價就多了,可憐、可悲、活該、自作自受……他總喜歡炫耀自己的無用之處,卻好吃懶做,明明當時的手藝人賣力氣的是受大家所尊敬的,但他仍不悔改,這應該是很可恨的。不過還有一部分責任來源於其它取笑孔乙己的人。人家都這樣了,還拿他來開玩笑,在他們看來,孔乙己的命還不如19文錢重要,就像土匪將人拿來1毛錢1斤賣一樣,真讓人咬牙切齒,這些人真像喜歡象鼻子插蔥的動物,不,連他們都不如。

而現在的我們,似乎身上有了孔乙己的影子。我們那麼的懶惰,那麼的好吃懶做,那麼的固守我們的錯誤……90後的我們,死守着自己的思想,就像舊時的中國,不肯放開自己。

要面子。這點在中學生中尤爲突出。愛攀比,別人有李寧,我就要有Nike;別人有MP3,我就要有MP4;別人有學習機,我就要有掌上電腦……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買它們。還常爲一些有的沒的爭得面紅耳赤,爲的就倆字——面子。

好吃懶做。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捧在手心裏的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於是一個不好的習慣誕生了——好吃懶做。明明有能力,卻不去做,給家長也添了不少負擔。我們應該爲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總是坐享其成。這樣,你永遠也長不大。

死讀書。可以把這種人稱爲書呆子。拼命讀,拼命讀,埋頭苦幹,本以爲這樣就能把書讀好,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這樣偏偏會使自己成爲一個只會讀書而不會做任何事的書呆子。在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我們不能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聖賢書”了。偶爾關心關心國家大事,還是很重要的。

可悲的孔乙己啊,請你不要再回到21世紀了!

讀《孔乙己》有感3

孔乙己,一個受封建教育的影響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形象,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的演繹了出來。整篇的《孔乙己》,寫的是一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

《孔乙己》全文通過以孔乙己爲中心人物作爲描寫,以魯迅爲線索的所見所聞爲基礎。講述了窮書生孔乙己從穿長衫的知識分子淪爲被打斷腿的“偷書賊”最後則無聲無息的死去,給世人展現出了在黑暗、腐朽、封建的教育制度模式下的產物。

從本質上看,孔乙己本應該是一位勤勉好學的知識分子。但由於特殊的社會背景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孔乙己接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他的真理和聖言都是從四書五經中吸取過來的,甚至連偷書也被扭曲成“竊書不算偷”。穿着又長又破的長衫,十年都不肯洗,是當時的讀書人自命清高的形象。魯迅先生正是通過描寫孔乙己對封建教育愚昧的崇拜,來表現出封建教育下的知識分子迂腐的人格。

正是因爲孔乙己在特殊的背景下的特殊身份,他也遭到了封建社會下底層人民的嘲笑和排擠。在酒店裏爲了展示自己讀書人的形象,滔滔不絕朗讀封建教育的“真理”、“名句”,分茴香豆給孩子們的時候仍然是滿口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個如此勤勉的好學的,人窮志不窮的,想讀書甚至要去偷書的人,竟會遭到酒店裏人們的嘲笑、排擠、諷刺,“孔乙己”的綽號也因此誕生。如果不是注入了錯誤的教育和思想,孔乙己的命運也不會如此。側面反映了舊時代封建教育麻痹下知識分子階層的悲哀、可憐。

假設孔乙己接受的是正確的思想和教育,是在一個較爲民主的時代下成長,那麼他還是那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嗎?

讀《孔乙己》有感4

假期裏我讀了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小說中的主人公孔乙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主要講了魯鎮酒店一位特殊的客人——孔乙己,他是唯一一個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長夾些傷痕;亂蓬蓬的花白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雖然他寫得一筆好字,但是沒有工作,全憑他那雙留着長指甲的手去抄書、偷竊,來換酒錢。後來,因爲偷竊被人打斷雙腿,整日以手代腳爬行,最後不知了去向。

孔乙己是受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使他養成了輕視勞動、好喝懶做的惡習,於是愈過愈窮,成爲不能謀生的可憐蟲;他那雙本應具有謀生本領的手,最終成爲他爬向死亡的工具。沒想到在如今這麼和諧、便捷的社會裏也有像孔乙己那樣的人!

去年寒假,我和媽媽帶姥爺去醫院檢查身體。在候診區我看到這樣一幕:一位頭髮花白、穿戴還算整潔的老婦人,她的脖子上掛着一條夾有二維碼類似工作證的吊牌,肩上還揹着一個挎包,在等候的人羣中一一點頭作揖。原來她是在向人們討錢,討來的卻是人們的指指點點和議論紛紛。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我們就應該用雙手付出辛勤,去收穫美好。

讀《孔乙己》有感5

他是一個未進學的讀書人。

他是一個多餘的人。

他是大家的笑柄。

他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那個被黑暗勢力所壓倒的一個人,被勢利的冷漠人羣所嘲笑的人,和他一樣同屬壓迫階層的成員也嘲笑他。掌櫃的通過笑話他來招攬顧客,連十一、二歲的小孩子都看不起他。他是一個讀過書的小偷,好喝懶做,“品行卻比別人都好”,不拖欠錢,而且他很善良,只有他會給孩子們吃茴香豆。他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人。

沒有人願意施捨給他一絲同情,給他一毫關心,給予他一點溫暖。即使是最後被打斷了腿後,仍舊被諸多看客笑話,成爲笑柄,這就是當時中國人的冷漠、無情。

他極愛喝酒,就算最後只剩下那四文錢,他也沒有用來買飯、買藥,還是在明知會被人嘲笑挖苦的情況下,用那手“走來”喝了一碗酒。那時的他已經慘不忍睹了:“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穿着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着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這段外貌描寫越發襯托出孔乙己的可憐,而他在熟悉的酒店裏卻也沒有得到解一絲溫暖,反而被嘲笑挖苦,雪上加霜。掌櫃的面對這樣的孔乙己仍然會笑着說:“你還欠十九個錢呢!”仍然會窮追猛打:“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人們的冷漠,至此,到了極致。

難怪魯迅先生當時要選擇棄醫從文。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和看客。當時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讀《孔乙己》有感6

《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己是與衆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薰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後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摧殘了他的肉體。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裏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

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離開了人世。

讀《孔乙己》有感7

人們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魯迅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人們眼裏,悲劇一般是催人淚下的,可是當你讀了《孔乙己》之後,眼淚不會奪眶而出,而是內心感到一陣陣的痛楚,這究竟是命運的悲劇;主人公性格的悲劇;還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呢?

要我來說,這應當是社會的悲劇。孔乙己讀過書卻未能“進學”,雖然不能當上官,但是卻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一腦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落後思想,死守讀書人的“清高”。他“身材很高大”卻不願脫下作爲讀書人標誌的長衫,不願與“短衣幫”爲伍,滿口之乎者也……這些都足以體現孔乙己既窮且酸,迂腐可笑,好吃懶做的性格。但是,真正導致孔乙己這種變態性格的產生是來自於社會根源,來自於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毒害。

孔乙己命運的悲劇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冷漠。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的人卻成了衆人取樂嘲笑的對象。掌櫃嘲笑他;“短衣幫”嘲笑他,甚至連小孩也取笑他。孔乙己被打折腿後,衆人不但不同情他,僅而愈加取笑他,掌櫃惦記的不是他的生死,而是他欠的十九文錢。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當時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係,然而這正是統治階級殘酷壓迫勞動人民,用封建思想對人民由於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所引起的。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很好得表明了孔乙己在那個社會的必然結局。當時,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無力求生,可見孔乙己的命運是那樣的悲慘。

然而事實上,真正悲哀的不僅僅是孔乙己個人,而是當時那個腐朽的社會,那個冷漠社會。

讀《孔乙己》有感8

這是一篇短文,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寫作的目的就是嘲諷那些社會的敗類,和背叛者,他用自己的筆來鼓勵中國人堅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細緻的文筆,嘲諷了像孔乙己這樣的“書呆子”好吃懶做的人,但是心中總會有一點悲傷:悲傷當時社會的腐敗;總會有一點慶幸:慶幸沒有生活在這個年代;有一點憤怒:憤怒大家對政府的不信賴。種種原因讓我的淚不禁流下。

孔乙己雖然穿着長衫,但不想其他穿長衫的人坐在店裏吃飯,而是像那些貧窮的人在櫃檯前站着喝,而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爛不堪,好像好幾年沒有洗過,孔乙己很想學習但是由於社會的腐敗,只能讓他不懂裝懂,他有能力但是因爲自己不被別人看好,從而導致他的好吃懶做,他幫別人寫字遭到別人的質疑,所以放棄了自己唯一能幹的事情,之後他只能靠偷東西來維持生機,但是常常被人發現,被人打斷退,還在酒店中欠了19個錢。

《孔乙己》文章一處寫到: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都是泥,原來他便用着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聲中,坐着有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斷了,只能用手來走路,路人不但沒有同情他,可憐他,竟然嘲笑他,從而體現出來舊社會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們00後,他過着被人嘲笑的日子,我們卻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穿着破爛不堪的衣服,我們總要買些品牌的衣服,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呢?

讀《孔乙己》有感9

結束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的教學後,頗有感受,課餘得些體會,筆錄如下,敬請各位老師斧正。

孔乙己者,不知何許人也。旁人常議,乃知其幼時天資聰慧,遂拜師於私塾,潛心苦讀四書五經,以求功名。然功名未得,卻迂腐之至。常以聖賢居之,不思營生,當婚未娶,孤寂一生,至死孑然。悲哉!

與之謀面,乃半百之人,天命定也。其生活窘迫,瀕臨絕境。常食不裹腹,衣不敝體,爲求溫飽,時有偷竊之舉而遭毆打,乃至遍體鱗傷,加之秉性不改,所謂舊傷未愈又添新傷。爲解憂悶,常獨飲於咸亨酒店,飲罷,仰天長嘆,留下之乎者也之語,飄然而返。長此以往,人已不人,鬼未爲鬼,終不知所終。其命之苦、其終之悲,令人痛之。故父斥玩兒、妻婦相夫,皆以此爲戒。嗟乎!典制止毒莫如此也,世人之愚焉有情乎?

然,餘觀孔乙己之境遇,豈不事出有緣哉?語曰:凡事因內外之因而變,外因者有相輔之效,而內因則具錘音之功。此理世人皆知也。而孔乙己怨天尤人、自甘頹廢,真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願世人明其理、衡其力、定其位、肩其責、平其心,不履孔乙己之覆轍矣。

讀《孔乙己》有感10

大家都讀過魯迅的《孔乙己》吧。魯迅以這位受封建教育毒害很深的人物反應了他對封建社會主義的厭惡與深深的控訴。

孔乙己雖然讀過書,寫了一手好字,但是好吃懶做,也就做不了什麼工作,最後只好去人家家裏偷書,有時還會被抓住,被人打得遍體鱗傷,皮開肉綻。由此反映出封建教育對他產生的負面影響。

孔乙己去魯迅工作的酒館裏吃飯時,他是唯一一個穿着長衫又站着吃飯的人,人家問他關於他偷書看的事時,他滿口都是類似“君子固窮”的半懂不懂的話,他想讓人通過這些特殊的語言,知道自己讀書之多。這種滿口的之乎者也正顯示了他死讀書、要面子、迂腐的性格,這種自以爲清高的人,可憐、可鄙、可笑、可悲。

但是孔乙已也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他也有慈祥的一面——分給孩子吃茴香豆。從這點可以看出雖然孔乙己的思想迂腐,可是他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他覺得成人社會冷酷無情,轉而向兒童世界尋求安慰。

說了孔乙已,再說說嘲笑他的人們。這些人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也受到封建社會的剝削和毒害,反而去嘲笑孔乙己身上散發出的腐朽氣息,可以看出他們是如何地麻木、愚昧無知。

魯迅用這生動的文筆以一個性格、思想迂腐的孔乙己來隱喻可惡的封建思想。他希望這削去人們正確思想的封建教育能夠消失,不再毒害人類。

讀《孔乙己》有感11

孔乙己的長衫,映出了那個社會下層讀書人的悲慘命運。而這樣的長衫,卻依然存在在今天社會上的兩種人裏。

第一種人,就是那些每天用名牌服裝,金銀首飾裝扮自己,“孔乙己的長衫”就穿在了他們身上。孔乙己穿一件長衫來顯示自己是讀書人,這樣只是給別人添了些樂趣,沒有人真正的佩服他。而這些人每天顯示自己有多麼的有權有勢,連樂趣也不給別人添。這種人,迎來的只有無數人的白眼和蔑視。孔乙己雖然虛榮,但他還是心地善良,給孩子們分發茴香豆,而這些人光有錢卻不用來做善事,固然得不到別人的尊敬了。

第二種人,是如今一些號稱是讀書人,但只是書呆子的人。他們都有着高學歷,卻都是名副其實的高分低能,他們忽略了其他各方面的培養。他們是“文明的野蠻人”。他們沒有控制力,沒有忍耐力,甚至不能自理,依賴家長,不自立自強。這就好比孔乙己,身材高大,卻不能夠養活自己,鄙視體力活,最後毀的還是自己,窮困的還是自己。

在當今社會,“土豪”和“書呆子”都是受盡人鄙視的,他們就是當今的孔乙己,沒有當代人應該有的素質。都是小氣,無能,自命清高,好吃懶做的“破落戶”。

生活在新世紀,作爲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應該摒棄不良的道德品質,將好的發揚光大,絕不讓“孔乙己”繼續存在下去。

讀《孔乙己》有感12

孔乙己——一個熟悉的名字,從小到大不知聽了多少遍。

懷着一顆好奇的心去看這篇文章,這篇老師將要講的課文。無疑,這應該是我最認真的一次預習了。

他那悲慘的一生,他所謂的無助與可憐,在我的心中畫下一個個符號。他又窮又懶,但卻還自命清高;他自欺欺人,但卻還死要面子;他迂腐不堪,但卻等級明確。我覺得他很可笑吧,明明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但卻非要裝出一番書生風範,應該是在安慰自己吧。

他原先擁有一份替人抄書的差事但卻好吃懶做,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後兒就去做了偷盜的事。心中總有一個疑問,他不是自認爲自己是一個讀書人麼,那他爲什麼還要連人帶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爲什麼要去做偷盜的事情?他這種行爲配得上“讀書人”的稱號嗎?顯然,在我心中的答案是“不能”。一個舉止如此低俗的人還自命清高,真是註定的可悲。

孔乙己那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也算是他一生悲慘的重要原因吧。他成天渴望着一天能考取功名,得到高官俸祿,但卻不爲現實好好思量。他不去反思,更看不清自己是哪般模樣。倘若他肯低一些頭,加入短衣幫的行列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吧。一個認不清自己的人,一生,註定可悲。

孔乙己所處的那個年代已經日行漸遠,但他那種自找的“註定可悲”仍在我們身邊縈繞,一定要認清自己。

讀《孔乙己》有感13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酒客們在嘲笑孔乙己。

“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孔乙己在無力的辯駁着。

孔乙己每每來店裏喝酒時,總要一邊喝酒,一邊“接受”其他酒客們爲孔乙己“定製”的恥辱和嘲笑。反倒他來不像是喝酒,像是給酒客們找樂子的。孔乙己也在那些人的嘲笑聲和辱罵聲中,忍辱偷生。是的,從壯志滿懷到如今這般落魄,孔乙己落魄甚至悲慘,他自己也常常搖搖頭,好像和別人一樣,也在嘲笑“孔乙己”這個人。

在魯迅筆下的那個時代,還沒有現在先進的教育體系,依然沿用着古代四書五經的科舉考試製度,大部分人因爲出身貧寒,上不了學,但在上的了學的部分人裏,又只能止步於科舉,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因爲沒有考上秀才,加上好喝懶做,不肯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而維持自己的生計,從而臭名遠揚,成了魯鎮的一個笑柄,常常被人調侃。孔乙己也並不是他的真名,但久而久之被人也叫習慣就默認了這個名字。但是,在他的心裏,是很看重自己那麼多年來自己努力的成果的,只是沒有一個人能體會他這種心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科舉制度深深的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在孔乙己看來,他自己卻是有”很深的學問“,有時他也以此爲傲,展示給別人看。但那些看客卻不買賬。這裏的看客便是那些沒有接受過教育,無法體會別人心情的的人,不僅如此,他們還無盡的嘲笑別人,他們對孔乙己說話絲毫不留情面,讓孔乙己一次又一次在衆人面前擡不起頭。但這好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由上面這些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百年前的的教育體系和現在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這一百多年來,教育體系改革了多少,升級了多少,但又缺失了多少,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現如今,雖然成才的路子多了些,但是還是擺脫不了應試的影子。應試這兩個字,成全了多少人的夢想,又斷送了多少人的未來?什麼時候,中國的教育既可以讓學生們快快樂樂的成長,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又可以讓他們在個性特長能夠得到尊重的前提下較爲輕鬆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什麼時候,孔乙己的悲劇纔會不再重演呢?

讀《孔乙己》有感14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於“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爲閱歷等原因,對於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瞭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孔乙己這個人物本身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就是個悲劇。不知是哪位前人說過:“人沒有錯,錯的是時間。”清朝末年,科舉制的荼毒已經深入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階級與階級的對立,還有奸官污吏的橫行等等,當時的社會動亂不堪。人們都在忙着自己的事,紙醉金迷中捨棄了一些情感。而那時,一個小小的孔乙己,活着重要嗎?死了,也重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便想起了這樣一段對話,“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誰曉得?許是死了。”一個小小的舉人在那時可以草菅人命,而沒有一個人去阻止,都只是看戲,戲中誰死誰活,與我何干?漠視,似習慣一般存在。然後呢,嘲笑,譏諷,最後,再散開裝着沒事人樣,然後再看戲。真是一些高明的觀衆!府衙裏的人也紙醉金迷,對着散發着血汗抑或是別人希望的同時夾雜着銅臭的紙醉生夢死。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紙醉金迷後,又剩下了些什麼?

讀《孔乙己》有感15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對於該文的教學,歷來的語文教育者都把其主題——批判封建社會,批判封建科舉制度——作爲教學的重中之重,大加渲染,竭力挖掘;而對主人公孔乙己的人文價值,教育價值視而不見。直道今天,大多數的語文教師,甚至包括一些語文教育名家仍是難改初衷。

前幾天拜讀了李鎮西老師1997年的教學實錄,深爲李老師的教育民主思想所感染,但對其中的有些細節問題,也不無遺憾。節錄於下,並直陳己見,以求教於廣大同人。

片斷一

男生G:爲什麼作者在小說的結尾說“大約孔已己的確是死了”?既是“大約”又是“的確”,這好像是矛盾的。該怎麼理解呢?

教師:好,好,你這個問題有“科研價值”!(衆大笑)同學們別笑,這個問題的確值得研究。因爲這個問題弄懂了,這篇小說課文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問題也好理解了。好吧,我們這堂課,就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在研究之前,讓我也向你們提出一個問題————孔已己最後究竟死沒死?

衆學生:死了。

教師:根據何在?

衆學生:作者在結尾說孔已己“的確死了”。

教師:嗯,孔已己“的確死了”。同學們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已己爲什麼會“的確”死去?

(學生思考)

教師:李老師給你們提示一個思路: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什麼?

女生D:取決於他的遭遇。

教師:對,很好。取決於他的遭遇。

男生H:還取決於他的社會背景。

教師: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就決定了他的命運。那麼,我們來看看課文,孔已己究竟有什麼樣的遭遇?他又處於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筆者認爲,把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完全歸於其遭遇和社會背景,有失全面。一個人的命運固然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遭遇有關,但“環境”和“遭遇”絕不是決定命運的主要因素,人格的因素決不容忽視。在健全、健康、甚至偉大的人格面前,環境和遭遇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這樣的例子於現代、於古代、與中國、與外國都是不勝枚舉的,所以纔會有人說:人的命運是由自己主宰的。

當然,在後面的教學程序中,李老師也引導學生分析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徵,但不是把孔乙己的性格作爲其悲劇的主要原因來分析,而是通過分析孔乙己的悲劇性格而得出性格的成因,來達到批判封建的目的。試看下面的教學結果。

片斷二

教師:是啊,最後孔已己就在旁人的說笑聲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遠的消失了!同學們,現在我們可以說,“大約孔已己的確死了”,這個“大約”隱含着社會的冷漠,這個“的確”表現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會,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劇性格,也導致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這個“人”死了,這個社會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存在下去!如果說我們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麼我們更有理由詛咒這個社會的滅亡!作者這是這樣,通過一個人寫出了一個社會。(在課題“孔已己”的下面板書了一個副標題:“一個人和一個社會”)

好,我剛纔寫的這個副標題,可以看作是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現在,我希望你們也學李老師,給這篇課文的題目,另外加上一個副標題,表達你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或對孔已己的認識,也可以是對課文的獨特思考。

(學生開始思考)

男生O:“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教師: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概括,“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教師:很好,這位同學借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表達她對這篇課文的看法,很新穎,而且說明這位女同學課外閱讀面是比較寬的,值得大家學習。

男生G:“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

(衆鼓掌)

教師:好,非常好!對不起,快下課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學了。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想還會有更多的同學用更好的概括。我這裏佈置一道作文《孔已己的最後日子》我希望同學能夠接着魯迅的文章繼續寫孔已己,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寫出他最後具體是怎麼死的。注意,要符合孔已己的身份和性格。

看看吧,這就是這堂課的成果。45分鐘,學生悟出了什麼呢?無非就這三條:

“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

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嗎?這樣的結果意味着什麼呢?培養學生指責環境、指責社會、怨天尤人嗎?

社會本無好壞之分,關鍵看這個社會由什麼樣的人組成。是人決定社會,而不是社會決定人。要改變社會,首先要改變人,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社會的面貌纔會改變。

改變人的首要是個體對自身的改變。

筆者認爲,文學的認識作用,不僅僅在於讓讀者去認識社會,更重要的是認識這個社會裏的人,認識人的生存狀態。

感悟人生,從而改善自己的人生。這,纔是文學教育的第一要義。如果學生從文學作品中不能讀出自己,思考自己,那麼,這樣的文學教育是失敗的。

孔乙己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典型代表,他的悲劇當然有社會的因素,但究其根源,這是一個人格的悲劇。孔乙己的死是因爲他骨子裏的自命清高和他對勞動的鄙視,對勞動者(短衣幫)的鄙視,欲上不能,欲下不忍,孔乙己是孤獨而死。

從孔乙己,我想到了詩人海子。如果說孔乙己的死我們可以歸罪於封建社會、封建科舉制度,那海子的自戕,又該歸罪於誰呢?

對於《孔乙己》這篇小說,對於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難道只能讓我們的當代的中學生去批判,去同情,就不能吸收點什麼?讀書的教訓!人生的教訓!

新課程的靈魂即以人爲本。課程的觀念變了,我們語文教學的視角是不是也應該跟着變呢?封建社會和封建科舉制度早已消亡多年了,我們還在這裏鞭之、笞之,我不知道還有多大的意義。倒不如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更多的孔乙己悲劇再次重演來的實在。

我無意於貶低李鎮西老師的教學,更無意於挑名人的瑕疵,只是想對我們的文學教育盡一己之言,請廣大同人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