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會》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喜福會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喜福會》讀後感

《喜福會》讀後感 篇1

生活就是一部很長的故事,有喜,有怒,也有離合,卻沒有大氣的導演,也沒有著名的編劇,就像你永遠把握不了命運的航行,控制不了劇情的發展;卻時而要被無謂的瑣事所纏繞,包括母親的嘮叨與期望。或許,這些瑣碎更像斷了線的珠子,唯有母親的雙手將其穿起,窮盡一生,裝扮你美麗的嫁衣,還以世人……

對於母親的往事,我們多半是不去理會的。偶爾碰巧當她和旁人談及於此,我便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側耳傾聽,分享她久違的歡樂,時而高揚,時而陰鬱,更多的感動之中包雜着些許無奈。

時光飛逝,鬢髮漸白。也許真如鄧肯所說,“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烈地佔據着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君,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從小在母親期望的困擾中成長、掙扎、釋放、反抗。在這些所謂的哀怨之下,掩蓋的是未知、迷茫、陌生。希望,讓彼此間的距離疏遠,她也無法及時體會到母親心裏附加的傷痛。在卑劣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是一隻鴨子,她們渴望自由、獨立、尊嚴,渴望成爲一隻無拘無束的白天鵝,過着屬於自己的,擁有自我靈魂的生活。在現實中,所有的苦難倘若化爲一場戰爭,那麼女人的選擇只有離開。也許母親恨的不是女兒的平庸,而是自己曾經對生命的放棄,對兩個孩子希望的放棄。

是的,母親最後成爲了一隻天鵝,擁有了自己嚮往的生活,而那根僅留在箱底的天鵝毛,至死也沒敢送給女兒,她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當愛已無聲的時候,我們還能錯過什麼?打個電話,送個平安,說聲媽媽,我愛你!

《喜福會》讀後感 篇2

飛鴻早期的片子看得不多,多半都是從這裏的視頻中看個片段。出於各種原因,對大多數角色印象不深。今天看了喜福會,終於看到了飛鴻表演里程上的閃光點。

盈盈這個角色本身並不討喜,卻有着很多挖掘和發揮的空間。飛鴻也僅僅出演了她的青年時代,在我看到的飛鴻爲數不多的片段中(也許已是她所有的出場次數了),她將盈盈幾個不同階段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少女情懷的朦朧和剋制,(順便提一下,她的少女裝扮十分清麗,驚豔!)遭遇激情時的幸福與盲目,接受婚姻不幸後更爲複雜的心理:克忍,反抗,直至麻木和絕望。在對白不多的情況下,飛鴻用她的眼神,表情和肢體語言將這一系列的變化刻劃得絲絲入扣,令人讚歎。飛鴻在校時能演到這個水平,實在可以讓現在很多所謂的大腕明星們汗顏。再說一下這部片子裏飛鴻的造型,這裏並沒有僅僅從唯美的角度出發,有些造型乍看之下還難以接受,但十分吻合人物的階段狀態。

認識飛鴻是從王純開始。的確她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第三者形像,我個人認爲也可以說是後無來者,之後徐靜蕾和蘇瑾的同類形像毫無新意,乏善可陳,這個問題已經有人討論過,在此不加贅述。但是,"王純"的成功有一多半存在於飛鴻本人和角色的相似度,氣質,個性,處世態度等等的接近使得飛鴻事半功倍。難怪飛鴻在看了劇本之後自己要求將角色從夏小雪換爲王純。換句話說,在<牽手>裏,飛鴻用的是本色表演。而對盈盈的塑造上則大爲不同,盈盈的生活年代,人生閱歷,知識層面都與飛鴻本人的無法相提並論。飛鴻能將與她本人反差以及角色自身反差極大的人物演繹得入木三分,證明了她的表演功力。

然而自<牽手>之後,飛鴻沒有能夠接到什麼能夠與前兩者媲美的作品。所拍電視作品中的角色缺乏表演上的突破口,人物類型大同小異,現代片中清一色的白領成功女性,感情生活中有些起伏,如此而已。古裝片中全部爲經歷坎坷的絕色美女,其實和現代片是換湯不換藥,只不過古時無白領,反正她沒演過生活在底層的平庸人物。偶爾人物性格略有差異,實在不值一提。飛鴻有時也會出現拿捏不準,表演過火的情況。多數時候我認爲這些人物是對飛鴻表演的浪費。

作爲一個專業演員,應該能夠演繹人生百態,而不是千人一面。同時演員這個職業有自己的特殊性,它要求好的從業人員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觀察能力,模仿能力,自身的爆發力,以及文化藝術修養,各方面知識的積累。當下許多影視明星僅憑着一些外在的東西來吸引公衆的注意力,而忽略了他們最應該做的事情。在這方面,我更欣賞容貌雖不出衆,但是表演功力深厚的演員,如奚美娟,斯琴高娃,王剛,焦晃等老演員。

作爲她的影迷,我希望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自身條件和素質的飛鴻能夠有進一步提高,做顆影壇的常青樹,我也希望能夠更多的看到飛鴻演繹出的象盈盈這樣或者比她更好的角色。

《喜福會》讀後感 篇3

今天晚上花了兩個多小時,把《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這本小說看完了。之所以看這本書,其實只是因爲公選課需要讀這本書的關係,但是當我讀完了之後,發現這本書其實還是很不錯的。雖然在公選課的經典書單裏面這本書不那麼經典,但是我覺得比起其它的書可能這一本反而要更加接地氣一點。

這本書裏面設定了四對母女,而書中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圍繞着母女之間因爲代溝產生的矛盾展開的。這些故事之中有的關於成長,有的關於婚姻,但是我覺得這些故事無疑都圍繞着一個關鍵,那就是女人的幸福。書中的四位母親,都是成長在戰爭年代,有的富有有的貧窮,但是都因爲機緣巧合有了人生的轉折,來到了美國。她們不懂得怎樣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卻希望自己的女兒們能夠在這裏走向成功,獲得幸福,不會走母親們的老路。這種強烈的、帶有中國傳統色彩的願望,與從小成長於美國文化的女兒們身上產生了巨大的碰撞。女兒們大都能夠理解母親們的苦心,然而卻不能夠接受他們母親的想法。以至於他們都陷入了困境,然而在母親的幫助下,又再次收穫了幸福。

書中給我印象頗爲深刻的大概是母親們的`故事。比如說琳達擁有對自己的強烈追求,而用自己的智慧獲得了自由;又比如安梅見證母親的命運而對自己的命運有着強烈的掌控慾望,這種不向命運屈服或者更直接的說不向男人屈服的特質最終遺傳到了她的女兒露絲身上。而祖孫三代,也代表了從屈服、覺醒到抗爭的三個階段。比起女兒們的故事,母親們的故事更加奇異更加特別,也更加發人深思。

然而這本書也並非完美。在我看來,作者採用了分鏡頭的方法,每一章都可以看做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所有的故事又隱隱有一條線索穿行其中可以讓它們聯繫在一起。這樣的寫法現在漸漸流行了起來,比如說非常熱門的《冰與火之歌》。分鏡頭的寫法固然可以讓故事不斷切換到第一視角,讓故事敘述更加方便而真實,但這種方式也造成了讀者閱讀的困難。尤其是其中有一些事件發生的時間並不明確,導致了故事間的因果也不甚清晰。所以這也可以說是這本書的一點瑕疵。

除此之外,對於我來說,或許還有一點不滿意的就是這本書的中譯本。這譯本給人的感覺過於生硬,感覺譯者對中美文化間的差異與相似沒有深入瞭解,翻譯技巧也有一定的不足。導致不少語言上的妙處需要註釋來點出,損失了原文的趣味。當然,我還是很願意再讀一讀這本書的原文或者其他的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