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600字

也許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名氣太大,也許是這部小說太長,厚厚的一本,幾次拿起又都放回去。從書的名字上就能知道這是有關於一部女士的小說,猜測自然是關於愛情的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600字

這種題材的小說,古今中外很多。作爲中國人熟悉我們的國家,但能否從大師的名著中熟悉一下外國的情況呢?讀完後,大家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褒貶不一。我小時候看電影,總會問大人:“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孩子的眼裏,人,非好即壞。我們長大後,換了看法去認識人,現在就能區分出真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開篇的一句話。多麼經典的話。家庭雖小,這個在人類社會中最小的“組織”,愛將我們聚集一個屋檐下。但當出現裂痕,漠視、侮辱卻將原本幸福的家拆散。通過閱讀,我對安娜的認識加深。開始安娜的出現是“救火員”,挽救哥哥的家庭危機。給我第一印象是“善良的好人!”但就是這樣的一位賢妻良母,遇到伏倫斯基,他慷慨救助落難的人,是不是安娜爲此留下了好的印象?感情這種複雜的東西不好說。環境會改變一個人,一個壓抑的家庭,安娜的丈夫只顧得向上追求個人的仕途,從年齡上有差異,性格上也差別很大。他們的夫妻之間卻是毫無感情可言。伏倫斯基第一次見到安娜,就爲她的美麗,她的舉止高雅深深吸引。拋棄對吉蒂的追求,專注與安娜。兩個人有着共同的話題,安娜被父母包辦的婚姻,在此時浪漫的追求下,她平靜的心就開始起伏。到兩個人走到一起,到此,我對安娜的印象還不錯,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作者對平常的家庭生活描寫很到位,很成功,除了安娜,還有陶麗,一個丈夫有外遇,普通女性在這種情況下的痛苦,爲了孩子,重新與丈夫和好。有吉蒂,一個單純的女孩,在伏倫斯基和列文之間,不知道選擇誰好,虛榮心使得她愛慕虛榮,不願意接受心地善良、從鄉下來的列文。期望收穫美麗的愛情,卻因爲伏倫斯基移情安娜,被拋棄。這些人之間除了親情,有愛情,有友情。愛與矛盾並存。伏倫斯基與安娜,尤其安娜的所作所爲不爲上流社會接受,成爲衆矢之的。安娜的丈夫卡列文知道安娜的出軌,先自欺欺人,後無比痛苦,他先考慮這件事對自己的地位的影響。他以兒子要挾安娜,以爲這樣就會留住安娜,保住面子。極端的做法,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加劇了矛盾。

卡列文的做法,當今社會許多不幸的家庭,也多是如此。沒有孩子倒也罷了,但有了孩子,這類矛盾的`解決,有多少人顧及對孩子的影響?安娜開始就不捨得孩子,不願意丈夫的離婚條件。矛盾不解決,就只能加深,安娜與伏倫斯基逃離。爲了幸福地長相守,安娜最後只能放棄自己親愛的孩子,想離婚。但此時的卡列文卻被別人挑唆,堅決不同意離婚。悲劇就此在向深淵滑去。安娜原來打算去鄉下,逃離原來的生活,可現在的情人伏倫斯基卻依舊迷戀上流社會。安娜爲此也曾經努力,想回到上流社會,但此時卻被別人唾棄,被別人侮辱。她只能蝸居在家裏,獨自忍受寂寞、孤獨帶來的打擊。她現在沒有了一切。而伏倫斯基依舊像以往一樣,活躍在上流社會,出入俱樂部、賽馬、喝酒與朋友聚會,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在加深。尤其安娜的猜忌讓她的心開始扭曲。我開始不喜歡此時的安娜,她的變壞,讓我痛心:勾引列文,刺激吉蒂,尖酸刻薄的話,預示着不幸的到來!所以我對安娜此時的做法,感覺到她變得討厭起來。對伏倫斯基的猜疑,爭吵,已經讓她“精神錯亂”,時時刻刻想到自殺。她不去弄清楚事情真相,臥軌自殺,我想到在安娜與伏倫斯基初次見面的火車站,那時就遇到一個人被火車*死,此時安娜臥軌。難道這是命運?再看看同樣爲命運困擾的列文,他在不斷思考中成熟。婚前甚至懷疑吉蒂是否真的愛自己,婚後繁瑣的家務讓他感覺喪失自由。

一場暴風雨,他擔心自己的孩子,從心底涌出的偉大的愛,讓他找到了自己思考的答案。愛是這部長篇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安娜追求的夢被火車碾碎。伏倫斯基後悔晚矣。他曾經那麼的愛着安娜,得到幸福後,他沒有與安娜交流,沒有考慮安娜精神世界的需要。尤其在矛盾剛出現時,爲什麼不想辦法去解決?小矛盾變成大矛盾。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發生。爲錢的有之;爲情的有之;爲性格差異的有之;但離婚就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離婚後,這些人就能找到幸福?過去永遠無法忘記,帶着壓力的生活,像玻璃一樣易碎。所以,我們若能像作品塑造的列文,過普通人的生活真好!真真實實的幸福,纔是最幸福。安娜沒想明白的問題,我們從列文身上學會了。“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大師精闢的話,警示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