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讀後感老舍

《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樸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 文章中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讚頌之情。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我的母親讀後感,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我的母親讀後感老舍

【1】我的母親讀後感

在字典裏,你總會找到一個詞:“偉人。”何爲偉人?是能對後世、對人類產生深遠影響的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他們都是偉人——偉大的人。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一羣默默無聞的人堪稱偉人,她們用乳汁哺育生命,用血汗灌養生命,直至自己油幹燈草盡也無怨無悔,她們便是生養我們的偉大的母親。

古今中外,多少名人義士或作出傑出貢獻的大人物腳下,走的都是母親爲他們鋪築的成長之路,如婦孺皆知的愛因斯坦、愛迪生、岳飛、孟子,母親賦予他們高尚的品德與無窮的創造力,讓他們在這條路上堅韌不拔、自信自強。正因爲母親的偉大,纔有無數文人學子不惜筆墨,爲母親獻上一首又一首讚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滿懷心痛地寫下了《我的母親》,我讀了也倍感心痛。就在這麼一個不識字的、始終生活在艱難困苦中的中國婦女身上,我看到了母性的光輝與偉大,她溫柔慈祥卻堅貞不屈,她甘願吃虧卻絕不軟弱,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孩子,她給子女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一歲半時父親離世,從此,母親勤儉持家,獨自一人將五個孩子拉扯大;當八國聯軍侵略我國時,她不慌不哭,爲保護兒女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當女兒出嫁、兒子求學據婚時,她傷感不已卻淚往肚裏流,母親,從不因自己的個人需要而耽誤子女的青春與前程!在老舍心裏,母親纔是讓他刻骨銘心的真正的教師,她傳給自己好的性格與習慣;母親的奉獻纔是最無私的,她晚年的孤獨寂寞與急切的念子情懷讓人無奈且不安。老舍的母親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前還吃的是粗糧,這成了老舍先生終生的傷與痛。其實,這就是母親啊!聰慧堅忍,胸懷寬廣。如果老舍生活的時代好些,他一定會盡己所能讓老母安享晚年的。

不管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不管歲月艱難還是生活幸福,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她們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磨粗了雙手,在叮囑嘮叨奔波勞作中花白了頭髮,在兒女長成飛向遠方後望穿了雙眼。幸福中游離着一絲悲哀,這也是矛盾的統一體嗎?但對一個母親未免太殘酷了。母親是深愛我們的人,我們也應關心她、體貼她,用一顆感恩的心來慰藉她,這樣,就算哪一天我們離開了母親,心中也會少一份缺憾。

老舍說:“失了慈母的人像插在花瓶裏的花,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已失了根。”是呀,母親就是生養我們的根,是我們永遠不能離棄不能忘懷的人!我們只有努力生長,成爲祖國的棟樑,開出鮮豔美麗的花朵,纔對得起在泥土下不辭勞苦的“根”哪!

【2】我的母親讀後感

讀完老舍的《我的母親》,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母親的偉大,一顆善良的心,一種無微不至的愛。這讓我聯想到了現實生活中,在我的周圍,也有這麼爲偉大的母親——我的母親。

老舍的母親,把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了兒女的身上,而臨死時,卻未見到小兒子一面。她一生忙碌,卻從未過過一天的好日子i,也未曾享受過一天的福。臨死時,仍然吃的是粗糧。她年紀輕輕就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一家老小靠她一個人來養活。她無論多麼苦,有客人來,也要設法弄點東西來款待。她經常吃虧,但她並不示弱。她並不識字,但她卻給了我生命的教育。

額兒女的生命是不依順這父母設下的軌道一擲千金的.,所以,父母總免不了傷心。記得在小學,我很不懂事,經常惹父母生氣。特別是母親,每每和母親爭論的時候,總是會不懂事地說出一些令母親傷心的話,看着母親的眼淚都溼潤了,而我卻無動於衷,鼓着小嘴兒,卻生起母親的起來。現在想想,我真的好蠢。母親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不都是爲了我們這些兒女嗎?怕我們受到傷害嗎?我真的好後悔,當初爲什麼和母親吵嘴,生母親的氣,惹母親的生氣傷心呢?

母親,自從我讀了老舍的《我的母親》,我便深深地感受到母親的偉大,母親的永恆,母愛的無微不至。我像一隻嗷嗷待哺的幼鳥,在母親的懷抱裏呵護、關心、疼愛下,使我變成了一隻身巧姿矯的雄鷹,在天空中翱翔。

母親,我愛你!

【3】我的母親讀後感

人世間,母愛是人類最神聖的情感,具有永恆的人性魅力。歌頌母愛、懷念母親便成爲許多文學作品的主題,很多作家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抒寫母子情深,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即是這樣一篇質樸感人的回憶散文。

老舍的《我的母親》向我們展示了一位普通勞動婦女真、善、美的靈魂和作爲母親那博大無私的胸懷;作者在抒寫母子間至愛親情的同時,也袒露了他對母親深切的懺悔之情。同時我們在作者深沉而熾熱的情感世界中感悟到一個樸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母親是愛的源泉,她珍藏於兒女的心底,永不枯竭。

有時候母親對兒女的關愛無須太多的語言,這正是母愛深沉偉大之處。所以老舍先生能從母親無言的表情和舉動中體悟到這份真情。

在老舍幼年的時候,對母親有着極爲深厚的感情,這是天性中兒女對母親那份割不斷的親情,更是母親淳樸的心靈和深沉的母愛,如清泉、如甘露,流進作者的心田,成爲他一生汲取不盡的生命的源泉:老舍的軟而硬的性格,樂於助人、熱心公共事業的品質,勇敢面對困難的生活態度甚至他那愛清潔的生活習慣都來自他的母親,一位平凡的女性。

老舍的筆不僅探人到母親的內心世界,展示她淳樸而美麗的心靈,特別是那份耐人咀嚼回味的對兒女的深情; 同時,那支筆又無情地解剖自己。在老舍早年出國任教,回國後又爲抗日救亡運動四處奔波,無暇回家陪伴和侍奉老母,爲此,他一直懷着負疚感;而在母親去世一年後方纔得知噩耗時,他的愧疚和悔恨之情達到高潮,無情地折磨着他的靈魂。那時他將自己比作插在瓶中的花草,“ 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他心中強大的根是慈祥的母親,失去了慈母,他的心將作無根的漂泊。

母親帶着遺憾而去,留給兒子的是無盡的思念和深深的自責,這複雜的內心感受又豈是言語所能描述? 惟以“ 心痛” 二字結束全文,但言盡情未了,給讀者留下一道人生思考題:母親爲兒女付出的是多少? 兒女回報於母親的又有幾許? 這或許是永遠的不等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