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讀後感3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變形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變形記讀後感3篇

變形記讀後感1

青年作家郗曉波說過,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

因爲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纔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稱小說家爲“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爲“通過想像的人物對存在進行深思”,“揭示存在不爲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探究存在之謎的,但他所關注的重點是“不可視的內心生活”--人的內心同樣作爲現實的一部分而存在。

夫卡的小說是夢與真實的絕妙混合,他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來,“真”若要體現,就必須藉助於“醜”。於是《變形記》中出現了大量的醜陋的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氣地放逐了文學的審美價值,似乎他覺得醜就是醜,甚至根本沒必要用美作爲小說結束之前的一點安慰。所以,一直到小說的結尾,卡夫卡也沒有讓這些醜陋的意象從背面發出一點美的光芒。

《變形記》創作於19XX年,當時,批判現實主義仍然佔據着文學創作的重要地位。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成了甲蟲。這個原本含辛茹苦撐起一個家庭的男人突然變成了一家人的累贅,不僅父母對他極度厭惡,甚至平時歲疼愛的妹妹也逐漸對他產生了不滿,進而拋棄了他。最後,這一家人竟因爲格里高爾的死獲得瞭解脫,重新開始了“正常”的生活。卡夫卡想用這個故事努力證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是完全建立在利用與被利用的基礎之上的。一旦這個基礎失去,或者二者之間對應關係發生變化,本來看似穩固的人際關係就會迅速瓦解。着也許令爲數衆多的理想主義者難以接受,但確是不可爭辯的事實。這個事實被卡夫卡發現了,而整個故事正體現了“表現論”的實質--把描寫對象“陌生化”,造成審美主體與客體的距離,從而引起驚異,迫使人從另一個角度探悉同一事物的本質,即“離間”。卡夫卡通過“離間”,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同他一樣,重新思考,發現這個“被習俗觀念掩蓋”的事實。在《變形記》中,卡夫卡對社會中人的放逐與被放逐同樣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所有人都不能接受格里高爾甲蟲的形象,聽不懂他的語言,不理解他的行爲。這就意味着格里高爾是被放逐的。而在變形後,格里高爾不吃人的食物,拋棄人的行爲習慣,這是他對自己的放逐,或者說是他對其他正常人的放逐。在卡夫卡看來,一個人的思想、形骸不被他人所接受,其後果必然是這個人與其他人的相互離棄。卡夫卡明白:人與人是不相通的;但是,“人的骨子裏渴望別人的關懷和愛心”。格里高爾雖然變成了甲蟲,可是仍然“趕忙爬到自己的房間門口,蹲在門前,好讓父親從客廳裏一進來就可以看見自己的兒子乖得很,一心就想立即回自己的房間,根本不需要趕,要是門開着,他馬上就會進去的”。但是,所有的美好願望以及善意的行爲,只換來一隻重創自己的蘋果。對這件事的描述說明:人與自己,與別人相離異,但是同時仍在努力地、白費力氣卻令人感動地要維護自己人格的完整,要“好歹指掇起靈魂的碎片”,哪怕他是一隻甲蟲。往往能夠正視卡夫卡個人的許多人卻走上了另一個極端。

卡夫卡曾說:“我在自己家裏比陌生人還陌生。”可以這樣認爲:這充分暗示了卡夫卡自己與小說主人公命運的相似之處。雖然這些相似遠不能證明這是一篇自傳,但是作者本人與格里高爾的對應從他生前的一些瑣事中亦可見一斑。根據自己勒戒一番,卡夫卡的日記中這樣寫到“1911·12·28。工廠給我家帶來的折磨。當他們要我每天下午到那裏工作時,我爲什麼會容忍呢?其實沒有人強迫我,可是父親以他的責備,卡爾以他的沉默,再加上我的負疚意識給我造成壓力。我對這家工廠一無所知,今天早晨受命巡視過程中我感到自己毫無用處,如同遭受鞭撻一般。我拒不接受深入工廠企業的瑣碎事實中去的可能性。假如通過所有參與者沒完沒了的問題和糾纏使我終於這麼去做,那又能達到什麼目的呢?有了這麼點認識,我知道能幹點什麼實際事情。我僅僅適於幹一些虛事,我的頭頭以他正直的思維給我做的事情添油加醋,使之看上去真像是成績卓着。通過這種爲工廠做出的毫無意義的努力,我將在另一方面剝奪了自己將下午的幾個小時爲我所用的可能性,這必然徹底摧毀我的生存;即使沒有這麼回事,我的生存面業已在不斷縮小了。”而《變形記》開頭對格里高爾的工作的描述正是卡夫卡當時工作狀況寫照。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卡夫卡與身邊的人總是相處得很好,給別人留下愉快陽光的印象;但是,從他的日記和與勃羅德等人的信以及部分文字中,我們才能看到他真實的內心世界。這個觀點在《卡夫卡傳》中就已提出來。在《變形記》的第三部分,卡夫卡運用大量篇幅描寫格里高爾垂死的心理活動和行爲動作。

“格里高又向前爬了一段,將頭和地板保持一個很近的距離,以便和房客們的眼光相遇。他想,他要是一個甲蟲,音樂能如此感到他嗎?他好像覺得再往前爬就是朝看見了的、但不認識的食物那兒爬去。他決定向他妹妹那兒爬去,在他妹妹的裙子上拉扯,暗示她應該回到他的房間裏去,因爲她不值得替他們演奏,這裏沒有一個人像他一樣感謝這種演奏,他不會讓她再走出他的房間,只要他活着,他就不會讓她再走出他的房間。他的令人可怕的外形第一次發揮了作用,他要出現在他房間的各個門邊並且向不滿意小提琴演奏的房客們發出怒吼。妹妹不是被迫地,而是自願地留在他格里高身邊,她會坐在他旁邊的沙發上傾聽他的意見,他也願意向她提供自己的看法,他就曾經毫不動搖地要送他妹妹上音樂學院深造。要不是發生這種倒黴的事,他肯定在聖誕節——聖誕節已經過了嗎?向大家宣佈他的決定,而不考慮任何反對的意見。宣佈以後,妹妹一定激動得淚流滿面。我要站起來吻她的脖子,她自從到公司工作以來,脖子上既無衣領,也無飾帶。”

“他又開始了!這時她甚至以一種使格里高莫名其妙的嚇人動作離開了母親,從沙發上走開了,好像寧願讓母親去犧牲,也不願意坐在格里高的旁邊,她急匆匆地走到父親後面,由於她的表現,父親也激動起來,也站起來了,將手臂擡起了一半以示保護妹妹。格里高根本沒有想去嚇唬誰。他只是開始爬回自己的房間,而這些動作又很顯眼。因爲他很痛苦,拐彎的時候頭部必須幫助進行。他好多次將頭擡起來,又磕在地板上,他停下來掃視周圍,大家似乎都很明白他要爬回自己的房間,那實在是一個可憐的時刻。大家沉默而傷心地看着他。”

“他的背碰到了腐爛的蘋果,蘋果的黴爛點波及周圍。他帶着愛心和感動回憶家庭,並堅定地認爲他必須從這個家裏消失,這種看法的堅定性比起他妹妹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種情況下,他陷入了空洞而安靜的沉思。教堂已第三次敲響了晨鐘,黎明開始了,他正經歷着窗外破曉的時光,他的頭無意識地完全地低垂,他已經鼻息奄奄了。”這樣顯得非常拖沓。但正是這樣的拖沓描繪了當時的情形渲染了故事深灰色的感情基調。甚至,這對抒發作者的同情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爲一個猛士,卡夫卡在與自己的生活不斷抗爭後,卻陷入了更殘酷的生活境地。正如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一樣,卡夫卡中年時的處境同樣無可就藥。卡夫卡自己也是不被別人理解的,所以他同情格里高爾。於是,他爲格里高爾安排了死亡的結局。他清醒地發現,除非死亡,悲苦的命運才能得到改變和解脫,才能不用這樣痛並愛着,不用面對人情的逐漸淡漠。

這也許是作爲凡人的卡夫卡能夠爲自己安排的。

變形記讀後感2

關於卡夫卡的《變形記》這篇小說,我在讀初中的時候,在我們的書本上就有學習到這篇課文,那時候對這本小說就有一些印象,不過現在再一次地讀完了這篇小說,也讓我自己對這篇小說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許多! 小說的作者,弗蘭茲.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一位奧地利的小說家和20世紀德語小說家。其生前一直是默默無聞不爲人所知,不過到了死後,纔得到了世人的驚歎,人們將他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等譽爲西方現代主義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寫這部小說的背景是發生在一戰期間的,小說裏面的思想批判了戰爭給人們生活帶來不少的困苦和傷害,社會變得動盪不安,人們和平安靜的生活也無法得到保障,以至於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了信心!人們的思想開始變得頹廢,對自己的理想和未來,也感到了無比的絕望!同時,在此期間,也產生了許多其他的藝術和文學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黑暗,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冷酷,以及人對社會未來幻想的破滅絕望。這些作品探索了人的心靈和思想,以及揭示了當時人們的內心世界!

卡夫卡《變形記》這部小說的總體篇章不是很長,其內容大概有三、四十頁紙。小說總體的內容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講述的是小說主人公格里高爾,在一天早晨時,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心裏感到很驚慌和憂鬱,不斷努力地掙扎着怎樣才能爬起牀,由於,自己的身體變得很奇怪和沒有聽到鬧鐘的聲響,因而又生怕自己因誤了七點鐘的那班火車,而丟掉這份推銷員的工作;又怕被家人知道這個情況,而爲他擔心!因延誤了上班的時間,他公司裏的祕書主任薩姆沙先生,就跑到他家裏去探個究竟。後來得知格里高爾變成了一隻甲蟲怪物,祕書薩姆沙先生被嚇跑了,父親知道這一事實,也充滿了憤怒,家裏竟然藏了一隻怪物,不讓它出來嚇人,所以就把它關進了房間裏面。

第二部分,在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之後,以至於他的各種行爲習慣也發生了改變,除了大腦還留有人的思想外,其他的都演變成了甲蟲的習性,甚至連說話也變的含糊不清,總是發出奇怪吱吱的聲音,別人根本就聽不明白他在說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後來,格里高爾失業了,他自己的生活飲食起居也成了問題,一切都得要依靠家裏人。但是,由於接受不了他的這種改變,憤怒的父親和感到畏懼的母親,也開始遠離他。只有他的好妹妹去負責和打理他的日常生活情況。之後的一段時間,由於格里高爾已經沒有能力幫助父親還清公司的債務了,沒有能力送他的妹妹上音樂學院學習了,現在他完全成爲了這個家庭的累贅。接着就是家人開始對他的態度開始發生了改變,逐漸地遠離他、厭倦他,恨不得他即刻消失。

第三部分,講述了家人爲了節省生活的開支,把僕人辭掉了,年老的'父親去了銀行裏當雜役,患有哮喘的母親在家裏替別人縫補衣服,妹妹也開始努力學習法語,早些爲家庭分擔一下重擔!爲了生活,家裏人都拼命地掙錢,甚至把地方原本不大的房子,也騰出一個房間來出租給客人,爲討好客人,家人都想了很多的法子,但是都被格里高爾的出現給搞砸;至此家人就更加不能難受格里高爾這個累贅。後來,連最關心他的妹妹,也開始放棄和厭惡他,提出要把她哥哥弄走。一心只想着懷念和眷戀家人的他,希望能有朝一日能夠出現奇蹟,讓自己重新站起來,爲這個家庭繼續承擔點什麼!可是,當他聽到最關心他的妹妹的這番話的時候,親情的完全喪失,讓格里高爾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信心,完全陷入了絕望,以至使他在這絕望之中死去。他死後,自己的父母、妹妹並沒有因爲他的死而感到任何的傷心,而是開始了一次郊遊,準備着另外一段新的生活。

讀到這裏,我的心情也變得有些沉重和壓抑。那時候的戰爭和資本主義的黑暗發展,確實給人們帶來了不少的痛苦和災難,人性的毀滅,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變得扭曲!人們只注重於個人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對於一切不利於自己的東西都要毫不留情的拋棄掉!難怪小說的主人公格里高爾會被看作是個累贅,最後絕望的死去! 當我讀到小說的最後一部分內容時,也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本書中的說到的一則事件。這個事也是反映了戰爭給人們帶來沉重的傷害,與小說《變形記》裏的主人公格里高爾的遭遇,也有幾分相似!事件也是發生在一戰還是二戰期間,當戰爭結束的時候,有一名在戰爭中幸運活下來的士兵,有一天他撥通了給父母的電話!他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兒子還活着而感到十分的高興!兒子在給他父親通電話的過程中,高興地說到,戰爭結束了,很快就可以回到家裏看望你們了。但是,說完後,就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就跟他的父親說,“在這次戰爭中,我認識了一位很好的朋友,這位朋友幫了我不少忙。不過,戰爭結束了,我的這位朋友被流彈炸掉了雙腳,現在我的這位朋友沒有地方可去了。所以,我想讓他跟我一起回去,同我們一起生活!”他父親聽完之後,沉默了許久,就說,我先跟你母親討論一下吧。後來,他父母的迴應是,不接納他兒子的那位朋友。因爲,他的那位失掉雙腳的朋友,帶回來也是個累贅,會增加家裏負擔,並勸告他們的兒子遠離他的那位朋友,讓他自己生存下去。當聽到父母的這番話之後,他掛斷了打給父母的電話,並且,這名士兵好像明白了什麼!後來,這名士兵的父母等了好幾天,也不見他兒子回來,就心裏感到十分地焦急。最後,他父母收到了軍區送來的信息,說到他們的兒子自殺死掉了,至於是什麼原因,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感到非常的傷心,後來,去認領他們兒子的屍體時,驚訝地發現失掉雙腳的那具屍體正是自己的兒子!至此,他的父母也感到後悔莫及!

一個錯誤的決定,就這樣斷送的自己兒子的一生!爲什麼就不能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容納一個人和關心一個人呀!爲什麼人們內心總是那麼的醜陋、那麼的利益化。這則故事,不僅反映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傷害,還反映出人性的變得扭曲,變得醜陋和私益化!

無論是《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還是失掉雙腳的這名士兵,當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命運無能爲力的時候,承擔的傷害沒人去關心和理解,這時唯一的歸屬就只有自己的家人了,連家回不了,甚至連自己的親人都都無法去容納他們時,那麼他們的存在已經是被看成是毫無意義!也許這就是使他們走向絕望的原因吧!

同樣,在卡夫卡《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里高爾的存在與這個世界已經相隔開來了。他的存在就像是一副軀殼,雖然還留有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思想在裏面。但是,面對這個社會,面對身邊所發生的所有事情,也只能是感到無能無力!在這種種的生活壓力下,格里高爾已經是完全被剝奪了自身的自由,已經是沒有了自身價值可言的這麼一個生活在現實主義世界裏的一個犧牲品!不用說那個年代了,就是現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都面臨這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例如什麼找工作難、看病難、供房難等等這些壓力,以及社會上的各種勾心鬥角,真的讓人防不勝防呀!雖然,我的對這個社會的看法似乎有點悲觀,不過,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是充滿強烈的願望的。現在,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在學校讀書學習的這些日子,等出去社會上闖蕩的時候,那纔是真的磨練一個人的時候,要看自己怎樣去用雙手去爲自己營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從現在就開始下定決心,不斷地向前努力奮鬥!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

變形記讀後感3

弗蘭茨·卡夫卡是奧地利的小說家,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變形記》是卡夫卡中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主要從主人公的視角出發,描寫了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下的人的異化現象。《變形記》並不是只關係到格里高爾·薩姆莎,作品還涉及到一種既包含着他同時又超越着他的變形。

一、格里高爾的異化

格里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一天早上醒來,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長着許多細腿的大甲蟲,從此厄運便降臨。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後,他首先關心的並非是自己的身體,而卻是工作,他擔心自己遲到了老闆會如何對待他或者是請病假了老闆會懷疑是他的慵懶,他甚至下決心七點一刻之前一定得下牀。格里高爾彷彿成了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着一切恢復真實和自然的正常狀態進而可以像往常一樣去工作。

在全權代理與格里高爾溝通時,格里高爾哀求道:“一個人可能暫時失去工作能力,但這時也是想着他以前做出的成績的時候,還可以考慮到,當他排除障礙之後,他會比先前更加勤勞更加盡力的工作的。”格里高爾希望的是這家公司能夠在自己恢復正常後繼續讓他工作,並且還保證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勞盡力。格里高爾對全權代理說的那些話都是在懇求公司不要解僱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願意立刻動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絲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變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爾的異化並非是從他變成甲蟲開始的,而在他投身於工作之時就已經開始了。格里高爾在家庭生意的失敗後就熱情的投入工作,從小夥計成爲推銷員,逐漸格里高爾負擔了全家的開銷,家人也習慣了由他來養家。從此格里高爾便不再是格里高爾,而是一個掙錢養家的機器。他之後對工作上的回憶也無非就是老闆和代理,夥計們和學徒工,最甜蜜的回憶也僅僅只是向一個帽店的女取款員求婚被拒。可見格里高爾完全喪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讓自己老老實實的五年從沒有請過病假的投身與工作中。

二、家人的異化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家人對此十分吃驚,但很快恢復常態。母親怕他,一見他就嚇得暈死過去,得知格里高爾死去後,不由得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父親甚至用蘋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備受摧殘;就連一直關心照顧他的妹妹最終也厭棄了他,將他視爲“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這體現出在當時的社會中,人一旦失去了謀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經濟聯繫,人就無異於蟲。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不能工作後,他便無法再像之前那樣爲家庭提供經濟來源,格里高爾失去了他的價值,因而被家人殘忍的拋棄,最終陷入絕望,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

格里高爾的父親是最先拋棄他的,當他發現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時,便充滿敵意的握緊拳頭想把格里高爾推回房間。父親對格里高爾的遭遇沒有絲毫的同情,而是對他越來越嫌惡,父親跺着腳、揮動手杖和報紙、發出“噓噓”聲來將格里高爾趕回房間,完全把格里高爾當成了真正的大甲蟲。“從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親就認爲只有以最嚴厲的方法對待他是合適的”,父親對格里高爾的每一次舉動都給格里高爾的身心造成了創傷。父親朝着格里高爾扔蘋果,導致他背後嵌入一個蘋果、視力消失,這些傷害對格里高爾是致命的。格里高爾被父親認爲是甲蟲、是敵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拋棄他,像以前那樣對待他,可是毫無價值的格里高爾是不可能回到從前的那種生活。

格里高爾的妹妹和媽媽之前對格里高爾抱有幻想,她們希望格里高爾能夠正常起來,重新變回人類,像從前那樣工作掙錢。在妹妹準備搬走格里高爾房間裏的傢俱讓格里高爾有更舒適的生存環境時,母親則說道:“搬走傢俱好像藉此向他表明我們放棄了他會好轉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讓他自生自滅?我想,最好還是讓房間維持原狀。這樣,格里高爾回到我們中間來的時候,就會發現什麼都沒有變,可以比較容易忘記其間發生的一切。”她們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爾能夠好起來,可是格里高爾卻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於是妹妹和母親也失去了耐心,對格里高爾產生了厭惡。直至最後妹妹說道:“我們一定得設法弄走它,我們已盡我們的所能去照顧它容忍它了,沒有人可以對我們有絲毫的指責。”家人都想擺脫掉格里高爾,認爲他只是一個讓人厭惡的負擔。在這裏,沒有了親情的溫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價值的格里高爾的結局就是被拋棄。在格里高爾淒涼的死去後,他的家人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悲傷,而是如釋重負,他們還“舒適地靠着椅背談論着對未來的展望”,計劃着今後美好的生活。

當然,在變成大甲蟲後,格里高爾也力圖讓家人理解他,他體恤家人的想法。他認識到自己必須鎮定從事,要有耐心,要極端體恤家人,使他們比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狀況下不得已給他們造成的煩惱、難堪。他也爲自己無力再供給家庭的花銷而羞愧和傷心。但他卻揹負着甲蟲殼,他的一片心永遠無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層甲蟲殼,不僅阻礙了他和他的家人進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溝通企圖的失敗;也正是他心底不斷增強的希翼贏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導致了他徹底被拋棄乃至形體收到了毀滅,釀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劇。

三、社會的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和現代化社會大工業生產中,存在着許多和格里高爾一樣的人們,忘我的投身於工作,成爲掙錢的機器。人異化成物的奴隸,當人因爲種種原因喪失了工作能力時,就不再爲社會和家人承認,人就無異於物和工作。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卡夫卡便是藉着格里高爾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會人性的異化、人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生活在恐懼與孤獨中的生活本質。

卡夫卡所運用的語言是客觀冷漠的,彷彿在給我們講述一個很平常很常見的故事。“一天清晨,格里高爾·薩姆莎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在牀上變成一隻碩大的蟲子”,語言平實普通,沒有修飾,暗示着人變成蟲是一個普遍存在於社會的讓人能夠瞬間接納的事實。卡夫卡只是講述,而不對所述的人和事進行評論;他讓人物按客觀邏輯來行動,在自己的行動中顯示出個性和品格,讓讀者直接進入人物意識,通過作者提供的客觀描寫和人物的活動方式來得出自己的結論。小說中多用簡短的句子,質樸自然,語調超然、平淡,並不設置懸念和衝突。如此敘事方式,讓我們相信在社會中人的異化是一個普遍現象,讓我們關注自己是否也發生了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是個荒誕的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對主人公心理的描寫、身邊人物的反應都顯得十分的逼真。他將荒誕與現實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荒誕中透露出現實,而現實中又是虛幻的,這也便是“卡夫卡式”創作的藝術特色。

這就是卡夫卡,他關注的是陌生孤獨、憂鬱痛苦以及個性消失、人性異化的感受。卡夫卡是荒謬的,但是他的荒謬更多地體現出失敗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個個寓言,它們大都寓指了我們無法迴避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