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水滸傳》讀後感五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著《水滸傳》讀後感五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著《水滸傳》讀後感五篇

名著《水滸傳》讀後感五篇1

兒時曾因無聊,而捧起水滸這本又大又厚的書,那時看的是漫畫版,或是白話文,大多時只是注意其情節的變化,僅僅只是欣賞字裏行間透露的俠氣,令人心生敬佩。現在麼,當時扣人心絃的情節已然忘卻,只是模糊的記得,有一百零八個好漢,魯智深、林沖什麼的。現今的再次閱讀,以爲是回顧,卻不想我竟是相當於在讀了一本書,與兒時的記憶、書本帶來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所以,是思維的方式不同了?所以閱讀的層次更深了些?我不清楚,看下去吧,說不定若是一年後我再看一遍,會有更多的不同見解。

魯智深帶於我的印象極深,他是一個粗手大腳的花和尚,卻也豁達不羈、具有江湖氣概的灑脫英雄。以前只覺得他粗魯,只會耍槍弄劍,甚至一度以爲他是個壞人,而現在認爲他是個大豪傑。他在野豬林裏遇見董超、薛霸,欲殺之,卻因爲林沖的勸阻而放下手中的屠刀,可見他是一個重情重義、樂於助人的人。還有一次,金家父女身陷險境,他果斷摸出銀子救濟父女倆,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李忠卻是死死不願掏錢出來,後來不情願的拿出的錢,魯智深又還了回去。他很仗義,雖然希望別人也與自己一道施捨恩惠,但也不勉強,更不會讓沒有同情心的人掏出錢來做不願做的事。

水滸是水邊的意思,我不知道施耐庵爲何要取這個名字,但是也能略猜到一二,此名定是與一百零八名好漢的義是分不開的。

閱讀一本書,不是僅僅因爲它是名著,而是要明白深層的含義。對於在亂世間的水滸英雄,果斷贊,爲俠義,更爲中國文學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而自豪。

名著《水滸傳》讀後感五篇2

看完《水滸傳》後,再去品味武松的俠義,覺得他就是一個反抗的典型,大河初中石軍《水滸傳》讀後感。一個打虎英雄,按理說當個都頭搏個官身,再正常不過,可惜他生不逢時,北宋末期的統治,可以說是北宋最黑暗的時期。端王皇帝不務正業,終日沉湎於書畫歌舞、踢球遛馬,窮奢極欲。蔡京、高俅等人把持朝政,結黨營私,公開賣官鬻爵,吏治黑暗。封建統治者加緊對勞動人民的搜刮和掠奪。他們設立專門的機構,掠奪農民的土地,迫使大量農民破產。而賦稅卻是一步一步不斷地增加,造成"富者益富,貧者益貧"。而各地的官僚惡霸,互相勾結,爲所欲爲,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武松在這個時候現身,正是勞動人民美好願望的一個化身,讀後感《大河初中石軍《水滸傳》讀後感》。武松出身於下層人民,藥商惡霸西門慶害得他兄亡家破,於是他被迫殺死西門以報兄仇。從英雄淪爲囚犯,使他對社會現實有了初步認識,強烈的同情心使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了施恩,俠義心使他嚴懲了地方惡霸蔣門神。當蔣門神與官府互相勾結,欲置他於死地的時候,武松義憤填膺,將他們剷除乾淨,充分表現了他對黑暗現實反抗的徹底性。最終被迫上了梁山。武松的形象,是下層人民走上反抗道路的一個縮影。不管是武松還是李逵、魯智深等,都反映了下層人民對黑暗社會的滿腔怒火,反映了他們改變現狀的要求,寄予了人民的美好願望。

人無完人,武松身上,也有不足。他殺氣太重,有時未免魯莽,好些無辜者死在他手上,說明武松身上也存在缺乏理智的特點。人們評說武松的時候,認爲武松復仇情可恕,冤魂淚難收。確實,看武松殺壞人很解氣,但是必須強調一點:不可學。這是武松身上的侷限,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就此否定了武松的俠義。武松的俠義,歷來是人們所公認的。他的這種俠義,就是他的閃光點。正是他的這種俠義,使得人們可以看清社會的黑暗腐朽,封建制度的虛僞和殘酷。武松形象的不足,絲毫不會損傷他作爲完美義俠的形象.

名著《水滸傳》讀後感五篇3

在梁山泊中有一位我非常喜歡的英雄,他就是“花和尚”魯智深。

魯智深本名魯達,原是一名軍官,因打抱不平而失手傷人性命,爲避吃官司,被迫出家作了和尚,他師傅給他起了個法名爲“智深”。

我喜歡他愛憎分明,見義勇爲,扶危濟困,嫉惡如仇。當他傾聽了金家父女對鄭屠的血淚控訴後,就非常同情關心他們,既贈送銀兩,又親自保護他們逃離虎口。而對惡霸鄭屠則十分痛恨,在懲罰他時失手三拳將其打死。魯智深與金家父女素不相識,與鄭屠也無個人恩怨,他的作爲充分表現了他愛憎分明的立場,見義勇爲的高貴品質和對受壓迫者扶危濟困,對壓迫者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

我喜歡他慷慨大方,仗義疏財。當他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後,雖然自己與他們非親非故,卻馬上主動提出要給金老盤纏讓他們回東京老家。小說中爲凸現魯智深的這一性格特點,還用李忠的“小氣”作了陪襯。當李忠不爽利地從自己身上只摸出二兩銀子時,魯智深便認爲李忠不仗義,當即把那二兩銀子丟還給李忠。

我喜歡他率直粗獷。做和尚他不拘泥於佛門戒律,喝酒吃肉,但心中有佛,替天行道,最終求得“正果”。我喜歡他俠義熱腸,勇而有謀,膽大心細。爲朋友不惜兩肋插刀,在林沖慘遭高俅陷害流放滄州時,一路暗中護送,在野豬林押送公差圖謀殺害林沖的危急時刻,救了林沖一命,後有直接把林沖護送到滄州附近才離開。面對失手打死鄭屠的意外,他隨機應變,遇險不驚,他假意道:“這廝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走了。”

我們要向“花和尚”魯智深學習,學習他的一身正氣、有勇有謀,爲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挺身而出。當然,也要講求方式方法,在法律的框架下見義勇爲,不能因爲做好事把自己也搭進去。

名著《水滸傳》讀後感五篇4

終於,再次合上書,讀完了《水滸傳》,眼前又是一副水深火熱,劫富濟貧的場面。梁山上的那一百零八位好漢,也許早已隨風飄到了自己的故里,但留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思索。

北宋未年,黑暗籠罩在天空中,蒙了人眼,迷了人心。朝廷內腐朽不堪,民間百姓們處在水深火熱當中。也許,這一切沒有人會撕開那所謂的迷茫,但是,梁山上的那一百零八位好漢用他們那顆不甘平庸的心,照亮了整個天空。

宋江不甘平庸,被逼上梁山;林沖不甘平庸,留下了“仗義是林沖,爲人最朴忠。江湖馳譽望,京國顯英雄。……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東”的豪言壯語;魯智深不甘平庸,救下了被髮配的林沖……縱觀書中的英雄們,哪一個不是因爲不想被現實壓迫,才苦苦掙扎?又有哪一個甘於平庸?不,他們絕不任由平庸作祟,拉起了一場轟轟烈烈,悲壯蒼涼的英雄戰歌。

“生於平庸,死於平庸”是人一生的悲哀,周恩來總理一句“爲中華崛起而讀書”,這振聾發聵的聲音,道出了一個少年遠大的志向,更是道出了中國的脊樑,我國的發展過程歷盡艱難,需要太多這樣不甘於平庸,敢於實踐的人,爲我們探索前進的道路。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我中華少年又怎能甘於平庸!

如若爲土,爲何不能是高山;如若爲水,爲何不能是海洋;如若爲樹,爲何不能是白楊;如若爲人,爲何甘於平庸!帶着不甘,帶着理想,帶着自信,去飛翔吧!我相信每一個不甘平庸的人,都會“扶搖而上九萬里”!

名著《水滸傳》讀後感五篇5

衆所周知,梁山泊有一位專門以開店爲名打探消息的好漢,姓朱名貴,人稱旱地忽律,他的小店建於梁山腳下,人們經常路過這裏,如果是好漢他便招攬上山。

有一次,豹子頭林沖被高俅所害,無奈要上梁山,路過朱貴酒店,被朱貴得知:“曾有東京的人到此,傳說兄長的豪傑,不期今日得會,既有柴大人書緘相薦,亦是兄長名震四海,王頭領必當重用。”朱貴深知自己的本領不如林沖,但還推薦他。林沖之後的晁蓋、吳用、公孫勝、三阮等,都是他舉薦上山的。開始時,他的職位還在第四把交椅,但推薦一下他就向後退一位。隨着越多的好漢上山,他的職位越來越靠後,最終排在了九十二位。可他絲毫沒有怨言。但凡有好漢他都竭力保舉,從不嫉賢妒能,總以山寨之事爲重。

朱貴的事蹟讓我聯想到了現在,當今社會的某些官員,有才的人登門找工作,他們看到比自己有本事,便起了嫉妒心,於是堵塞賢路,拒絕錄用。他們專用沒自己有能力的人,阿諛奉承的人,這樣國家得不到人才,便不能繁榮富強,這些官員就像白衣秀士王倫一樣,缺乏朱貴識才舉才的胸襟!

但有些官員,求賢若渴,總是廣開言路,招賢納士,如有能人,定竭力舉薦,不管能力是否比自己強,會比自己職位高,他們像朱貴一樣深明大義,不爲一已私利遏制人才。

朱貴雖是一個梁山小頭目,但卻爲梁山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可以說沒有朱貴的舉薦,便沒有一百單八將和梁山泊。所以朱貴是功不可沒的。回眸歷史,一些小人物小事總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做人的啓示,在別人比自己有本領時不應妒忌,應積極推薦他,事雖小卻體現着一個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