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夢》讀後感

蝴蝶夢》是英國著名女作家達夫妮·杜穆裏埃的成名作。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蝴蝶夢》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蝴蝶夢》讀後感1

有的文學作品寫得好,於是被改編搬上銀幕,例子舉不勝舉。這一年大多時候,我都是先看了電影,之後偶然找到了對應的原著作,翻看之後大概有兩種體會,其一,原來那部電影並不是那麼糟糕,並不乏味冗長,忍不住要重新看一遍(如《後裔》《革命之路》)!其二,原來電影拍得遠遠不夠好,只是原著的壓縮版,沒有那些細節,丟了多少樂趣,電影僅僅是主要內容的概括(如《霍亂時期的愛情》,甚至這本《蝴蝶夢》)!好後悔,並決心以後一定要先看原作,再看據此改編的影像作品!

達芙妮·杜穆裏埃深受19世紀以神祕、恐怖爲主要特點的哥特派小說的影響,同時亦曾研究並刻意模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說創作手法,這也就不難理解大家都說《蝴蝶夢》像《簡愛》了。這部達芙妮?杜穆裏埃的成名作用了大約四分之三的篇幅來塑造一個神祕的Rebecca形象,最後四分之一突然反轉了她的形象,確實是典型的的驚悚懸疑故事構架。作者熟稔情景交融的寫法,使得曼陀裏莊園陰森、壓抑、處處驚魂!由於先看了電影,於是我對於主角的想象變得十分侷限,一邊讀,一邊又讓電影中的人物在腦海中重新演繹了一出和電影不盡相同的戲。

不過唯一讓我有點疑慮的就是Rebecca在嫁給邁克西姆之前到底做了些什麼?文中只是用邁克西姆的一句話(她把自己的經歷告訴我,那些話我怎麼也不願對第三者重複一遍。)帶過,我感覺Rebecca既然可以在社交上做得遊刃有餘,說明她很有能力,具備文中提到的妻子三品德:教養、頭腦和姿色,這樣一位獨立出衆的女子,何必當初要與邁克西姆結婚呢?又是何必要和邁克西姆做一樁交易,幫他管理曼陀裏莊園,既然是交易,她得到了什麼?讀者當然看得清楚,她在後面活得談不上很快樂,所以這是讓我覺得這個故事不夠流暢的一點遺憾,但整體上,它對得起一本暢銷不衰的浪漫主義小說的名號!

《蝴蝶夢》讀後感2

小說中的我則是與現實中的呂蓓卡完全不同的人。雖然喜怒哀樂俱在,實際上卻處處起着烘托的作用。作者這種以“實有”陪襯“虛無”的手法實在高明,頗富新意。

本書一開頭幾葉的景色描寫,首先就讓讀者對曼陀麗山莊有了一種恐懼感。裏面運用了較多的擬人手法,讓人覺得整個氣氛有點詭異,所有的事物好似都有着生命反倒人變得特渺小。作者有通過夢境的形式描寫了現在的曼陀麗山莊。讓讀者在後文中看到以前美麗的山莊時很自然的想到那之前詭異的景象,也會讓人心生感慨。作者之所以要以“夢見”來描寫現在的曼陀麗,也讓裏面的那些詭異變得不那麼誇張,讀者更能夠接受一點。也表現了我有多麼不願意再踏進曼陀麗。

在後面的事實中,“我”和邁克西姆的生活是那麼平凡而又百無聊賴。書中一開頭就提到了我和邁克西姆仍幸福的活着,而且是生活在小旅館裏,並不是美麗的曼陀麗,回讓人產生急切想知道原因的衝動。對現在生活的描寫畢竟是少數的,最多的是過去。對於“我們”的相識相知相許也並沒有大篇幅的描述。可以說從與邁克西姆相識呂蓓卡就已經出現了:那個讓邁克西姆痛苦的懸崖。後文再次提到這個懸崖時,讀者也可以理解邁克西姆當時的痛苦和失態。

後來邁克西姆就帶我來到了美麗的曼陀麗,我成爲了曼陀麗的女主人。坐車第一次親眼見識曼陀麗,一進門便是比小徑寬不了多少的路,也表明着曼陀麗不同尋常的一切。接下來的景物也總是各哦“我”帶來不是很舒服的感覺,也預示着後文的發展,因爲這是呂蓓卡設計的曼陀麗。特別是那“一堵血紅色的牆”的`石南花叢,更讓我大吃一驚。

到了宅子處,迎接他們的便是一大堆的僕人。當時我的樣子“穿着緊身衣,汗溼的手裏抓着一副齊臂長手套,瘦小柔弱,窘態畢露,站在門檻上”。足以表明我和曼陀麗有多麼格格不入,當然作爲人,我當時的自卑心裏可想而知,也爲後文“我”總是覺得我比不過呂蓓卡埋下伏筆。

《蝴蝶夢》讀後感3

沒有過多的矯飾,但絕對發自內心,看到他們,你會自然而然地舒心與豁然醒悟:生活顧忌太多興許就不順暢了,有朋友相伴真好!而對於故事中的“我”,說不上喜歡或者喜歡。我想對於她來說她的經歷應該真的像一場夢,從一個類似女僕的富太太隨伴發哦因爲愛情而走進上流社會,而後轉而歸復平靜在旅館和邁克西姆品嚐寧靜的幸福。經歷過風雨的人其實很惜福,在無盡的曲折離奇後,“我”認爲“幸福並不是一件珍藏的佔有物,而是一種思想狀態。一種心境,當然,我們有時也會消沉沮喪,但在其他時刻,時間不再由鐘擺來計量,而是連綿地伸向永恆。很高興能夠看到他倆安寧的幸福。最初的那個“我”羞怯,並不高貴,但邁克西姆卻珍視“我”的怯生生、不諳世事、善良無刺。但在曼陀麗的生活,“我”定是不舒心的。“我”因爲不是爲自己而生活,情緒受制於邁克西姆,沒有勇氣擔起莊園女主人的角色,總是對丹弗斯太太心懷恐懼,較於呂蓓卡時總是自卑。其實,我認爲她完全可以像她後來得知呂蓓卡生活腐朽、邁克西姆真心愛她時那樣自信,自如接受丹弗斯太太的挑釁,而不是自己一味杜撰出子虛烏有的別人的嘲笑。在其位,謀其政。拿出自信,不是可以更灑脫麼?

至於邁克西姆·德溫特,我將其歸入性格豐富的一類人。首先,對於他追求愛情,終得幸福,我祝福他。但是,他還是毀壞了我心目中紳士的形象(興許那個時代的英國男士差不多都這樣,很多作品的人物都是這樣)脾氣古怪喜怒無常,,有時總是迴避問題,而不是直面它。對於呂蓓卡的放蕩生活,卻讓它變成了一筆交易,單純地追求表面的風光無限。槍殺呂蓓卡,明顯暴露出他的衝動,做事情不會三思而後行。事情發生後,卻選擇逃離莊園。

而當呂蓓卡的屍骨被發現時,他的表現卻又是挺鎮定。但不能否定,他是故事的核心人物,在故事中,我的心還是向着他,當傳訊時,還是滿心希望事情不會敗露。其實人內心的想法還是奇特的。最後還是不得不提起呂蓓卡,這個作者潑墨揮灑重點突出的人物,如一隻邪-惡的蝶,在人們心田飛舞。自始自終活在故事裏,雖然離開,卻時時刻刻音容宛在。這個反面人物,卻在故事的結尾還是在很多故事人物心中保持着女神的形象。在我心裏,呂蓓卡就是個只愛自己的人,所有的圓滑與世故,做的表象工作,都是爲了自己。但卻居然讓丹弗斯太太自始自終爲她着迷,爲她而活。也不得不讓人對她心生敬佩。但是,她其實就像一具空虛的軀殼,即使是在她活着的時候,有血有肉,物質上極盡了奢華,卻在精神上荒蕪了一切。生活鐵定不舒心,終在病魔糾纏,丈夫無法忍受後離開。生活裏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懂得既愛自己又愛別人,懂得付出的人的生活那裏晴天不斷,驚喜不斷。我看來,這是一部耐人尋味的作品,那蝴蝶縈繞心間,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