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李鴻章傳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鴻章傳讀後感(通用5篇)

李鴻章傳讀後感1

最近重讀了梁啓超先生之《李鴻章傳》,作者仿照西方人物傳記題材,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評價: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這本傳記對於我們後來人深入瞭解中國近代史、瞭解那個時代,近距離感知歷史人物頗有益處,傳記的獨特視角也有助於我們逐步接近歷史的真相。

對於歷史人物的瞭解,我們大抵是從教科書開始的。中學時期,我們從教科書中比較全面但又極簡略地瞭解了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世界史等知識,也許是受篇幅的限制,又或許受限於教育目標的定位,我們瞭解到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是一個個被串接起來的“知識點”、“考點”。教科書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往往會有一個定義或結論,這自然是背誦的要點,比如我現在都還記得一點關於“太平天國”的結論:太平天國運動堅持戰鬥十四年,勢力發展到十八省,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是我國幾千年來農民運動的最高峯等等。教科書對天平天國運動是非常肯定的。李鴻章之流因爲先後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運動,後來又作爲清政府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雖在洋務運動中有些許貢獻,但幾十年以來,在普羅大衆心中一直是個反面角色。由此,那時的我們對於歷史人物的認知也是非黑即白的,難以想象英雄人物也會有缺點瑕疵?反面人物何談什麼歷史貢獻?現如今,網絡上那麼多的“鍵盤俠”,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一點這方面的影響?

進入21世紀,社會更加多元化,歷史人物的形象也不再臉譜化,逐步變得有血有肉,枝葉繁茂起來。不知從何時起,由史學界到文藝界,不知不覺間掀起了歷史人物的“翻案風”。一部電視大戲《走向共和》,讓人們對李鴻章等歷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認識,雖然電視劇不代表正史,文藝創作的精彩不能替代歷史之事實,但畢竟在衆人的心頭蕩起了一絲絲漣漪,人們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這一波浪潮持續至今,影響頗爲深遠,加上如今不少的戲說歷史、架空歷史等等文藝作品的影響,還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的錯誤引領,當代人特別是青少年如果沒有嚴肅閱讀、深度閱讀、廣泛閱讀的習慣,要想觸摸一點歷史的真相,也是難!

梁任公是清末民初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以他的視角觀李鴻章行事,評李鴻章才識,定李鴻章功過,自然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梁任公也有梁任公的侷限,他的認知自然也受限於他所處的時代,不必奢求亦不必苛求那所謂的“上帝視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讀書求學如此,做人行事亦如此,欲跳出此“山”的侷限,還得博覽羣書、勤于思考、樂於實踐,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高度吧!

李鴻章傳讀後感2

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李鴻章的印象僅僅停留在歷史書中對他的簡單概括:剿滅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簽署不平等條約。鎮壓太平軍,讓我感到可氣,簽署不平等條約讓我幹都心痛,即使實操辦洋務運動,但北洋水師的覆滅讓我徹底的認爲他是個無能賣國賊。

在一次去圖書館找關於曾國藩的圖書時,我看到了梁啓超先生寫的《李鴻章傳》。對於梁啓超,在我們心中無疑是變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史學家、文學家,並且他們在政治上還是敵人。我便想看一看,在樑公的筆下,李鴻章又是個怎樣的人。

這本書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爲自己的學識感到羞愧,對樑公的見解感到由衷的敬佩。並且讓我們從新認識了這的備受指責的晚清重臣—李鴻章。 書中,樑公對這位飽受爭議的人物評價頗高,開篇就是“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 針對世人人對李鴻章的貶諷,樑公用客觀的事實,理性地定位李鴻章,評價李鴻章一生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樑公寫的一句評價:李鴻章是事勢所造英雄,而非造勢之英雄。

李鴻章是晚清統治階層裏爲數不多的傑出人物之一。他的見識超出同儕,對當時中國現狀深切憂慮,深知中國處於“三千年來一大變局”,於是他倡導洋務運動。他也是中國近現代化事業的主要開拓者,洋務運動時期他開辦工廠,修建鐵路,建設海軍,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留洋,這些方面無不對中國近代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只可惜他學習洋務之皮毛、改良經濟而不改良政治,最終沒有把中國帶向富強。再加上甲午海戰的失敗以及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他被當時四萬萬國人 咒罵着 及後世之人 痛斥着 ,而 他的功績也在無形中被否認。

縱觀其一生,可圈可點處衆多。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李鴻章所居“乃數千年君權專制之國,而又當專制政體進化完滿,達於極點之時代”另外他又是個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人,鑄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看完書之後,感慨頗多,心中也難以掩蓋對李鴻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時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在燈枯油盡之際,還被迫與俄國公使簽下密約,還仍放心不下國家…這一切也深深的打動了我。

李鴻章傳讀後感3

對於李鴻章,無人不曉,誰都知道他是那個簽了一系列晚清屈辱條約的人,不少人好因此給他冠上了了賣國賊的稱號。學習近代史可謂讓每個學生難受的了極點。從古代史那引領世界好幾千年,到近代落後捱打一百年,巨大的落差,感情上是難以接受。如果我有阿寬的超能力,我相信我回去修正歷史的。於是,所有的憤怒發泄到李的身上。簽了那麼多條約,果然賣國賊無疑。

學期無意去旁聽了一個法律專業同學的商法課。碰巧那老師講到晚清時期民商法律問題,其中他講了一些對於李的看法。說他是晚清第一能人,大清帝國的裱糊匠。詫異呀,與我所知大有出入(不要笑我孤陋寡聞哦),他能牛在哪呢。之後很留意他向我們推薦的的一本書——梁啓超的《李鴻章傳》。說來慚愧呀,暑假借來竟沒有讀,原封不動的還給圖書館。終於,在這一星期下定決心,讀完了。

李和樑分屬不同的政治派系,對其所說,還是比較可信的。也可見樑對其還是相當敬重的。或許,維新派和洋務派還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呢。讀完這本書,對李鴻章可謂大有改觀。

書中說李鴻章是時勢所造之英雄,而非造勢時之英雄,我深表贊同。正像樑所說,吾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具體原因我也不講述,未免有照搬之嫌。我只說說幾點我所轉變的看法。

看完此書後,不禁爲李扼腕嘆息。從鎮壓太平天國發家,之後又平了北方的捻亂,卓越的軍功足以光耀門楣,就像郭子儀一樣挽救了大唐。開辦洋務,風雲中外政壇四十餘年,風光無限啊。到1895年,七十好幾了,我倒情願他死了,這樣就不用揹負國人的詬罵了,相反,絕對是十九世紀的偉人。但如果這樣就不是李鴻章了。

他的由盛而衰猶如大清的命運,李的衰亡史即爲大清的衰亡史。他不如曾國藩,他的老師急流勇退,保住了一生的好名節。試想,李鴻章也功成名退了,當時中國還有誰可以頂替他的位置。我們詬罵他,可我們如果坐在那個位置上,能保證做得比他好嗎。人才匱乏,出了一個李鴻章,我們就應該謝天謝地了。沒有他,還指不定會是什麼樣子呢。

大清的裱糊匠,縫縫補補而已,那時的人們不都是這麼做的嗎,他只是其中一個。興辦洋務,他比誰都渴望國家強大。簽署屈辱條約,沒有誰比他更撕心裂肺。書中有一情節讓我不禁落淚。十年前,李鴻章在天津傲慢的接見了伊藤博文,根本不放在眼裏。十年後卻在日本低聲下氣的與其簽訂了馬關條約。國內叫罵聲一片時,誰又能理會李當時的苦楚。

在國內無一人之時,李鴻章站起來,獨自承擔了這一切(雖然他辦的不那麼好,可誰又保證辦的比他好呢),他應該受到尊敬,他是個英雄,至少他是內心強大,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羅列式的史實,很容易誤導我們在心裏將李鴻章一棍子打死,對此我向好幾年對其的誤解表示“懺悔”。你怎麼樣呢?

李鴻章傳讀後感4

梁啓超著《李鴻章傳》,第一句就是“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梁氏文風總是這樣乾脆而旗幟鮮明,讀起來讓人感覺很是帶勁。

書中敘述了李鴻章一生的所作所爲,言語犀利,但又不失客觀。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將李鴻章與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作比,挺有意思的,現摘記如下:

第一,李鴻章與霍光。(之前我對霍光一無所知,因有這樣的比較,所以就找了些他的資料來看,順便也長了點歷史知識。)梁啓超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史家評霍光曰不學無術。吾評李鴻章亦曰不無術。(人家李鴻章24歲就考上了進士,他還這樣批評人家,我們這些人豈不跟目不識丁差不多了!)

李鴻章謹守範圍之人也,非能因於時勢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舉動者也。其一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語霍光?(志向不能跟人家比啊!)雖然,其於普通學問,或稍過之(竟然比霍光還強。這位樑同志對學問的要求實在是高。)

當然了,上面括號裏的現代語就不是原文了。

第二,和諸葛亮比。

李在用人、用兵、廉潔奉公方面遠不如諸葛亮。但在艱苦創業、鞠躬盡瘁、赤膽忠心方面,二者還是有共同之處的。

第三,和王安石比。

都實行變法革新,見識超過常人。但在規劃和眼光方面,李比不上王安石。

第四,和秦檜比。

這一段很精典:“中國俗儒罵李鴻章爲秦檜者最多焉……出於市井野人之口,猶可言也,士君子而爲此言,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哈哈哈,樑同志極富正義感和公正性。

第五,和曾國藩比。

“猶管仲之鮑叔,韓信之蕭何也。”曾是他的恩師啊!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他都靠曾的一手提攜才得以成就。世人也有定論,他們兩人比,李是不如曾的。他們兩個的區別是:曾是儒者,常有急流勇退之心。而李則堅韌不拔,毫不畏難。這也是他的一大優點。

還比了十幾個人,個個精闢,因對那些人不是特別有興趣,就不記了。

梁啓超對李鴻章作了這樣的總結:“要而論之,李鴻章有才氣而無學識之人也,有閱歷而無血性之人也。”雖然這樣,但樑還是認爲當時舉朝上下五十歲以上的大員,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因此,梁啓超甚爲國家前途憂,在著作的最後用了下面這首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看過這本傳記之後,我感慨良多。一感慨有人能把文章寫得如此精妙,而且他還勤奮得很,人家李鴻章九月底纔剛死,他梁啓超十一月中旬就把這部傳記寫出來了;二感慨成爲一代偉人得需要多麼高的道業和造化,即便象李鴻章那樣一生勤奮不綴,也仍然無法突破先天不足帶給他的侷限性;三感慨自己的渺小和無知,本來就天份有限,還不知進取,且沉溺於小小情調,甚至於低級趣味,實在另人汗顏。

願作此記之後,我的人生態度從此會有所不同。肯定會有所不同的。

李鴻章傳讀後感5

李鴻章在近代史上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所謂今中國俗論家,往往以平發平捻爲李鴻章功,以數次議和爲李鴻章罪。李鴻章早年師從曾國藩,平太平天國中,始嶄露其軍事天賦,及至平捻軍,已經接替了曾國藩的地位,實爲漢臣第一代表。而後致力於洋務,盡力數十載,建立了近代的工業和軍事體系,而甲午一戰,其苦心經營海路諸軍毀於一旦,即是宣告了洋務的失敗,從此而來的是中國地位的徹底淪落。之後李鴻章以年過七旬之身體,奔走於各列強之間,盡力維持,而爲世人所詬病最多的,也是在這最後的七年。

梁啓超從李鴻章未達以前即其時的中國之形勢,兵家之李鴻章,洋務時代之李鴻章,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外交家之李鴻章要等幾個主要階段和方面對李鴻章進行解讀。每一事提及成敗,必以李鴻章當時所處的實境,分析他的行爲決策,而不以簡單成敗論,力求客觀公正,不無理智與智慧。及至甲午戰敗,是爲李鴻章個人名譽之轉折點:當中日戰事之際,李鴻章以一身爲萬矢之的,幾身無完膚,人皆欲殺。而梁啓超頗有英雄相惜之情:彼蒼者天,此前所以寵此人着何以如是其憂,後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吾泚筆至此,不禁費書而嘆也。悲慼之情,由是可知。

梁啓超寫李鴻章,可謂實至名歸。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梁啓超和李鴻章所處時代相距不過幾年,甲午戰爭敗,則維新變法興。梁啓超和李鴻章同爲救國於水火奔走,國勢之衰微,實爲共見。然梁啓超惜李鴻章之視野狹窄,只知西人所謂堅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啓超吸取李鴻章的教訓,從變法入手,尋求救國之路。梁啓超寫李鴻章,也是寫出了自己變法的勇氣與決心。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梁啓超本人也是譭譽極多,支持過變法,也與孫中山有接觸,支持過袁世凱,又鼓勵學生蔡鍔反對袁世凱,又一手促成五四運動。詬病者認爲梁啓超善變立場不堅定,投機。而我認爲梁啓超變得背後,只是在不斷尋求救國的方法,他的每一次選擇,都是真切而認真的。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是一句驚醒,讓我們不要盲目以成敗論是非功過,也讓我們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氣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