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烏合之衆》有感1500字-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烏合之衆》有感1500字-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烏合之衆》有感1500字-讀後感

《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是法國古斯塔夫·勒龐(1841—1931,羣體心理學創始人,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所著。讀完該書的第一卷《羣體的性格》,我這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便忍不住看熱鬧又湊熱鬧,說說自己的淺薄看法。

寫之前,還是忍不住爲自己“推脫責任”:我愛極了在一本書沒讀完時就去寫讀書筆記,這於我本人而言,是莫大的樂趣!因而,若我在品讀時有所誤解,或是等整本書讀完後我又善變的“改口”——推翻自己前面的想法——那就請讀到此篇讀書筆記的朋友多多包涵啦!

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烏合之衆》以法國大革命爲創作背景。這一點,在讀此書時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否則容易陷入時空錯亂的謬誤之感。其次,該書的內涵“過於真實”,敘述的口吻“過於直接”,所以如果品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給予的'愚弄、輕視、不屑等不適情緒,請不要過於牴觸,且耐心往下讀,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反正,讀完第一卷,我已經感覺自己是一隻快樂的猴子啦!最後,讓我們一起以一種“愚人自娛”的態度來看待此讀書筆記。

一、什麼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

“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有別於日常含義的“羣體”。後者是指聚集成羣的人,民族、職業、性別、聚集的原因都不重要;而前者是羣體成員自覺的個性消失、思想感情的統一,它就像一個特別的生命體,會形成統一的性格,而且甚至不需要若干個體同時出現在同一地點。

二、“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產生異於個體的新特點的原因。

個體的個性各有特點,但組成“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就會產生有異於個體的新特點,即羣體的共性、基本特徵:性格統一律。其原因有:1、一直約束個體的責任感完全消失。個體脫離羣體時可以壓抑的有些慾望,在融入羣體後會考慮到羣體的匿名性和相應的無責任性,從而不再想約束自己,使得敢於發泄本能;2、傳染。在羣體中,任何情緒和行爲都會傳染,而且傳染性很大,類似催眠的行爲;3、易受暗示性。這是三點中最重要的,傳染性正是易受暗示性所引發的後果。

三、大多數“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表現出的特點(情緒和道德方面)。

1、衝動性、動態性、狂暴性。法國大革命期間,羣體衝動總是十分強烈,他們在極端的愛恨之間不停切換,殘暴的奪取“勝利”,不惜流血。2、輕信性、易感性。勒龐用多個例子論證這兩個特性。羣體中第一個成員對真相進行扭曲,並暗示和傳染給他人,由此創造和擴散,最終形成集體幻覺;3、情感的單向極化。羣體表達情感時,總表現出簡單化、極端化的特點,不是極愛就是極恨,表現出誇張的品質和美德。4、排異、專制、保守。就是字面的意思,不多解釋。5、道德。只研究羣體的犯罪行爲的心理學家認爲羣體的道德水平非常低。但是勒龐則相反,他認爲羣體具備非常高尚的道德,比如擁有嚴格的道德原則和無私的行爲典範。

四、“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如何相信、推理和想象。

用自己的“大白話”簡單總結:用直白、強硬、絕對的方式灌輸,使羣體相信;羣體沒有邏輯或者邏輯低劣。推理?別開玩笑了!羣體沒有正確的邏輯推理!至於羣體的想象——強大、神奇、跳躍!以形象思維爲典型!

五、羣體信念都採取的一種宗教形式。

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羣體對信念的信奉都割捨不掉如同宗教信仰般的熱忱與狂熱。

注:上述所有關於“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的知識內容都源自《烏合之衆》。

品讀《烏合之衆》第一卷的旅程中,我延伸的思考有許多。我想到了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魯迅作品中的“圍觀砍頭”……這些歷史的事件,是否也折射勒龐所闡述的“心理學意義上的羣體”的內涵?對於身處當下的我,現今的人,是否也需要保持警惕?默默提醒自己:身處羣體,更不能忘卻自我!融合與遊離間,保持感性和理性相平衡、甚至相抗衡、制約!(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