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塵·昨夜·此刻》讀後感1000字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前塵·昨夜·此刻》讀後感1000字(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前塵·昨夜·此刻》讀後感1000字

《前塵·昨夜·此刻》讀後感1000字1

閱讀席慕蓉的作品《前塵昨夜此刻》,心中被她親切淳樸卻又不失溫馨的話語激起陣陣漣漪。作者用大幅的文筆描寫自己的外婆、故鄉和婚後的幸福生活,而這些統統可以概括爲一個字,那就是——家。家,在每個人心中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吧!簡簡單單的十畫,孤孤零零的一個子,其中卻包涵着太多太多。家裏有着自己日日夜夜想念的親人,有準備好的飯菜,有無盡的包容和關懷。家總能讓人瞬間放下武裝做回最真實的自己;風再大雨再大,家始終是疲憊時可以停靠的港灣、歸途時溫暖的岸。而在我心中,家是團圓,也是那個承載着無盡回憶的小院。離開小院已經將近六年的時間。總是聽說時間能沖淡一切,我卻還時常夢見我的小院,並且,清晰地記憶着屬於它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院子大概二百多平米,街臨兩條小路,一道向西,一道向北。朝西的小路由六方磚鋪成,筆直、輕快明亮;朝北的小路則彎彎曲曲,由或大或小的不規則的暗紅色長磚鋪成,瀰漫着泥土的芳香。路旁的牽牛花爬滿了整面外牆,大片大片濃郁的綠色中時不時地鑽出幾朵紫紅色的'牽牛花,開的豔麗又張揚,帶給人勃勃生機。記得黃昏放學回家總是看到奶奶逆着夕陽餘暉的身影,正澆灌着自己的傑作呢!大門朝東,毎早睡得迷迷糊糊向門口走去的時候,大門已經打開,小狗汪汪地從外面跑進來,腳掌兩前兩後地蹬着,圍着我的腿親暱的蹭來蹭去。擡頭向遠處望去,天高雲淡,升到半空的太陽灑過來,金燦燦的道道陽光,眼前一片又橘黃,卻帶來無限活力,再垂目,依然記得那片橘黃,嘴角不禁微微上揚。

再想到的便是一起居住的爺爺奶奶。我記得那時爺爺經常早起鍛鍊身體,回到家七點多鐘,便隔着門用洪亮的聲音喊我起牀,之後爲我端好飯菜。我那時嘴巴挑剔又不能體諒奶奶做飯的辛苦。不合口的時候經常把碗一推就不喝湯了,爺爺便起身端給我柔聲地說;怎麼能不喝湯呢?小樹要澆水才長得高,你要多喝湯個子才能長高啊。於是乎我半信半疑地端起湯喝下去,揚起碗來眯着眼,像是在說:“看!我都喝完了!我會長高的!“到了中午和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遇到不合口的飯菜,我還經常小聲嘟囔菜不好吃。有一次我隨口誇了一句菜做的還行,奶奶就高興壞了,一個勁地勸我多吃。奶奶辛辛苦苦做好的飯,我卻每次都要抱怨,現在想起來,真是又好笑又好氣:年少無知不懂事,傷老人的心!隨着時間的流逝,我也慢慢地長大,漸漸地懂事,可現在已經不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了,只有週末的時候才能去看望他們,這才真正懷念起以往的時光。不僅僅是青春易逝,任何美好都已隨風而去空留下記憶的軀殼。

親人們都還健在。只是身邊難免有朋友經歷過這種傷痛,令我又驚又怕。家,只有他們都在才完整。希望爺爺奶奶能再陪我久一些,也讓我仍能有機會陪伴、珍惜他們,不會留有任何遺憾。

把家放在心間,隨着夢想,一起遠航!

《前塵·昨夜·此刻》讀後感1000字2

曾經有一個人說過:“‘繪畫’是我的理想,‘詩’是我的癡狂,而‘散文’就是我的生活筆記。”她是曾寫過《七里香》與《鄉愁》的詩人,她是那個用心靈去感悟世間的畫家,她是那個能讓人在她字裏行間讀到她觸動人心的真情與憂愁的作家——席慕蓉。

剛捧起《前塵·昨夜·此刻》這本書時,只知道作者席慕蓉的作品影響了幾代人,並不認爲我對這本書會產生多大的興趣。當慢慢地讀進去時,偶然發現她的散文是用愛與憂愁編織而成的。當讀到她的“青春真如醇酒,似乎都在那夜被我一飲而盡,薰然而又芬芳”時,正值青春的我感觸頗深,青春是一段跌跌撞撞的旅行,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但令我敬佩的是席慕蓉能這樣不遺餘力地歌頌青春的美好。

繪畫是她的理想,她甚至可以爲了畫一朵荷花在一個地方呆上一兩個月,她對繪畫的追求甚至超過了她對於詩歌與散文的熱愛,她寫道:“我越來越覺得,世間很多安排都自有深意,年少時不能領會,只能留下模糊的輪廓,要到今天才能坐下來,細細地再重新描繪一次,讓自己在逐漸清晰逐漸成形的圖樣前微笑而神往。”當席慕蓉在多年之後再次品味年少時所畫的畫時,定是別有一般滋味。這正如我們到年老時再回憶青春了裏的點點滴滴時,一定會微笑而神往。

不僅僅是不遺餘力的歌頌青春,她對愛情的歌頌更加強烈。席慕蓉與她丈夫的愛情是很美好的,但歲月飛逝,世事都如浮光掠影,她與丈夫年輕時的美好時刻也在時光中悄悄溜走,"年輕時的你我已是不可再尋的人了,人生畢竟是一場有規律的陰差陽錯。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一種成長的痕跡,撫之悵然,但卻無處追尋。只能在一段一段過去的時光裏,品味着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滄桑。”是啊,人至中年,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時常會想起曾經的一幕幕老去的時光,縱使時光逝去,但席慕蓉對愛情的堅貞是亙古不變的,就像舒婷在《致橡樹》中寫道:“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舒婷所表達的愛情,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堅貞的,偉大的,它像一支古老又清新的歌曲,撥動着人們的心絃。像錢鍾書先生評價楊絳先生一樣,在席慕蓉那如此有才華的筆觸上還能感受到那賢妻的模樣。

作者席慕蓉的一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的,她祖籍蒙古,生於四川,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於臺灣。她濃重的故鄉情懷以至於在聽到一首蒙古歌曲時禁不住潸然淚下,許多人讀完這本書後都會覺得席慕蓉是一個動不動就會掉眼淚的人,可我卻認爲正是這種受事物所觸發情感的人,心思才更加細膩,就像作者在鄉愁中說道:“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模糊”是因爲她別離故鄉太久,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惆悵對故鄉的懷念如霧裏別離,濃似血卻又隔着一層迷濛的雲霧。

歲月在變,周遭在變,作者本身也是逐漸而緩慢地在改變,但不變的是作者對繪畫,對詩,對散文的一腔熱血。她的畫作有着古樸的韻味,又有着超然的氣質,她的詩歌溫婉動人,散文細膩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