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讀後感(精選1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

前段時間讀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瑪不斷地追求愛情,屢次出軌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虛榮?是叛逆?是放蕩?回憶小說情節,艾瑪是一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人,當包法利先生向艾瑪的父親提起婚事的時候,聽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樓下等半個時辰,如果看見窗戶的燈是亮的,就表示艾瑪同意了”,沒有深入瞭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爲艾瑪還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愛戀。但事與願違,包法利先生是一個平庸的人,固執木訥,沒有浪漫,沒有激情。“在她的靈魂深處,她一直等待着發生什麼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遙望着天邊的朦朧霧色,希望看到一張白帆,她睜大了絕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處搜尋”。

他們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可艾瑪的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平淡的婚姻生活並不像她想象的美好。新婚之後的寂寞,迷茫,無聊,使她對感情生活的嚮往,對自己婚姻的某種悔恨和生不逢時的想法時刻迸發,如小說寫的“愛情彷彿是一隻玫瑰色的大鳥,只在充滿詩意的萬里長空的燦爛光輝中飛翔;可是現在,她也不能想象,這樣平靜的生活,就是她從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於是,當萊昂趕着馬車來到小鎮時,艾瑪動心了,萊昂不俗的談吐,紳士的風度,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打動了艾瑪,他們努力尋找共同語言,從文學,從音樂,一步步相互試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圖的戀愛,他們都保持着道德的原則,不敢越界。本以爲艾瑪就這麼和萊昂發展下去,可鎮裏的議論紛紛,萊昂家裏的催促,萊昂走了。只剩下艾瑪的鬱鬱寡歡與等待。

如果將艾瑪對愛情的追求看做一隻風箏,那麼萊昂就是牽着風箏飛翔的人,當萊昂離開,風箏斷線,摔在地上,艾瑪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尋找飛翔的快樂,她渴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慾望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就像給飢餓的人一口麪包,結果只能是想要的越來越多。

命運好像給了艾瑪一次機遇,羅多爾夫的到來,給了艾瑪希望。羅多爾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連於衆多女人中間,他看中了艾瑪的年輕美貌,艾瑪看中了他的英俊瀟灑,甜言蜜語。小說有個很諷刺的情節,他們挑選的約會地點不是羅多爾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瑪喜歡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裏。其間,羅多爾夫對愛瑪的甜言蜜語式的語言攻勢一直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僞的愛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發笑的“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從此以後,艾瑪偷偷與情人約會,甚至爲了準備約會的服裝,飾品,禮物等,花光了家裏的積蓄,還負債累累,最後在悔恨中自殺。

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時,很討厭艾瑪,覺得她屬於紅杏出牆的類型,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但是,隨着我對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對人性的逐漸探究,現在,可以很釋懷的談起艾瑪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瑪的角度,重新審視《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2

作者從首至尾都沒有表達自己的主觀態度,卻在娓娓道來中將虛幻的浪漫主義與殘忍的現實主義呈現在讀者面前。

有的讀者一定要讚美夏爾適合做老公,是個好人…也有人一直踩着包法利夫人說她虛僞至極、不可饒恕…

我個人認爲:雙方不在同一頻道的婚姻確實會讓人心煎熬,即使對方很好,可能不是你喜歡的菜,你也很難說它好吃這道菜你沒吃,沒品位其中苦澀,沒必要褒貶。而至於愛瑪,無論處在哪個時代、哪個地方,都不缺乏這類單純、對愛情充滿幻想的女性。書中她一步步走向覆滅確實咎由自取,死亡是她最好的解脫,卻也把整個家庭也捲入幻滅。

作者的筆觸着實厲害,把主人公的心理描寫的極爲細緻,讓讀者能夠清晰的把握主人公所想!

最後還想說一點:趁年輕,多讀點文學名著,少看虛幻言情小說,認清現實、少點虛幻主義,是每個青少年的要務,尤其是女孩子。

正如凍齡女神俞飛鴻在節目《十三邀》對話許知遠時所說:女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認清這個世界。不能再贊同!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

剛剛看完《包法利夫人》,心情沉重。一個可愛的女人最後把自己逼上絕路,連帶把她的丈夫、父親、女兒也逼上絕路。爲什麼會這樣?雖然事情發生在19世紀,可是讀起來毫無違和感,愛瑪的感情歷程在今天還在重演,誰動真情誰先死,愛瑪追求浪漫的感情沒錯,錯在不用過分認真,因爲男人都沒認真,儘管他們說地認真,當然夏爾除外。最可憐的就是夏爾,他失去愛瑪之後開始是悲痛,最後發現真相後是怎樣一種死法呢?福樓拜沒有點明原因,在我看來是致命的落差,那種致命的落差讓他無地自容,難以理解,很快含恨死去。這是多麼值得同情的人物,爲愛瑪提供金錢、榮譽,收穫愛瑪的厭倦和欺騙,他就是世界上最傻的男人。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比愛瑪要幸運的多。安娜有愛他的渥倫斯基,雖然後來愛的有點疲倦,但是最終還是愛她的,從安娜臥軌自殺後渥倫斯基恍惚的神情,瘋狂的自責可以看出。但是就這麼一個美麗善良可愛的女人臥軌了,她最後的時刻是多麼絕望和無助呀!

《包法利夫人》的翻譯太精彩了,感覺就是用中文寫的,這個譯者我記住了,叫周克希。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4

包法利夫人無疑是個躁動的女子。她的慾望強烈,正如書中所說——她愛大海只愛大海的驚濤駭浪,愛新綠只愛新綠點綴在廢墟之間。她的氣質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藝術鑑賞型的,她尋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很多人不明白,包法利夫人有一個穩定的家庭,丈夫老實善良,女兒健康可愛,生活並不窘迫,不用她擼起褲腳下地幹活,不用她操心柴米油鹽,那麼她到底在“作”什麼呢?

倘使包法利夫人稍微愚笨一點,相貌稍微醜陋一點,或許她就不會整出那麼多幺蛾子,便同普通人一樣,淹沒在塵世中毫不起眼了。她的美麗與寂寞無人能懂,所以她對鏡自憐,抑鬱不歡。她的靈魂澎湃着激情,生活卻如死水一般,攪不起來波瀾。這是一種人生悲劇。

包法利夫人在懷孕的時候曾盼望要一個兒子,她覺得男孩是自由的,可以恣意放浪,周遊世界。而女人呢,則經常受到束縛,缺乏活力。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細帶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紗,風一吹就飄來擺去,時時都有慾望在引誘她,時時都有禮俗在限制她。

姥姥這位歲月美人,在即將步入七旬的時候突然抑鬱起來。她要麼獨自坐在陽臺上迎着溫熱的陽光一言不發。要麼就是垂淚與我們抱怨她的生活有多麼苦累,日子多麼煎熬。

姥姥姥爺感情不好,姥爺年紀大了,脾氣也有些怪,吃飯總是挑三揀四,只要不高興就找茬,姥姥也是性情中人,聽不得姥爺說她的不好,兩個人免不了口舌之爭。

爭吵是煩惱的來源。

農村婦女一輩子埋頭於家庭瑣事之中,年紀大的,很多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眼下手機電腦普及,舅舅舅媽包括表弟都端着手機看電視刷新聞,姥姥幾次三番與他們搭訕,他們也只是敷衍兩句。

沒人能瞭解姥姥的孤獨。

那是一種從靈魂深處蔓延出來的寂寞。她睡得很早,天剛擦黑就躺在牀上。我在一旁寫字,總是到八九點時她坐起來,眼直直地望着牆壁發呆,有時試圖與我說兩句話,我分不開神,她就嘆一口氣,躺下來依舊睜着眼。

當得知順利入編事業單位的時候,姐姐連連做了幾天噩夢。夢裏都是對單位的恐懼,夢到一個月只有一千塊錢的工資,夢見單位的同事死氣沉沉。

姐姐對朋友說她的精神壓力,他只回姐姐一個“作”字,他說你都考上了,有一個離家近又穩定的工作,到底還在矯情什麼?

在沒有考入事業編的時候,姐姐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帆船,學歷不高,時刻想紮根在一處,過上穩定的日子。可當姐姐得到這種穩定的時候,憂慮又時時向她襲來。

錢鍾書的圍城裏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其實事事都是如此,因爲不瞭解所以想接近,因爲了解了所以厭倦。我們總是從一座圍城出來,走進另一個圍城裏。

但有些人天生具備安穩的氣質,他們的眼裏容得下景物,可以獨自品茗賞花,自有自己的樂趣。他們喜歡花大把的時間做早餐,繪畫讀書,而不尋求感情上的刺激。

所以,你是什麼樣的人,就去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

剛剛讀完《包法利夫人》,作爲一名單純享受閱讀的讀者,我更多地感受到愛情的無關緊要。

身爲與艾瑪同樣患有浪漫狂想症的女生,對於她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與此同時,我又十分慶幸與她相比,我尚有那麼一絲理性存在。

1、認清愛情的樣子,摒棄文字的矇蔽。

首先,一定不要和自己不愛的人結婚。

讀完全文,在我看來艾瑪所有的不幸皆歸結於她對愛情的懵懂。在她不諳世事之時,未經歷戀愛的過程,誤把最初的新鮮感當作愛情,就這樣懵懵懂懂地步入婚姻。後來幡然醒悟,才發現爲時已晚。

爲什麼她會如此堅定執着地嚮往愛情呢?究其原因,還是受到書本里對愛情大肆渲染的文字的矇蔽。

荏苒冬春,誰還沒有體驗過過年少懵懂的青春,誰還沒有幻想過初遇心上人之時的悸動?但很不幸,並非所有人都是那麼幸運地擁有自己的命定之人。

匪夷所思的是,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文字的薰陶,從童話故事到散文小說,這些讀物絕大多數都在放大這少有的幸福,爲我們勾勒出虛幻縹緲的完美愛情,並且堅定地種下種子,告訴我們,一定會遇到的,愛情就在前方,它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冷靜想想,真的是這樣的嗎?追根溯源,寫出這些動人愛情的作者們真的擁有能與其筆下之物相提並論的愛情嗎?我看未必。

2、生命只有一次,爲你想要的生活而活。

其次,一定要找到自我的價值。

爲什麼艾瑪會任憑自己沉浸在虛無縹緲的幻想當中無法自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如果她立志於鑽研音樂,或者沉浸於自我提升,那麼愛情在她的生活中就居於次位,與之相應,那些虛幻的奢侈行爲也會隨之淡化,至少不至於最終被高額的借貸逼得服毒自盡。

我一向認爲,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抓住機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麼最終你會被迫過上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生活。最初的那些想法會被不斷地擠壓在心裏的某個角落,直到消磨殆盡,到這時,你尚且還能稱之爲“你”嗎?至少對我來說,這樣的自己是一具行屍走肉,與死亡無異。

3、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微不足道。

最後,表達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真的不堪一擊。

要說全書中唯一的愛情,我相信那就是夏爾對艾瑪的感情。他一心一意地付出,最終換來了什麼?是那永無止盡的借條還是艾瑪臨終前對他的感激?

至少在我看來,沒有一樣回饋可以與他的付出相提並論。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6

看完後,感覺到這部文學作品把人性寫的非常真實,與現實生活很近。包法利夫人是典型的充滿幻想的浪漫主義感性派,也代表了大多數女性的心理,是一個在愛情面前單純而狂熱的女子,對待感情多憑感覺與想象,對愛情寄予了太高的期望,總是在尋找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忽視了現實的生活,這種心態就像是一個活在童話故事裏的小女孩,對待眼前的愛卻視而不見,完全將希望寄託在美好的幻想之中,日日無法安心。而且在愛情面前愛得失去了自我,沒了尊嚴,到後面甚至到了哀求的姿態,還讓自己債臺高築。這種愛不是真正的愛,是自我的情慾需求。包法利夫人的內心是無比匱乏的,也是非常脆弱而缺愛的。真正的原因:一方面是包法利夫人對愛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另一方面是包法利夫人對自我的認知是盲目的。

沒有思考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爲什麼想要那樣的生活?思考的非常淺顯,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浪漫而優雅的奢華的生活。但是浪漫難道就一定是穿着優雅在舞池和紳士跳舞?奢華的生活真的能夠讓自己快樂?愛是什麼?答案當然因人而異。從現實生活的角度看,我覺得包法利夫人的選擇是不理智的,一個女人進入了婚姻生活,當盡好一個做妻子和孩子媽媽的責任,況且夏爾是一個對她很好的男人,也有一定的賺錢能力。如果真的很痛苦,也當和夏爾開誠佈公,不可腳踏兩隻船。追逐自己幻想的東西是一種勇敢,但也要兼顧現實生活,做些理性思考,做到感性與理性的結合。

很不錯的一本女性心理成長教科書,推薦女性朋友們閱讀!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7

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爲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於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爲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雲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爲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裏,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8

包法利先生一怒之下,當街把一張椅子摔得稀巴爛,指責老伴禍害兒子,給他套上這樣一批瘦癟馬,馬鞍連馬皮,一文不值!

一句話,狂妄自大隻會跳着腳指責妻子的老包法利先生,沒有主見只會唯唯諾諾奉承丈夫的老包法利夫人,還有不幸的杜布克寡婦的形象躍然紙上。更是把包法利先生成婚一家人打得什麼算盤,每個人扮演着怎樣的角色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人說這本書叫做《包法利夫人》,其實主人公是三位,爲兒子物色略有財產的中年寡婦做妻子的老包法利夫人,因爲少得可憐的財產被席捲一空而一命嗚呼的前包法利夫人,還有耗費主要篇幅描寫的艾瑪,都是這個時代不幸女性的縮影。

前兩位包法利夫人此後再沒有出現過了,瘋狂愛着丈夫的前包法利夫人死得就像《金鎖記》中“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甚至這匹一文不值的瘦癟馬連美麗都算不上。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9

我曾讀過很多書,其中《包法利夫人》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查爾斯的父母讓他退了學,並叫他學醫。

隨後,查爾斯在多特成爲了一名醫生,娶了一個名叫迪耶普的有錢的寡婦。因爲迪耶普是一個醜陋的老女人,她一直試圖控制家庭的一切。她總是抱怨她的一切,問查爾斯要一個劑量的藥物和一點愛,查爾斯根本不愛她。事實上,當他去醫治魯奧先生時,他便愛上了老魯奧的女兒,一個名叫艾瑪的年輕女子。迪耶普去世後,查爾斯就與艾瑪結了婚。現在,艾瑪成了包法利夫人。

如果艾瑪就像迪耶普一樣,是一個平常的女人,我認爲,查爾斯也許能和她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然而,事實上,艾瑪是一個美麗的,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在她心目中,她的丈夫應該是英俊,機智,有風度,具有吸引力的。

在她的眼裏,丈夫查爾斯並不是一位完美的丈夫。所以當我們知道艾瑪最後成了魯道夫和列昂的情婦時,我們並沒有感到萬分詫異。但可悲的是,魯道夫並不是她真正的愛人,列昂也不是。因爲購買東西又借了一大筆錢,包法利夫人必須支付八千弗朗西絲。然而,她支付不了這麼大一筆錢,所以她向魯道夫和列昂尋求幫助。但是他們根本不愛艾瑪,只把她當成生活的調味料,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她。故事的結局非常悲慘,艾瑪對生活感到絕望,對愛情心死,最後選擇了自殺。艾瑪死後,查爾斯也出人意料地猝死了。他們的小女兒,伯特,被送往cotton—mill謀生。

當你遇到一個非常愛你,但你卻對他(她)沒有感覺時,你會選擇和他(她)在一起嗎?或當你愛的人不愛你時,你會將他(她)栓在自己身邊嗎?這就是我想和你討論的,當我讀這本小說後。當然,不同的人對於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不同的回答。有一種觀點是: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勇敢追求,即使她或他不愛你,死磨硬泡,直到她或他答應和你在一起。另一種觀點是,既然你愛的人不愛你,那麼就放棄吧,看着我們所愛的人能夠幸福,不就已經足夠了嗎?我們無法判斷哪個是正確的,但我偏愛後者,如果你追求的人對你就是不感興趣,無論你做什麼,都不可能會贏得他(她)的心吧。就比如你自己遇上一個很愛你的人,但你一點也不愛他,無論他(她)對你有多好,你也很難會愛上他(她)。

在中國歷史上,男人的社會地位要高於女人。有些男人會迫使自己心愛的女人和他們結婚。很不幸的是,這些女人沒有權利說“不”。我不認爲這樣的婚姻會是幸福的。他們都不會感到快樂。中國有句古語:強扭的瓜不甜。事實上,如果你讀過《包法利夫人》,你就會知道,是查爾斯選擇了艾瑪做他的妻子。艾瑪的父親—老魯奧也對查爾斯能夠娶他的女兒感到十分的滿意,因爲艾瑪太聰明,不適合做農活。艾瑪並沒有深入瞭解過查爾斯,便糊里糊塗的嫁給了他。因此他們的悲劇結局從開始就這樣註定了。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很多人畢生都在尋找自己的真愛。但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遇到一個你愛並愛你的人,是很難很難的。最後,我想說的是,也許只有你經歷過了,纔會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吧。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

本月重讀福樓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十多年前讀的是李健吾先生的譯本,這次選了上海譯文周克希的譯本。與李健吾的版本相比,周克希的語言翻譯更具有中國味兒,讀起來順暢很多,但意境方面還是李健吾的譯本更勝一籌。

福樓拜的語言很簡練,這一點從李健吾的譯本中更能體會到。他寫的句子乾淨利落,多用短句,一點也不拖沓。寥寥幾筆就把人物形象和周遭環境刻畫得生動深刻。而我認爲,這種簡練的語言恰好跟他在本書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愛瑪的性格特點形成鮮明的對比。愛瑪出身小農家庭,母親早逝,父親很疼愛她。她在宗教學校讀過幾年書,生性愛好浪漫,追求轟轟烈烈的愛情。在嫁給爲人拘謹、木訥的包法利後,面對味如嚼蠟的婚姻和不解風情的丈夫,她原本對愛情的美好幻想被粉碎,而對幸福的渴求卻更加強烈。她如飢似渴地讀着那些才子佳人的小說,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遇到風度翩翩、愛她如命的男子。她不斷縱容自己的情慾,以天真而愚蠢的獻身換取卑微的愛情。在福樓拜筆下,愛瑪從兩次婚外情中獲得的片刻歡愉和幸福總是短暫而不安的,讓讀者無法對她產生單一的情感。

如果說包法利夫人(愛瑪)的自私、虛榮、愚蠢、庸俗、勢利,會讓人對這樣一個女人懷有極大的厭惡,那她面對愛情時的天真,面對慾望時的軟弱,和麪對厄運時的無力又讓人不由得對她有一種悲哀的惋惜與同情。福樓拜塑造這個人物的成功之處也在於他把包法利夫人身上那種矛盾和對抗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讀者看到的是一個集單純與複雜、可恨與可悲於一身的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

有人在讀完《包法利夫人》後說,愛瑪的悲劇完全是由於她慾望太多。但我卻認爲她的悲劇恰恰是因爲她的慾望太單一。書中寫道“她愛海只愛海的驚濤駭浪,愛青草僅愛青草遍生於廢墟之間。她必須從事務得到某種好處。凡是無助於她感情發泄的,她皆看成無用之物,棄置不顧。正因爲天性多感,遠在藝術愛好之上。她尋找的是情緒,並非風景。”她把這單一的慾望(情緒)寄託在男人身上,渴望他們能帶給她浪漫的愛戀和肉體的愉悅,卻不曾想到,自己的熱情無法淹沒那兩個男人(羅多爾夫、萊昂)的理智。令人頭暈目眩的強烈之愛過後,男人們的理性佔了上風。他們知道如何滿足自己其他的慾望,甚至不惜甩掉包法利夫人來成全自己生活的其餘部分。而包法利夫人卻始終陷在對幸福的虛空幻想中,從狂喜跌至失望。

包法利夫人的結局無疑是悲慘的。這樣的悲慘不但將她和她的丈夫包法利先生拖進了墳墓,也讓她的女兒承受了原本不該承受的一切。全書的結尾寫着:“家產全部變賣抵債了,最後還剩十二法郎七十五生丁,這筆錢給包法利小姐作了去祖母家的路費。可老太太當年就去世了;魯奧老爹癱瘓在牀,一位姨媽收養了她。後來這位姨媽經濟拮据,迫於生計就把她送進了一家棉紡廠。”我們不知道後來這位包法利小姐的命運如何,是不是會“遺傳”她母親的敏感多情?但棉紡廠童工的日子想必不會給她太多的情緒和幻想吧。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1

《包法利夫人》是一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並存的悲劇。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包法利是一名小資產階級的婦女。結婚後痛恨丈夫查理·包法利醫生的庸碌無能,渴望溫柔,英俊而有才情的伴侶,追求浪漫和優雅的貴族生活,爲了實現這個目的而不惜幾次三番地與人通姦,甘願墮落爲他人情婦,癡心愛情,而無暇後顧。最終變得精神分裂,負債累累,服毒自殺的下場。而男主人公查理是個遲鈍迂腐,懦弱無能,卻十分老實,勤快的人。出生在一個破敗潦倒的家庭,很遲才上學,被同學們譏笑蠢笨,然而十分勤奮,每課必上,筆記必作既不拔尖,也不墊底。最後考入了醫學院,成爲了一名醫生。

在第一部中,查理的父母爲查理找到了一名年老且醜陋,但繼承丈夫大筆遺產的遺孀做老婆。夫人對查理管教很嚴,偷拆信件,對病人診費斤斤計較,買昂貴衣服,讓查理順着他,說愛她。不久查理就遇到了請他治腿的富農盧歐老爹的女兒愛瑪,一個可愛又迷人的姑娘。查理以治療爲藉口,和愛瑪相見。夫人得知後,醋勁大發。然而過後不久婆婆發現大筆遺產是假的,和媳婦大吵大鬧,最後第一任包法利夫人精神失常,吐血而亡。盧歐老爹聞訊,安慰查理,並讓他娶愛瑪爲妻。於是不久,愛瑪成爲了第二任包法利夫人。少女時期的愛瑪對愛情十分渴望,婚後的查理夫婦也倍感甜蜜。但是愛瑪總覺得查理不解風情。直到一位被查理治好的子爵邀請他們去舞會,愛瑪被子爵的風度深深吸引了,經過一夜紙醉金迷的貴族生活,愛瑪就再也忘不掉那種感覺了。

第二部裏,愛瑪因爲過度的幻想而深陷痛苦之中。查理以爲愛瑪水土不服而得病,就舉家搬遷到永鎮寺。在這裏他們認識了藥劑師郝麥先生和文書賴昂先生。愛瑪爲賴昂的博學素養和紳士風度所折服,愛上了她。但賴昂要去巴黎念法律,很快就和愛瑪分別了。愛瑪又陷入無聊的生活和幻想之中。有一天,一個名爲羅道耳弗·布朗的於歇特的地主來找查理替其僕人放血,在此認識了包法利夫人,並想要得到和玩弄她。羅道耳弗是一個情場老手,性格豪放粗野,內心粗俗,卻有着敏捷而清晰的頭腦。他毫不費力就讓愛瑪當了他的情婦並癡迷於他。一方面,愛瑪爲這種通姦的樂趣感到興奮。另一方面,她又嫉妒痛恨查理的懦弱無知。她想要和羅道耳弗遠走高飛。但那並不是如他所想,他很快一書拋棄了愛瑪,愛瑪進入精神分裂狀態,之後又極度懺悔,希望贖清自己的罪孽。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賴昂學成歸來,在魯昂的事務所實習。查理夫婦去看戲時碰到了他,愛瑪又陷入新的感情漩渦……

第三部開始,愛瑪藉口去魯昂學鋼琴,實則每個週四都和賴昂幽會,共度良宵。愛瑪又開始享受到苟合的樂趣,並且愈演愈烈。她四處借錢,爲通姦的場所創造舒適條件,最終引火燒身,商人勒樂通過法院傳票,逼她還債。最終包法利夫人無計可尋,偷了藥劑師實驗室裏的一瓶砒霜,服毒自殺。而查理因爲傷心過度,日漸頹廢。女兒白爾特寄人籬下,後進了紗廠,而藥劑師大走紅運,生意興隆。

查理一直深愛着愛瑪,當他發現愛瑪一抽屜的情書時,他並不嫉妒和痛恨賴昂和羅道耳弗,而認爲錯的是命。在這方面,他顯得比任何人都高貴,但他錯就錯在無知,過度的寬容。要是他心思細膩一點,懂得愛瑪的想法,就不會釀成這部悲劇了。

書中有大量的情態描寫和心理描寫,充分說明愛瑪是個愛幻想,貪慕虛榮,追求浪漫的女人。正因爲她這種心理和查理帶給她的婚後枯燥乏味的生活,她才幾次三番地越軌,不惜一切代價和其他男人苟合,追求她所謂的愛情,才落得這般悲慘的下場。雖然作者福樓拜描寫的只是一般的桃色事件,但是他觸及到了更深和廣闊的方面,可以說愛瑪的悲劇不只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