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讀後感2017

《鏡子》主要講述了一個軟件工程師白冰通過超弦計算機模擬宇宙大爆炸,無意間模擬出了我們所在的宇宙屬性。 下面是鏡子讀後感,快來圍觀吧。

鏡子讀後感2017【篇一】

《鏡子》是劉慈欣繼《三體》之後又一著作。《鏡子》主要講述了一個軟件工程師白冰通過超弦計算機模擬宇宙大爆炸,無意間模擬出了我們所在的宇宙屬性。然後通過一系列軟件操作達到了實時監控整個世界發生的時間的故事。故事中,白冰發現首長犯下的一系列罪,結果,本來想敲詐首長的白冰卻因爲發現這些私密的事而遭到首長的追捕,最終白冰自己找到首長以及之前追查首長犯罪的小公務員宋誠,並將這技術公佈出去。結果,白冰通過這項技術發現五萬年後,人類已經滅絕。

在《鏡子》中,我最喜歡一段就是首長與白冰幾人之間的對話。

宋誠:“是的,他將毀掉所有罪惡。”

首長緩緩的點點頭。

“然後毀滅所有雖不是罪惡但骯髒和不道德的東西。”

首長又點點頭,說:“它最後毀滅的,是整個人類文明。”

看到這裏,我其實心裏很是想不通,爲什麼鏡子宇宙的技術會毀掉整個人類文明,首長後來的話給了我解答。“設想一下,如果DNA從來不出錯,永遠精確地複製和遺傳,現在地球上的生命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那樣的話,地球上根本就沒有生命,因爲生命進化的基礎——變異,根本就不會發生。”

由此看來,人類文明的發展不能沒有黑暗。正所謂硬幣都有兩面,光明的背後必定擁有陰影。倘若世界只剩下光明,那麼人人都會“曬死”。正如人類需要日夜變換一樣,人類也需要人性中的陰暗面。或許,古代聖人所想的完全光明的世界根本不會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骯髒的一面,只是大部分人都沒有將其釋放出來,但是倘若沒有那些控制不住自己的人的存在,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會少了一大塊組成部分。

這個世界應該由光明主導,但也不能將黑暗完全取代掉,《鏡子》雖然只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它的教育意義也的確不容小覷。黑暗是無法完全取締的,正如光明總會存在一樣,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世間的一切。

鏡子讀後感2017【篇二】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鏡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之一,小說講述了一個物理學取得大突破的時代,人們發現量子效應只是物質更深層規律擾動的影子,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被確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換句話說,當宇宙發生大爆炸的一瞬間,往後的一切都將註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內地城市鄭州的軟件工程師,他率先利用超級計算機開發了宇宙演化模擬軟件,即創立一個大爆炸奇點的模型,使其在計算機中開始演化。他誤打誤撞地產生了我們生活的宇宙,創造了一個“現實鏡像”的模型,由此能夠看到地球上過去發生的任何事件,同時能夠看到遙遠的未來。由於對本地腐敗現象的深惡痛絕,他本來希望鏡像技術能夠用於司法領域,但他震驚地發現,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消亡了,正是鏡像技術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導致了消亡的發生。

他發現,雖然鏡像技術一開始僅用於司法領域,但其影響已開始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一切人類社會的黑暗和骯髒的事物都暴露在鏡像的強光之下,罪惡無處可逃。鏡像技術毀滅了人類文明的一切罪惡和一切不道德的東西,使人性如一汪清水般純潔。由於沒有可描寫和表現的,人類文學首先消失了,接着整個藝術領域都陷入停滯,而以藝術爲發展動力的科學領域也因此停滯。隨着地球自然資源的耗盡,人類工業文明開始衰退。

社會的活力,其實是以種種偏離道德主線的慾望和衝動爲基礎的,正是在對舊道德的不斷挑戰的過程中,產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一個在道德上永不出錯的社會,其實是一個死了的社會,因爲它的每個社會成員都精確地按照其道德標準行事,即使道德倫理不再符合文明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也無力去推翻它。

水清無魚的道理,其實適用於社會的許多問題。在地球35億年的生命進化史中,正是DNA的錯誤進化了生命,推動了文明的進程。設想,如果DNA永遠精確地複製和遺傳,那森林古猿永遠無法直立行走,現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單細胞生物的天下!

現在的社會仍然有許多錯誤,但不應當建立強制性的監視與監督機制來維護規避社會問題,而扼殺社會成員的思想自由。我們應當以珍視的眼光看待錯誤,在改正錯誤的同時不斷髮展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