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蓮說有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愛蓮說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愛蓮說有感

讀愛蓮說有感1

一天,我偶然講到了《愛蓮說》,不禁覺得別有風格。

作者周敦頤在文中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表面是說蓮花的種種優點,實際指當時一些正人君子不屈於時務,不巴結朝廷,不隨波逐流,真可謂亂世之君子。 文中還有這樣幾句:“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意思是:愛菊者,除了陶淵明很少有。愛蓮者,除了我還誰呢?愛牡丹的人,那就數不清啦!周敦頤表面好像是在說牡丹受人喜愛,可他的寓意卻很深刻。牡丹,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爲富貴之花。而周敦頤所處的年代十分混亂,不少人討好地方官,攀龍附鳳,巴結貴人,而清高之士卻少得可憐。而在《愛蓮說》中,周敦頤由於不滿世況,巧妙地借談花韃了社會的醜惡,不能不說是他的可貴之處。

哦,讓我做個愛蓮者吧!

讀愛蓮說有感2

《愛蓮說》是北宋嘉佑八年時任虔州通判的周敦頤撰寫的一篇古散文,雖然只有119個字,但它產生了極強的影響力、感染力和跨躍時代的穿透力。

人們之所以反覆誦讀而不煩,每每品味而生津,且流傳甚廣,就是因爲它雖言詞中只談及花草,但寓言中直抒人生, 且鮮明深刻意境致遠。筆者每次捧讀都能悟出明哲和新意,其中膾炙人口的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更是朗朗上口,回味無窮。誠然,出淤泥而不染之物實屬罕見,或者說是一種特異功能,但蓮花居然有之,析蓮之生物特性,不能浮求其解,但深信唯一點必存之,即是蓮花有無以倫比的拒污防染能力,蓮花本身生成了一種天然的防外污染的隔離層,因而,才能污不染,香遠溢,亭亭淨植。以花喻人,情理更切。

一個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如何能做到被淤泥圍浸而不染,在紛繁多雜中抑濁揚清、潔淨如玉,實屬不易,但《愛蓮說》作者周敦頤賢士用他的深邃思考和感悟,以花性悟人生,以蓮淨約束自己,爲我們書寫出了形式貼切、含意深奧的做人的志銘碑文。在《愛蓮說》中,他借蓮花之特性,言人心中志向。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真君子,這種在污世中保持潔淨與獨自避世的心態更加可貴和令人尊崇。這在當時人人皆慕富貴(愛牡丹)的世風中,自己獨守清貧(愛蓮)是何等的難能可貴。周敦頤不僅這樣想了,這樣寫了,更堅持這樣做了。據史料記載,周敦頤雖官職不高,但他爲官清廉, 潔身自好,淡泊名利,定力非凡,秋毫不犯,他晚年定居廬山 ,着書明道,淡泊明志,頤養天年,被稱爲程朱理學的開山祖。

面對當時社會的社風世態,作者以評花爲引,道出了更深的人生境界。他在《愛蓮說》中又寫道:“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直吐胸中之嘆息 ,時值北宋末年的世俗社風,真隱者少之,有德者寡之,而趨炎附勢,見利忘義,投機鑽營者不乏其人。面對茫茫紅塵,他沒有退卻,沒有心灰意冷,而是獨自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出淤泥而不染,寧肯愛蓮者“同予無人”也毫不動搖,決不隨波逐流,同流合污,去追求“宜乎衆矣”的富貴,這是何等的堅貞和執着,這是真君子所特有的高尚人格,倍受後人尊崇,堪稱千古留勞。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以花喻人的精闢論述和潔身自愛的高尚品格,讓吾輩深感淡泊名利,潔身自愛,一定要做到污泥濁水浸身不染,香風毒霧重擾不迷,永葆廉潔之身,堅定信仰,修養大德。築牢定力,不是朝夕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久久爲功,永遠堅守。要不斷汲取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精髓,以現代英模和古代聖賢爲典範, 立志做一個品格高尚、亭亭淨植的人。

讀愛蓮說有感3

初讀《愛蓮說》是在風輕雲淡的午後,此文文字簡練而意味深長,讀起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令我深深着迷。

《愛蓮說》一文,先用筆寫前人“晉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獨愛牡丹”,再細膩文筆轉入“予獨愛蓮”,對比性地突出了周敦頤的獨特視覺,因此以突出蓮的高潔可愛,婉曲地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俗風氣。文章以借花喻人的方式,借物詠志,表現周元公的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設法秉性,諷刺和抒情一氣呵成。

本篇文章言簡意豐,文筆搖曳多姿,“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蓮梗中空,貫通無隔,表現了蓮的正直,豁達與大度,“香遠益清,亭亭靜植”,栩栩如生地描繪了蓮端莊的儀態,讀者隱約聞到清淡的雅香,表現蓮的靜潔;“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更是酣暢淋漓地寫出了蓮的莊重,表現讓人敬重而不輕侮,滾滾世俗,馳騁官場多年的周元公衷腸訴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由此可見周元公高潔傲岸的節操。

回看歷史的長河,有着和周元公廉潔奉公,高潔傲岸的人,開封府包拯執政爲民,鐵面無私,一彎明月照青天,百姓皆稱“包青天”;滁州官員歐陽修與民同樂,奉公守法,不隨官場順遂艱難,執着信念,蘇州吳縣范仲淹,超越個人憂樂,以天下爲己任,以利民爲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有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情懷,儘管功名利祿多如麻,儘管富貴榮華轉如沙,不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即使滄海桑田,昨日辛酸拼搏化爲歷史塵埃,清正廉明,廉潔奉公,依然是我們二十一世紀政治與生活永不褪色的真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領導人員需要有着和蓮一樣的品格,以事實爲依據,以利民爲目的,做到剛正不阿,彼此的合作關係才能得到好的維持,作爲領導者,處於渾濁環境不應同流合污,逃避現實,不然也只是“隱逸者”,作爲領導者,面對名利世俗不應隨波逐流,追求榮華,不然也是“富貴者”,作爲領導者,應對貪慕虛榮應不慕名利,潔身自好,這纔是令人敬重如蓮的“君子者”。“犧牲玉帛,弗敢如矣,必以信。”領導者的行爲廉潔透明是取信於民的先決條件,領導者的防微杜漸,自省自律提高抗腐的警覺,對廉潔建設系統起着關鍵性作用。

蓮,可謂真君子,蓮的靜潔,雅緻,可見爲不隨俗浮沉的君子品質;蓮的莊重,質樸,可見爲不譁衆取寵的君子秉性,蓮的豁達大度,可見爲剛正不苟的君子姿質。蓮,乃廉潔楷模,作爲一名合格的領導者不應成爲名利的傀儡,被利祿鎖上枷鎖。做一名如蓮的真君子,成爲清正真實的寫照,作爲廉明濃縮的倩影,更是人生品質的昇華。

塵世滾滾如淤泥,一縷廉潔的清風送過,歷史經卷中的清蓮,此時全盛。

讀愛蓮說有感4

長大的我依然偏愛着蓮花,不僅僅是它舞姿優雅動人,也不僅僅是因爲它的用途廣泛具有實用價值。

而是因爲它象徵着潔身自好的人。

讀愛蓮說有感5

在上個星期,我們班學習了《愛蓮說》一文,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如同君子般的品格,作者借物抒情,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尚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文中“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一節則是作者對君子品格的描述,體現了君子表裏如一、行爲端正、不阿諛諂媚、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而這種高尚的君子品格,在當今社會中,我們稱之爲“廉潔”。

我曾一直以爲,“廉潔”離我們很遙遠,在我們學子的日常生活中,既扯不上權貴,必不貪取錢財,更不賄賂他人。實則不然,“廉潔”卻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在當今對“廉潔”一詞的解釋中:廉是清廉,就是不貪取不應得的錢財;潔是潔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態度,清白做人的精神。

記得那一次,老師在週末佈置了一篇作文。我上了一天的學,拖着疲憊身軀,回到家中,只管把作文丟在一旁,視而不理。然而悠悠而過,轉眼就到交作文的時間了,再也不能置之不理,可我握着筆努力冥想了許久仍找不到絲毫靈感。

這時,我並沒有勇敢的面對他,沒有再堅持,而是將我本應該用在正道上的聰明機智用在了邪門歪道上,我選擇了逃避,我選擇了抄襲,去抄襲網上的段落來“完善”我的作文。雖有一絲猶豫,有一絲不安,有一絲後悔,因爲作爲好學生的我從未做過這樣的事情......

第二天,老師捧着一大沓作文上來課室。平時和藹可親的他今天總覺得有點異樣。看着他的眼睛,我的心不安分地跳個不停,差一點從喉嚨裏飛出來了。我不敢直視老師的眼睛,可老師總朝我這邊掃視……

昨日不踏實的感覺再次不合時宜地浮現出來了。或我以明悟老師知曉了我抄襲作文的事情,卻不願承認,爲自己找着最後一絲藉口......

來到辦公室,老師正在一遍又一遍地翻閱我的作文,我低着頭,看着水泥地。

“楠,你可以寫得比“它”更好。”老師一字一頓地說。

“老師,我......我......”我支支吾吾,心中的不安變成了現實。

老師揮揮手,打斷了我:“我們可以在網絡的世界學到很多東西,但唯有自己的纔是有用的。作爲我們班的小君子,你應該行爲端正,光明磊落,要學會正視自己的不足,這纔是君子品行啊!”老師雖是打笑,但神情之嚴肅,絲毫看不出是在開玩笑。

看着自己的“傑作”,瞥見老師的眼神,可我卻……

這一瞬,我覺得自己手上的作品是如此的陌生。

老師的話彷彿是一石投湖,我猛然一怔,我明白了,或者說我早已明白,只是我卻對自己的行爲“視而不見”,君子一生清廉......

伴隨着老師的微笑,我走出辦公室。

天是那樣的湛藍,白雲彷彿朝我招手。清風徐來,我感覺從來未有的踏實……

“廉潔”亦作"廉絜"。謂做事清明,立身清白、廉是清廉,就是不貪取不應得的錢財;潔是潔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態度;清楚一點的說,廉潔就是說我們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爲,光明磊落的態度。勿忘本心,廉潔做人,這纔是君子之道,這纔是我們應去學習的高尚之道!

讀愛蓮說有感6

小時候的我最愛去西湖旅遊,因爲西湖有我最喜歡的蓮花。當時的我只懂得欣賞蓮花的外在美:有的直立在那兒,好像專門等着我;有的花瓣沒有完全展開,好似一個害羞的小姑娘,見不得外人,只依靠綠葉的襯托和陪伴;有的還是花苞,只露出一兩片花瓣。

長大的我依然偏愛着蓮花,不僅僅是它舞姿優雅動人,也不僅僅是因爲它的用途廣泛具有實用價值,而是因爲它象徵着潔身自好的人。正如作者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用“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褻玩”把蓮的“正直”品行描述得淋漓盡致,我特愛讀這一段。

《愛蓮說》一文不僅僅是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喜愛,更突顯出作者爲官多年、清廉勤勉、一生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厭惡世人的追求。今早我再次細細品嚐這篇千古絕唱,不得不爲作者的高潔和高遠所感動。

讀愛蓮說有感7

正如作者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用“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褻玩”把蓮的“正直”品行描述得淋漓盡致,我特愛讀這一段。

我要學習蓮的這種正直。

讀愛蓮說有感8

小時候的我最愛去西湖旅遊,因爲西湖有我最喜歡的蓮花。當時的我只懂得欣賞蓮花的外在美:

有的直立在那兒,好像專門等着我;有的花瓣沒有完全展開,好似一個害羞的小姑娘。

讀愛蓮說有感9

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周敦頤寫出的《愛蓮說》受到了許多人的讚許。我第一次接觸這篇文章是在一年前,剛開始讀這篇文章,就感覺與以往所學習的古文區別甚大,此文辭藻華麗,句段簡潔,很是富有詩情畫意。

但是,隨着後來越來越多的閱讀,讓我對此文有了新的看法和認識。

“蓮之出於泥而不染”這千古名句,一直以來被世人所傳頌,蓮花也因此而受到比牡丹、玫瑰等更高的評價。而對於這句話,我卻有着不一樣的看法。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固然不錯,當所有的人都在關注着蓮花的高潔的時候,是否有人注意到蓮之腳下的淤泥呢?如果沒有塘中淤泥的培育,蓮是否還會有如此華麗的外表?更何況“蓮中通外直”,世人也只是看到它正直的品格,是否想到它僅僅只是虛有其表,而腹中空虛呢?由此觀之,周敦頤寫的這篇文章只是從單方面道出了蓮的美,而忽略了它的醜!

聯繫到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發展都需要全面的人才,《愛蓮說》這篇文章的`思想無疑不是抑制着人們的創新精神,社會因此得不到更好的發展,人才不拔尖,一個民族可能會因此而失去新的嶄新的局面。綜上所述,我們在思考問題時要全面,不能人云亦云,而放棄本來的創新能力。

通過這篇文章,我個人受益匪淺。它告誡了我看問題不應該只是看其美好的一面,而要抓住錯誤,並且要及時改正。在成功之時也不能忘本,就比如蓮之所以如此美麗,那是因爲有淤泥的栽培。如果不是在淤泥的培育下生長出來的,蓮花絕不會如此高潔。做人也決不可虛有其表,外表在某些時候時候只是一張通行證,當進入某個領域之後,還是少不了真正的才華和學問,虛有其表,就如繡花枕頭一般,再漂亮也逃不過智者的眼睛。

讀愛蓮說有感10

《愛蓮說》這篇作品託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不求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

在周敦頤之前,人們常用"歲寒四友"、"花中四君子"等來比喻君子,那麼周敦頤他爲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愛蓮說》,爲什麼要用蓮花來做比喻,用蓮花來比喻君子以往的比喻手法有哪些不同呢? 一般來說,比如說竹子,它以"直而有節"來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長青",特別是冬天"不畏霜雪"這個特點來比喻,都是比較直接的;而《愛蓮說》用蓮花來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層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這一層就把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加進去了。儘管周邊的環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環境或者你生長的環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這一點是《愛蓮說》的一個特點。那麼,周敦頤爲什麼會用蓮花來比喻君子的人格,從而來說明人和環境的關係"出淤泥而不染"呢?我想這是由當時的特定的歷史背景決定的。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祖。再加上週敦頤自己很強調人的人格修養,理學的核心就是強調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過自己的修養提升到一個高的層次上,特別是對於真理、對於道德,要有一種堅定的信念。由於他把這種哲學的、思想的觀點和歷史的傳統相融合,寫了《愛蓮說》,而且形成了一個很獨特的比喻,所以才使這篇美文得以廣泛地傳播。

《愛蓮說》不但是一篇美文,從中幅射出來的思想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更有耐人尋味的啓迪:

周敦頤在《愛蓮說》把幾種花加以比較:說到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說到菊花,"花之隱逸者也",最後他落到了蓮花上,我想這是幾種不同的人格、幾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的比較。比如說"富貴",你追求一種世俗的名利;比如隱逸,你對社會有一種社會責任的淡化。他強調蓮花,我想可能是在兩個層面上:一個層面上強調你和環境的關係。人周邊的環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環境裏面總有不如意的地方,甚至於在某一個段落、某一個特定的時間裏,甚至於可能是惡濁的,這都是有可能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想它是有啓發的。另外就是價值取向。《愛蓮說》通過幾種花的比較,說明作爲一個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層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這個價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這一點,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同樣是適用的,甚至可以說它表達了一種處世的原則。人生一世,你不能夠完全地被物慾所遮蔽,總還是應該有一種精神上的淨土、精神上的家園。我想《愛蓮說》在今天的意義首先應該在這裏吧。

我們今天讀《愛蓮說》,更要從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去賞析這其中的韻味,去體味這其中所主張的積極入世,又不受塵世污染的觀念。去領略和體會這從中表達出來的無慾誠心的思想,"無慾"是人的認知修養的最高境界。無慾並不是說情和欲就是萬惡之源,不是要教化我們出家脫離塵世,( )而是教給我們在紛繁、斑瀾的社會生活主流中,我們應該如何來把握自己,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做到主靜、無慾、順理,把物質生活慾望降到最低限度。我們既不能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也不能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任何時候都要永遠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德不孤,必有鄰",道德高尚的人必受他人歡迎。法官以自己的美德承載着法律,書寫着人生,如同豔麗的蓮花優雅地妝扮着平靜的水面,相映成趣。周敦頤所作《愛蓮說》中的"君子"幅射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大概指的就是這樣厚德的法官吧。

文以載道,潔身自好,心憂天下,是自古以來文人的傳統。崇尚知識,崇尚文學,崇尚高潔的人品,應成爲每一個真正讀書人的自覺修養。因此,《愛蓮說》對我來說,不僅是一篇重要的古文,更是一種人生的參照。周敦頤美好的筆調,不僅令我對這篇古文愛不釋手,它所蘊含的做人之道,也一直左右着我的人生,直到今天。

讀愛蓮說有感11

人生如風,歲月如歌。縱橫時間之海,叩問記憶之門,隨波逐流地帶走了那青澀的臉龐,留給我們的是永恆的思考。在安靜中捫心自問,究竟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之歷史,文人武士出了多多少少。徘徊在那一歷史之流中我卻唯獨偏愛那一朵蓮。

那蓮嗅之清香,賞之清純。它不妖嬈、不嬌媚,卻勾的人陣陣留戀。

該怎麼稱呼身處在這個世界的我們?俗人與或者是高人?真真假假早已失去了最真的自我。那麼最真的自我又追求着什麼?

喜歡蓮,喜歡它最清香的美麗,喜歡它安詳地矗立在那,卻也爲它那筆直而又纖細的身軀隨着風微微擺動的姿態吸引。

做人要像蓮一樣。這是長輩告訴我的一個道理,懵懵懂懂的時候就聽外公提起,而那時我卻不以爲然,認爲好好的一個人去學一株植物幹嘛。知道初中那年,學到了周敦頤筆下的《愛蓮說》我纔開始慢慢懂得。

他是一個孤獨的詩人,正因爲有了這份孤獨讓他即使處在官場中還保持着初心。這份初心也讓他在混亂的官場中清高的生存着,不與他人同流合污,有着一份與衆不同的氣質。他更像一朵蓮,一個蓮一樣的詩人。他說他獨愛蓮,愛的是他的一份姿態更是與自己相似的氣質經歷。

蓮是高潔的代表,是高潔的象徵。每個人都渴求做一個像蓮一樣高潔,但怎麼做到又是反反覆覆的問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蓮的品質,也是我們身處在這個世界所渴求的,永遠不失去那最初的初心。

高潔,一個看似高傲的詞語卻充滿了純潔與謙虛。它的高不是高傲而是高處,如何時候我們都要站在高處看問題,這個高便是登高望遠的高。潔三點水的偏旁便告訴了我們要像水一樣透明、純淨,潔是純潔,是要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純潔的心態,不畏懼。

高潔的人,是謙卑的人,不張揚,不虛榮。高潔是一種生活品質,爲他人、爲自己付出着;高潔又是一種精神,一種靠自身修養的精神,這種精神會隨着你的經歷越來越濃厚;高潔還是一種修養,不論你出身富貴還是貧窮都應該具備的修養。

最近又開始下起了雨,這讓我想起了蓮,雨中的蓮:豆大的雨點落在花瓣裏,它像一位母親去包容接納天空所有壞情緒,我想,也正是這種魅力讓蓮下的藕也變得更加清香了吧。

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願你,願我,都能做一朵蓮。

讀愛蓮說有感12

今早我再次細細品嚐這篇千古絕唱,不得不爲作者的高潔和高遠所感動。

我好似看見蓮有的花瓣沒有完全展開,只依靠綠葉的襯托和陪伴;有的還是花苞,只露出一兩片花瓣。

讀愛蓮說有感13

《愛蓮說》一文不僅僅是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喜愛,更突顯出作者爲官多年、清廉勤勉、一生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

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厭惡世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