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槐香滿沂蒙》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槐香滿沂蒙》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槐香滿沂蒙》有感

好長時間不看報了,今早一上班,偶翻案頭昨天5月10日“沂蒙晚報”,拜讀了臨沂市作協主席、著名作家張嵐新作《槐香滿沂蒙》,如沐一股久違的清風,沁人心脾,感慨良多。

十年前,我雖在臨沂日報、沂蒙晚報、魯南商報等紙媒發表了大量專題,可窮盡我發表的文章,大多都是報告文學、通訊,少有散文題材,只有臨沂日報的一篇《巨石韻》,對比作家張嵐的諸多散文名篇,十分汗顏。雖然這部分題材涉獵少,但讀過張嵐這一佳作後,還是忍不住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

站位高遠。筆者開篇無一句空泛之語,首先站在統攬文章全局的角度,以自己母親的善良、勤勞、樸實、忠厚、節儉等大愛形象起筆,像廣角鏡一樣展開全文,繼而由內向外,由己及彼,徐徐爲我們呈現了一個偉大母親羣像:長眠在孟良崮烈士陵園裏的,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的妻子、烈士陳若克——這是一位來自於繁華城市、年輕的知識母親,爲了革命的理想,甘於把自己年輕的生命和愛女的熱血灑在沂蒙的土地上;撩起衣襟用乳汁救八路軍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這是一位沂蒙普通的農家母親,還是位無法開口說話的啞巴母親,但卻用行動訴說着沂蒙人民對子弟兵的無限熱愛;爲撫養50多名將帥子女和烈士後代辦起戰時託兒所的沂蒙母親王換於——這位用米換來的沂蒙山的媳婦,卻帶領全家、全村,爲撫養革命者的後代奉獻出了自己四位孫子;熬雞湯救活負傷戰士郭伍士的祖秀蓮——這位《沂蒙頌》的原型母親,用大愛讓軍民魚水情唱響大江南北、感動了幾代人;還有新時代沂蒙紅嫂朱呈鎔——這個在和平年代走遍哨所的新時代紅嫂,把擁軍當成了畢生的事業,感動了歲月,更感動了我們。一個個鮮活的沂蒙紅嫂形象躍然紙上。用擬人寫作手法,把衆多沂蒙紅嫂和所有沂蒙紅嫂喻作清香怡人的“槐花”,文章緊扣“槐花滿沂蒙”這一主題,豐滿貼切、極具張力。全文用“清晨”過渡相串,構思巧妙自然。

刻畫細膩。這是一個信息時代,寫作也便成爲了大衆傳播文化最便捷的方式。但許多文章不注重細節刻畫,通篇或堆砌賣弄,或大而空,讓人讀後回味的東西少。而本文作者在細節刻畫上做到了三精:即精到的觀察、精到的刻畫、精到的語言。做到“三精”決非一日之功,是作者滿滿正能量的思想素養的沉澱和紮實的文學功底的呈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三精”水平有多高,文章水平就有多高。文中“每次忙完了所有的一切,母親再在昏暗的燈下用縫衣針一個個把紮在肉裏的'槐刺‘挑’出來;實在取不出的,母親就任由槐刺在手裏腫脹、化膿,等包成熟了,母親再把膿包擠破,此時,那深紮在手裏的刺才肯從母親的手上胳膊上脫離”;“剛分娩不久的明德英,毅然放下懷中嗷嗷待哺的嬰兒,撩起衣襟,把自己的乳汁餵給小八路”;“她讓自己的兒子駕車,連夜驅趕14小時,把20噸水餃送達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作者依靠深厚的“三精”基礎,把一個個典型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讀者讀來都有一種因“在場”而生髮出的淋漓盡致之感。

極具張力。讀《槐香滿沂蒙》,基於對文章主題的把握和深厚的文學功力,作者以寬廣的視野,任由一張大網撒開。通常寫母愛的作品,多侷限於自己的母親,而作家張嵐由母親給予自己“陽光向上”的高貴品質寫起,緊扣主題,發散性思維,展開了天下母親代表,大愛獻沂蒙的陳若克、明德英、祖秀蓮、王換於和新時代紅嫂朱呈鎔光輝形象。文中這些偉大母親的形象,既有傳統母親的平凡樸素之愛,還有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女性勇敢、緊張、睿智、奉獻、偉大的品質,更有新時代沂蒙新紅嫂傳承、接力的感人事蹟,折射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深刻內涵和沂蒙紅色文化的實質和內涵。

文風樸實。魯迅說過:散文描寫“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作者筆觸緊緊植根於沂蒙大地,語言樸實無華,真實自然,通篇無任何誇張、故弄玄虛和華麗辭藻。文中的“我的母親,如同沂蒙萬千個平凡母親一樣,那種堅韌、奉獻、吃苦耐勞的品質深深紮根在每個子女的心中,並影響着我們的一生”這段話,樸樸實實、親切感人、震撼人心。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成功。沂蒙山走出來的作家張嵐自己就是沂蒙優秀母親和沂蒙新紅嫂的縮影。愛人因公殉職後,她獨自帶着年幼的女兒,上敬公婆父母,下培養孩子陽光向上,把溫暖送給每一位需要的人,用行動感動着、溫暖着歲月;工作中,堅持在崗一分鐘、奉獻60秒。堅持22年沒休過公休假,每年的中秋、春節堅持與一線職工在一起,調整到市120指揮中心四年來,每年的年夜飯是自己從家中帶來與指揮大廳一起度過。工作之餘堅持文學創作,幾十年筆耕不輟,小有所成。她正直向上、執着堅韌、飽覽羣書、閱盡世故,以豐富的文學素養、雄厚的文學寫作實力,使得她的大量的散發着沂蒙芳香的抗鼎作品不斷問世,影響着無數文學追夢人。而這篇《槐香滿沂蒙》,每一次展讀,讓那些過往的紅色故事連同沂蒙精神,如同一縷縷清麗的槐香,在讀者的心中,馨香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