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3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3篇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1

在寒假中我閱讀的書是李鎮西老師的《我這樣做班主任》,書中記錄了李鎮西老師30年班級管理的精華,是李鎮西老師愛心智慧的結晶。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的被李鎮西老師的個人魅力所感染,他是真的在用“心”做教育。

整本書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如果說只是當班主任,不難;當合格的班主任,也不難,但會很累,是我們平時說的“保姆式”和“警察式”班主任,盯着學生早讀、出操、衛生等等,事無鉅細,親力親爲,累身;想要成爲優秀的班主任,難!需要用心的去付出,愛心、耐心、童心、責任心等等,還要有班級管理的技巧、藝術等,累心;但若想要成爲像李鎮西老師這樣的班主任,那是難上加難,因爲他是在真正的從事着“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工作。

因爲平時自己也不是愛讀書,愛寫點東西的人,文采欠佳,簡單談點在書中給我感觸較深的幾個地方:

一、平等。這裏的平等不僅是指的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生生平等,還包括師生平等。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班級管理制度》,其他班不知,單就我們班的《班級管理制度》中都是從給方面對學生的行爲、規範、成績等等提出了要求和量化,沒有涉及到老師的範圍。而李鎮西老師和學生們共同制定的《班級管理條例》中對班主任也作了一些規定:“凡每月對學生髮脾氣超過一次,或錯批評學生,或利用自習課講語文,或下課壓堂兩分鐘以上,罰掃教室一次。”並且在《條例》實施不久,李老師便因錯批評學生而“犯規”,當天放學後,二話不說,拿起掃把,一個人在教室裏幹得大汗淋漓。當看完這些後,我反思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如果把這些規定放在我們班的《班級管理制度》中會是什麼樣子,我馬上想到的是教室衛生會被我承包。

二、童心。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之源。作爲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用童心報答童心,要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和學生同年齡的一個學生,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更是班主任對學生產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礎。所謂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生,是指我們應努力使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種意義上儘可能讓自己有同年齡學生般的情感,同年齡般學生的興趣和純真。正是因爲李老師保持着這份童心,纔有了他“永遠的未來班”和“浪漫的高95級一班”。纔有了在我看來只有在電視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境,而他們卻真實的發生在他和他的學生之間。

三、態度。做爲一名老師,對待教育,我們要以什麼心態對待自己的職業?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提出四種態度:第一種是“應付”的態度。沒有教書育人的熱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既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孩子,這樣的老師如果實在無法改變心態,不如改變職業。第二種是“飯碗”的態度。因爲做教師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飯碗。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比起教育家們的追求,談不上高尚,但絕對不低下。忠於自己飯碗的老師同樣令人尊敬。第三種是“事業”的態度。把教育不僅當飯碗,同時也當做自己的事業,事業意味着研究與創新。第四種是“宗教”的態度,爲教育的一切付出,不是來自上級要求,而是源於自己內心的召喚,基於自己的良知。反思自己,對待自己的教育工作,是哪種心態?

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在書中談及班主任工作,李鎮西老師這樣寫道:“班主任工作是個筐,什麼內容都要往裏裝!班主任的責任似乎無限大,因爲他們什麼都要管而且必須管好;同時班主任的權利似乎又無限小,因爲無論是誰都可隨時給班主任下達任務,是一個忙忙碌碌的辦事員。”是現在班主任老師的真實寫照,道出了班主任的心聲。

《我這樣做班主任》一書是李鎮西老師30年班級管理的精華,因爲李老師所擔任的是初、高中的班主任,很多東西與我們小學有着差別,比如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生所出現的問題等,但是教育都是互通的,有很多班級管理的方式、方法還是很值得借鑑,如:開展小組競爭,增強班級活力。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詳細的介紹了具體的做法,實用性強。本身我們班就開展着小組競爭,但是卻很片面,只是針對學習,借鑑李老師的做法,加以完善。再如隨身帶個小相機,原生態的記錄下學生真實的生活,留下珍貴的回憶;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做一個善於傾聽的朋友,近在咫尺的師生通信,做走進學生心靈的朋友。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2

教育事業是永遠年輕的事業,是幸福的。而培養青少年求真向善趨美的心靈,引導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壯地成長,教師的責任更爲直接、更爲集中地體現在班主任身上,這既是班主任的責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

既然做班主任是幸福的,爲什麼老師們都不願意做呢?李鎮西這樣說到,是因爲喪失了幸福感,產生了厭倦感。厭倦感從何而生呢?主要源於兩點:遠離學生,拒絕變化。拒絕變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歡按經驗辦事,總希望以不變應萬變,或者說總希望學生適應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適應已經變化了的學生,學生的變化折射的是社會和時代的變化,不願跟上社會和時代的變化的老師,面對前所未有的教育難題,很容易束手無策。

我們老師怎樣才能做幸福的班主任呢?現在想想答案是多重的,而良好的心態則是第一位的。只有沉下心來讀書,才能磨礪出良好的心態。於是,爲了讓自己也能成爲幸福的班主任,我總在夜深人靜時,獨坐燈下,慢慢的地研讀教育書籍。當我捧讀起《我這樣做班主任》,得以與李鎮西進行心靈的對話時,心靈有了一次從未有過的震撼:作者以他的關愛、民主和尊重,讓他的學生都感覺到度過了最幸福的一段學習時光。這正是從一個更高的層次詮釋了“師愛”的含義。他那平凡而偉大的經歷令人嚮往。同時也引起了我的共鳴--“師愛”多麼沉甸甸而富有詩意的字眼!

在書中,李鎮西老師字裏行間的言語,李鎮西老師行爲的點滴,李鎮西老師的言傳身教,李鎮西老師的每一個感人故事都足以讓我感動和愧疚、自責,如同打翻的五味瓶,百感交集。

每次讀書,我的內心便會觸動於他與他學生之間感人肺腑的故事。“做好班主任”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做好班主任”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說,李鎮西只有一個,沒有人能成爲李鎮西,但只要我們從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爲一片綠葉。

尋找班主任的幸福感,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複雜”。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本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集體的輿論。在教化“後進學生”的過程中,李老師所採取的方法更是獨到,如:寫“每日九問”,安排當班幹部,對手競爭……“用心靈贏得心靈”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他在給一個“後進生”寫信的末尾寫道:李老師今天很忙,本來想的是今天下午批改同學們的作文,但一聽說你有進步我就高興,就決定給你寫信,及時鼓勵你。雖然花了一個多小時,但如果你能夠理解李老師,我就不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字裏行間,看到李老師的良苦用心,更清晰地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學生真實地成長,慢慢地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長此以往,良性循環,教育效果也越來越好。

書看完了,我的耳邊還時時聽到這樣的聲音:永遠不要對你的學生揚起你的拳頭;永遠不要用刻薄的語言對你的學生說話;寧可讓學生欺騙十次,也不要冤枉學生一次;無論你的教育遇到了多麼大的困難,都千萬不要對學生說“你是不可救藥的”。

所以,讀他學他,用他的話說就是要做到評判與超越。對我而言,要向他學習的是尋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學民主地管理班級,努力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說:當班主任,讓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3

學校給每位班主任教師佈置了作業,讓大家品讀《我這樣做班主任》並且寫讀後感。第一次翻開它,是帶着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但慢慢地閱讀我發現自己走進了李鎮西的世界,如同學生一般融進了李鎮西的班級,一次次的被感動,被激勵,被啓發。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爲班級管理刻畫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給了我們爲人、爲師的道理。

教育事業是永遠年輕的事業,是幸福的。而培養青少年求真向善趨美的心靈,引導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壯地成長,教師的責任更爲直接、更爲集中地體現在班主任身上,這既是班主任的責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既然做班主任是幸福的,爲什麼老師們都不願意做呢?李鎮西這樣說到,是因爲喪失了幸福感,產生了厭倦感。

厭倦感從何而生呢?主要源於兩點:遠離學生,拒絕變化。李老師說的與我自己的感受,與許多老師們的說法非常契合。李老師說得對,其實是我們自己拒絕變化。這種拒絕是潛意識中的,如果沒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甚至意識不到,更談不上認識到這個問題了。“按經驗辦事”,是的,經驗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經驗有時恰恰是阻擋我們前進最大的障礙。我們的思想就限制於經驗的圈子裏,所以遇到經驗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容易束手無策”。真心要做一個好老師,就要以學生爲中心,確實,學生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的變化,無論我們對這個變化持何種態度,我們都改變不了社會的什麼,可是我們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學生。

在書中,李鎮西老師字裏行間的言語,李鎮西老師行爲的點滴,李鎮西老師的言傳身教,李鎮西老師的每一個感人故事都足以讓我感動。

尋找班主任的幸福感,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複雜”。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集體的輿論。“用心靈贏得心靈”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

他經常說,教育不能太功利,要走進學生的內心。是的,我們希望的是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而不是爲了考試爲了分數爲了文憑,失去固有的個性和應該有的良好品德。李老師用真情實感踐行着愛與責任的教育。

其次,《我這樣做班主任》告訴我:班主任僅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把對學生的愛定位在合適的位置上。我們愛學生,但更重要的是愛的方式。我們不能以愛爲理由,讓學生揹負沉重的負擔;不能以愛爲籌碼,讓學生感覺到天平的失衡;不能以愛爲條件,讓學生陷入功利的誤區。正如李鎮西所說:“以厚此薄彼的態度對待學生,並不是真心愛學生。所愛的一部分學生實際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這種愛是自私的。真正的愛是愛所有的學生,愛身邊所有的人。”所以讓我們真誠到愛學生吧!愛每一個學生。我想:以後生活中的我會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取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書中說:教育不能沒有愛,但愛不等於教育。教育需要愛,教育更需要智慧。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濃濃的愛,愛班主任這個崗位,愛教師這個職業。我相信,我們每一個教師只要把準方向、恆心努力,必能成爲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使我們的班主任工作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