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的讀後感(通用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不吼不叫》的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不吼不叫》的讀後感(通用6篇)

《不吼不叫》的讀後感1

閨女小四秋季家長會上,班主任老師極力家長朋友能讀一下《不吼不叫》這本書,剛剛聽到這個書名著實刺痛了我一下,“吼叫”是我常賴以生存的技倆,如此的重磅警鐘無疑會敲醒理性教育下裝睡的我,班會上我臊紅的臉無從撿起,這書書名已經讓我慚愧到冰點。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很少會發火也很少會遷怒於孩子,但是從她進了小學階段,我無法耐心地聽孩子說完一句話,更不會安靜下來看她耍完一段“賴皮”,我們的家庭教育問題多半是大吼大叫毫無理智的武斷專制處理,最可怕的是我清楚的知道孩子在如此的重壓和負面下會變成一個會“躲起來”的孩子,還堂而皇之的爲之。

就像書本序言裏說的一樣,在工作和生活帶給我困擾時,我會因爲女兒的一個“小調皮”大發雷霆,焦躁魯莽,衝孩子發火,我也明白導致了我的憤怒並不是孩子。在最初開始讀書的時候,女兒特意在書籤上寫了留言:希望媽媽看了這本書後能做到不吼不叫。句句刺痛我的心,也曾反思和自責,懊悔到最終又原諒自己,然後又在某一個爆發點點燃。做爲孩子的一面鏡子,我們給到孩子是負面,是沮喪,是恐懼,是挫敗。卡特博士在序言末寫到的我們父母如果能人性煥發更好的一面,能夠心平氣和,善解人意地與孩子相處,孩子也相應的能夠內心平靜,懷抱善意。這樣的狀態,是我多年渴求達到而又多次拒絕改變的窘狀。

雖然這本書尚未讀完,但也逐漸改變了一些我在處理溝通上的一些情緒,某個晚上的家庭作業一直拖拉到半夜十二點弄完,對於此種情況多半的處理方式則是吼罵,而那天我破格的允許自己安靜了幾分鐘後,平靜而理智的告訴她三點:

一、現在的時間已經是比正常休息延遲了兩個半個小時。

二、明天早上起牀我不會叫醒你,因爲你需要足夠的睡眠來餵飽成長中的身體。

三、以後的每天晚上十點鐘後不準再碰家庭作業。

告知這三點後我假裝冷靜地去睡覺了,留下她一個人在客廳恍惚,幾秒後的她明顯提速了,我能感覺到她快速地收拾作業書本和書包及睡前準備等等。我忐忑的等到她入睡,我卻失眠了,擔心自己的這個舉動會對孩子的情緒和習慣有何影響……第二天一早我假裝睡覺的時候,她已經在六點四十洗漱穿換完畢小心翼翼地叫醒我,問是否可以起牀陪她吃早餐,突然心疼了一下又意外很多。這樣的改變讓我很驚喜,我沒有慣用暴力制止她的拖延症,沒有用專制“喊停”她的“解釋”,我想這就是我進步的一點點,也是《不吼不叫》前半部分的“理解吼叫”敲醒了我這個裝睡的媽媽。

這只是改變的開始,我想在路上我和孩子都會碰到大大小小的混亂,障礙,矛盾,分歧或是其它,都沒有關係,我做我能做的,從小事開始,讓孩子陪我一起改變,也許該用上“信念”兩字了,練習冷靜,練習寬容,愛自己愛孩子愛這個多味的生活,從我開始!

《不吼不叫》的讀後感2

堅持早起第三天,去年年底又堅持了一段時間,後來又斷了。最近加入V媽抱團早起,受V媽影響,在雙11定了樊登讀書會,365一年買一送一,超划算。辦了會員,花了錢,一定要讓自己充實起來,爲了能夠堅持每天聽一本書,早起是必須的,不然下了班只有圍繞了孩子轉了。

今早5:40起牀,洗漱十分鐘後,開始一邊拉伸一邊帶着耳機聽書,這本書《不吼不叫》大概講了50分鐘。早上剛聽完書,叫女兒起牀的時候,我又忍不住發脾氣大吼大叫了,很自責很內疚,但是書里老師說改變永遠不晚,觀察自己的想法,關照自己的情緒,然後追蹤到行爲的根源,是減少吼叫的關鍵過程。記錄自己的情緒是看見情緒最好的辦法。

今早7點10叫她起牀,開了火火兔兒歌給她聽,然後爬在她身上撓撓她,又逗逗她說她口氣不好聞,她眯着眼睛笑嘻嘻,逗了她一會感覺她差不多醒了,然後我就說給她脫下睡衣睡褲換上上學穿的衣服,這時候她有點不高興了,然後就說還要再睡五分鐘,我同意了,利用這五分鐘我把自己出門需要的東西收拾好就去叫她。往常我這麼做她都很配合的穿衣服,起來梳頭,洗臉刷牙然後出門。今天特別反常,當我再次提醒她改穿衣服了,時間來不及了,她就開始大聲哭鬧,跟昨晚的狀態一模一樣,爲了上班不遲到,我只能先走了。這個星期已經哭了好幾次,因爲她想看動畫片我沒有滿足,跟她約定週五晚上和週六才能看,她雖然答應了,但看得出她還是有點不太樂意。沒滿足總會有情緒,有情緒總得發泄,昨晚因爲我沒給她看手機QQ她又哭了好長一會。《不吼不叫》一書講到每個父母都有情緒按鈕,也叫外部觸發器,有人看到家裏亂就容易發火,有人聽到孩子哼哼唧唧就煩躁,有人睡不夠就容易發脾氣,有人有起牀氣一起牀就心情不好,作者給出解決方案,評估自己要做的事,找出優先級,比如睡不過讓自己多睡會,改變土壤環境,憤怒也不會發芽了。吼叫的原因,只是冰山一角,是表象,向內探求,則有更深層的原因,你性本善,每個人都是希望被愛,被認同、被尊重。當我們瞭解到吼叫的不良後果或許就會想着改變,吼叫會代代遺傳,會遷怒於人。

我們常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是因爲人與人的氣質是不同的,表現在9個維度上:活動量、節律性、接近或者回避性、適應性、敏感度、反應強度、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作爲家長,我們是家中定基調的人,當我們熟悉孩子和我們自己的氣質,就會明白什麼狀況會刺激到他們,也將認識到自己和孩子的力量所在。在心中接納家庭成員各自的不同,你的脾氣就會越來越少,都是育兒即育己,做個合格的父母不容易,一輩子也許就一次。書中提到減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1、追蹤你的吼叫(記錄事件、記錄你的反應、記錄你的迴應、後續情況、記錄相關的氣質、記錄你的評估);

2、自我同情,正視現實,接納自己,對自己充滿善意。

3、A—B—C—D法則(自問ASK、呼吸Breath、平靜自我Calmyourself、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whatyourchildneeds、同理心Empathize);

4、管教的4C法則(溝通、選擇、結果、聯結);

5、提前制定計劃;

6、使用定時器;

7、規劃家庭會議;

8、運用表格和日曆;

9、放低聲音;

10、利用幽默、驚訝和創意;

11、試試數數;

12、再來一次;

13、用道歉修復過往。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熊孩子,只有熊大人。無論在克服吼叫的路上,有多麼困難,都要記得我們是大的,他們是小的,我們比他們更強更有控制力,爲了他們,我們得保持平靜和清醒。世界的和平始於家庭,而吼叫只能帶來戰爭。因爲慈悲和愛,所以溫柔。

今晚回去先向小妞致歉和解:淇淇,今早媽媽看到你在牀上哭哭啼啼,不肯穿衣,當時我很着急因爲出門晚了媽媽上班會遲到,而且來不及買早餐我會餓肚子,所以我一着急就對她大聲吼叫,對此我感到很抱歉,我知道你當時一定很難過。我不應該衝你發火,以後我會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氣,在早起上學這件事上媽媽需要你的幫助,你願意配合我嗎?我猜她一定會樂意幫我,首先再次強調一遍前一晚整理第二天好要穿的衣服要拿的玩具,然後9點半之前一定要上牀睡覺,還有早上叫醒她需要有什麼信號提醒她,比如以前都是我一播放她喜歡的故事,她就馬上起牀了,好的習慣應該堅持下去。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想改變,總會有辦法。

《不吼不叫》的讀後感3

吼叫對於很多家庭並不陌生,孩子不聽話、調皮、做錯事,都會發生一場吼叫大戰。一直以來,自認爲自己是個脾氣尚好的母親,但當孩子慢慢長大,步入小學生活後,吼叫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家庭便飯,寫作業的時候、起牀的時候、玩遊戲的時候,吼叫無處不在,慢慢地孩子對這種吼叫產生了免疫力,變得沒有反應了,這反而更是在挑戰我的耐心,非要逼我大發雷霆不可。就這樣我們產生了很大的隔閡,而每次的吼叫之後,我又會很心痛,也很懊悔,後悔爲什麼自己總是做不到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呢!

在讀了羅娜·雷納寫的《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這本書不久,從中我找到了許多共鳴。本書分爲:理解吼叫、減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和特殊情況三個部分。書中寫道:吼叫達到的效果是讓孩子們知道你對他們或者他們的行爲非常生氣。吼叫往往達不到正面教育的目的,而只是通過威脅或者恐嚇阻止某種行爲,只是表達了你的負面情緒。

是的,我發現我的孩子也是對我的這種教育方式非常地反感和牴觸,甚至會有些小反抗,並且會在心理和言語上表現出攻擊性。這使我清楚的明白:吼叫決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相反,它們會引起新的問題,浪費更多時間,並將親子關係帶入危險而不安的境地,從而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去修復與彌補,然而原來的問題卻依舊存在。帶着這個問題,我從書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祕訣:

1、在和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退出爭吵場景,想象自己是旁觀者,就能夠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2、排除各種對自己情緒的影響,溫和從容地面對孩子,用更加單純的心情去解決與孩子間的問題。

3、用對待朋友的寬容去幫助自己減少內心對完美的追求,我們不完美,也不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領域都出色。

4、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和他們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會他們面對問題不能逃避。

慢慢的,我試着改變自己,停止吼叫,剋制自己不發火並以溫和的方式來與她溝通,讓自己變得更有耐心。一個星期過去了,她感受到了我的改變,逐漸開始主動和我親近,心平氣和的交流,還和我說:媽媽,我發現這一個星期你對我很溫柔,我覺得你又愛我了。突然間,我才真正瞭解到:別看孩子以前什麼都不說,其實她內心也是在關注我。只是在以前,我沒有足夠的瞭解孩子,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沒有管理好自己的的情緒,也沒有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對她愛。孩子大了,她們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想法,要做到更深入地瞭解孩子。

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感受到: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成長是相輔相成的,不論是爲了孩子的快樂成長,還是爲了自己的平靜與安寧,我們都需要好好學會不吼不叫。

《不吼不叫》的讀後感4

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教出好孩子,首先要改變我們的教育思維,而掌握不吼不叫的教育智慧,正是改變一切的開始。

父母在與孩子發生矛盾時,輕則責罵,重則擡手就打,這也是極其錯誤的。孩子是需要教育,不經過長期的科學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但我們必須堅持在尊重孩子人格尊嚴的基礎上教育孩子。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尊重個性的前提下進行,纔可能培養出真正的“人”來。對孩子的尊重,會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纔可能自強。現實中,那些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就是因爲失去了自尊,爲什麼失去自尊,因爲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記得有一次我和孩子之間發生的矛盾,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個週二的晚上,孩子有一項背誦課文的家庭作業。這項作業需要家長監督並檢查,孩子背了七八遍都沒能順利地完成,還在那嬉皮笑臉。當時我就控制不住發火批評她了,結果孩子理直氣壯地反駁我,說你覺得容易你來背下試試。見她是這種態度,我頓時火冒三丈,順手拿起書拍在她身上。孩子哭着說:“我沒有你這種壞媽媽”。當時我的心好痛,沒想到孩子這樣來說我。我突然後悔朝孩子發火,面對孩子滿是淚痕的臉,我好心疼。我主動給孩子道歉後,孩子主動說她會用心來完成背誦,不應該惹媽媽生氣,最後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很快完成了作業。在通過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肯定和鼓勵,一味的批評和數落會適得其反,甚至會讓孩子產生一番心理,最後得不償失。

父母認爲孩子不聽管教,孩子覺得父母很嘮叨,這樣無止境的家庭角力經常在生活中上演,那麼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其實,很多父母喜歡嘮叨孩子,本意是對孩子的成長進行督促,但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施壓,利用孩子的弱點和父母的權威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壓力,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使孩子產生厭煩情緒。如果父母總是喋喋不休地數落孩子的缺點,反反覆覆地教訓孩子,他們會將此視爲不信任,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這種嘮叨的環境裏,長大後也很難形成良好的個性。所以,嘮叨不但不能達到目的,還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不吼不叫》的讀後感5

我是一位老師,同時,又是倆個孩子的媽媽,我對各種有關教育理念和育兒理念非常的感興趣,作爲教師的我有着教師普遍的缺點--喜歡說教。有了寶寶之後,就想要把最好的溫情、最多的關愛給她,可現實是,我好像沒有那麼多的`耐心,在本書中,作者將帶我們發現自己、瞭解自己、善待自己,接着纔是將愛投射到孩子身上。

本書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需要了解吼叫本身。第二部分,減少吼叫的實用日常策略。第三部分,是一些特殊情況。

大多數喜歡吼叫的父母都是努力想把孩子培養得更好,卻往往因爲找不到適當的方法而備感無力,我們常常以愛之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發生爭執,從而觸發自己吼叫和情緒爆發的開關。

羅娜、雷納在這本書中,用逐步剖析的方式告訴我們那些停止吼叫的祕訣:

1、在和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退出爭吵場景,想象自己是旁觀者,就能夠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2、排除各種對自己情緒的影響,溫和從容地面對孩子,用更加單純的心情去解決與孩子間的問題。

3、用對待朋友的寬容去幫助自己減少內心對完美的追求,我們不完美,也不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領域都出色。

4、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和他們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會他們面對問題不能逃避。

需要強調的是,不吼不叫並非溺愛,而是採用更爲溫和的處理方式去解決父母與孩子間的爭端,是耐心的接納和溫柔的堅持。教育不是賽跑,而是放慢腳步,陪着孩子一起成長與改變。用最美好的心情,牽着蝸牛去散步。

《不吼不叫》的讀後感6

雖然有些蒼促的看完《不吼不叫》這本書,但還是感受很深。書中分三部分去講述,由第一部分理解吼叫,到第二部分怎樣減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再舉例對於一些特殊情況的方法。這本書我想對於現在的家長們,都是很值得學習的。

而我也從書本的練習中,更多的瞭解到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屬於哪種氣質類的。我的兒子很聰明,但也很敏感,做事有些小磨增,而我卻急性子,爲此,很多時候看到兒子慢吞吞樣子,我變得越來越沒有耐性,不知不覺就成了獅子吼媽媽,想起曾經對孩子吼叫的一幕幕,想起孩子低着頭,或委屈的表情,心裏真得不是滋味。書中分析爲什麼你在吼叫,也讓我從另一個層面有更加直白的理解,因爲吼叫只是在氣勢上壓倒孩子,並沒有真正的讓孩子信服。弟子規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媽媽總是對孩子吼叫的話,不但教育不好孩子,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會影響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媽媽學會控制情緒和行爲,同時也會潛移默化的教會孩子控制情緒和行爲。

從書本中,我感悟最深的是處理衝突的方法,細細體味書中不吼不叫的A—B—C —D—E法則:當再次出現衝突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讓自己先平靜下來,只有自己感覺好了,才能做得好。書中的第一步自問(A),問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再去覺察自己的呼吸(B),因此需要優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在去處理問題。處理問題時我們要分析,這究竟是孩子的原因,還是自己的原因。無論是孩子還是自己,都需要做一個連接,與自己連接就是讓自己平靜下來,這也是書中所講到的第三步,平靜自我(C)。第四步是確定孩子的需要(D),我們很容易以大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要求孩子,在這裏,換步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紀,對他是不是抱有合理的期待?最後用同理心((E),將自己置身孩子的處鏡,感受他的情緒和想法,傾聽孩子想訴說什麼。

書本中4C的管教法也很有意思,如果你也想和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溝通,教育孩子不吼不叫,那麼,請快快請教《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這本書吧,相信,在此書中,你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