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秋園》有感範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秋園》有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秋園》有感範文

7月9日在《人物》專訪見到了這篇文章《外婆在廚房寫作》,想當然地認爲,這是另一位範雨素。讀完之後,當即下單《秋園》,兩個晚上讀完了這本小書。

作者楊本芬的《秋園》講述了母親秋園的一生和女兒之驊的故事,在戰亂紛飛,飢餓不堪,困頓勞作,居無定所的歲月裏,母女兩代人始終不忘對家庭的責任感,不忘對知識的渴求心。平靜的文字裏隱含着生活的苦難與饋贈,在這背後是舉步維艱,是驚濤駭浪,更是隱忍堅強。

秋園一生顛沛流離。童年在洛陽私塾讀過一年書,出嫁時向對方提出要繼續讀書(雖然沒有實現)。丈夫楊仁受是國民黨參軍處上校參謀,婚後他們隨政府定居南京,秋園參加婦女補習班。當他們再次跟隨政府遷往重慶時,在漢口碼頭,仁受禁不住對家鄉老父的惦念,下船回到湘陰,從此遠離仕途。爲補貼家用,秋園擔任小學教師。孩子越來越多,生計越來越難,除了教書,秋園還要替人做縫縫補補的.活計。土改複查,仁受被改劃爲舊官吏,成爲公敵,全家受盡欺凌。孩子們跟着母親去討飯,嚐遍艱辛。儘管這樣,秋園還是鼓勵女兒去考學校。日子難熬,帶着兩個兒子去洛陽投奔哥哥,但也找不到事做。返回途中,被湖南老鄉帶到湖北,靠做衣服爲生,爲避免被清理出去,她改嫁到一位幹部家中,一呆二十年,經歷喪子之痛,直到丈夫去世,才重返湘陰。

女兒之驊又是另一番經歷。爲了讓秋園安心教書,她只能在家帶弟妹做雜事。終於在十二歲那年,之驊終於上學了,以後之驊加入了共青團,參加了突擊隊,考取了工業學校。除了上課,就是去圖書館看書。學校停辦,學生一律回原籍。之驊決定“跑”,再不能回鄉下。她用僅有的錢買票到了宜春,去工地做苦工,上了半工半讀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之後被下放成爲知識青年,和當地青年結婚生子。

小說故事節奏明快,情節不拖沓,但細節也是令人百感交集。家裏再窮,不忘教養。當討飯討到一戶舊識,對方請吃飯,面對滿桌子的飯菜,秋園對之驊說,“媽媽曉得你好想吃,好想吃也不能做出一副餓相。這不是在自己家裏,吃飯時定要斯文一些,先不要夾好菜,好菜要等別人喊我們才能吃。特別是那鉢雞,不要用筷子去撈……”

仁受是秋園的丈夫,孩子們的父親,小說裏的第一男配角。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他受過不錯的教育,有仁愛之心,對於百姓的困難,總是竭盡己能,捐物施錢,最後家徒四壁。而他所受的幾乎都是難,貧困、欺騙、打罵、關押、飢餓。最大的收穫就是賢惠的妻子與懂事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男人,在女兒之驊最後一次懇求讀書的時候,他突然從竈屋裏出來,手上拎了把菜刀,撲通一聲跪在之驊面前,把菜刀往脖子上一擱,說:“明年再不送你讀書,你就用這把菜刀把爸爸殺了!”就是這樣一個男人,當看到女兒忍不了飢餓去偷穀子,他摸着之驊的頭說:“爸爸不怪你,可下不爲例,還是名聲要緊啊!”也是這樣一個男人,在吃飯時,一反往日的溫文爾雅,變得惡形惡狀:不怕醜地發出驚人的咀嚼聲,眼睛一紅,脖子一伸,喉嚨裏又是一聲驚人的咕咚聲,吃完還貪婪地望着飯鉢,伸出舌頭舔了又舔。最終,飢餓奪走了這個一生仁厚、從不打罵孩子的父親的命,遺言只留下半句。

小說裏的人物,好像沒有特別的反抗精神,如兵桃、子恆、小泉。他們都非常坦然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善良、淳樸,逆來順受,不曾抱怨,隨遇而安。我不禁想起一段楊朱說過的話(大意):順從命運的安排不加抗拒的人又何必追求長壽、名譽、顯貴、富足呢?這樣的人,內心有平安。外在世界沒有任何事物威脅到他,沒有事物與他爲敵。他們的命運由自己的內心決定着。即便面對死亡,秋園的態度依然是“不是日子不好過,是不耐煩活了”。她把死神都攥在手裏。

無論歷經何種困境,秋園和之驊母女都不曾忘記上學,雖然她們這一生總是想上學而不得,但她們從來都不曾放棄。這是從泥土裏滾出來的倔強,從血水裏泡出來的堅毅,從飢餓裏流出來的掙扎,從困頓裏浮出來的勇氣。後來,之驊的三個孩子都上了大學。

寫下這些文字,作者也許能見到。我想告訴她,非常喜歡這部作品,它令人感受到了淚水的鹹溼,熱血的涌動,和無奈之後的頑強。這不是普通的文學作品,而是一枚勞頓飄零卻始終不乏追求的生活印章。

在閱讀這本書,以及完成這篇讀後感的過程裏,我的腦海中不停顯現出另一對母女。女兒是我未曾謀面的書友,對於她們我不曾有更多的瞭解。但是通過照片,我看到了八十多歲的孃親,在腿傷初愈後閱讀的身影,通過照片,我也見到了女兒重拾青年時代的借書卡,走進圖書館的姿態。也把這篇文字獻給她們!

書友孃家後院的桔子樹,青色的,青澀的……生命初綻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