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諸弟書讀後感

王陽明是明朝最偉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戰術家。下面是相關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寄諸弟書讀後感【篇一】

“省察克治”在整篇文章處處可見,如:“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無過?改之爲貴”“若堯舜之心而自以爲無過,即非所以爲聖人矣”“吾亦近來實見此病,故亦切切預爲弟輩言之”等等。這幾句話足以看出陽明先生是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慾”,時時刻刻都在改過和責善。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是功勳顯著,心力也達到很高境地,但他總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稱自己“習染深痼,克治欠勇”,足見他對自己要求是多麼地嚴苛,胸襟是多麼地偉大!

“慎獨自律”在文中也不時看到,特別是這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時時自見己過之功。就是說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時候,自己也要有發現不足的能力。這又充分體現了陽明先生的境界!

學習這篇文章,一是要應該學習陽明先生常思己過的克治之工,他說過,“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人看不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故步自封,止步不前。所以,應常常“省察”,要靜坐思考,“吾日三省吾身”。發現不足,就要果斷“克治”,身體力行。陽明先生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天理人慾,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漸有見”。所以,要去除人慾,必須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氣,不斷在“事上磨”,才能讓自己的內心保持保持清澈通透。二是要學習他的胸襟和境界,特別是慎獨時候,即使別人不知道,更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知行合一。

寄諸弟書讀後感【篇二】

1.改過之貴:"古之聖賢時時自見己過而改之,是以能無過,非其心果與人異也"。所以,人若能自見其過,且改過不吝,則賢聖矣。

2.改過之難:人往往責人則明,責己則昏,平日習染深痼,世累日深,精神意氣亦日漸以減,故往往改過只停留在悔悟奮發之意,而無實實在在克己功夫。

3.改過之法:必須發恥心,畏心,勇心,從心上、理上、事上改,並要兢兢業業嘗加"精一"之功。

4.自己立志改過:改掉急躁及厚責於人的過錯,請遠通致良知同學監督。

寄諸弟書讀後感【篇三】

《寄諸弟》是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王陽明寫給他弟弟們的家信。

王陽明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後平定多場叛亂,但創立王學纔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願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

這一理論學說的提出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具有相當衝擊力的行爲,因爲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向有死讀書且鄙夷實踐的傳統,結果是讀了一輩子的聖賢書,卻幹不了半點聖賢事,真正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王陽明提出,要改變這種只講“知”而不講“行”的毛病,其重大意義可見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現在常講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問題,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實踐出真知,理論抽象實踐,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進一步發展深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