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1500字

邊城讀後感1500字1

沈從文被譽爲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衆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說藝術的主要特點。

邊城讀後感1500字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我覺得此話確實不假。

邊城,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爲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的人物也是不功利的,老船伕與過渡人經常有所爭持。一個不能接受所給的錢,一個卻非把錢送給老人不可。這在很多人眼裏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足以感覺到邊城風俗的淳樸。作者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沈先生無法作出令自己滿意的回答,其實這樣的疑惑正是和變動的社會體制有關,社會體制的變化具有其規律,我們能做的只有儘自己所能讓這個社會更加美好。

在文中人物的描寫面方可以看出文中的形象描寫深受中國傳統藝術寫意手法的薰陶,如翠翠的形象充滿了東方式女子的秀麗美感。讓人爲之心動。“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可是翠翠的美麗並沒能避免她那哀婉而悽美的愛情故事,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了翠翠,大老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爲翠翠的婚事擔憂,最後去世。最後的最後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等着儺送回來。

關於翠翠愛情的悲劇,實在是一件必然發生的事。小說通過種種“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人物的心靈世界,透露出一縷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老船伕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

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這樣的誤會讓翠翠一直矇在鼓裏,直到老船伕的去世。聽到其他人說到了老船伕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時所不提到的許多事。二老的唱歌,順順大兒子的死,順順父子對於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妝奩誘惑儺送二老,二老既記憶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會,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還在渡船,因此賭氣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與翠翠有關……

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後,哭了一個夜晚。可是事已至此也無法再挽回只能孤獨地等着儺送回來。可是這樣看來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樣的結局讓人心痛且無奈並且充滿了詩意的淒涼的美麗。

沈從文自三十年代以來所塑造的湘西世界在《邊城》中達到了一種絕塵的美麗,這裏的人民保存着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誠實勇敢,重義輕利,守信自約,就像是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這樣的美麗永遠留在我們心中,美永存!

邊城讀後感1500字2

一切事物,當它達到了極限時,必然掩藏着令人不得不深思的憂慮,唯美只是理性主義者的異想天開,世界上決不會存在十全十美的東西,正如嬌豔的花朵總是伴隨着飄零的淒涼,總是令人感到一種無法言語的悽婉,美麗達到了絕然處的時候,也會掩藏着無限令人無比傷痛的疤痕。

作爲沈從文“湘西”派小說代表的《邊城》,可以說它描繪的就是一個唯美的湘西田園式的鄉土生活,一個寧靜而又偏僻、祥和而又純樸、靜謐而又和諧的鄉村,一個有山有水,綠水青山,白雲藍天長存的世外桃源,美麗的茶峒、優雅的吊腳樓以及仙境般的白塔,這一切天外飛仙的風景無不令人嚮往,還有這裏善良而又純樸的人情也無不給人一種令人神往的憧憬,可以說,沈從文筆下的湘西生活就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生活在三十年代的再現。然而,這仙境般的湘西生活卻無處不蘊含着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劇,絕然之下的完美伴隨的卻是一首令人感到悽婉的歌謠。

《邊城》這部作品成書於三十年代,三十年代正是一個軍閥割據、你爭我鬥、時世動盪、政治混亂的年代,中國面臨着國內、國外雙重危機的壓迫,國內國共兩黨戰火不斷,民不聊生;國外,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大舉侵略,使得本就飽受風雨的中國更是雪上加霜,中國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然而作爲“湘西”派小說代表的沈從文,在這亡國滅種的危機下,卻把視角投向了一個偏僻得不爲人們所知的小村莊,去描寫一個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的世外桃源,他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一心想躲避殘酷的現實,去做一個隱居者,安安靜靜地過完自己的一生。而是想借這部作品來喚起人們拯救中國的鬥志,掃除潛藏在人們心底已久的冷漠與麻木。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的讀者應該有理性,而這點理性變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只有正確認識了自己,才能改變自己,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改變目前的現狀,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共同爲新中國的建立奮鬥。

縱使中國有着五千年的輝煌歷史,但歷史總歸歷史,作爲現代社會的我們應該居安思危,面對現實,想着如何救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不應像桃花源記中的人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味的逃避,一味的自欺欺人,只關心到個人的利益,而棄民族利益於不顧。也不能像邊城裏的人一樣,生活在一樣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的虛幻的世界中。也許有人會認爲這種幻想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無法擺脫現實生活,只能寄予幻想來聊以安慰的行爲,但是他們是否想過,在受到別人的壓迫時,我們是選擇一味的忍受嗎?選擇一味的自欺欺人嗎?那麼是否可想過忍受過後又會是什麼呢?是落後,是捱打。

望我中華,不言夙殤,在國難當頭的日子裏,人們卻想着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對於國事不聞不問。雖說這部作品中蘊含着濃厚的風土人情,人與人之間也缺少當今社會的爾虞我詐,人們生活在一個可以稱得上是人間天堂的世外桃源,但這裏與世隔絕,缺少與外界的聯繫,也缺少發展與進步的源泉和動力。一個生活在自己世界裏的人,只是如同蠶蛹一樣,作繭自縛,阻礙自身的發展,可是蠶還有破繭成蝶的那一日,而作爲人呢?只有等待着別人的欺壓。偉大的中華民族難道就這樣甘心落後於他人,忍受別人的欺凌嗎?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展時候,我們的國人還生活在落後的封建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中,這是何等的可悲!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社會,要想富強,就必須打開國門,走出去,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別人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壯大自己,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挖掘自身的潛力,只有這樣纔可能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求得一席之位。

幻想註定是要破滅的,正如文章最後白塔崩塌,翠翠和天保愛情的破滅,以及爺爺的駕鶴西去一樣,這一切都預示着悲劇的開始。如此唯美的生活下卻蘊藏着令人無比傷痛的悲劇,這不得不讓人聯想作者寫這部作品的用意——喚起人們拯救中國的鬥志,掃除潛藏在人們內心已久的愚昧與麻木。總之,《邊城》可以說是一串悽婉的歌謠,美麗深處無不蘊藏着無限的傷疤。

邊城讀後感1500字3

午後的陽光暖暖,透過紗窗,靜謐地灑在書桌上。閒來無事,捧起《邊城》,感受湘楚的動人景色,體味淳樸的風土人情。

初見,是“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的恬靜美麗。湘西的景色被沈從文這樣輕描淡寫,筆筆點綴,更增添了引人的韻味。循着沈從文的筆跡,繼續追尋着湘西的美,那裏有被夕陽烘成桃色的薄雲,有柔和如銀白色綢緞的月光,有浮在溪面上的,也有揉在雜草間的蟲鳴……溫柔、恬靜、遠離塵世,湘西彷彿將世間一切褒義詞都包攬於身。

湘西的美不僅在山水之間,還在於社會之中。原始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竹製的揹簍,苗族女孩的圍裙和銀飾……博大精深的湘西文化在沈從文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湘西的美令人心醉,令人神往,湘西文化更引人去探索。在我所到過的湘西土地上,男子女子都有特色的民族服飾,女子帶着能發出清脆聲音的銀飾,男子的衣服也是五彩斑斕,着實印證了“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邊城》中的民族風味與之極爲相符。神州大地,容納了56個民族優秀的文化,在這秀美的湘西之地,湘西文化是這文化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水之美不及人性之美,以自然之明淨狀寫人心之明淨纔是《邊城》的昇華。

憨厚熱情的祖父,活潑靈動的翠翠,他們和大黃狗相依爲命,生活在這美麗的湘西大地。祖父閱盡人事,飽經風霜,卻依然保持善良,“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在那裏活着”他風裏雨裏爲無數人擺渡,他從不多佔別人半點利,推脫不掉的餘錢他也會慷慨的買些茶葉、菸草贈送給過渡之人。他極度的熱情、善良、助人爲樂,令人動容。他的助人、愛人是對自己職務的堅忠,是對自己的要求。在這裏,祖父的愛人與自愛達到高度的統一,也令人尊敬。祖父的身上,頗有敬業的味道。

翠翠是祖父唯一的親人,是爺爺捧在手心裏怕化了的掌上明珠,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天真善良,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愛上了儺送,可最後儺送離家出走,翠翠只能淒涼地守着渡船,盼着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翠翠的執着等待,是她對儺送的最純淨的愛,最單純的愛。天保愛翠翠,他知道弟弟也愛着翠翠,所以他最先提議“歌戰”,他也最先妥協,他願意成全弟弟而讓婚,最後意外身亡的他,可謂是爲了愛情和親情殉情。淳樸的親情,真摯的愛情,這是天保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

個人之美爲小,團隊之美爲重。端午節時,鎮上的人民一起掌控着龍舟的前進,一起爲勝利吶喊助威,孩童們一起嬉戲打鬧,節日的氛圍在大家的歡愉下變得更加濃厚,空氣中四處瀰漫着湘西人民的團結友愛和純潔善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麗的湘西就孕育出了一個個淳樸的人兒,在湘西這裏,只有傳統文化一直歌頌吟詠的美德——敬業,愛人愛己,友愛兄長,團結和諧……沒有塵世的喧囂與嘈雜,沒有急功近利,沒有金錢腐敗,沒有享樂迷奢。當代社會的人性,無法經揣測和考驗,深究人性本質,也許就暴露了陰險與醜惡。“扶老人被訛”、“爲錢燒死僱主妻子孩子”,諸如此類的時間讓人們膽戰心驚,也讓社會溫暖不再。《邊城》中那些純淨的感情,那個純淨的社會,都是沈從文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時代要多一些純淨,少一些功利!”倘若我們人人都能真誠,都能忠誠,那和諧的日子的到來哪裏還遠呢?愛與美,需要被融入社會。

“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力,也仗義”願這是多年以後社會的模樣,願愛與美永存人間。

邊城讀後感1500字4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它展示了一個和諧、純淨的湘西世界。在這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裏,沈從文先生爲我們展現了山城茶垌碼頭團總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然而能夠破碎的人們必定真正地活過,那些美麗的“錯誤”幻化成一株株虎耳草,造就了這一段悽美動人抑或是刻骨銘心的故事。

純真——“錯誤”卻又美麗的誕生

翠翠從小與爺爺和黃狗生活,她父母的相識、相知再到翠翠的誕生,給我的感覺都是一個遺憾,一次錯誤。由於父母的相繼離世,翠翠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裏。然而在沈先生筆下,這個遠離都市喧囂與浮華的湘西世界卻憑着青山綠水,自然地養育並教育着翠翠。“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是她純真的自然人性。一次美麗的錯誤更生了一個美麗的可人兒,樸實的自然給予了女主人公恬靜、溫柔、純淨、忠貞的性格。

誤想——“錯誤”卻又美麗的邂逅

當十三歲的翠翠端午節在碼頭偶遇到“二老”儺送時,一切的故事逐漸開始。翠翠在一個對的時間裏遇到了一個對的人,然而卻做了看似不對的事:在夜幕降臨的朦朦朧朧的河面上,翠翠等着早已回到家的爺爺。在她焦慮的等待過程中,翠翠與“二老”偶遇,然而,他們的邂逅毫無爛漫可言,有的只是那種湘西特有的自然樸實和兩個人小小的誤解。沈先生以極其合理平淡的生活畫面嵌入兩人的相識,在“錯誤”去又美麗的邂逅之下,頗有幾分活潑的氣息,毫無矯揉造作之風。

誤聽——“錯誤”卻又懵懂的變化

翠翠斷章取義地聽鄉紳太太們說“二老”與碾坊主人的女兒講親時,心裏的醋意油然而生。這是一個十五歲少女懵懂的心事,“到河下時,小小心腔中充滿了一種說不分明的東西。是煩惱吧,不是!是憂愁吧,不是!是快樂吧,不,有什麼事情使這個女孩子快樂呢?是生氣了吧,——是的,她當真彷彿覺得自己是在生一個人的氣,又像是生自己的氣。”文章的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或許,這正是翠翠從未有過的母愛與做爲女性的涉世,內心的孤獨,和不知所措的表現吧!所以,誤聽後,翠翠的生氣讓人更覺得是一種心痛,一種少女春情朦朧卻不知所措的心痛。

誤認——“錯誤”卻又悽美的虎耳草

相信那種淳厚的人性美對每一個人都有極大的吸引力吧。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都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地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爲追求翠翠寧可要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的推辭中,也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在農曆十四的那天夜晚,“二老”儺送便在對溪高崖上爲翠翠唱起了山歌,而翠翠誤以爲是夢中靈魂幻化成的美妙歌聲,隨着旋律在夢中輕輕飄着,有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去摘虎耳草。而爺爺卻張冠李戴誤以爲是“大老”天保既走“車路”又走“馬路”。懵懂的翠翠在等待的季節裏容顏雖沒有如蓮花般的開落,卻因爺爺事後的隻字未提,錯失摘現實中的虎耳草的機會。

翠翠的誤以爲,爺爺的無心不說,雖如水一樣淡薄,明澈純淨,卻在冥冥的羞澀、遠遠觀望和小心翼翼的探問中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這個“錯誤”是悽美的,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上演。

低吟——“錯誤”卻又執着的等待

當翠翠、儺送、天保還處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境地時,“大老”天保坐下水船到茨灘時出了事,淹壞了。對於小說中的人物來講,這無不是個晴天霹靂。順順失去了長子,“二老”儺送失去了大哥,老船伕失去了孫女可以依附的人,而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爲家庭的阻力,捨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了,爺爺死了,白塔倒了,只剩她與黃狗來弄渡船。在這一幅平靜滄桑的圖畫中,因爲那些突如其來的變故,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和重量。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的結局最終未完待續,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會茶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淒涼樸素,當所有的憂傷凝結在這山中小城時,它厚重的背景是否還會像山川日月一樣沉靜?美的化身翠翠是否還會執着地等下去?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幃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邊城讀後感1500字5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爲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爲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作爲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爲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爲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裏。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着耳朵聽祖父講城裏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裏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着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着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祕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

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豔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祕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爲大老。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裏爲她唱歌的卻是二老。二老想做雲雀,二老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二老不喜歡大老。

文字總在二老是爲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着遊動,在渡船上爺爺反覆詢問中延續。

二老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爲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

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大老,大老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爲家庭的阻力,捨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象那裏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邊城讀後感1500字6

世上本應有許許多多的愛情故事。然而有的人相遇相守,花落風起,相視一眼卻似已緣定今生。有的人錯過,卻殊不知,錯過了一時也許會是錯過了一世。一如翠翠與儺送二老。

小說開篇便着力描寫了茶峒與茶峒人家。是那樣的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是那樣的民風淳樸,仿若世外桃源。人人都安寧祥和,樂善好施,展現出了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就連歷來爲人所詬病的妓女,在沈從文的筆下,也被渲染上了相思的情節。如夢如幻的背景,也許早已暗示了那一場最美的相遇。也只有在茶峒這樣的地方,纔會發生如此驚豔的相遇與如此傷感的錯過。

翠翠自小便與她的爺爺——一個老船伕,以及一條黃狗相依爲命。隨着這山中的小精靈一天一天長大,她的秀美也逐漸爲人所知。大老,二老不約而同地喜歡上了翠翠。知曉對方心意的兄弟倆決議以唱歌來決定這一切。但是老船伕的“張冠李戴”,大老偶然的死,卻讓一切蒙上了一層陰影。二老的外出不歸,老船伕的雨夜身亡,更添加了一份悲劇色彩。小說以翠翠對儺送二老的遲遲等候爲結尾,更令人不勝唏噓。不知翠翠獨坐窗邊望江遐思時,是否會追溯到初遇的那一刻。少年意氣風發,少女眉目低垂,一切的一切早已在暗中萌動。

翠翠與二老的初次相遇,竟是有些好笑。兩人的初次對話,是因一場誤會引發的玩笑般的口角。短短三言兩語,卻暗暗撩撥了兩人的情意。翠翠得知對方是二老後的羞怯,恰恰印證了她早已暗生的情愫。一朝相語,一夕相牽,說是一見鍾情想來也不爲過。少年與少女於月下的碼頭相遇,一顰一笑,搖曳開了心頭團簇的星雲。

自初遇後,兩人不斷的相遇,也不斷的分別。直至二老爲翠翠唱出那一曲纖歌。是夜,夜間河上的氤氳,阻隔了人們眺望對岸的視線,卻阻隔不了少年清澈的歌喉與熱情的希冀。歌聲飛向彼岸,也飛入了少女的夢中。夢外山泉清冽,芳草葳蕤。也許在這場芬芳的夢裏,佳人於一場落花中絕世而獨立,柔軟的虎耳草緊緊簇擁着這山間的公主。恍惚之間,一曲笙簫在她身後吹響。她粲然回首,一笑傾城。遠處,他站在飛舞的花瓣間,嗚嗚地奏響相遇的驚喜。她追着落花翩翩起舞,再是一笑,已傾人國。儘管二老和翠翠此時隔着山泉與清夢,但我相信,他們此刻的心緊緊相依。當歌聲暫歇之時,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無形簾幕卻有意隔開了兩人的命運。誰能想到,如此一曲竟成離殤。

最美的相遇之後是錯過的開始。老船伕爲人擺渡了一輩子,卻沒能擺渡好自己孫女的命運。一連串的誤會,使翠翠最終只能等待。這當然是一個悲劇,但也不失爲一個浪漫的結局。二老什麼時候回來,甚至會不會回來,都不得而知。但即使歸期未定,翠翠也願意守韶華向遠。只因不願再重複因害羞而導致的“山有木兮木有枝”的悲劇,只因不願再錯過自己一生中最愛的人。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也許在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念想後,少年會乘一支輕蒿,從少女的夢中,跳入少女的身畔。相信所有讀者,在讀到小說結尾的時候,都會默默爲翠翠與二老祈禱祝福。

品讀這樣的愛情故事,是對心靈的一種洗滌,也更會令人相信田園牧歌般的愛情。如今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步履匆匆,恬靜安然的心靈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再難尋得翠翠與二老這般浪漫而永恆的愛情。多少人對待愛情時只一次碰壁便心灰意冷,就此罷手。可難道春花開落,更是春風來去,便了卻芳華?其實《邊城》中從頭到尾,翠翠對二老從來都是因害羞而故作冷漠,而二老卻始終以笑相迎,以情相待。春花開落,春風來去,正如一時的冷落,並不會了卻芳華與真情。也許在以滿腔熱情相待以後,心之所向終會悄然而至。況且生活中的愛情少有轟轟烈烈的一見鍾情,更多的是耐心陪伴的細水長流。縱使二老與翠翠這樣翩若驚鴻的一見鍾情尚且需要堅持與等候,那我們尋常人的感情不就更需要這樣的熱忱了嗎?都說前世幾百次的回眸,換來今生一次的擦肩而過。難道值得你前世衆裏尋千百度的她,就不值得你今生奉之爲旗向永恆開戰?往往,最痛恨的不是錯過,而是讓愛情從指間划走的遺憾。

有時,短暫的錯過、離別,是爲了更好的重逢。陌上春雪,花開復又醒,人間真情,離別復重逢。“君言未有歸期,正如花開無期。但因爲我知道,花一定會開,所以,我一定會等你回來。”

邊城讀後感1500字7

最近有幸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說來慚愧,沈先生的傳記20多年前就看了,而他的著作卻沒有讀過。其實也看過一些,就是當時覺得平淡就一帶而過。而《邊城》早已知道,就是沒有閱讀而已,現在讀也未必晚。用了大約一星期的時間,隔三岔五地,斷斷續續地,直到今天傍晚,俺纔讀完了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品——《邊城》。

動機是最近想到湖南去旅遊。我喜歡到一個地方去旅遊先了解一下當地的自然、人文方面的知識,其中包括尋找先賢的足跡。

沈先生是我敬仰的人,印象中他的夫人是蘇州人,相濡以沫了許多年。他這一代敬仰的較多,如:巴金、老舍、葉聖陶、傅雷、冰心、錢鍾書、啓功、季羨林、南懷瑾等等。都屬學識淵博、虛懷若谷、真誠相待、表裏如一、高風亮節的先賢哲人。

《邊城》看一篇是不夠的,這次的心得也是膚淺的,隨意了。俺看到的版本是“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中的。可能是因爲斷斷續續的原因,讀完這本小說,俺沒有多深切的感受,只有一點淡淡的哀傷和惋惜!

這本小說沒寫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沒有大氣磅礴的場面,有的只是普通人的近乎理想化的生活!

沈先生是從湘西走出來的人,代表作就是此《邊城》。從此凡愛好文學的華人都知道了湘西有個邊城,好像叫鳳凰城吧,有待旅遊時考證。文學的力量和魅力被沈先生優美的文字體現出來了。

30年代湘西淳樸的民風隨着時代的變化估計現在所存不多了吧。也正因爲不存在,所以美好的東西不但令人神往,而且一直縈繞在人的心裏。

在篇幅不長的小說裏,沈先生將邊城的風土人情不疾不徐的娓娓道來。許多描述的自然景觀、風俗、人物、心裏描寫躍然紙上,使人情不自禁讀下去。字裏行間透射着淡淡的鄉意、濃濃的鄉情,無愧他的力作。1933年的寫作至今已有近80年了,我父輩出生時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讀着就倍感親切。

翠翠的人物命運像是封建、半封建社會婦女的縮影。其實幸福是沒什麼好寫的,只有不幸才能打動讀者的心。

命運是沒有辦法的,不想展開了。

還有一個就是心結。大老、二老由於同時看上翠翠,改變了人生。一死一離家,美好的理想被現實粉碎,而翠翠也是一個受害者。愛情也是不好說的。

文章到後面寫老船伕想彌補,卻是那麼無奈。正如現在一般。許多事都是從不經意或誤會開始的,結束卻以兩敗俱傷收場。我現在的觀點是儘早說明自己的想法,儘量避免誤會,儘量做到未雨綢繆。

主人公翠翠是個苦命兒,從小與外公(書中所稱“爺爺”)相依爲命。祖孫倆本是農村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因爲一個端午節去城裏看熱鬧,翠翠認識了她的“有緣人”——船總順順家的“二老”儺送。上天就會捉弄人!在“二老”對翠翠一見鍾情後,“大老”天保也對翠翠一見傾心!3年後,翠翠和儺送這對少男少女懵懵懂懂的愛情,因爲兩家的誤會很快夭折了!翠翠的外公也帶着很大的遺憾故去了!翠翠在茫然無助、孤苦無依中等待心上人,可“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翠翠前程未卜,令人擔憂!這個少女的命運令人哀傷,她那夭折的愛情讓人惋惜!

正文和沈從文先生的“題記”前面,有一篇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的“導讀”,裏面有這樣一段評論: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疑,源於沒有‘碾坊’(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會,無意中提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二老的愛情,某種程度上,就阻隔在了這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空白’中。翠翠與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小說接近尾聲時,當我們隔着靜靜流淌的河水,注視着孤苦無依的翠翠時,我們不禁擔憂:翠翠的命運,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

細細品味後,真的有上述評論中的這種感覺!不過,俺還有一個最大的感覺:

《邊城》是俺看過的名著中最純潔、最唯美的作品!那份質樸的愛情深深地感染了俺,那近乎理想化的生活和有點兒悽美的故事,將永遠刻在俺心裏!

邊城讀後感1500字8

讀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讓我進入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在那一個世界裏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一切都那麼可愛,我喜愛裏面的一切。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而在作家沈從文先生的筆下,也淌開了一副美輪美奐的世外桃源圖畫。這幅湘西茶峒景緻,不僅沉澱了淳樸自然的邊城而又瀰漫着濃郁的愛情詩意。

湘西茶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淡遠的牧歌飄繞着翠翠朦朧的愛情。渡口少女翠翠是小說的'主人公,她的觸目清明如水晶,她的性格也猶如河水一般清澈純淨。湘西茶峒掌水碼頭順順彼年豆蔻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了她,天保知道翠翠心裏愛的是儺送,主動離開卻意外殞命。後來儺送出走離去與爺爺的離世使翠翠的夢擊得支離破碎。夢的碎片,翠翠何時能拾起拼合?

邊城的美源自於自然的美。她與我生活的都市生活具有截然不同的魅力,她沒有高聳入雲的大樓遮住耀眼的太陽,她只有天空的遼闊;她沒有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和痛苦,她只有讓人放下心來的安然和自得;她沒有使人煩躁不堪的煙塵和噪音,她只有清爽的空氣和鳥鳴;她沒有硬硬的水泥地和公路,她只有能孕育大自然生命的土地。當我們痛苦不堪、失落惆悵時,也許在遼闊、美麗的邊城都能找到迴應和解答,總能感到一股強大和解脫,這是心靈寬闊能裝滿人們各種情緒抱怨的邊城所具有的魅力。說實話,讀完《邊城》誰不被這塊神聖的土地所吸引呢?

書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淳樸、勤儉、友善的女孩,從小就有着一顆助人爲樂的心,她的行爲與友善使得那裏的人都讚歎不已。特別是她那顆單純的心,就像一塊潔白無暇的玉,她似乎看起來沒有煩惱,整天都與小黃狗相依爲命的她好像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愛意,遇到心上人心理渴望、嘴裏拒絕、臉上害羞。也許她正是傳統女性的代表吧,總把純潔的愛情掩藏在心底深處。但是在書中她的可愛與無知更使讀者深深喜愛着這個小主人公,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書中的另一條感情線就是翠翠與她爺爺之間濃厚的孫女之情。老人誠懇、淳樸,在自己的女兒與一個軍人結爲夫婦拋下翠翠和他走後,他沒有任何的怨言,只覺得照顧孫女是他該做的。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之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用樣顯得那麼狹窄,空氣都能阻擋人心靈的溝通。可在邊城裏,老人一個一生爲人拉船的卻能架起一座讓整個鄉村心靈拉近的橋。它與我們當今社會不同,它推開了空氣,自己建立心中的橋。我感覺當今社會越繁華,人們之間心靈的距離越遙遠。而在邊城這樣樸素的環境中,人們之間的心距幾乎爲零,這很值得我們學習。

書中另一個動點,就是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就是在夜間:儺送在橋的那頭唱着山歌,而在橋的這頭,美麗善良的翠翠恬靜地睡着了。這種感覺很飄渺、很浪漫。其實他們之間有過幾次心靈的摩擦,但都是因爲雙方勇氣的渺小給打敗了。翠翠心中愛着儺送但卻不敢表示,儺送只懂唱情歌加誤會,他們之間的童話愛戀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賦有魅力。

但是,最後的結尾都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有的人說:“越是美麗的東西,越要摔破給人看,讓人們永遠記住它。”也許,《邊城》的結尾就是這樣,爺爺那麼善良、那麼淳樸卻最後在雨中悲慘死去,並且連自己的願望也沒有實現。儺送那麼癡情那麼誠懇卻也要遭受河水的襲擊。而翠翠美麗、善良、純真、聰明、大方、孝順卻失去親人的愛與自己渴望的愛情,其實,在這裏,翠翠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卻一直得不到實現,是那一個社會裏某些人的寫照。

山風,河流,翠竹及繁華的市井碼頭,白河沿岸靜謐悠然的邊城,翠翠的夢傾瀉在字裏行間,點染了湘西的江清月近,浸潤了流水汩汩。她在情竇初開後,堅持地追求愛情。一場愛情的邂逅,改變了諸多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最不懂愛情的時候,遇到最美的愛情,然後錯過。不僅是翠翠,現代社會的人也同如此。誰不想擁有完美的愛情,可命運的捉弄使兩人失之交臂。翠翠是畫中人,她的愛情是畫中一道風景。或陳韻悠長,或淡然清新。所有心思浮動,沉積畫中。

《邊城》那淡淡的憂愁,淺淺的思緒,讓我感覺到在緩緩流倘的小河旁,有一個爲了完成爺爺的願望和尋找自己幸福的女孩在耐心地等着她的心上人,可是,那個人會來嗎?

邊城讀後感1500字9

初讀《邊城》,給我這樣的感覺。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美麗的小城裏的動人故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彷彿離開了城市,來到了一個幽靜悽美的小城,聽作者娓娓道來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開始讀邊城,在讚歎茶峒淳樸的民風。那裏依山傍水。老船伕,翠翠,黃狗,三個人物過着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船伕堅持擺渡不要客人的錢,客人堅持要給,船伕也去城裏買上茶葉,煙送給那些過客。翠翠天真爛漫,幫爺爺擺渡,帶着那條黃狗。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儺送抓鴨子,種種的描寫,都看出茶峒這裏質樸的民風。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讓我們看到一個美麗的邊城,一個純淨的邊城。這些就是拋開《邊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這本小說不僅僅是對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繪,同時也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偶遇了儺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這麼一個人,儺送也記住了翠翠。看到這裏我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儺送同時喜歡翠翠,他們說好了輪流給翠翠唱歌,誰的歌聲能打動翠翠誰就娶翠翠。後來大佬的死,老船伕的死,儺送的走使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悲劇。翠翠和儺送的愛情並沒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們的愛情也像這本書一樣,平實,他們的愛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老船伕爲了翠翠的終身大事操盡了心,在一個風雨夜遺憾的死去了。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活着就是爲了翠翠的終身大事,這個是支持老船伕活下來的精神支柱。老船伕的獨生女因爲一樁老船伕看起來很失敗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伕就尤其的關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個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兒那樣。老船伕的後半生就是爲翠翠活着。大佬和儺送的競爭雖然是殘酷的,但是他們也有着邊城人們都有的質樸。他們用唱歌這種方式比試,追求翠翠。而翠翠對待感情的羞澀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儺送走了。儺送該不該回來呢?儺送他愛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傷痛。如果他回來了,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哥哥死了,他卻娶了翠翠,這絕對不是儺送這個講義氣的人會做出的事情,也許經過時間的洗禮,儺送會回來的,也許不會。作者也沒有給我們這個答案,故事發展到了懸疑的頂端戛然而止。作者說:“也許他明天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也不會再回來。”只留下可憐的翠翠孤單的,淒涼的思念着,思念着儺送,爺爺。這部書的風情,故事,人物,景色都是美的,最美的我覺得還是它的結尾,因爲無論儺送回不回來這個故事都是那樣的悽美。試想:過了幾十年,已經人近中年的儺送終於出現同樣也變老了的翠翠的面前,多年的等待終於換來的結果,會給人怎樣的感動?如果過了幾十年,儺送始終也沒有回來,翠翠一直孤獨的等待着他,翠翠會永生不嫁,以祭奠她那死去的愛情和那墳墓中的心靈,這樣的結局依舊很美,因爲回憶纔是永恆。等的滋味,只有心中有期待的人才會體會。等到何時,又如何等待,忍受着自己執著的苦味,肆任時光流逝,倔強地不惜失去本應屬於自己的美好,只是默默等待那個或爛漫或無言的結局。等到海棠花落,共看日落月生、風起雲涌,是不惜等這一遭;等到事與願違,無奈滄桑已變、物是人非,是可惜荒廢這半生。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不及的淚水,而是應屬她的那份幸福,讀後感《邊城讀後感1500》。

今天在圖書館裏讀完了沈從文的《邊城》,好久沒有象今天這樣沉浸在書中了。覺得上了大學以後就一直很忙,每天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習慣於從網上獲取我們需要的信息,習慣於使用百度Google那種快捷的方式查找信息,每天看書的時間也的確少的很,即使看的也不過是英語或者專業知識相關的書籍,也少了那份看“閒書”的心情。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真的需要自己好好的靜下心來認認真真的看一本書,好好的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浮躁捋一下。

但是今天看了《邊城》以後真的被小城美麗而憂愁的故事感染了,《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爲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爲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爲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爲“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裏,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爲結束:

“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邊城讀後感1500字10

《邊城》故事很美,美的驚心動魄,卻終未擁有。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這官路靠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說從這淡淡的意境中露出她原始純粹的裙裾,盡情而含蓄的漾出一隻蒙朧悠遠,哀傷無尾的調子。它緩緩漾出,淌入人們的本質世界,如一縷柔美的青絲交揉着內心最聖潔的角落。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遙遠,與世無爭的地方,一個人性閃耀的夢幻天堂!

青翠的竹林深處,升騰起一股自然之氣。霧靄微薄,天空澄澈如眸,似山川溪流般溫情恬靜。溪上清涼的曉風,使竹林晃盪,如激起千層綠的漣漪,直逼人的眼。獨特的吊角樓,精緻的籠燈,一幅寧靜致遠的詩意圖卷。“吱呀——”一聲,木窗被開啓,勤勞的當地人民開始了一天的序曲。湘西,如晨霧裏水中的仙子,清新脫俗,不染塵世分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翠翠在這兒成長,觸目爲青山綠水,眸子清明如水晶。身邊的小黃狗亦如翠翠般可愛真誠。可親可敬的爺爺挺直了一輩子腰板,支撐着渡船,如一株風雨中的葦草,顫動卻堅穩。

三年,端午,大老天保,二老儺送,翠翠,命中註定的相遇……

天保與儺送,同時喜歡上翠翠。也許二老先種下了情愫,小女孩青春羞澀的悸動,使翠翠時不時的出神。爺爺問:“想什麼?”翠翠先是沉默,接着說:“我想的很遠……”

隨着時間的推移,翠翠出落成一個健康美麗的姑娘,也有心事了。爺爺有意無意的說些新娘子的話題,翠翠,只是臉紅。

十五六歲,年少懵懂的年歲,在這及格年青人的心路上撒下了青春的萌動。

大老走的是車路,聘人說媒。二老走的是水路,隔岸對唱。大老沒有得到迴應,二老也沒有得到迴應。可沒得到迴應並不意味着沒有迴應啊。翠翠在夢中聽到一種歌聲,又軟又纏綿。她說她像跟了這聲音到處飛!多真切的迴應,卻跨不過那條窄窄的碧溪,攀向二老的心口。

我想走馬路唱歌那夜是天保與儺送真實的爲愛努力吧。大老真誠執着,不願二老爲其代唱,他要保持自己最真的一面給翠翠,絲毫不許做作。但聽到二老竹雀般的歌聲時,他認輸了,不,他不認輸,他只是心裂了。兩顆純淨如水晶的心,一顆已碎。第二天,大老對爺爺說:“你把寶貝孫女送給竹雀吧。”他心裏隱痛着,但他深知二老喜歡翠翠,翠翠也中意二老。

翠翠與二老沒有過多的交流,最真切的也就是那個端午吧。

“悖時砍腦殼的!”

“回頭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魚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這幾句充滿童稚的話,便讓翠翠失了神,讓二老堅定的對大老說:“她的心裏必定有人了。”“我命裏或許只許我撐個渡船。”信任與純真如碧溪溪水一樣澄碧,透明。讓人難以甚至不敢觸碰,彷彿一碰便會染上污濁,毀壞這潔淨的靈氣。

碧溪上,渡船來來往往,卻依然平靜依舊。正如人心般溫暖柔和。有人說,感情總讓人憂愁。大老天保爲成全弟弟與翠翠,下河淹死了。二老儺送,愧疚萬分,離家遠走。兩個善良耿直的青年,就如此的定下了翠翠的命。可憐的翠翠,只能無法抗拒的接受命運的宣判。

一夜大雨,挾以嚇人的雷聲。下醒了翠翠怯懦的心,也打落了爺爺的生命。爺爺,一個愛翠翠至深的人,而過分的愛卻如一鼓股暗流,默然的推動了翠翠的命。遲疑與木訥,善良與自卑,一切在冥冥之中,使翠翠的幸福悄然遠走。爺爺是愛翠翠的,他老了,不能,決不能讓翠翠的母親的故事重演。他已無能爲力再釀一汪眼淚像哭翠翠母親一樣哭翠翠。他無法在再揹負任何東西了,他累了。

《邊城》,一個發生在美麗邊緣的故事。悽美動人,無華麗的辭藻,無絞纏的情景,有的只是催人落淚的人性真實感。人們認爲《邊城》是悲的,是悲劇。但我堅決的說:“不!”悲劇是把美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邊城》昇華了,美已注入人們的內心,沉澱成一顆天然永恆的珍珠。

翠翠,一個無知無慾的女孩,就這樣與幸福擦肩而過。她的命運會如那坍圮的白塔重又修復嗎?無人回答。從此,翠翠與渡船在流動如淚的碧溪上,孤獨而執着的守望着……萬千錯綜的情感有時像一綹糾結的發縷,需人來解。翠翠的命誰來解?大概,一定只有儺送吧。呼喚歸來,呼喚人性本質。什麼時候解,無人可知,正如那無結局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