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的讀後感五篇

篇一:秋夜讀後感

還記的上初中時就接觸過這篇文章,僅僅從語言特色方面去學習,而今帶着對魯迅深刻認識社會的思想再品讀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

秋夜的讀後感五篇

整個文章充滿了蕭瑟冷清的基調,就像黑暗的舊社會,它牢牢的鎖住了人們的心房,壓抑而無奈,必須象文章中所描寫的棗樹那樣直面天空,劃破陰暗的籠紗。獲得黎明的破曉。如果帶着這樣的感受去讀就會發現文章的許多意象都帶着這樣的氣息。

篇二:秋夜讀後感

秋來得太早了,天也黑了。海藍色的幕渲進了墨,染了整個天空。它高得要離去,只因那地上立着的兩棵棗樹,枯樹如鐵似的,讓夜遊的惡鳥嚇得飛過。慘淡的燈火淡淡的掠過了做夢的花朵和莽撞的青蟲,卻滯留在受傷的樹上,即使死去了生命

我閉了燈火,靜靜地隱沒在黑夜中。

這是我讀完魯迅的《秋夜》後油然而生的感受,魯迅筆下的文章一筆一墨都表述着豐富的感情和滿腔熱血,反映了革命者不屈不撓的精神。

篇三:秋夜讀後感

讀過巴金的文章,再讀魯迅的感覺怪怪的。相比而言,巴金的文章是直接的,而魯迅的文章是間接的。剛讀第一遍,我只是覺得他園子裏的景怪怪的:怪而高的天空、兩株棗樹、幾枝不知名的小花、急而飛來的幾隻惡鳥,還有些老想着鑽進他的屋裏。不知爲何,心頭悽悽的。又讀了賞析才明白:怪而高的天空象徵着殘忍剝削的統治階級,那枝被凍得慘紅的小花象徵着善良的弱者,而棗樹象徵着奮力抵抗的正義者。

讀到這裏,我不禁佩服起 魯迅先生來。世上能從一個淒涼的.小園聯想到當時社會的人又有幾個呢?又有誰能如此恰當的比喻呢?也許只有魯迅先生一人罷。

在《秋夜》這篇文章裏我也看到了希望,猶如漆黑如墨的路上,前面有一線光明。我不禁回想起了爸爸說過的一句話“沒能傳遞希望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是啊,從魯迅這篇文章中,描寫棗樹的枝杈筆直地指向月亮與高而怪的天空時,“使月亮窘得發白,鬼夾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中可以看出正義者的反抗已經使當權者坐臥不安。曙光已經在遠處招手。

美好的日子不遠了!

篇四:秋夜讀後感

魯迅先生的文章小時候在課本里面就學過,印象特別深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老師的強迫下,是背了一遍又一遍,以至每次到紹興都要走一走這條路,似乎走了就能象魯迅一樣當銅牙厲齒的大作家了。以前,我總認爲自己文學修養不夠,對魯迅先生的大作是看不懂的,因此是想看但又不能夠看的。經過近幾年的補課,自信心增加了不少,總以爲不管誰的文章都能悟出些道來的。因此,在前段時間買書的時候,看到一套散文集,我就挑了魯迅的《秋夜》來看。

儘管那天我買了好些書,但我是先挑《秋夜》作爲第一本來看的。沒看不知道深淺,一看真是嚇我一大跳,看得西里糊塗,雲裏霧裏。起先還硬着頭皮勉強看下去,到後來我是每天上牀前翻幾頁當催眠用了,每看不了10頁,準保昏昏欲睡。看來,確實是自己功底太差,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了。

好不容易,今天我終於把它熬出頭了,最後三篇就不看了。想到以後再也不用受魯迅先生的折磨,就有了寫點什麼以示紀念了。今後看書還是通俗點的好,故裝風雅受苦的還是自己啊!

篇五:秋夜讀後感

如果說一顆寶石封存多久,仍然會大放異彩的話,那麼魯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寶石更能經得住歲月的洗滌和檢驗,閃耀着偉大的思想光輝。

表面看,《秋夜》不過是一篇千字有餘的隨記,初讀之,你彷彿被她那樸實無華的文風和抑揚起伏的情緒所感染,恰似荒野之草,清淡有香。

這是一個極其平常的夜晚,有淡藍色的夜空、蒼白的月亮、閃爍的星星;有兩株棗樹、不知名的粉紅花;還有惡鳥、燈和小飛蟲。就是這幾個簡單的元素,構成了魯迅先生《秋夜》的冷色畫面。“天空奇怪而高”;“月亮窘的發白”,“也暗暗的躲到東邊去了”;“惡鳥”發出怪怪的“笑聲”;而“粉紅花在冷的夜氣中,瑟縮的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只有“棗樹”雖然僅剩“一無所有的乾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小飛蟲“爲了追求光明,她們前赴後繼不惜流血犧牲。儘管遇到”昨晚新換的罩“,但他們的奮鬥精神值得人們去”敬奠“。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雖然當時處在徘徊的狀態下,卻對”棗樹“和”小飛蟲“予以頌揚,對不知名的粉紅花予以鄙視。

現在看來,”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中國大地上最普通的樹;”頭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的小青蟲,也是毫不耀眼的飛蟲。即使他們那麼普通,那麼不耀眼,卻是創造世界和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

歷史已翻開新的一頁。今天的秋夜也不是魯迅筆下的《秋夜》,而是燈火通明,充滿安寧,充滿和諧的秋夜。奔向小康社會的人們個個意氣風發地工作着和喜氣洋洋地生活着;美好的春天永駐於棗樹的枝頭,結出豐碩甜脆的碩果;追求光明的”小青蟲“的後代們把熱情交給太陽,踏上了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