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呂氏春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呂氏春秋》讀後感

《呂氏春秋》讀後感1

這一學期讀了不少書,感覺每一本書都蘊藏無窮的奧妙。然而我最想談的是我花了近一個月讀完的《呂氏春秋》在我看來,它實在不失爲一本好書。我更加認爲它不僅是一本歷史書,不僅具有研究價值,它更是一本諫書。上諫君王,下諫臣子百姓,甚至於我認爲這本書的作用於今世之人亦有可諫之處。

書裏面講了很多道理,大致可分爲:珍惜生命,君子品行,爲王之道以及如何作戰,這四個方面。當然這只是我自身總結概括的,可能不是那麼準確。不過這四個方面卻又可以伸出許多細節旁枝來。每一個方面都包含了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對於其是如何看法,舉例爲證一一敘述。我讀時覺得它是一部真正能使人心情平靜的書。

我想就珍惜生命和爲王之道來說吧!珍惜生命,與現在所認爲的不同。那時是說如何保養身體。保養身體不在於用美味佳餚,錦羅綢緞來使味蕾豐富;使外表華麗;使內心滿足。而是要順應自己的身體,給它所需要的。並非順應自己的慾望來使身體勞累。這和現在的人不同,現在的人所謂享福,無非是什麼也不幹,吃好喝好。非把自己得出富貴病不可。可是古人呢?書中說。君子並非佳餚,綢緞,而是知道這些不利於保養身體。自然也就稱不上愛惜生命了。因此許多人寧願食五穀。穿麻衣。

因而樸實無華的生活,纔算是對生命的珍視。

爲王之道又在於要順應百姓,順應四季,禮賢下士等。“順應四季”在我看來多具老子思想。呂不韋也看得很透徹嘛!很多帝王就是不順應四時變化,仗權勢而改天換地。“夏天要讓它下雪,冬天要而它豔陽高照”等類似做法,纔會導致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事發生。其餘兩項自不必多說。

在讀《呂氏春秋》時,我發現初中學過的幾篇文言文中,在《呂氏春秋》中也有涉及,不過也會有些東西是不受用的。並非全是精華,總之是一本不錯的書。

《呂氏春秋》讀後感2

《呂氏春秋》是一部經典,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是特別牛的一部經典。據說當年“合十萬餘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爲《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這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氣派,當然,沒有人出來真的去增損一字,非不能也,而不敢也,根本的原因是這部書的真正老大也就是幕後推手太牛了,他就是呂不韋。

這部書,“以道德爲標的,以無爲爲綱紀,以忠義爲品式,以公方爲檢格”,彙集諸子所論又超越其上。通俗講,《呂氏春秋》就像是一鍋燴菜,但燴的很有味道,很值得品嚐。

讀《呂氏春秋》,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不應被忽視的,那就是談“養生”。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孟春紀》《仲春紀》《季春紀》,因爲春多與生有關。“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這段話簡直就是對我們說的。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用來維持我們生命的東西,而不是要用我們的生命去滋養萬物,也就是說,物是爲人服務的,而不是相反,人不應爲物所累,更不應被物奴役。但是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有太多的人把這個至關重要的關係顛倒了,很多人因爲物慾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不知何爲輕何爲重。一個充滿物慾的社會,必然滋生墮落和腐敗,必然產生會亂和醜惡。

《呂氏春秋》讀後感3

近幾日,讀《呂氏春秋》略有偶得。

《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年,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稱 《呂覽》。關於此書還有一段佳話:爲使此書精益求精呂不韋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可見此書確實是字字珠璣啊!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爲《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中間包括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寓言如引嬰投江,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劍》告訴人們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類似的還有《循表夜涉》告訴人們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着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最著名的就要數《去私》了,它告訴我們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確地舉薦人才;從被舉薦的對象實際考慮,做到人盡其才,這樣才能做到大公無私

看完全書,覺得《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墨翟貴仁,墨翟貴廉,冠伊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楊生貴己,孫臏貴勢,王繆貴先,兒良貴後。“它認爲,這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提出了中央集權歷史是不斷髮展的`等進步觀點。難怪司馬遷稱它爲”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來它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有着唯物主義因素,富有教育意義,很值得我們去閱讀一番。

《呂氏春秋》讀後感4

戰國時代,兵荒馬亂,諸侯混戰,萬物蒼涼;奇商呂氏,協王登基,高居丞相,調令諸軍;輔秦漸強,大權獨攬,放逐異地,被迫自殺:臨終遺作,呂氏春秋,二十萬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這就是說出千古一句”奇貨可居“的戰國奇人——呂不韋,令我們尊敬的,不僅僅是他一生的豐功偉業,更是他的絕筆作——《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一部戰國末年類似百科全書的一部震世之作,號稱古今萬物萬事、明物揭理的書,故號”呂氏春秋“。書中分篇160,數目繁多,僅此取其一篇表達感悟: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爲天子而不驕,下爲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動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給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給予的,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資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資是限量的。一萬個人,共同向一個靶子射擊,靶子肯定不會不被射中,這個例子就很好這證明了,寰宇之間,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損害一個物體,那個物體肯定會受到傷害,如果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資源,就不會不被耗盡了。

所以我們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個生命,不要因爲他們是渺小的,而無顧忌的傷害他們,也不要因爲他們是桀驁不馴的而放棄治理他,當他們的生命、天賦、性格、人品得到了愛護或者規範,那麼天底下就不會有違背道義和理性的事情發生了,沒有了這些不良的事情,那麼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會純潔,我們的身體就會向好的地方發展。

如果讓人人都熟知並且熟練的運用這個道理,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運用這個道理治理天下的聖人,不經過任何商量、動輒、思考,做出來的事都是恰當的,因爲他們的仁義、靈性,已經可比天地,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會包容,順隨着道義,就不用愁人性的偏離了,這樣的聖人,無論處於何種情況,或危險,或安全,都會做到於事不驚,從容解決,這纔是德行完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