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兒書讀後感

《致女兒書》是王朔對女兒關於自己家庭、血緣、歷史和個人情感的真實敘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致女兒書讀後感,歡迎查看,希望幫助到大家!

致女兒書讀後感

致女兒書讀後感(一)

這兩天在讀王朔的小書《致女兒書》,和原本期待的長輩給晚輩講述人生經驗的脈脈溫情不同,這更像是王朔的自傳。他從宇宙洪荒開始寫人的起源,大筆一揮,從猿猴寫到人,從古寫到今、追朔中國人的祖先,再到自己家族王家和薛家的淵源,這種寫法很是有趣。我抱着打探傢俬的心情,結果卻又複習了一遍遺忘已久的歷史知識。

書的前半部分,沒有分章節更別說分篇了,讀起來有點喘不過來氣。王朔寫到了他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父親是軍人,母親是醫生,在王朔十歲之前,父母都不在身邊,父親的面目模糊到王朔早上見過,傍晚在人潮中就分辨不出哪一張是自己父親的臉。的確,那是一個單一雷同的時代,張揚個性是禁忌,所有人都具備同一種精神氣質。母親是家中一霸,脾氣火爆,表達關懷的方式是粗暴的,以至於把最親近的人都逼到遠遠的;他母親又是一個極其自私的人,當然,人都是自私的,但是她母親則表現得毫無遮掩。王朔說他一直很佩服她這種凡事先想到自己的本事。

我特別同意王朔對於親情的看法:血緣關係不代表一切,你從來不付出,照樣什麼也得不到,沒有誰天生對誰好的。也許這種觀念特別不符合中國的傳統倫理,孝是天經地義的,養兒防老更是不容質疑。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爸媽,他們和父母的關係又如何呢?中國人似乎到近三十年才慢慢開始學習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愛,如何經營和至親的人的關係,然而和西方成熟的家庭關係相比,還有着漫長的距離。而我隱約覺得,中國社會目前出現的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事件,背後都可以從家庭中找到最初埋下的禍根。一個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當一個社會出現偏差的時候,回到家庭,也許能提供一種反思的路徑。

回到這本書,王朔毫無保留地剖析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我想他是想試着去告訴他女兒,什麼纔是一個正常的家庭關係。而所謂的正常,在當下又是多麼地稀缺。我們很容易在現實的.光怪陸離中跑偏,把原本最簡單的善意扔到了光年以外。

致女兒書讀後感(二)

沒想到自己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在哭。

其實我之前對王朔和他的書並不瞭解,覺得他就是一個嬉笑怒罵的人,當然這裏“罵”佔主要成分,其實也對他存在一種偏見。結果這學期沒想到文學社要我做一次王朔的讀書會講座,於是我不得已開始惡補王朔的作品,才意外地發現卻是這樣喜歡。

我選擇讀的他的第一本書是《致女兒書》,小小薄薄的一本書,是之前我在書店很多次看到想買下來後來又沒有買的一本書。

開篇的序言就把我看笑了:“總的說來,出這書再次證明了我是不甘寂寞的、虛榮的、拿親情出來賣錢——那怎麼了?我就這樣。瞧不慣我別買呀。就跟你多正經似的。誰也沒求着你。”其實之前這本書剛剛出版的時候我就聽到很多這樣的評論聲音,坦白地說,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所以看到這裏就笑了。

“我這書不想男的看。男的一肚子髒心眼兒,張嘴兒就是髒問號。我這書是寫給女性親屬看的,女兒嘛。”

“我認爲女的比較關心人、本身的潛在可能,能聊到一塊兒去。男的分工好像是管物質交易、社會關係的那一部分,所以特愛比較價格,分高下,什麼都放在一起比,特討厭。我們這裏是聊可能性、潛在的,本來就鬧不明白還沒到可以拿來交易的程度的東西,男的冒出來猛一聽經常不懂,還得裝什麼都懂,比誰都懂,就他懂就他對,知道好歹例外,傻精傻精的一個個的在我看來。”這段連着讀下來非常有氣勢,特別好玩。

北京話太生動了,其實我覺得方言都特別生動,比普通話生動:“有一天聊小時候的願望,我說我特想被人養起來一直其實,別人說你這心理完全是一女的心理,我想了想,說:還真是。這也沒什麼丟人的。我就拿自己當一女的要求了。我們女的從小挨坑,每月疼半拉禮拜,不太關心誰比誰精,都你們精行了吧,你們知道什麼和什麼互相一換就能多出幾張紙來,這幾張紙拿哪兒去都能還換出東西來,就你們家紙多,你們機靈,比人會算,叫人精兒,簡稱雞賊。”

關於男人和女人的討論,特別精彩,讀到後面也笑抽了:“男的也不都不是東西,女的也不都是東西,各有各的是東西和不是東西;男孩就還行;女人,老婆子,娘兒們,眼睛瞪得跟鈴鐺似的,瞳孔寫着仨字兒,我愛錢!而且急急的,必須需要,現在就要——也不是東西!結論是孩子都行,男孩女孩都好,不分性別,那就是歲數不大好嘍,歲數是一比較操蛋的東西,能把一人平白從好變成比較次,也不能完全這麼說吧?這不成罵人了?老而不死謂之賊?咱不學孔先生瞧不起人,把人分等兒,把年齡分段兒,哪年齡段兒,哪等兒人,哪性別,都有好的次的,合得來合不來的,瞧着順眼不順眼的,好人還有濫好人呢,可憐之人還有可恨之處呢,所以誰也別說誰了,都不怎麼樣,說操蛋是都夠操蛋的,說好也都有個一二三四五六七,也都不容易,又成和事佬了。窮人犯壞,笨蛋抖攢兒,雞賊假惺惺看着真是生氣,但是人家又礙着誰了?還不是給你們當一樂兒?買的,賣的,都沒吭聲,沒言語,你一個看熱鬧的,瞎跟着着哪門子急呀?是爲序。”

王朔用非常生動的語言給女兒講述了人類的歷史:“最早都是人不人鬼不鬼,披頭散髮坐在樹梢上,喝西北風,一年四季吃水果。忽然雷劈下來,大樹一棵接一棵燒起來,像盛大的火炬接力賽。大火過後頭上全是天空了,那敞亮,那浩蕩,真叫猿猴崩潰,像咱們現在被扒光了衣服扔到大街上。”

“冬天天冷,大雪封山,一出門就是一溜腳印,跟蹤別人經常被人家反跟蹤,搞不好就被人家抄了窩子堵着山洞像守着冰箱一樣樣吃。”

“選舉國家領導人的那天,是小麥成熟的季節,放眼望去一片金黃,大家指小麥喜悅地結巴起來:黃……黃……轉臉看見剛選出來的這位。又一齊指着他結巴:黃、黃帝。”

講到吃的東西:“那時候喝麪湯,也叫糊糊,疙瘩湯。喝不了的,忘一邊了,天熱,隔了夜,發酵了,成酒了。有小氣的,捨不得倒,一喝,美了。再喝,成醋了。也成。有時候糊糊稠了,發酵了,大起來,胡亂再烤,成麪包了,巨香無比。從此知道吃乾的了。”

說到膚色和相貌,有着特別精彩的食物的比喻:“皎皎者易污,你看老薑的女兒老崔的女兒,蒙古人種和高加索種生的孩子,牛奶里加雞蛋,做出的蛋糕就是起司的,老牙色,就均勻。加黑人,怎麼做躲不開巧克力。再往後,下死勁揉中國這團面的是滿族大師傅,等於不放奶多磕雞蛋,到咱們上好幾代,一盤子雞蛋糕——點倆黑葡萄。”

讀這段的時候想起我姥姥:“你也見過奶奶年輕時的照片吧,確實很好看,大眼睛,高鼻樑,還有一頭紅頭髮。奶奶一說誰好看都是大眼睛高鼻樑。我問她,你覺得馬好看嗎。”

“南京‘總高’原來那個院子在孝陵衛……和你出生的老政治學院83號院別提多像了。能閱幾千兵的大操場;廟似的大禮堂;老大爺似的垂柳;一座座崗樓似的宿舍樓教學樓和一扇扇敞開無人的樓門。唯一不同是操場四周環繞一圈明溝,南方雨水大,走水的,溝裏的草又綠又肥。我去的那天,剛下過雨,溝裏存着二遍綠茶般澄澈的水。”這樣漂亮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