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曾國藩家書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1

以前,對於曾國藩的認識,知道他是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清朝重要戰略家、政治家,記得毛澤東曾經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表達出對這位中興名臣的推崇之情。

暑期在家,有幸讀《曾國藩家書》只是匆匆翻看了幾篇,但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感覺對他有了另外一種印象,不僅是重臣,而且是一位知識廣博,道德修養極高,處事嚴謹,循循善誘的長者形象。

曾國藩與弟書之第一書時,寫到“予思朱子之言,爲學譬如熬肉,先須猛火煮,然後漫火溫”時,這又在說誰呢?就現實而言,我們大多數人,在爲學之初都曾對自己猛火煮過,但一離開那個環境,火隨之就熄滅了。求學的路上一路學來,畢業以後就少了學習的激情。很值得我們反思。談爲學之道,曾國藩說:“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其中的苦中婆心的味道不言而喻,表面上理解,這句話有在一棵樹上吊死的味道,但從本質上講,卻說明了執着的重要。力掘一井總比淺掘數井更有希望見泉吧!一個在在社會上,必須要有自己的追求,這樣主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準位置,持之以恆力掘一井,泉總會見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選準方向,執着追求,就一定能夠達到目標。

一旦目標確立,就要向着這個目標不懈努力,猛火煮之,漫火溫之,“何必擇地?何必擇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曾國藩真是一位偉大的良師,他自己就是老守一井而力求及泉的實證。他的才華和認識着實讓人佩服,也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借鑑。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2

初讀《曾國藩家書》,是在20xx年,我正讀大二,雖然專業是歷史,但本科所學畢竟有限,對歷史人物的研究也實在膚淺。有一次到舊書店淘書,不經意發現書架上放着一本嶽麓出版社的《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曾國藩去世後,李鴻章、李鴻藻兄弟二人編輯而成,收錄曾國藩家書435封,比較全面。書的品相九成新,書頁有點泛黃,但仍能嗅到出廠時的淡淡墨香。那時捧讀《家書》,只覺得曾國藩是個異常心細又貧困交加的人,從北京運往湖南的幾兩白菜種子,都要在信裏反覆詢問收到了沒有?關於兄弟子侄的教誨,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點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書信是向家人借錢,真有點"啃老族"的感覺。那時候,身在象牙塔,年少無知、閱歷較少,雖然通讀《家書》,但不求甚解、感觸不深。

再讀《曾國藩家書》,已是畢業之後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壓力責任,有了對工作生活淺顯的思考和感悟。靜夜之時,便常常將《曾國藩家書》置於牀頭,圈圈點點、細細品味。讀書的過程,讓我漸漸瞭解到,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譭譽參半:他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多延續了60多年,但他處理"天津教案"受到榮祿欺騙,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節不保,成爲時人眼中的"賣國賊";他地位顯赫、修養精湛,但他也鎮壓農民起義、手段老辣,被民衆冠以"曾剃頭"的惡名……

當然,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歷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論。但無論關於他的爭議多大,我們都無法否認他的《家書》平淡中蘊含着真知良言,那些關於修身齊家、爲學處世、用人交友、理財帶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思想精華。

因此,品讀《曾國藩家書》,就像與一位歷盡滄桑、充滿智慧的老者晤談,字裏行間書寫着他對世事變遷的獨到見解、對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對學養修爲的孜孜不倦。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比如,關於治學,他力求有志向、有見識、有恆心。他說,"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讓我想到自己讀書時常半途而廢,貌似博覽羣書,實際未通一本、未精一門;更讓我聯想到,讀書治學如此,爲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作爲年輕人,我們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長志",往往在業務上"囫圇吞棗"而做不到 "如琢如磨",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覺得慚愧?

關於做人,他力求謙虛謹慎、謹言慎行。他說,"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讓我常常反思作爲年輕人,我們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狀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貪圖"安逸自在"而不願經受"艱難困苦",往往在處事上喜歡"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謙虛謹慎、虛懷若谷,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汗顏?

關於爲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潔自守。他說,"予……以做官發財爲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爲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讓我常常想到,從政做官不僅是組織賦予的一種權力,更是肩頭扛着的一份責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爲榮辱的標誌,更不能心存做官發財、謀取私利的念想。

關於胸懷,他力求心態平和、不悲不喜。他說,"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讓我常常想到,我們閱歷尚淺,看待"功勞""苦勞",有沒有做到心態平和、隨遇而安?如果沒有,我們的境界和胸懷就還需要千錘百煉!

關於忠誠,他力求表裏如一、至誠至真。他說,"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僞,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讓我常常想到坦誠、真誠、忠誠不僅是一個人應有的重要品行,更是爲人做事、贏得認可的重要前提。只有坦誠待人,真誠做事,忠誠事業,我們才能在歷史長河裏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開拓波瀾壯闊的明天,贏得大衆的點贊!

關於精神,他力求堅持不懈、昂揚上進。他說,"精神越用越多,陽氣越提越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晚上睡眠就越輕鬆",要"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讓我常常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精彩,必須時刻保持飽滿向上的"精氣神",不虛度、不耗費每一寸幹事的光陰。這樣,當我們回首人生的時候,纔不會覺得經歷單薄、記憶蒼白,纔會欣慰的感到一路走來、收穫滿滿!

關於家風,他力求克勤克儉、杜絕浪費。他說,"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讓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爲年輕人,貧困時要學會"安貧樂道",富足時要常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必須時刻保持刻苦勤勉、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

關於交往,他力求擇善而交、淨化朋友圈。他說,"道不同不交,諛人者不交,恩怨顛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德薄者不交……".讓我常常想到,社會即是江湖,往來形形色色,與人交往還需慎之又慎,時時刻刻都要守住底線。

關於言談,他力求老成執重、不信口開河。他說,"道聽途說,聰明的人嘲笑你,無知的人爲之驚駭。驚駭之人最終會弄明白你在騙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發誓他們也會懷疑".讓我常常想到,當今時代通訊便捷,手機在握,人人都是電臺,面對網絡流言、官場傳說,必須嘴上掛起一把鎖,學會辨別真假良莠。

《曾國藩家書》洋洋灑灑數十萬言,品讀《家書》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雖然兩次讀它,感觸大不相同,但我理解的依舊比較膚淺。但我相信,隨着年齡增長、閱歷漸豐,等我再次品讀它的時候,一定還會有更多更新的感受。這些感受會更深刻、更透徹,可以幫助和指導我們的人生。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3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書信。所涉及的內容極爲廣泛,是曾國藩大半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對於《曾國藩家書》有人在稱謂及提稱語、啓辭、正文、結語等總結出一堆東西,其實當時的人寫信大體上都是這樣的形式,倒是信中的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治學、治軍、爲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反映曾國藩生活記錄的書,是現代人可一窺這位清廷中興名臣內心世界的書。

世人以爲這些家書中,曾國藩寫給子女最多,其實不是,這些家書中,曾國藩寫給弟弟們的書信最多!曾國藩有幾個弟弟,排行第四國潢、排行第六國華、排行第九國荃、最小的弟弟國葆,一般人認爲,國潢懶散、國荃浮躁、國華受不得挫折、國葆最小缺乏自制,曾國藩是長兄,又是最早獲得功名,情理上他都應作爲弟弟的表率。曾國藩在做京官時,常寫信給弟弟們,和他們說做人之道理。

曾國藩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傢俬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定,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橫慮,大加臥薪嚐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譯文:做人只有增進道德、研修學業這兩件事靠得住。進德來增進修養,就是指孝、悌、仁、義這些品德;研修學業,就是指寫詩、作文、寫字的本領。這兩件事都可以由我們自己做主,這些道德及學問能以增進一尺,便是我自己進了一尺;這些道德及學問得以增進一寸,便是我自己進了一寸。

今天進一分道德,便可算是積了一升穀子;明天修一分學業,又算存了一文錢。道德和學業都增進了,那麼家業便可一天天增多。至於功名富貴,那隻能看天意來決定了,自己一點也做不了主……可見入學是否遲與早、入學時間都是前生註定的。讀後感·考試的方面能否盡力而爲在我自己,但能否考取則聽天由命,萬萬不能做不切實際的妄想。六弟(國華)天分比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沒有考取功名,不免憤世怨命。但現在正好可以對自己衡量一番,更需要有臥薪嚐膽的功夫,切不可以因一時氣憤而廢棄學習)“。

曾國藩這些文字寫得特別得好,那怕現在來讀,一樣適合現代的人。現代人,功利心太強,做什麼事都希望有結果,其實讀書,真不是宋真宗趙恆所言,“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那是做皇帝用來誆騙讀書人來爲他服務才這樣說的。但無論如何,做人的確是需增進道德、研修學業兩件事靠得住,也只有這兩件做得好,這個人才能成器。曾國藩能守住讀書人的底線,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爲政不移爲民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錘鍊忠誠乾淨有擔當的政治品格,切實做到“內自省”,完全做到古人所言:“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些都是過去或現代讀書人應該學習的品格。

中國近代史研究權威學者徐中約說:”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這個評價是合適的。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4

讀<曾國藩家書>已經不只一次,但雖有感觸,並沒有留下什麼文字,只是將一些有益的文句進行了勾畫。今日重讀,覺得還是留下一些文字的好,便於日後學習。

曾國藩家書中,有許多文字都值得學習。如“格物誠意”“格物躬行”“求友以匡己之不逮”“言有矩,動有法”等。今天,讀了他關於讀書的一段精闢之言,受益匪淺。

之一

蓋士人讀書,提議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之二

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鶩。讀經以研尋義理爲本,考據名物爲末。讀經有一耐字經。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人酬酢笑語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當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含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之三

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

每日習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讀背誦之書不必多,十頁可耳。看涉獵之書不必多,亦十頁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換他部,此萬萬不易之道。

看來,對於讀書、習字,曾國藩是頗有一番見解,值得借鑑。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5

近日一直在讀好朋友送的《曾國藩家書精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給紀澤、紀鴻的信中,曾國藩這樣寫道:“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大意爲:人的氣質,與生俱來,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纔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古代精於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讀完此文有以下兩點感悟:

一、讀書改變氣質。曾國藩是一介書生,靠科舉發家,最後權傾朝野。在《曾國藩家書》中多次提到讀書的重要性,他諄諄教誨家人子弟要讀書,“讀書貴精專”,“須用困知勉行功夫”,“讀書有一耐字訣”。讀書可以改變氣質,這一點毋庸置疑,且與“滿腹詩書氣自華”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現今提倡的“知識改變命運”則把讀書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二、立堅卓之志。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堅卓之志,才能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終成大器。道理淺顯易懂,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當今世界,燈紅酒綠、物慾橫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場中顛撲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拋到九霄雲外,最後落得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場。

博覽羣書,立堅卓之志,懷赤子之心,方爲高人。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6

縱觀中華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個個英雄式的人物不計其數,他們有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的衝鋒陷陣,嚇破敵膽,有的官拜一品,開創盛世等等。而我讀完《曾國藩家書》後,越來越欣賞這位清朝後期的第一名臣。

在讀書方面,作爲程朱理學的唯一傳人,他的文章寫得洋洋灑灑,讀起來朗朗上口。在他晚年回憶學習的時候,曾說自己是一個讀書天賦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別強調一個“靜”字,每次看書不允許任何人去打擾,說到讀書唯有靜才能真正的領悟書中的真諦,讀透書中的文意。而在現在喧囂的環境和社會氛圍中,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正如諸葛亮所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被外面的繁華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誘惑所吸引。

“人若有恆,事無不成”是他一身的寫照,我們看一個人時總是看到他的汗水,卻沒有看見他含着淚水依然在奔跑。曾國藩的堅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無一日不讀書”,只有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努力,才造就了他輝煌傳奇的一生。而現實的世界,堅持已經成了少數成功者的專利,能堅持的人已然不多,當自己回首失敗的時候,不妨多從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這麼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廢導致的失敗呢?

在他給九弟曾國荃的一封書信裏,他寫到“無愧於兄弟”,其實推而廣之,就是他對待家人的態度,無論是兄弟還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絕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數學家,一位文學家。特別是二子曾紀鴻,爲了鼓勵他,他花掉大量的時間和兒子一起學習數學。而現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無暇照顧家庭,或許真的是那樣,但是時間是絕對可以調節的,只要我們用心花時間去做,去思考、去感悟。何愁不成功呢?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7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後世對他的評價極高,“晚清中興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傳後世的不多,可是極有分量,讀之,讓人受益無窮,從《曾國藩家書》能夠略知一二。

名爲“家書”,實則不然。作品用書信體的格式,文字淺顯易懂,資料意味深長,仔細品讀,覺得它像糧食,能夠維持精神生命的延續;又像醫院,能夠療救心靈的傷痕;也像超市,豐富的東西任由你的取捨......

第一,關於讀書與修身養性。

曾國藩認爲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爲下流之輩;第二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不盡,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要有恆,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對於看書的過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書沒有看完,必須不要看其他的書,東翻西閱,都是爲外界所左右的緣故。此外,讀書人還講究養氣,即心平氣和,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坦坦蕩蕩。講究保身,即節慾,節勞,節飲食。太多的慾望,只會給人帶來煩惱,而過分的勞累,會讓人身心疲憊、萬念俱灰。第三謹言。讀書人說話要時時刻刻細心留意,所謂“禍從口出”。

第二,關於功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於讀書人的功名,是一個經久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歷史,能夠說是對讀書人“成者爲王,敗則爲寇”終極評價,可是曾國藩對於這一評價標準,也有他自我的見解。從家書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裏悵然,他認爲科名無早遲,是前生註定的,絲毫不能勉強。讀書人的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品德修養,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期不辱沒先人;二是讀書取功名之道來成就一番事業,以延續自我的生命。而延續生命最大的事情,莫過於養活自我。農民,手藝人,商人,勞力養活自我,讀書人勞心養活自我,都是一樣的。讀書人的勞心,如果考中,則在朝中食俸祿,如果不中,或教授於鄉,或爲食客門吏,或入幕爲賓,這一切都需要計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無愧。退一步說,即使榜上有名,朝中爲官,也須計算自我的才德,不至於將來尸位素餐。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間沒有業精而衣食無着的人,就像農民的耕種,即使有荒年,也必須會有豐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積壓滯銷,也必須會有暢銷的時候。那麼讀書人,如果業精,終究會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須會有其他辦法養活自我。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纔是關鍵。

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下,兒子曾紀澤不但在中國的詩文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對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以及語言學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過許多學術專著,他還自學了多國文字,通曉英文,之後成爲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紀澤小九歲的曾紀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曾國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特地囑咐兒子不可“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進身之始,務知自重”,發榜前,再次叮囑兒子自重。曾紀鴻多次應試不中,之後自學成才,成爲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有數學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體現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此等見識,纔是大遠見。

第三,君子之憂。

古人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初記能夠休”,是說一個人一旦讀書識字,他一生的憂患坎坷就開始了,曾國藩認爲人的憂患有君子之憂和匹夫之憂,君子的心胸有包容萬物與萬民之量,有內自省與外輔王之能,然後讓父母不以生養自我爲辱,這樣才能不愧爲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爲憂,以自我品德修爲,學業不長進爲憂,以百姓冥頑不化、邊民狡詐,以小人在位、君子遠遁爲憂,當然,這是上等人的憂慮,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匹夫會因日常瑣碎的一己之溫飽,世俗的榮辱,虛名的貴賤而憂,在曾國藩看來,匹夫之憂不足爲慮。仔細想來,確實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縱有千年鐵門檻,終歸一堆土饅頭”,何必爲了區區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慼慼焉?

第四,識盈虛之有數。

萬物盛衰,自有定數。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來往中,曾有一事:曾國藩給家裏寄了一千兩銀子,交代了用六百兩家用和還債,四百量用於饋贈親友,曾家並不富裕,作爲家裏的長子,要支付家裏的各種費用以及弟弟們讀書的學費,曾國藩自我也是經常借錢度日,可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爲什麼還要擠出錢來賙濟親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話來說,認爲是自我家運太盛,不可不格外細心,以爲持盈保泰之道。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創下了“十年七遷”的記錄,這樣的奇蹟,固然跟他的政治纔能有關,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生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諳官場的險象環生,如履薄冰的官場經歷讓他步步細心,爲了自我的仕途經濟,不僅僅嚴格要求自我,甚至嚴格要求家人,生怕由於自我的官職在改變家人經濟狀況的同時,滋長了家人的不良習氣,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難的情景下資助親戚,並且在還債一事上也格外細心,“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窮形盡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家書》的看點還有很多,比如關於家和,關於交友,關於治軍等等,讀一部家書,閱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一部家書,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讀一部家書,乃知心若從容,身何勞苦!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8

希望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和曾國藩一樣,把讀後感一一寫出來。唯有堅持,方能追逐。

最近可能是愛上了酈波老師,在聽完他的王陽明和張居正後,又開始聽《曾國藩家書》。其實,按順序我應該接着聽戚繼光、于謙等明朝風雲人物,但總感覺沒有王陽明和張居正聽得有味道。於是,開始搜尋酈波老師其他音頻,發現了他解讀《曾國藩家書》,突然之間,那種似曾相識的味道又回來了,一發不可收拾。同時,和以前一樣,把這本書也買了回來,邊聽邊看,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今天想談的就是曾國藩長期以來的一個理念便是:家和萬事興。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的支持向來都是人們成就事業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家庭的和睦也從來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之一。尤其是在中國,人們所做的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有關。這條準則過去不變,現在不變,將來也不會變。

之所以會談到“家和萬事興”,是因爲在《曾國藩家書》中提到,曾國藩在給家中寫信時,常說:“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他無論在京做官,還是戎馬倥傯,總是在百忙中寫信教導諸弟做人,督促他們的學業,尤其注重孝友耕讀,綿延世澤。他說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於‘孝悌’二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務使祖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

孝,指回報父母的恩情;悌,指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間和睦友愛。孝悌之學是做人的根本,更是爲人處世的基礎。以仁心待人,以大局爲重,纔是賢者安身立命、成就大業的基石。

曾國藩有一次獲得去外地當鄉試主考官的機會,利用這次時機,曾國藩一下子就賺了很多錢,這比他當官以來的俸祿總和還要多,但曾國藩立刻就把這一千兩白銀寄回給了家中,還寫道:六百兩給家中還債補貼之用,其餘四百兩給親朋好友改善生活。從這就足以看到曾國藩即便富裕,也仍未忘記親戚。雖然其兄弟寫信給他說這是自家錢,爲何要補貼給其他人?更何況家中負債都有一千兩。按照以往的脾氣,曾國藩可能早就暴怒了,但這個時候,曾國藩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寫了一篇長長的書信,告訴他的弟弟們:其不知家中負債這麼多,那不如八百兩貼補家用,二百兩給親戚改善生活,如果不行,一切由父親決定。這還不夠,曾國藩在寫完這些信後,還不忘叮囑自己的弟弟要好好寫文章,練好書法,多給他回信,多增進兄弟之誼。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於妻子而薄於兄弟”,而曾國藩“自問此心,覺無愧於兄弟”。他這麼說,也如此做,儘管曾遭溫弟、澄弟、沅弟的誤解,然一顆爲兄者的熱切殷重之心,無時不溢於紙間。弟有成則賀,弟有隙則謀;容弟誤解己之爲,但不容己縱容弟之錯。曾國藩在諸兄弟之間始終是一位如嚴父一般的“好大哥”。

而如何才能做到“和”,曾國藩這樣講:“孝友爲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苷慶,反之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吾早歲久宦京師,於存養之道多疏,後來輾轉兵間,多獲諸弟之助,而吾毫無裨益於諸弟。餘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讀後感·我身殘之後,爾等事兩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視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從省嗇,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期於彼此有成,爲第一要義。其次則親之慾其貴,愛之慾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諸昆季默爲禱祝,自當神人共欽。”

從以上可看出曾國藩對齊家的重視程度,其重要性在於齊家是修齊治平中不可缺少之一環,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戰略大後方。他這樣對家人講:“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而曾家卻成爲特例。曾國藩封侯拜相,兩個兒子中,曾紀澤成爲清末頗有影響的外交家,曾紀鴻有極高的算學天賦,是清末著名數學家,其第三四代也人才輩出,成爲一常盛的百年家族。

放眼當下,“家”可能成了一種代名詞,很多人認爲只要家庭沒有矛盾就好,忽略了家真正的意義。能看到這裏的人,我知道少之又少,但我看到這裏的時候,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一個家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真的很重要,很多所謂的育子專家都說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我的老師,一直以來都只有一個。缺少父愛的人,是永遠不可能健康地成長,內心的缺失往往成爲了日後精神或心理上地障礙。現在的我,可能真不如曾國藩那樣,有着對“齊家”高尚的感情,孤獨、寂寞、感性,都成爲了我的一種代名詞。但我還是希望能夠儘可能地去改變,去善待每一天,去好好以“孝”待母親,以“誠”待家人。我希望如今這個家,能夠成爲我在未來拼搏上最溫馨的港灣。所以,我很感謝《曾國藩家書》,讓我能夠真正讀懂家的含義,也讓我能夠認認真真靜下心來,做好眼前的工作,努力成爲“家”的支柱。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9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爲“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殘喘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爲政等各個方面,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爲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爲後人留下學說)的“三不朽”之說。曾國藩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後持之以恆,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名經歷了幾千年歲月打磨依然閃爍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貴有志。但“志”對於人來,不能僅僅作爲一個符號和標記,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對它負責。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悟到一個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碼,更觸摸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積澱。

曾國藩認爲讀書要“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己矣。”講究“志、識、恆”;鼓勵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進也。”、“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講求立志需嚴,求強當在自修處着力,內心修養、素質的提高,經過日積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強;教育家人“做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爲處世爲人之本,悉心體會“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勤勞、謙遜、戒驕、寬容、節儉、堅忍、自強,在其家書中屢屢可見,言之切切。

人們常說,子孫有用,留錢沒有用;子孫無用,留錢也沒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國藩身爲朝廷重臣,手中實權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將欠債”,“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再三叮囑家人要力行節儉以不致虧空,這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然而,這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廉”字,作爲封建士大夫的曾國藩是做到了,與今天那些利用職權大撈錢財、中飽私囊的的“蛀蟲“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儘管書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又怎能以點代面、求全責備。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經濟跳躍式地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雄心壯志,也引發了浮躁之氣。各個領域追求短期效應、表面效應之風盛行,許多人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於“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比比皆是。這部家書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讀,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別是當今人民的公僕們更應好好讀讀曾國藩的“八本堂”,謹記“居官以不要錢爲本、行軍以不擾民爲本”,每日審視自己的心靈,是否做到了“不問收穫,只問耕耘。”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爲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10

曾國藩,何許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後的今日,不但沒有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相反,曾國藩被毛澤東、蔣介石、袁世凱、梁啓超等在中華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評價。

寒假,我懷着崇敬的心境,閱讀了《曾國藩家書》一書,感觸頗深。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一個人處於失敗與挫折時,正是磨練英雄意志之時。起初曾國藩一個儒生而帶兵打仗,失敗真是一個連着一個。尤其是他以往竟然四次想要自殺,他受到的挫折與失敗,豈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麼曾國藩是怎樣戰勝失敗的呢?曾國藩一生屢戰屢敗,吃盡了苦頭,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調整情緒,“打脫牙,和血吞”,臥薪嚐膽,屢敗屢戰,最終戰勝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無不從屢次失敗中來。

而當我們面臨考試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們能不能學一學曾國藩呢,勇於應對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退縮,雖說不至於“打脫牙,和血吞”,但也要有必須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能夠簡便越過。

曾國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學們能找到曾國藩的“寶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11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國藩關鍵字時出現一個推送:曾國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談到了曾國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嘆。自此,我開始閱讀曾國藩的相關書籍,《曾國藩家書》是寫給父母兄弟,更是寫給我輩讀書濟世之人,字裏行間盡是一位滄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聖先賢的諄諄教誨。

如今社會的發展迫使我們告別了書信,同時告別的還有紙張獨具的溫情。讀《曾國藩家書》感覺特別親切,它讓我們看到曾國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每一句話都感受得到作爲父親,兄長濃濃的親情。曾國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關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誨子女,是仁慈的父親;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濟族人,是最好的親友。

曾國藩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等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公對學習的重視。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物質極度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匱乏帶來很多社會問題,這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中國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中國更強。文化和教育的發展纔是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素質的關鍵。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爲兄弟們設立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詩到經,從讀書到修身,詳細至極。在曾國藩的家書中真正體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在330多封家屬中,他講求人生道理,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強道德修養。我們定當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爲“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12

這是第二次翻家書,曾經買回來翻過一次,無感悟,僅是感嘆。今日再讀,感觸良多。或因時間不同,或因心境變化,都源於外力,並非內省。

專一爲感觸第一要義。爲學問,精讀一家之言,爲友貴專,任何事都離不開專一。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求多必然混亂心智,求速必然不求甚解。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個時間只看一本書,一個階段只關注一個公司,只愛一個人等等。一是核心,沒有一就沒有二三四五等等。

恆心爲做事之最高法門。半途而廢是平庸的唯一原因。爲何半途而廢,庸人因爲惰,才人因爲傲。所以,立志爲要,此志爲信仰,爲價值觀,並非具體目標。價值觀與生俱來,個人自求多福。

敬恕之處事原則。敬則無妄言,不議人長短,無驕傲之氣。恕則不損人利己,不佔人便宜,心存於厚。

曾公之言,只有處於類似境遇,纔可體察公之志向。爲何只見人感嘆公之聖偉,不見真正學於曾公。修身之路漫長,須時刻謹記,確實非常難,不易爲。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13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晚清重臣,著名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湘軍創立者和統帥者,晚清散文“湘鄉派”創始人。由於其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的偉大事業,被譽爲“中興第一名臣”、“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縱使曾國藩取得了如此驕人成績,並不是因爲多麼天賦異稟,而是在於一個勤字。《曾國藩家書》修身篇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能勤能敬,愚人有先知”,愛因斯坦也說過成功等於百分之99%的汗水加1%的天賦。聯繫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來,我們會發現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們經常巴不得想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有時候就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以至於不顧實際完成的效果,以次充好,重複勞動,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工作技能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我們必須克服惰性,努力做到曾國藩所說的手勤、腳勤、口琴、腦勤、事勤,相信勤能補拙,堅持到底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會出現。

《家書》敬、恕有云“聞有逆耳之言,當平心考究一番”,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隨着我們的知識、閱歷、經驗的不斷豐富,做事情也會更加有信心和決斷,但是事物總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必須保持謹慎、客觀、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和處理問題,不僅豐富自己的思路,還能是事情更加圓滿的得以解決。

《家書》挺忍有云“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世事紛擾,前路不知道有多少坎坷崎嶇,委屈在所難免,但是越是委屈,越是歷練胸襟、成就自我的最佳機會。委屈的時候,你所做和所爲也是展示的個人修養和風度,爲自己的人生積累不一樣的財富。着眼於複雜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委屈,伴隨着會有各種埋怨和指責,但是靜下心來,其實此時一個忍字就可消了無窮災禍,一個足字 即可省了無限營求。“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不論如何,爲人處世,盡一份心,做一日事,不要過分計較成敗得失,路還很長,放眼遠方,踏實腳下,如是即可!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14

中國有句俗語說“一代就能闖出個富人,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足以看出家風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要說道這方面的典範榜樣,曾國藩當獨樹一幟。他曾被譽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爲師爲將爲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風是什麼?讀一讀《曾國藩家書》,你也許會對他的家風略見一斑。本書收錄了曾國藩200餘篇寫給(祖)父母、諸弟和子侄的書信,資料涉及到修身、治學、治家、理財、交友、待人、爲官和養生八個方面。能夠爲廣大讀者修繕自我家風帶給珍貴的參考,據說很多國家領導人都受其影響很深。

修身

曾國藩在家書中反覆提到勤勉、謙恭、恆心、堅韌與自我反省。注重進德修業,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與牢騷滿腹。咸豐年間,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說到自我“意趣不在此,則興會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誡說“此卻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正是讀了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堅定了自我的專心致志的治學原則。反觀此刻的學術界,浮躁之氣盛行,學術造假時有發生,師生皆不能專注於學問,直接影響到學術創新。學風的敗壞,必然會導致世風的的敗壞,世風的敗壞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學風,這就應成爲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正學風才能促世風。

“和氣致祥,乖氣致戾”,君子之道莫大乎與人爲善。“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曾國藩多次在信中告誡諸弟要“平驕矜之氣”“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做人當自強,而不是與人爭強。曾國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經據典,歷數從古至今一些強勢人物的悲慘結局,告誡諸弟加強自身修養而不是與人爭強鬥狠。“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者,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炯異尋常……。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這倒讓我想起由楊絳翻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歌裏的一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不與人爭,不是不求上進,而是一種豁達,一種隱忍,一種自我保護。“勿各逞己見”不是沒有主見,而是一種“謙謹”與寬容。

讀書

曾國藩一向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認爲讀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他在致諸弟的信中反覆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於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恆心。

在講到怎樣讀書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勵兄弟自立課程,還爲他們設立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到寫,從史到經,從讀書到修身養性,詳細至極。

很多人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國藩卻不願孩子做官。他在寫給兒子紀鴻的信中曰:“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能夠處樂,能夠處約,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長讓孩子讀書是爲了讓孩子透過考試入“仕途”,爲自我和家人長臉面,謀福利。殊不知,我們的讀書理念培養出了很多有文化沒有教養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學習分數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喪失了自我規劃和沒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潛力,不能不說這已經成爲社會的悲哀。

治家

古人云:“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深諳“家和萬事興”的道理,他在給父母的信中一再囑託要教弟“以和藹爲第一”。他在一封給父母的書信中寫到“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

從《曾國藩家書》中能夠看出曾國藩對各位弟弟的生活極具關懷,小到他們的生活起居、爲人處事,大到從他們婚姻與、職業前程與家族祠堂修繕和墳塋改葬,無不一一掛在心上。曾國藩認爲“福禍由天主之,善惡由人主之,由天主者,無可如何,只得聽之。由人主者,盡得一分算一分,撐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斷不可不洗心滌慮,以力挽家運”曾國藩認爲家運恆通須有三項條件,一是兄弟和睦,而是體孝道,三是實行勤儉。

曾國藩在書信中幾次提到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訓:豬、蔬、魚、書、早、掃、考、寶。讀書、種菜、養魚、餵豬,爲居家之事;起早、打掃潔淨、誠修祭祀、善待親族鄰里,是治家之法。簡簡單單的八字家訓,又有幾家能夠做到?

待人

幫忙鄰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傳統門風。

儘管曾國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錢度日過年,但仍舊寄錢給族人以自助。在談到爲什麼接濟親戚族人時,曾國藩寫到“家中之債,今雖不還,後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爲,後必悔之!”“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於我,我當以所餘補人之不足,君子處薔境,亦兢兢常覺天之厚於我,非果厚也,以爲較之尤薔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道光年間,曾國藩越四級而超升,託叔父將黃金十兩兌錢送與最親最苦之人。節儉用度,置義田以濟貧民,捐銀修祠堂。

曾國藩在家書中教育子女和諸弟過日子要能勤能儉,略有結餘,有人做官“侍鄰里不可不略鬆,而家裏不可不守舊”。與眼下很多爲富不仁,到處顯擺甚至胡作非爲的官宦子弟與富家子弟的行爲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話說:“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國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則,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們學習。

八教是指與以下八種人交朋友:勝己者;盛德者;去圍着;肯吃虧者;直言者;志趣廣大者;惠在當厄者;體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與以下九種人交友:志不一樣者;諛人者;恩怨顛倒者,全無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佔便宜者。

曾國藩在京爲官,從不肯輕受人惠,情願別人佔他的便宜,斷不肯佔別人的便宜,在《家書中》,他多次告誡子侄親近良友、對待朋友必信必誠、患難與共勿留遺憾、勿與權貴相交、不可輕取人才等。

從某種程度上講,自我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與什麼樣的人交朋友,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在青少年價值觀念構成的關鍵時期,把握交友原則至關重要,交友不慎就會貽誤自我的前程。

養生

曾國藩一生體弱,但卻道德、軍功、文章三不朽,這主要得益於他的養生之道。他的養生方法,至今有着廣泛的實用價值。

他的養生九訣包括:眠食有恆、戒惱怒、每一天睡前熱水洗腳、節慾、兩飯後千步走、不輕易服藥、靜坐有常時、騎射練筋骨、種花養魚怡性情。

曾國藩在給四弟的心中寫到:“莫買田產,莫管公事,二語而已。盛世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他勸九弟勿惱勿怒,生病當以自養自醫爲主,不宜過多服藥。

雖然此刻的物質條件和醫療條件不斷提高,但這些養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們借鑑。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寫給父母兄弟的,也是寫給後世之人的,閱讀《曾國藩家書》我們可見賢思齊,慎獨內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養性,培育子女,樹可世代薪火相傳的家風。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15

多讀書、讀好書可以讓身處浮躁社會的我們多幾分寧靜,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正是現代人丟失並渴望得到的東西。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幼年、中年、老年,充當三種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這樣一本書,可以讓我們以不同的身份去體味爲人處事的道理,以便我們在經歷同樣的階段之時少走彎路。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以兒女的身份去體會如何成爲一個孝子,以兄弟的身份體味如何盡到一個做兄長的職責,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個稱職的家長。用心去讀,這本書所能帶給你的是一個人成長所需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是孝順的長子。在寫給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瑣爲貴”。這幾個字充分體現了一個遠方遊子對父母的關心思念之情。當椿萱並茂之時,曾國藩雖身爲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喪之事,無不是徵求過父母之意見,方作出決斷;當父母離開人世之時,雖手中大權在握仍不忘記講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時,仍然不忘記寄書至家中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國藩是負責的兄長。他的家書中,許多是寫給弟弟們的,這足以看出家風“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內容涉及多個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細讀家書,可知曾氏與子弟們談得最多的莫過於“勤”“謙”二字,勤能補拙,謙可受益。在治學上,他提出:“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爲主。”他告誡弟弟們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賦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條不夠,關鍵在於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有恆。在治家上,小到弟弟們的生活起居、爲人處事,大到他們的職業前程,無不掛在心上。曾國藩認爲家運恆通須有三項條,一是兄弟和睦,二是體孝道,三是實行勤儉。在爲官上,他從兩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則人悅”,就是對人要有愛心,你關愛別人,別人也就歡迎你。

曾國藩是仁慈的父親。在他寫給九歲兒子紀鴻的一封家書中,提到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說:“凡人多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之君子”。這句話,百餘年廣爲傳頌。曾國藩強調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修煉的,他希望兒子要將重點放在德行修養上,這反襯出我們如今的教育太過重視“才”,而忽視了“德”。曾氏的這種家教啓迪了千千萬萬望子成龍的家長:“龍”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愛子女之心,這無可厚非,但“自古奮鬥出英雄,從紈絝少偉男。”家長們這樣的做法讓子女難以體會奮鬥的艱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溫曾氏不蓄銀錢給兒孫的話時,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個長者對後輩的真愛大愛。

且不評論曾國藩的歷史功過,他能夠在清代這個封建社會的末期成就一番事業,成爲近代洋務運動的先驅就實屬不易。通過閱讀他的家書,足以見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國藩家書》並不是長篇大論,也沒有精工巧思,但是處處充滿了樸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細細品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