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世界讀書讀後感範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抱怨世界讀書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不抱怨世界讀書讀後感範文

不抱怨世界讀書讀後感1

《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讓我更加的堅定了我內心深處的想法: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改變不了外界,但一定可以改變自己。

如果我們總是在把焦點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我們的心情肯定也會受到影響,心情低落時往往會出現一些消極的行爲,消極的行爲則肯定結出消極的果實,如果沒有采取積極主動的做法,那麼我們不就掉進了消極怪圈了麼?

面對這些,《不抱怨的世界》告戒我們:立即停止抱怨!這就像一個人得胃病了,得吃藥!但是吃藥不是根除胃病的最終辦法,而是養胃。同樣,我們“不抱怨”的好習慣,也需要通過某些程序促進養成。而這些程序就是“改變”。如何改變呢?《不抱怨的世界》裏,改變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當你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積極的改變自己的心態!

很多時候,不在其位,不知其事,改變自己的心態要求我們先要學會換位思考。當感覺別人很風光,而自己事事不如意時,不要抱怨自己運氣不佳,或許別人比自己付出了更多不爲人知的代價。多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儘管自己真的受到委屈,你也許都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這就是《不抱怨的世界》送給我們的:很多事情,就怕人去“做”,只要你敢於去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的順暢了。之後,你會發現,原來讓自己思慮重重的困難,竟然本是小事一梉。真正優秀的人都是不抱怨的人,她們總會把消極的想法從自己的內心掃除怠盡,讓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充滿希望。

與其抱怨,不如改變,世無難事,重在行動。

不抱怨世界讀書讀後感2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的心裏在想這可能又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帶着懷疑的心我開始了看書之旅,也在自己手上帶起了紫手環,心裏卻怎麼也不肯相信這樣對自己有何有用之處……但當我慢慢沉浸在書中世界時,才突然發現,這其實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裏面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用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來告訴我們一種生活的態度。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在鏡子裏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潔,我們的臉上是什麼表情,是憤怒還是難過……而這本書裏的就是返照內心的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內心世界:是樂觀向上的,還是消極低沉的?

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們沒有表露,但在言語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產生。當然,有人認爲抱怨是一種宣泄;一種情緒的'調節方式。沒有看這本書前我也是如此認爲:我們把抱怨俗稱"發牢騷",認爲偶爾發發牢騷有助於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於擺脫心靈的陰影。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爲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能讓你因爲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最終又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書中主人公的狗被車撞了後,就差點讓他自己成爲了憤怒及抱怨的奴隸,是理智讓主人公在抱怨的行動中停了下來,()沒有讓事情更糟。而理智就是內心世界對自己行爲的理性剖析與理解,而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給與我們做到的。

紫手環在我的手上來回互換,這讓我很不安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的內心有如此多的抱怨,如此多的不滿。我對自己的情緒好像根本沒有自制力,我非常恐懼的面對這個結果,我改怎麼辦?但在書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的人和我一樣,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個有如此多抱怨的人的那種不安的心情,可是書中的一句話卻讓我頓然醒悟"誠實面對情緒,安於自己的不安",對,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必驚慌,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該誠實、勇敢的面對它;就應該去想辦法結局它;也才能最終"安於自己的不安".書裏就是要求我們勇於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於改變自己。既然喜歡抱怨,那也就想辦法讓他悶在心裏不能說出來"在還沒有說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話語"這樣"你的紫手環已經從讓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變成你的話語在說出之前要穿越的過濾器".有少說到學會沉默,再到安於不說的狀態,最後就能真正擁有"不抱怨的世界".

當我們沒有了抱怨,我們的心靈就只剩下快樂;當人人都拋棄了抱怨,那這個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諧。我不想太多,從自己做起、從今天開始,讓自己也可以有"不抱怨的世界",最後引用比爾蓋茨的一句話"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他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不抱怨世界讀書讀後感3

懷着好奇的心情,我翻開了《不抱怨的世界》一書。該書是由美國著名的基督教牧師WillBowen編寫,發行兩年多以來,在全球80多個國家暢銷,共600多萬人參與到“不抱怨”活動中。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不經常抱怨,能夠理性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但當我讀完本書的第一章,卻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是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無能”狀態,這和周圍絕大多數還未意識到的人一樣,我們只是以爲自己很樂觀,以爲自己不抱怨。實際上,每天我們都在不自覺的抱怨別人,抱怨自己,抱怨世界。書中對於抱怨的定義是:“所謂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那麼仔細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抱怨真的是無處不在,工作中不能得心應手而對自己產生的怨氣,膝蓋磕到桌子產生的淤青疼痛讓我一週都在心裏碎碎念,對男朋友不聽自己的勸告而產生的滿腹牢騷,周圍的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對於政治、世界局勢、天氣、交通擁擠的哀聲嘆氣、抱怨連連。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太多含有負面能量的字眼、耳朵在無意識的狀態中接受了太多抱怨的話語,真的讓我震驚,我本來還以爲自己是樂觀的人呢!

書中說的:“當你不太舒坦地察覺(意識)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時,你進入到第二階段’有意識的無能’”。當我們在抱怨時,可能會嚐到獲得注意力或同情心的甜頭,也可以會迴避去做讓自己緊張的事情;然而,抱怨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於這些微不足道的優勢。常年抱怨的人,他們會覺得自己總是不幸的,生活很累,沒有希望,最後可能被周圍的人孤立,因爲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始終作着傾聽抱怨的角色。杜絕抱怨,才能與周圍人建立起健康的溝通。要做到健康的溝通,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且不能解決問題。另外,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與別人溝通時,要注意儘量陳述事實,而不是抱怨,這有一個簡單的規則:假如你和A在陳述一件事情,事情的主要人物是你和B,如果不在場的B突然現身了,你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複自己和A說的話,那麼你就是在陳述事實。因此,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抱怨,儘量將抱怨改爲陳述事實,這是改變自己,建立起健康溝通的第一步。

書中提到的第三個階段是“有意識的有能”。當“有意識的無能”階段成爲一種習慣,你自然就會過渡到第三階段“有意識的有能”。這個階段是一個超級敏感的階段,人們會察覺到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變得十分謹慎,正面的話語會多了,因爲會在話還沒說出口之前,先穿越過濾器,過濾掉那些負面的話語。當然,在這一階段,往往取代抱怨的是沉默。但這並不妨礙你與他人的交流、溝通。如果無話可說,那就保持沉默,因爲沉默能夠讓人反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的話更加具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英文中”spirit”(精神、靈性)一詞,是來自於拉丁文”spiritus”一詞,意思是“氣息”,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人充其量只能簡單地做個深呼吸,而不是失控地將抱怨說出口。抱怨是一種習慣,而暫停一下吸口氣,就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說話時更加小心的遣詞。所以,儘量“深呼吸”,而不要“窮抱怨”。

當達到第四個階段“無意識的有能”,你就成功了。因爲,當持續一段時間有意識的“有能”(不抱怨)狀態,你會發現自己更加快樂了,不再注意傷害而喊“痛”,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你想要的東西上,周圍的人似乎也是這樣,此時,你已經上升到“無意識的有能”狀態,是一個快樂,並能感染周圍的人變得快樂。

當然,人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第四個階段,即人不可能永遠不抱怨。但是經過這樣四個階段的訓練,你會發現,“抱怨”只是有時候的事,並不是很常見。抱怨不會每天都發生。如果我們對自己坦誠,就會發現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有理由抱怨(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的事情,其實寥寥可數。最後,以文章中的一段話自勉:

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

停止抱怨,在好事發生時表達感激;

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也讓所有人的未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