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母記》的讀後感(精選14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尋母記》的讀後感(精選14篇),歡迎大家分享。

《尋母記》的讀後感(精選14篇)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1

愛,如黑夜裏的一盞明燈;似沙漠上的一汪清泉;像飢餓中的一碗米飯。愛就是這樣,時時刻刻都感動着別人,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而《愛的教育》是許許多多愛的結合體。我覺得在《愛的教育》這本書中,那爲了親人而不顧一切的愛尤爲突出,《千里尋母記》就是最好的代表!

《千里尋母記》主要寫了一個年僅13歲的熱那亞男孩子,爲了尋找他的媽媽,獨自一人從熱那亞去往美洲,共走了6000里路,終於找到了媽媽的感人故事

是啊,一個才13歲的小孩子,竟然獨自一人行走了6000里路。支撐他走完這麼多路的信念是什麼?是他心中對母親濃濃的愛。在行走途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難與挫折,可他有放棄嗎?沒有。大家可能不知道6000裏的概念吧?那就讓我來換算一下:6000裏等於3000公里,3000公里等於3000千米,3000千米等於3000000米!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有200米,我們跑一圈就累得氣喘吁吁,而那個男孩竟然驚人要馬不停蹄地走相當於繞操場走15000圈的路程!這種毅力和執着,是我們這些嬌生慣養的‘小皇帝’、‘小公主’所沒有的。

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爬香爐峯。剛剛走了沒多久我就累得大喊:“不爬了,不爬了!”想想那個爲了尋找母親而走了6000里路的男孩,他一路上沒有充足的食物,飢腸轆轆地走了6000里路,再想想自己的行爲,真是太不應該了!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熱那亞男孩的執着精神,不讓自己陷在父母的蜜罐溫牀中。用自己的力量,走好人生路上的那‘6000裏’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脫離父母的溺愛和呵護!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2

今天,我讀了《愛的教育》裏的《千里尋母記》,每每讀到這個故事我都會受益匪淺。

《千里尋母記》講述了馬克的家境非常貧寒,負債累累。兩年前,他的母親何塞法爲了賺錢還債,去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給富人家做女傭。一年過去了,但自她寄來一封長信說她身體不好之後,家裏人就再也沒有得到她的消息了。於是,小兒子馬克自告奮勇。在一路上,他克服各種困難,不信任何謠言。經過了4個城市,終於見到了在母親。

馬克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竟走了三千里路,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呀!是什麼讓他能走下去的?是什麼能讓他把悲痛化爲力量的呢?是愛給了他無窮的力量,愛的力量是無窮的。愛,可以把煩惱化成青煙,煙消雲散;可以把憂傷趕出心間,無影無蹤;如果沒有愛,那他就會餓死在荒郊野外,也許會變成一個受人憐憫的流浪兒,或許在也見不到他的媽媽了……

馬克告訴了我許多的道理: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並不在於條件的好壞,而在於有沒有奮鬥的精神和毅力。遇到困難時,要努力去克服困難,在最困難的時候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時!堅持不懈就是勝利!向馬克學習,愛自己的父母和親人,愛這個社會,不斷創造奇蹟;向馬克學習,勇敢起來,自己走自己的路,取得新的成績;向馬克學習,有自信心,對任何事情不放棄。這着實是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我們的半途而廢,虎頭虎腦,我不禁慚愧自己做事爲什麼不能像他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正是我們少許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不是成功了,只要我努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有時,有些人總是找藉口,說什麼條件差、困難多,爲不能取不得成就找理由呢?

海倫凱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在一場大病之後,她雙耳失明,雙耳失聰。海倫很好學,爲了讀書,她不停在書上摸呀摸,摸的手都流血了,她爲了開口說話,她練得口乾舌燥,付出了代價,她終於學會了說話。

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有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任何困難,任何挫折也阻擋不了我們的人生之路。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3

很久以前,有一個13歲的孩子,他的母親因爲家中貧困到阿根廷去打工,後來寄來一封信說她身體不好,然後就沓無音訊了。那個叫馬可的孩子爲了尋找母親而孤身一人踏上了遠程。

讀到這裏時,我被馬可的堅定信念所打動,熱那亞到阿根廷遠隔千山萬水,途中所經歷的艱難必定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從對茫茫大海不知所措到異地他鄉一無所知,從滿懷希望到失望而歸,從一次次被人嘲笑和戲弄到一次次樹立起尋母的堅定信念,最後在他母親最最需要他的那一刻回到母親身邊,從而救了母親的性命。馬可的母親是偉大的,她爲一家人的到這麼遙遠的地方去掙錢,可是馬可更加偉大,他不放心母親的安危就踏上了旅途,拉開了千里尋母的序幕。在現實生活中,我雖然不用像馬可一樣千里尋母,但我可以爲父母做點點滴滴力所能及的小事,以及用好好學習來報答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

讀完這則故事,我沉思了很久,在爲馬可找到母親而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明白了這麼一個道理,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有一種堅忍不拔的愛,任何困難,任何挫折也阻擋不了我們的人生之路。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4

夕陽西下,我合上了書。回味着文中的小主人公馬兒可那挫折的經歷,不禁思潮起伏,感慨萬千。

故事中十三歲的馬兒可經過不停的努力,終於在千里以外的圖庫曼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母親。

我們可想而知: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在我們的眼中還需要讓大人看管,可是他卻獨自一人坐了27天船,漂洋過海,穿過荒無人煙的森林,徒步翻越了無數座大山,轉折了8個地方,幾次病倒了又堅強的站起來。當我讀到:他用拳頭擊着舵,暗下決心說:“我太軟弱了!哪怕走到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母親,死也要死在母親身邊!”我的眼角不由地溼潤了。

這是怎樣的經歷啊!他的雙腳磨出了血泡,血泡又被磨破了,他經常又累又餓倒在路邊,小偷偷走了他的錢,他身無分文,就是討飯也不放棄,沒有錢,爲了趕路,他就去給車主當傭人,一路上受盡了腳伕們的打罵孽待,幾乎沒有睡過覺,要不是車主的鼓勵,他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了。

小馬兒可爲了找媽媽去跑這麼遠的路,而我有時卻不願媽媽幹一點家務活,爲媽媽減輕負擔。相比小馬兒可,我是多麼的慚愧啊!十三歲的馬可爾多麼頑強,多麼勇敢啊!他的毅力遠遠超過了大人!真令人佩服啊!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5

這是一本《愛的教育》。這本書裏面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愛的故事。今天我讀了“六千里尋母記”一文,文中所寫發生在意大利熱那亞的一個家庭裏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使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主人公之一——馬克的母親。爲了生活,爲了全家人的溫飽,這位勇敢的母親只能離開他熱愛着的家人,尤其是她十八歲和十三歲的兩個兒子,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上流紳士家裏做女傭。

在離別的日子裏,這一家人無時不刻被思念煎熬着。過了一年多,母親在最後一封信中說身體略有不適後就再也沒有音訊。全家人都着急了!

主人公之二——小兒子馬克。在心急如焚之時,十三歲的小兒子馬克毅然走上了六千里尋母之路。馬克在父親的擔憂中揹着行李獨自離開了家鄉。

讀到這裏,我的心也跟着懸了起來。馬可能不能找到他的媽媽呢?在路上還沒有成人的他遇到危險怎麼辦?我一口氣讀了下去……

離開家後,心裏沒有着落的馬克十分悲傷,即使在睡夢中,也總是有“母親已經死了的噩耗”在驚擾着他。這次悲傷的旅行持續了二十七天以後,一直想着念着母親的馬克萬萬沒有想到,本以爲結束了的旅行竟是自己千難萬苦尋找母親的第一站!他母親的主人已經過世,尋找母親的線索中斷了……

“就算是再航行幾次也沒有關係,哪怕要徒步走成百上千里路,也一定要找到母親,就算死也要死在她腳下!”馬克表現出了他找尋母親頑強的信念。

最後的結局令人感嘆,令人振奮。筋疲力盡、雙腳打滿血泡的馬克和重病難醫、生命垂危的母親重逢了!這是一次愛的重逢。重逢使這個十三歲的孩子熱血沸騰,重逢使拒絕手術的母親重拾生命的希望。他心靈上的創傷、雙腳上的病痛以及母親的病痛肯定能得到醫治,他們一家人又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你是個勇敢的孩子,救活你母親的不是我,而是你啊!”母親的主治醫生這發自肺腑的語言爲這篇文章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親情,人世間最醇真濃厚的情;母愛,人世間最寶貴無私的愛!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6

《六千里尋母記》中,當隨着可憐的、堅強的、勇敢的小馬克歷盡磨難,飽償艱辛,來到梅基內斯工程師的家;當那位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正心如死灰地等待死亡的可憐的母親聽到一個“好消息”,“騰地一下坐起來,移動不動瞪圓眼睛。”,當馬克“衣衫破舊,滿身灰塵站在門口。”時,我的淚奪眶而出,跟着母子啜泣起來!是對母親的愛,支撐着13歲的小馬克孤身一人,長途跋涉,歷盡坎坷;是對母親的愛,給了小馬克巨大的精神動力,克服了常人(我想,現在的我也做不到馬克所做的一切)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挽救了思鄉心切、正在死亡邊緣的母親!因爲兒子的愛,使得剛剛還拒絕手術的母親,要馬上做手術,爲了愛和被愛,她要活着!

即使現在,當我回憶着這些故事的時候,當我寫着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的眼睛也是溼的!愛的力量是如此偉大!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7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每當耳邊響起這首歌的時候,我就會深深地被她所吸引。今天當歌聲響起的時候,我的心中多了一絲感慨,它讓我想起前幾天在《愛的教育》一書中看到的一個感人的故事《千里尋母記》。

《千里尋母記》主要講了:從前,在意大利有一個叫馬爾可的男孩,他生活在貧苦的家庭,母親爲了掙錢,到美洲去打工,可是幾個月沒有音訊。十三歲的小馬爾可到美洲去找母親。他走過了阿根廷的五個城市,從厄拉得費哥一直橫亙綿延到北冰洋,跨越了一百一十個緯度。在尋找母親的過程中,他的鞋子磨穿了,腳上磨起了血泡,可是小馬爾可不放棄。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的母親。讀着故事,我被感動了,是什麼使只有13歲的馬爾可不怕艱苦,克服重重困難,找到他的母親呢?那就是對母親深深的愛,對母親那份感恩之心。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這樣的故事。在我們湖州,有一個叫劉霆的大學生,13歲那年,劉霆母親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貴的治療花光了家裏所有積蓄,父親不得已離家另謀生路。劉霆在照顧母親的同時勤奮學習,取得優異成績。XX年,他考上了浙江林學院。爲防不測,劉霆考慮再三,經浙江林學院同意後,帶着母親來上大學,一邊求學深造,一邊悉心照顧母親,甚至還學會了測量血壓和使用電療設備等,給母親治療。目前劉霆母親接受了換腎手術,身體逐漸康復。是什麼讓劉霆如此堅強,用他瘦弱的肩膀撐起一片天?同樣是親情,是責任,更是一份深深紮根在他心裏的孝心。

父母辛勤地養育了子女,作爲孩子,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這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是責任。只比我大一歲的馬爾可做到了,劉霆哥哥做到了,我們也一定能做到。讓我們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身邊所有關心我們的人,以實際行動作出我們的回報。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8

我今天讀了一本書《千里尋母記》。

它是意大利人寫的。裏面講的故事意思是:有一個小學生,他們家很窮。她的媽媽爲了補貼家用,就到別的地方去打工。有一天,小學生的爸爸接到一封信,信上說他的媽媽得了病,就快死了。於是,那個小學生收拾了一點東西就去找媽媽了。他經歷了千辛萬苦,最後終於找到了媽媽。當時他媽媽就要放棄治療的時候,是決心讓他走到了那兒,是毅力挽救了小學生媽媽的性命!

我讀了這本書後受到的啓發是:只要有決心和毅力,事情不管多困難都會成功。相反,如果你很聰明,但是沒有毅力與決心,最終什麼事也幹不了。例如:如果一個人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去克服它,就會被困難所壓倒。只要你有決心和毅力,所有困難都會變得微不足道。所以只會耍小聰明是不夠的,要腳踏實地的做事才能萬無一失。

我們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的,只要我們有決心與毅力,沒有什麼困難能難倒我們。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9

我讀了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其中有一篇叫《千里尋母記》的故事,令我很感動。馬爾可他們家很窮,爲了擺脫貧困,償清債務,母親做女僕,兩年都沒有音訊,馬爾可說我去找媽媽,爸爸同意了。馬爾可坐着輪船漂洋過海,歷經了千難萬苦,終於找到了媽媽。

我很佩服馬爾可,佩服他三點:一、是他有勇氣。他竟去那麼遠的地方尋找母親,而我連自己過一個馬路都讓家長提心吊膽的。他的勇氣令我無比佩服。二、是他吃苦耐勞的精神。誰能感受到獨自一人漂洋過海一個月的感受呢?我一想就覺得那種滋味不好受,但馬爾可做到了,因爲他深深地想念媽媽呀!三、是他堅持不懈的努力。馬爾可在路上遇到了許多困難,但他都沒有退縮,反而勇敢地前進,腳走出了泡,磨破流血了,他都不在乎,這點最令我佩服。

我以後一定要做個像馬爾可那麼勇敢的孩子,在生活上吃苦耐勞,在學習上堅持不懈,成爲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10

這個故事發生在熱那亞的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因爲種種變故,欠下了許多債,母親爲了多賺些錢,去了遙遠的南美洲給人做工。一家人約定,隔一段時間母親就要寄一封信互報平安,可是自從在上一封信中說自己身體有些不舒服,母親就再也沒有消息了。全家人都慌了,四處尋找辦法,但是沒有找到一點線索。這時,兒子瑪爾可決定自己去尋找。這個勇敢的孩子獨自踏上了尋母的旅程,他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吃盡了苦頭,終於在一家醫院找到了母親,母親的病情已經惡化了。母親見了瑪爾可,病情立刻有了好轉,最後完全康復了。

看到這裏,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多麼孝順的孩子啊!他就是一劑靈丹妙藥,治好了母親的病。我們應該向瑪爾可學習,學習他愛父母,愛家人。

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裏,父母呵護我,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可我經常會管不住自己,讓父母操心。讀了這篇文章,我很慚愧。爸爸媽媽每天非常的辛苦,我們應該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11

我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千里尋母記》的故事。

《千里尋母記》講述了馬爾可的母親爲了家庭儘快擺脫貧困,到異國他鄉去打工了,離別時他們個個淚流滿面,後來母親與家中失去聯繫,十三歲的馬爾可決定去美洲尋找母親。

馬爾可在尋找母親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仍然堅持着,他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可是好幾次母親都不巧搬家了。馬爾可不放棄尋母的決心,最終找到了母親,也使病重的母親得救了,在尋母的途中,馬爾可還得到了許多人的關心和幫助。

馬爾可能找到母親是愛給他無窮的力量,使他在困難中仍然堅持着。我們要向馬爾可學習,愛自己的父母,要有自信心,對任何事情都不放棄。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讀了意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裏的一個故事《千里尋母》,我的心深深地被震撼了。出身工人家庭的瑪爾可年僅十三歲,便獨自從意大利熱那亞到南美洲去尋找外出打工的母親。

他一路上風餐露宿,不僅要忍受背井離鄉的孤獨,還要飽受飢餓、疲勞、恐懼一系列的折磨,更要忍受來自“你的母親已經死在那裏了”的害怕和找不到母親帶來的失望,一次次“你母親已經不在這裏了”對他的打擊都沒能打垮他對尋找母親的意念。

最後,他終於憑着對母親的愛與思念,堅強的意志和一路上人們的同情與幫助,來到了社克曼市,見到了奄奄一息的母親,母親已經病入膏肓,但他一見到兒子瑪爾可,竟然病情漸漸好轉了起來,是兒子對母親的眷戀和母親對兒子的愛感動了上帝,讓他們母子團聚。

我放下書很久了,我的心一直被某種情緒激動着,我多幸福,有父愛也有母愛,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我要學會感恩,感謝祖國給我了安定的社會,父母給我了溫暖的家,老師給我了安逸的求知課堂,我要用行動來回報給予這一切的人,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13

《千里尋母》,講的是一個叫馬爾可的少年,不遠千里從意大利到阿根廷尋找他媽媽的故事。這篇故事我經常讀,每一次讀,總是被馬爾可一定要找到媽媽的堅持感動。

馬爾可的媽媽在馬爾可很小的時候,爲了掙錢到阿根廷打工,幾年後家裏人失去了她的聯繫。馬爾可很想念媽媽,想去找媽媽,在他十三歲那年,他說服了爸爸,坐上了去阿根廷的輪船。在路上,馬爾可遇到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受到了一個又一個打擊,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沒有放棄找媽媽的決心。他的愛心也感動了許多人,給了他不少幫助。最後他歷經千辛萬苦,在他媽媽生命垂危的時候,來到了媽媽的身邊。媽媽做夢一樣的見到了日夜思念的兒子,接受了醫生的手術,病也好了!

我經常想,如果我們是馬爾可,我們能做到和他一樣嗎?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困難面前我們要像馬爾可一樣,堅持想辦法克服困難,不可以放棄!

《尋母記》的讀後感 篇14

我正在看《愛的教育》的目錄。突然間,我被一個故事的題目吸引住了—千里尋母記,他把我從一個世界拉到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溫暖,也充滿了冰冷;使人感動,也使人悲傷。一種愛的力量慢慢靠近你……

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有着4口人:爸爸、媽媽和兩個可愛的小寶貝,一個13歲,一個18歲。爲了養活一家人,媽媽要去美洲打工,臨走前,一家人就像生離死別一樣。最終,媽媽還是走了。

很快,她就有了一份工作,每個月都給家裏寫一封信寄去,家人很放心。但有幾個月家裏人寄信去,都沒有迴音,爸爸決定去找母親,但又放心不下孩子們。最後,最小的兒子馬爾可去找媽媽了。

途中,堅強的馬爾可遇到了好多困難,但是,馬爾可英勇機智,都給刻服了。在路上,他遇到了好多好心人,他到一個地方就打聽一下,跑遍了四個大城市,花光了所有的路費,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母親。

馬爾科爲什麼能找到自己的母親?從不放棄?因爲他一直有一個信念:一定會找到媽媽的。纔開始,馬爾可一直想死,但是他覺得不能死,他覺得母親在等他。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馬爾可都把他克服了,因爲他是一個勇敢的小男孩。上帝總會被他感動的,不怕困難,受盡折磨也要去找媽媽的孩子,怎能不讓人感動。

小馬爾可吃苦耐勞、機智勇敢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讀完這篇故事,我好像仍然還在那個世界裏,因爲我太愛那個世界了,這種愛吸引了我,這種愛的血液已經流遍我的全身……

多麼感人的故事。這篇故事讓我感到,我對這個陌生世界不再陌生,在這裏,我感到非常的溫馨,非常的快樂。書的世界使我不再孤獨、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