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700字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7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700字

讀了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這一版,純藍的封。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這是記憶中遲子建的源頭。高中,課外書成了違禁品,班主任只允許大家在晚飯與晚自習間的空隙看閒書。貌似在《讀者》上看到了這首續寫的詩,將其謄於摘抄本,每次語文早讀時都拿出來看看。班主任每次說我大大咧咧的時候,我就會想到“他”。是的,之前一直以爲她是男生,這個看似矛盾的句子無疑折射出我那時對男女的刻板印象。如果知道他是女生,或許會更欣慰,或許會覺得自己的自覺性反叛有了陪伴。

“追憶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情”。回到這本書來。

一個平鋪直敘的故事。想象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永遠留在大山,在一個冬季的火堆邊,她盯着竄動的火光,開始講述一生的故事。這份想象裏的平淡,與書中相似。故事裏的死亡、每一次死亡,都被敘述得平淡無奇,哪怕是親兄弟之間的誤殺,也好似水往下流一樣,從作者筆下自然地淌出。一生都隨着鹿羣不斷遷徙的民族,一生都與山林相伴的人,想必不會覺得死亡是一件醜陋的事吧?沒有棺材,沒有墳墓,更沒有墓碑,死去的愛人就葬在風中。小學時在qq空間看過風葬的照片。照片裏的男人留着長髮,披着獸皮,禿鷲在鏡頭的深處。心想風葬實在太可怕也太殘忍。

其實哪有。風葬遠不是對死者的褻瀆。

“瑪利亞不用擡頭,就能看見太陽和月亮,小灰鼠會抱着鬆塔,跳到她身上和她玩耍,你說她是在風中還是在土中?”

被吃掉(指在你沒有呼吸之後)也沒有那麼壞。逝去的愛人以另一種方式陪伴自己。這種陪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後者多一點:純粹的、物理意義上的`陪伴。逝者的肉體會進入食物鏈的另一層,剩下的殘渣會被分解,一部分飄入風中,一部分滲入土壤,養育又一輪的四季。無論以哪種方式,死者的身體最終都會分解爲最簡的元素,真真正正地又回到宇宙中,通過愛人的一呼一吸與愛人再次融爲一體。

親人死後,穿好壽衣,被規整地放入定製的棺材。棺材必須結實,下葬前要釘牢。棺材之外,是石砌的墓。一層又一層,想用這規規矩矩來表示敬意,延緩屍體腐爛,也方便後人前來祭拜。躺在墓中的外公,也許現今都還沒有重新進入生物圈的循環中,唯物主義的我,想念你的時候怕是不能看着星星了。

又要草草結束了,現在學校已經開始安靜,黑夜中物體的輪廓開始模糊(在處處街燈的城市,也不會模糊到看不清的呵)。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