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美學散步》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美學散步》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美從何處尋?美,究竟存在於人的心裏,還是客觀存在的。對於同樣的事物,有的人會驚歎於她的美麗,而有的人卻無動於衷。詩人華茲沃斯從說過:“一朵微笑的花對於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的深思。”似乎,不是所有人都會對於一朵小花產生如此深的思想。美,或許是由人的主觀感受所產生的。

美,就是美感所感受的具體對象。它是通過美感來攝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觀的心理活動的本身。就像物質的內部結構和規律是抽象思維所攝取的,但自身卻不是抽象的思維而是具體的事物。對於美的攝取,是需要通過對美感的培訓。美感來源於我們對生活的經驗。羅素說:“世界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這就肯定了美是客觀存在的,而對美的發現則取決於我們的美感。

距離產生美。這句話,我第一次是在《家有兒女》中的一集聽到的,人與人的關係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深以爲然。因爲每個人都有不被他人所喜愛的地方,也可能是每個人都有不願被打擾的地方。這裏講的是人際關係的和諧。這種和諧就是美的。回到普遍的情況,美有時候是需要脫離於其中才能感受到。“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樓上看你。”這裏的“你”,是不知自己爲美的,但當從樓上看風景的人的眼中,你也是這風景中的一部分,也是美的。正如宗白華大師所舉的女子郭六芳的詩句:“儂家家在兩湖中,十二珠簾夕照紅。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自己住在現實生活裏,沒有能夠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對自己日常生活有相當的距離,從遠處來看,才發現家在畫圖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裏。所以,當你不斷地以更大更遠的視角去看,美會更容易被發現,也更震撼。這也是電影藝術裏爲什麼常常會出現一些不斷推拉由近及遠的鏡頭。《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結尾那從帝國大廈漸漸遠去的鏡頭,給我以震撼、美的感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法國普列維爾的《公園裏》中:“在冬日朦朧的清晨,清晨在蒙蘇里公園,公園在巴黎,巴黎是地球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顆星。”在這漸行漸遠的的鏡頭裏賦予愛情永恆的`含義。

我曾在3月某一天的午後,在前往郵局的路上,當熾烈的陽光被層層雲朵蓋住,只是柔和地照亮了大地,伴隨着少許春寒,我第一次發現了廣財校園的美。它也許不如許多大學,但在自然的關照下,校園的建築和和自然還是和諧的。二教前那片稀疏的桃花林,也有蜜蜂的來訪。《美從何處尋》

天時,地利,人和,我發現了廣財春天的美。

改造我們的感情,使它能夠發現美。這是“移我情”。改變着客觀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爲美的對象。這是“移世界”。正是那天的陽光,改造了世界,讓我發現了美;也正是那天悠閒的心情,讓我一改往日的浮躁,能夠停下來發現美。

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鍊是替美的發現和體驗做準備的。對於美的感受,是需要經驗的積累。前面那位說過一朵花都能引起他極深的思考的詩人華茲沃斯,必是經歷過人生的許多,纔會有此感受。試問一個稚童會對一朵微小的野花產生難以用眼淚描述的深思嗎?他也會認爲花朵是美麗的,但他卻不會對花產生如此深的感情。詩人將自己的情感經歷與這一微小的花聯繫在一起,從花的美麗中延伸到其他帶給他同樣美麗的感受的經歷,從而震撼。

美不但是不以我們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存在,反過來,它影響着我們,教育着我們,提供生活的境界和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