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讀後感

課堂作爲教學最前沿的陣地,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研討的熱點。那到底怎樣的課堂纔是孩子喜歡,教學高效的好課堂呢?認真反覆研讀了佐藤學教授的專著《教師的挑戰》,讓我產生了新的思考。這本書不像教學論文或者教科書那樣生澀難懂,而是很多課堂的重現,它抓住一幕、一環節或是一例題,用細緻的筆觸寫下師生的對話和動作,教室的佈置氛圍,觀摩的感悟體會都一一詳盡地描述,對一線教師的教學和課堂提出了要求也給出了方法。而且書中提出的很多理念對課堂的改變和重建都是最好的指導,比如:傾聽和合作。

我們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那我們的課堂就要發生轉變。在寧靜的課堂革命中,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爲從各自被動接受的.學習走向自發的活動性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的方式上表現爲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

現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改變常規的教學模式。那種以黑板和講臺爲中心、衆多兒童整齊劃一地排坐的課堂,已經變成四五個兒童圍坐的便於展開合作學習的課堂,而且很多教室去掉了講臺,更加突出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關係。教師的課堂學習設計也是以兒童探究爲中心,教師更多的是引導,促進的作用,而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

“傾聽”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傾聽”兒童的發言意味着在三個關係中接納發言。一是,認識該發言是文中那些話語所觸發的;二是,認識該發言是其他兒童的哪些語言所觸發的;三是,認識該發言同該兒童自己先前的發言有着怎樣的關係。

教師一旦在這三種關係中傾聽每一個兒童的發言,那麼,就能以課文爲媒介,把每一個發言如同織物一樣編織起來。

學習《花的學校》這一課,我就體會到了傾聽帶給課堂的改變和教學的樂趣。《花的學校》選自泰戈爾的散文詩集《新月集》,乍一看這篇課文,好像很難理解,上課前我就思考,如果講解給學生聽,估計他們會覺得很枯燥,也不一定能聽明白我想講什麼,更不能體會到文中的妙處和樂趣。那我何不放手教給學生去讀,去思考,去提問,看看他們看到這些文字是什麼反應,會想些什麼呢?

“我發現‘溼潤的東風走過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這句話用了擬人的寫法。”

“你從哪裏發現的呢?”我進行追問。

“走過荒野和吹着口笛。”其他孩子也表示贊同。

“那我們再走進課文去讀一讀吧!”不用我提醒,孩紫子們把句子讀得很美,突出了東風走過荒野,吹着口笛的輕鬆愉快。

“他們關了門做功課,我們來想像一下,花兒們要做什麼功課?”這個問題太受歡迎了。

“我們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可以補充。”我提示。

“花兒們在地下的學校學習怎麼發芽。”

“花兒們在地下的學校學習怎麼長大。”

“他們還要學習怎麼開花。”

他們認真傾聽着其他同學的發言,不斷補充和提出新的質疑。

“原來花兒們在地下的學校也很繁忙呢,於是,當放假的時候,他們開始狂歡了”。

“因爲花兒在地下的學校學習了開花的本領,現在他要施展自己的本領了。”孩子們完全不用我來引導,自覺地把課文前後都聯繫起來了。

反思我這堂課,之所以出現了令人欣喜的效果,源自我對孩子們的尊重和信賴,敢於放手。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們輕鬆自如地參與、交流和自由地思考。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自己身上。

就像書中提到,佐藤學教授觀摩的一節課中,八木老師對點名發言做了一個改變。八木老師的點名並不受兒童舉手的束縛。她琢磨每一個兒童的表情變化,側耳傾聽他們的低語,不舉手的兒童也每每被點名,並靜靜地等待哪些不知如何表達的女生們組織語言。一旦發覺其他的兒童沒有聽到,則通過重述,讓全班學生知曉。八木老師的活動是以“傾聽”、“串聯”、“反芻”爲中心展開的,合作與探究也從此開始。

首先,要求學生專注傾聽的同時,我自己也要學會專注傾聽,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還要建立生生之間良好的傾聽習慣,把學生的回答和思考串聯起來,形成串聯和反芻。

其次,致力於以學生爲本的課堂,不執着於自己的教學目標,尊重孩子的體會。

最後,改變課堂形式的單一,多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佐藤學教授認爲“從邊緣化的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間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學習的可能性”,這給我的小組合作學習指明瞭方向,支持鼓勵邊緣化兒童,讓課堂允許“不懂”的出現,讓語文課堂慢慢實現從傾聽走向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