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當回事兒》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把自己當回事兒》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把自己當回事兒》讀後感

通過一週零零散散的閱讀,把衆人推薦的楊天真的《把自己當回事兒》閱讀完了,裏面說到很多產生共鳴的想法思路,同時也有一些新的啓發。

整本書有6個章節,核心內容依次是真誠溝通,直接溝通,預設方案,情理的共情,共贏,自我溝通。

比較共鳴的是真誠、直接溝通以及自我溝通。

先來說說真誠,突然想起電視劇《青春鬥》裏動不動 “真誠的?”不過裏面多數是調侃。但書裏的“真誠”指的是溝通本身的真誠。簡單的說就是要真正用心去實在的表達,你想到的是什麼,實際上是什麼樣就按這樣去說就好了。楊天真認爲真誠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避免戰爭的底線,是有效的溝通,是真實的瞭解自己。第一部分非常受感觸的兩句話是“溝通不僅是對現在負責,更是對未來負責,真誠可能會傷害現在,但撒謊傷害的是未來。”和“我不行,不可怕。我說我能行,最後卻不行,纔可怕。”

我真誠是因爲我懶,如果說謊,就要時時刻刻擔心被拆穿,同時要想着去圓謊。而且我認爲很多事情我們遮遮掩掩,用謊言來答覆這個過程本身就很費勁,未來某個時刻你再跳回來想,就會不由自主的覺得那個時候的自己有點瓜,很好笑,怎麼磨磨唧唧搞這麼多事,本身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啊,最後卻被搞得有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感覺,深覺不值。另外,其實很多事情沒那麼大不了,當你把時間線拉長,你就會覺得那個時候的糾結,輾轉反側似乎沒有什麼道理和價值,但是立足於當下,它就有存在的必要,它是你未來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基石,你的每一個決定,每一份閱歷,都決定了你將來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很喜歡第二部分的標題“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想起一個朋友朋友圈的簽名是“抄近路搶座位擠前排是我的強項~”,多好!可能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多人都喜歡含蓄的表達,雖然“暗送秋波”、“含情脈脈”很美,但奈何就是會有很多的“陰差陽錯”、“會錯意”,這這這,多難爲情啊。這樣的話還不如一開始就有事說事,別那麼多鋪墊,七拐八拐,誰知道你想說什麼,目標導向,思路清晰,把事溝通清楚,能行行,不行再溝通,利利落落,乾乾脆脆。可別整那麼多拖泥帶水,太費勁了。也千萬別人可勁猜你想說啥,感情和時間就是這麼一點一點消耗完的。有事啓奏,無事退朝,你好大家也好,明確直接說明自己的需求,注意表達的措辭和禮貌,一定要清楚的說出自己的明確的需求,別人纔會清楚明白的知道要做什麼。

第三部分是比較啓發我的,“解決問題不是結果,是前提”。這個部分主要講的是要提前做好風險預測以及應對策略,多想幾步,時刻做好準備,位置決定思想,敢於挑戰傳統的想法,格局決定溝通維度。我們可能會做風險預測,但是針對風險的措施可能會不那麼到位,常常覺得自己預測了風險,然後洋洋自得,最後還是被風險搞得焦頭爛額,充分說明了提前預想各種風險,相對於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這樣的人可能就像哆啦A夢的神奇口袋,什麼時候都有着解決方案,怎麼會不被人歡迎?這裏想把書裏的例子拿來舉例,作爲四辯總結位的`楊天真總會提前站在對方辯友的角度去提問題,提前預想問題,以及相對應的回覆,往往還會多想出一些總結陳詞,這也是她總獲得最佳辯手的原因。另外,要學會主動承擔溝通的責任,從“誰負責”到“我負責”到“我得負責”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溝通狀態。再次,針對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決定我們的思想,這個很有感觸,就拿我們日常工作的來說好了,我們想事情的角度跟領導完全不同,因爲位置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就不同,如果你想不斷前進,那不妨把你手上的事情用更多的角度來思考,不停的演繹,既是獲得樂趣的過程,也是獲得成長的過程。最後想說的是關於格局決定溝通維度的問題。這個不反駁,格局這個是一個很長的路,需要不斷的打開,不斷的碰撞,且行且打開。

第四個部分是共情理的情。不要用情緒去溝通,用邏輯和道理溝通,別讓自己成爲情緒的奴隸,也別總用自己的情緒去恐嚇、威脅別人,一次兩次管用,但狼來的多了就毫不奏效,而且也會被別人鄙夷。如果錯了,就真誠的認錯,說出自己錯的地方,再提出解決方案。當壓力大的時候,識別這個壓力自己是否可以承受,學會和別人溝通,不能承受就直說,能承受就努力把壓力變成動力繼續前進。面對別人的言論,不是全盤接納,別人的刻板印象忽略,親人的是是非非辯證的看待,不要一味的妥協,要有自己的態度。給別人介紹講述的時候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吸引注意力,再拋論點論據。

第五部分是要we win,即共贏。做事的角度一定是從多方角度出發,奔着共贏去,別人也好接受,事情也更容易達成預期效果。多方洽談,要整理每一方的核心利益點,拆解目標,確認整體的大方向是什麼,圍繞主線不動搖,維護多邊利益,一心衝向主線上。一定要讓溝通方知道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利益點是一致,勁才能往一塊使,一把筷子也才掰不斷。不要讓“爲你好”綁架你,自己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對自己好,然後告訴關心自己的人,讓他們瞭解你需要的“好”。達成共識的過程也是個不斷淘汰的過程,淘汰一些人,一些事,趨於志同道合。

最後一個部分是跟自己溝通,找到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只有感受,不叫成長”,讓自己受啓發的一句是“我和自己的優點,熟麼”,很有共鳴的一句“不知道要什麼,先從不要什麼開始”,覺得很正確的是“適合自己的,纔是對的”,覺得得不斷做的是“我在哪個象限?”我們要不斷的和自己對話,認識自己,瞭解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執起自己人生的筆,潑墨描摹。

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雖然還有些地方不那麼完美,但是對現在的我來說,是受益匪淺的,希望讀完這本書的小夥伴可以一起多做交流,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