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會提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學會提問》讀後感

《學會提問》讀後感1

在四本必讀書目中,《學會提問》是最薄的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本拆開封面開始閱讀的書目。沒有按照指定的閱讀書目順序,純粹只有兩個原因,一是被最薄所吸引,因爲我的閱讀速度太慢,總習慣一字一句的閱讀,爲了減輕閱讀壓力,早點完成一本閱讀書目的任,;另一個原因便是被《學會提問》這個書名所吸引,看到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應該是一本講述如何問問題的書,而怎麼去提問一直是我想學習和提升的內容。

但是當閱讀之後,我發現自己理解的片面性,它其實講的是:革命批評精神。善於對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學會善於向各方面提出問題,即學會去提問。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內容充斥網絡和生活,直擊我們的眼球,以至於我們很難準確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價值的信息。而《學會提問》不止教會我們學會提問,更教會我們如何自我思考、批判性的思考,爲我們提供了一準思維工具,讓我們可以在大量參差不齊的信息中不至於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於被錯誤的信息所蠱惑,篩選出自己想要的內容。

在工作中,會碰到很多問題,如何解決它們?提問便是第一步。提問題比回答問題更能啓發人的智慧。提問題帶動我們去思考,而我們思考都有明確的目標,提問的目的就是爲了使我們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加精確,瞭解到那些我們沒有真正全面透徹加以瞭解的論證,這樣就可以兼百家之長而不至於迷失方向。也就是說,我們的智慧被啓發,思想被開拓。在面對對現有觀點感情上的依戀時,也能更理智的思考、對待,而不是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立場,使自己處於無休止的內部心理鬥爭的內耗之中。

問問題,也需要講究方法。工作中的碰到的問題千種萬類,打交道的對象形形色色,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提出問題,不僅不利於思考,還會使得交流變得無趣而索然無味。封閉性的問題讓對話人機械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等,這樣的交流是無法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的。當我們問的問題引起批判性思考時便是達到了不錯的效果,因爲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社交活動,所以當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和結論不斷質疑時,我們還得考慮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只要與我們交流的人對批判性思維的主要價值觀和我們心照不宣,那麼我們提的問題就會被當成新的證據而受到歡迎——大家面對的是共同的問題,一起結伴尋找最佳解答。

問問題,也需要講究思維。一定不能捨棄了批判性思維,因爲我們是在尋找更合適的解釋,而不是必須完全接受另一種他人的思想,自主性是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不能丟失的品質。所謂批判性的聆聽和閱讀,即對自己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其具體內容我覺得也是有必要與大家分享一下的:①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意識;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③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我們知道眼睛看到的和耳朵聽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要想判斷一件事是否爲真實,需要我們建立自己的數據庫,提煉有用信息,逐漸形成對事物自己的看法。《學會提問》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金庫——批判性思維,讓我受益匪淺,希望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夠始終帶着這一思維來思考、不草率、不盲從,形成屬於自己的真正獨立性思考。

《學會提問》讀後感2

當我初讀《學會提問》時,我就意識到,我可能是發現了一直困擾我的問題的答案,他們缺少的是——批判性思維。而這應該主要歸罪於我們的傳統教育。

從古到今,我們的教育就一直禁錮着人們的思想。從古代的三綱五常到現代社會的服務服從,無不是靠學校教育一點一滴進行滲透的。“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這樣的道德觀念始終束縛着人們的思想,以至於滲透到了中國人的基因裏,縱觀當今社會,領導幹部競爭上崗,各行各業的工作計劃和總結都必須要有這樣的內容“我一定服從領導,聽從安排…”;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到現在的中考,從寒窗苦讀到題海戰術,我們的學生一直就是在機械地重複練習和記憶,從來沒有也沒有時間去質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去質疑。

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雛形和基礎,而批判性思維是質疑的高級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Thinking的直譯。CriticalThinking在英語中指的是那種能抓住要領,善於質疑辨析,基於嚴格推斷,富於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20世紀40年代,批判性思維被用於標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70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爲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80年代成爲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1962年就認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維”概念,新近的表述爲:批判性思維是“爲決定相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

批判不是科學家的專利,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樣需要批判性思維。批判的選擇,批判的接受,否則,你會對這個社會無所適從。當今社會發達的傳媒使人們每天都處於海量信息包圍中,而無法辨別真僞。人們越來越依賴專家、律師、記者、評論家,依賴的程度超乎想象。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電視上說”、“報紙上說”、“網上說”,而唯獨沒有“我認爲”。我們在被動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擁而來的大量信息。這是一個可怕的趨勢,久而久之,我們就不知道判斷,甚至想不起來要去批判。

如何擁有這項技能呢?這種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只有部分大學開設了這一門課程,作爲中學的一名基礎科學的老師,我們也應該着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當然首先自己要學會如何去進行批判。

細讀此書,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語言,活潑的風格,深入淺出的進行講解,並配有非常生動的實例,來引導我們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並圍繞“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理由是什麼”“哪些詞句有歧義”“什麼是價值觀衝突,什麼是價值觀假設”“什麼是描述性假設”“推理中存在謬誤嗎”“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你發現干擾性原因了嗎”“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什麼結論可能是合理的”等十一個要點,一步一步地指導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我邊讀邊想,如果學會了批判性思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受益匪淺。作爲學生如果學會了批判性思維,便可以更加科學、理性地分析家長、老師、專家、領導的語言、思想和行爲,避免上當受騙甚至可以解決盲從的問題,使公民逐漸走向誠信、民主,社會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會讓學生掌握一種更好的學習方法,當他們將來對某個事件產生疑問後,知道如何去尋找理由、蒐集證據,如何利用互聯網或者查閱資料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如何通過探究實驗驗證一個又一個的假設,不再盲目、機械地學習,爲知識所累。

讀完此書,我在扉頁上寫下這樣的文字:“這是一本影響你思維方式的書,它不可能影響你的一生,但足以影響你的後半生。”

《學會提問》讀後感3

還是在教師節的時候,爲了給老師們淘書,我無意間看見了這樣一個書名《學會提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我想,到底作者會從哪些方面圍繞“提問”這個話題來大做文章呢?細讀此書,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語言,活潑的風格,深入淺出的進行講解,並配有非常生動的實例,來引導我們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並圍繞“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理由是什麼”“哪些詞句有歧義”等十二個要點,一步一步地指導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我邊讀邊想,當今社會發達的傳媒使人們每天都處於海量信息包圍中,而無法辨別真僞。人們越來越依賴專家、律師、記者、評論家,依賴的程度超乎想象。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電視上說”、“報紙上說”、“網上說”,而唯獨沒有“我認爲”。我們在被動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擁而來的大量信息。這是一個可怕的趨勢,久而久之,我們就不知道判斷,甚至想不起來要去批判。

我們的孩子,幼兒時期,喜歡問這問那,爲什麼年齡越大,提問就越少了呢?我們每次培訓活動,專家精彩的長篇大論後,總有互動環節,給大家提問的`機會,可爲什麼總是在這一剎那,大家都低下了頭呢?我想,做爲老師,孩子愛提問的天性,我們不僅要激發,而且要保護;做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首先要學會提問,才能更好的來激發和保護孩子的提問。

閱罷此書,我想,雖然不能立即學會做出一個最聰明的判斷,至少能學會不做出一個最愚蠢的判斷。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尋求更好的結論,尋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決定”和大家分享!

《學會提問》讀後感4

在讀《學會提問》之前,以爲可以通過這本書快速掌握怎麼提問,然而經過一週的精讀,最初的想法過於天真,雖然還不具備高水平的提問技巧,但是對批判性思維有了系統的認知。

問題

問題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給出一定的答案。通過提出關鍵問題,可以讓你從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轉變爲平等的互動者。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夠提高個人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從此不再盲信盲從。

比如,臨近全運會,天津各區在維護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廠必須停工導致有些小工廠只能晚上偷偷開工。因此近期時常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期待全運會;爲能在天津開展全運會而榮幸;大額財政支出,只爲面子工程;生意沒法做。

面對種種觀點,如果不具備批判性思維,只是純粹的接納,照單全收,甚至再把別人的觀點未加思索分享給其他人。長久下去,大腦中有大量信息,看起來博學多才,其實只是又“淺”又“薄”,淪爲別人思想的奴隸。而有的人,通過批判性思維,堅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尋找真相。

兩種思維方式

剛纔提到的對於別人的觀點照單全收,即“海綿式思維”;

而我們提倡的則是“淘金式思維”:不僅動用記憶力,還要動用推理分析能力,質疑接收到的信息,篩選最有價值的信息,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和知識開展積極的互動。

批判性思維的強勢與弱勢

難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維爲幌子,利用對手的邏輯漏洞來凸顯自己的正確,抵制反駁甚至狡辯耍賴來捍衛自己的觀點,這便是“弱勢批判性思維”(偏封閉)。

強勢批判性思維(偏開放)目的是爲了接近真理,尋找真相,爲此,質疑包括自己的觀點在內的各種主張,有種海納百川,兼聽則明的大氣感(偏開放)。

也許我們根本就問錯了問題

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說,一有問題就立即提出來,這並非好習慣。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在對的時間進行有效地提問。那麼我們要提什麼問題呢,爲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維的問題體系,也是書中各個章節名稱: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理由是什麼?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證據的效果如何?

有沒有其他替代原因?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關鍵是什麼時間,怎樣有效提出以上問題?

書中重點

書中更多篇幅在以上十一章中,限於篇幅,在推送的第二篇文章中放入了讀書筆記。

《學會提問》讀後感5

最近科技界處於長跑中的憩息階段,很多廠商的新機都因爲供應鏈問題拖後了,學會提問讀後感。雖然爆料不斷,但真正的新機也還就那麼幾款。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其實也沒什麼可值得推送的,包括今後也是,可能推送的文章,就真的只是文章了,但我還是會精簡內容,也小標題的方式向大家呈現,感謝厚愛。

《學會提問》不是一般的書

其實我是最不愛看書的一類人,因爲我的閱讀速度太慢(當然,我意識到自己“閱讀速度慢”是因爲最近在看另一本書《如何高效閱讀》,等我讀完了應該會再寫一篇類似的讀後感)。要自己完全看完一本書,大概需要花費30小時以上,所以很多書包括身邊借來的書在我面前基本上看了一兩頁就不看了,但這本書我卻一口氣看完了。因爲:他是我買的。

當然,我也不是突然心血來潮就去買它了。因爲我的一個精神領袖:羅老師,在很多場合都公開誇過這本書,終於我按捺不住了......

從翻開它的第一頁,直到讀完它以後,給我的感覺都是非常不一般的。坦率的講我甚至之前以爲【名書】講的都是一些故事,類似於:三國演義、巴黎聖母院、紅與黑等等,但其實還有一些類似於純粹方法策略的工具書籍,那《學會提問》便是這麼一本書。

學會提問?我會提問~

拿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惡意就是:講的是如何問問題嗎?那我基本上不需要了。我以極度片面的思維方式揣測作者定書名的意圖。我讀完後明白它其實講的是:革命批評精神。善於對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本身講的是:學會善於向各方面提出問題,即學會去提問。

(革命批評精神:對事物有相對全面的認識,看見他的好與壞,對其進行批判認識,革命地應用)

我發現看完它的最大不同是,我甚至現在對於老師在課堂上講的話都會常常不自覺的去否定。但我卻也能很好的抑制自己不去【說出來】。因爲我還不想被很多人厭惡。

最有價值的核心內容:

1.意識到證據效力的強弱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由哪些所謂的:專家、大師、老師、當事人證詞、典型案例或者極爲專業的人員說出來的話,切記要批評認識,不要奉爲《聖經》,甚至可以當面否定。

即便對於自身的直覺、甚至個人經歷和經驗總結,都不要輕易去認定。這一個環節很可能深深的誤導自己。

2.瞭解22中謬誤:

光環效應謬誤

亂扣帽子謬誤

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

稻草人謬誤

人身攻擊謬誤

滑坡謬誤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

偷換概念謬誤

訴諸公衆謬誤

訴諸可疑權威謬誤

訴諸感情謬誤

事後歸因謬誤

基本歸因謬誤

轉移話題謬誤

循環論證謬誤

一廂情願謬誤

以偏概全謬誤

強求確定性謬誤

錯誤類比謬誤

過度簡化因果關係謬誤

因果混淆謬誤

忽略常見原因謬誤

當然,你明白,這些都打上,基本上半本書都上去了。反正你知道常見的謬誤有22中就行了。

我說出這22中謬誤還是想說明生活中謬誤其實非常常見,比如【迷信】,就是奉從【事後歸因謬誤】,因爲迷信的效力都是發生在事後的。真正想了解這些謬誤的同學,推薦也來閱讀一下這本書《學會提問》。

我的收穫

那我從這本說所傳達的【學會去提問】思想中發現了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極度【可疑】和應該去【批判】的。比如上課是老師所講的話:

“法律應該以道德爲基礎”

現在這句話甚至在百度上面都被認爲是正確的。但百度說正確,他就一定正確嗎?好,即便現在百度和我的大學教授都認爲這句話是正確的,可我還是這些【證詞】的效力不足,還是要提出問題:道德常常是矛盾中的取捨,比如“忠與孝”、“愛與義”、“理與情”等等,但法律應該常常在矛盾中取捨嗎?顯然這樣很不科學。

當然,我想你一定也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可你要明白,我強調的內容並不是討論這個問題,而是想證明我看了這本書後在思想上的一些變化。

果然,還是冰心奶奶說得對: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學會提問》讀後感6

本書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批判性思維讀物。通過閱讀,我收穫良多,重新開始思索問題,在一個被氾濫信息包圍的時代,我們會主動或者被動地遇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大到涉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小到個人生活的決策。面對這些信息你是不是不假思索的懶惰地全盤接受,還是提出關鍵問題,讓大家探討?

首先,我平時也有這個問題,常常會不加思考的接受別人的觀點,通常是比我資深或更專業的人的觀點,大多數時候確實沒有經過分析。

日後需要注意:

1.或許他的論點是片面的,或已過時的,我沒有分析,簡單接受,時間長了會影響我的思維習慣。

2.如果對觀點進行批判後再接受,更能將談話深入下去,能夠產生更多話題和火花。

其次,我認爲本書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維其實是培養一種思維邏輯和表達能力。

第一點:思維邏輯的要點,首先提出問題要環環相扣,也就是討論問題時的每個提問應該和上一個提問有關聯,更深入,而不能跳躍,跳躍會導致討論無法深入。

第二點:提取關鍵字,快速做出分析(批判性的),如果沒那麼快想清楚,可以問他:我對這個很好奇。這樣可以引導對象繼續就這個問題說下去,同時,給我自己思考的時間。

第三點:提問的時候多帶上對方剛纔表達過的關鍵詞,這樣一個是讓問題和回答始終不離核心。還有就是讓對方感覺我能夠聽懂他說的話,更願意談下去。

最後,於我來說,通過品讀這篇文章,就像是接受了一個擁有資深教歷和提問經驗的教授所上的一課。內心有的是觸動,思想有的是提升,提問技巧有的是積累。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學與問,正如那句俗語:小疑者小進,大疑者大進。學與問就像打開知識海洋的鑰匙,讓我們盡情地翱翔於知識的海洋!

《學會提問》讀後感7

《學會提問》一書讀後讓我耳目一新,讓我們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別人的觀點和結論,而不是一味的全盤接受。我頓時發現,原來平時我閱讀文章,都是全盤接受作者觀點的,我習慣去努力地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習慣去提煉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覺不自覺地會把作者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

而批判性思維讓你掌握主動權,讓你帶着問題去讀書,讓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與作者的對話交流中來,以懷疑的態度去分析作者觀點的真僞。批判性思維是讓人理性評判作者的觀點,然後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是否接受哪些思想或採取哪些行動?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思維方式,如果學會了使用批判性思維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那就會擁有良好的鑑別力,就會去僞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我們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維去處理日常工作,對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斷提問,找出問題背後的真實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你會發現哪些信息是無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擾的?別人的說法有沒有存在邏輯方面的問題?這樣的推理是否正確?只有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梳理、彙總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脫出來,開拓視野,理性思考,科學評判。

《學會提問》讀後感8

翻開書,我的習慣是看完目錄和序言後先對自己進行提問,這一類思維提升的書更是如此,往往我的問題由如下環節構成:

1、我希望從這本書裏學到什麼技能和思維方式?

2、我在這個方面有什麼成功的經驗和心得?是否可以進行提煉?還有哪些經驗需要作者的點撥?

3、我在這個方面有哪些失敗的經驗和做法?我曾嘗試過哪些技巧來克服但是並沒有作用?

4、假設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想要對幾種不同的人羣介紹這本書,我會使用什麼角度?(無答案)

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我在這一類的書本面前,不僅收穫頗豐,而且速度也明顯越來越快。因爲在閱讀之前先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彙總和梳理,那麼在閱讀過程中,會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相關點,甚至作者思維不同點會如同跳入眼簾一般,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然而這個閱讀習慣在這一次的看書中,卻起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作用——轉變我的讀書時的思維立場。

因爲跟隨着我的老師做過的思維的鍛鍊做的比較多。在很早期的時候,便已經形成了對日常工作和生活發生的事情進行重審,模擬場景思考,從而鍛鍊批判性的意識習慣。所以初讀的時候,好像是把老師教授的觀點和方法,重新模擬和熟練了一次,當然還有一些雙向的查漏補缺。讓我對這一類的方法有了更系統和細緻思考。但是這並不是我讀此書的初衷。

人的思維方式大多數情況下已經定型,很難通過一兩本書的閱讀,來提升自己思維的敏銳度,提升自己閱讀的質量。而反覆的錘鍊與其在隨書閱讀中,不如放在每日的工作和思考中,對日常的反思和模擬,纔是真正思維鍛鍊的地方,也纔是真正能讓我們有興趣深入下去的地方。

第一個書外音,來自於一個自問:這本書我想要得到什麼?書中給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寫作者。

當視角發生轉變,我不再是需要進行批判的接受者,而是要說服聽衆的寫作者的時候,便發生了有意思的事情。

不過這個有意思,不是來源於避免謬誤,而是來源於——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謬誤?

身爲老師,一個普通的老師,我們日常要面對的不是保持高度敏銳的專家,而是模棱兩可容易混淆的普通人。而在交流與寫作中合理使用一些“謬誤”,反而更加能夠清晰的傳達我們的指向性,表述我們的結論。

比如我饒有興致地看到了我最常使用的“滑坡推理謬誤”和“不恰當地訴諸公衆意見”。在和家長的交流以及我日常的教學日誌中,我經常無意識地在巧妙使用這兩招。我會以我從初中到小學的教學經驗,以及家長們對公衆心理的模糊定位,來對我的目標指向進行強化。在寫字中,會經常說到字如其人,會說到寫字是在看孩子的性格,會強調到低年級練字的習慣至少會一直影響到中考,而中考字跡影響下,至少有二十多分的差距!巧妙的滑坡謬誤和訴諸公衆意見謬誤,讓家長非常輕易地接受了我對書寫的嚴格要求。

再比如在其中某些謬誤中,我很有意思地看到了一些指導說話談判的書會經常使用的技巧。如答非所問,如光環效應等等。

所以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我的定位角度是:我在日常的交流與反饋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這些“謬誤”和引導,來使得他人更加輕鬆地接受我的看法和論點?

第二個書外音,也是對書本內容的補充。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書中給了很多思維體操的地方,但是警惕!請對書本內容本身警惕並保持批判!他希望我們能夠看到的,雖然也有生活場景的描述,偏向於文字意義上的提問,爲什麼不能擴展到事物意義上的提問呢?

不僅是在對話和交流中。其實對場景和事情發生的反思拓展,原本也應該貫穿於我們生活中。

比如這樣一個事故中,你能夠轉換角度,去思考其中人物面對此事的心裏,以及換不同的情景、人物,會發生的故事變化嗎?這是我常做的思維體操。

例:大學女生小林去超市購物,沒注意的情況下放了一個文胸在購物筐沒有結賬就走出去了。中途被保安攔下,要求到小黑屋搜身,最終以10倍的罰款逃離現場。

短短一個小的故事片段,可以進行訓練的方面太多了。如果有耐心可以嘗試一下。事情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方面的因素,當其中某一兩個因素變動,那麼一切的結果會變得迥然不同。

第三個書外音,其實是一種態度。強勢,意味着開放性與整體性。這算是意外的收穫,因爲也是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地方。

每逢新年都要做新的規劃,以及去年的反思。與過往每一年都不一樣的是,今年的新年規劃不再是在已有基礎上進行構建,而多了很多稀奇的以往都不會想到的東西,比如今年要去潛水和滑翔,要去森林裏徒步一次,要做我的20xx攝影集之類。一開始的變化,來源於暑假裏的一次生死之別。陷入巨大沉痛的我,從用工作麻痹自己,逐漸地變成明確自己不想浪費每一天,因爲想到要帶着他人的希望活下去,所以更要活夠本。

什麼是活夠本?不是要不斷的成就,而是要不斷的成長。

於是開始梳理我從大學至今的點滴變化,從心態到知識到行動,於是悚然意識到:呆在舒適區的輕鬆愉悅是老去的標誌,而保持激情與好奇的探索才能是成長的開端。

教小學的我也經常觀察孩子們,什麼樣的孩子更加容易“成熟”?毫無疑問,不是等着他人來教導的孩子,而是主動探索和發現,保持着開放與積極的孩子。如果要比喻的話,《全職獵人》的主角小杰應該是最好的例子。

我秉持的理念是,只有當你的世界發生改變,你纔會自然地發生變化。這個世界有可能是物理環境,也有可能是心理環境。

所以,開放是一種強勢,一種不斷保持生命力的強勢。

就如同此書反覆梳理的前提:保持批判。

開放之外,還需要提到整體性思維。

相比和對方說話的結論是什麼,你更容易記住和對方說話的感覺。

同樣,在看到此書的時候,也會注意將文段作爲整體層層拆分的過程,上一次讓我有這樣感覺的時候,是讀叔本華,即便是哲學隨筆《人生的智慧》,他的邏輯也渾然天成,一氣呵成,簡直讓人喝彩!

是以有了我第一個書外音的思考:作爲引導者,我要如何讓對方更加容易接受我的結論?

也有了我另外的串聯,不論是結論還是自我管理,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整體性思維和調整。

最簡單的來說,想要提升專注力和精力,都知道要從保持合理膳食和適當運動開始,而《深度工作》一書,更是將專注力比喻爲大腦的肌肉:你不能只在你專注的時間段保持訓練,在閒暇的時間段則用碎片來打斷專注的肌肉能力!

我們對一個東西的關注,需要一種整體性。一方面是時空的橫向與縱向的整體,另一方面是對於每個節點的觀察與反思。人的心理特徵便是如此。

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會是單一結構的因素促成,而是層層遞進互相交織的一張網。從一個方向使力,必然不如從多個節點處作用。

《學會提問》讀後感9

這本書曾經在kindle 上讀過,不過只是粗淺過了一遍,又或許一遍都未完成?

大概吧,時間過的有點久,讀的時候不夠認真,印象太淺。

之所以重新撿起來,是前一段時間在京東上買一本新出的專業書時,需要湊單免運費,正巧看見了這本書,因爲之前剩下的一點印象,以及評價還不錯,就順手放了進去。

作爲一本批判性思維入門書來講,除了偶爾蹩腳的翻譯,非常不錯。

足夠淺顯的同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論題、結論、歧義、假設、推理、論據、因果、數據、信息完備、多元來具體講述何謂批判性思維。

以前和別人討論問題時,不管是現實中還是在網絡中,總會覺得雙方不匹配,各說各話。又或自己寫論述性東西時,總覺不夠盡興,僅憑一時情緒。時間一過,重新讀來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也曾零零碎碎知道些推理謬誤的名詞,但對於如何完整合理的思考一個問題,沒有系統思考過,只是隱隱約約覺得自己某些方面做得不夠。

這些隱隱約約的地方基本在這本書中形成體系,被總結出來。若說讀完如同醍醐灌頂,那便是在誇大其詞。但讀完之後,能夠使自己腦中模糊的思考模式逐漸具體、清晰,從這方面來看,這本書着實不錯。

本書最實用也最用心的一點,個人認爲是在每章後面的三篇實操訓練。這些訓練題與我自己日常接觸的一些訊息行文類似,且對於每章的重點針對性極強。雖然有部分因爲篇幅問題,沒有上下文語境,顯得比較生硬,不過作爲訓練,還是不錯的材料。

自己在生活中談話寫文時得儘量注意。

總的來說,這本書評分四顆星,以後還可以偶爾拿出來翻翻。

PS:kindle 還是隻適合用來讀小說漫畫傳記,情節與情緒的連續在 kindle

上很容易就能滿足。但一旦閱讀需要來回翻閱,層層迭進的非虛構類書籍,需要建立一個清晰的架構時,還是實體書更勝一籌。

《學會提問》讀後感10

從小學到研究生,一直充當着學生的角色,習慣了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除了做作業遇到難題會向老師提出疑問,其餘時間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個話題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且,十幾年的學生生活,讓我們習慣了全盤接受書本或權威人士的觀點,而很少客觀獨立地去評判某個觀點。

正如美國的尼爾·布朗《學會提問》一書中所言,一直以來,爲了應付考試我們更多運用的是海綿式的思維去吸收書本上的知識,把所有的知識點一股腦地全部裝進腦袋裏。對於閱讀教科書,海綿式的思維效果確實很好。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提升,我們不能再像閱讀教科書一樣,純粹地運用海綿式思維去閱讀學習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信息。21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通過各種媒介接收到龐大的信息,特別是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迎面襲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學會用淘金式的思維去分析,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轉化爲自己的觀點,從而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

淘金式的思維,其實是一種批判性思維,一種互動性的閱讀方式。採用批判性的思維,需要懂得質疑作者爲何要提出各種各樣的主張,需要時時刻刻與自己所閱讀的材料互動,批判性地評價所讀的材料,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批判性思維,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意識;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願望。如何激發出我們的批判性思維?這就需要學會提問。

學會提問,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論題和結論,瞭解文章的總體框架,從而爲後續閱讀掃清障礙。然後,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論據是什麼。接下來,思考文章中的表達是否客觀、理性,有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是否存在歧義。之後,搞清楚作者的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分析文中的推理有無謬誤,以及證據的效力如何,有無替代原因,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有無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據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按照以上的思路進行閱讀,逐條提出自己的問題並進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漸訓練於加強對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在閱讀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學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怎樣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會提問》將給你一份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