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讀後感範文

篇一:蛙讀後感

蛙讀後感範文

我帶着悲傷和回憶承認,這個閱讀過程是波折的,心情的大起大落隨着章節裏的人物關係悲喜交加,我依稀的看見計劃生育的尾聲是怎樣的結束的,是怎樣在人民的意識裏消失的,我更能深徹的體會到童年的土路上發生的那些至今都不會再有的生活現象。

姑姑,這是一個現實版的傳奇人物,太聽話,太革命,太忠心,太認真,一個17歲善良聰慧的姑娘將職業視爲生命的宗旨的送子娘娘,到始終履行着社會主義的號召,爲黨和人民鞠躬盡瘁的婦產科醫生,一生肩職兩個截然相反的角色,這一生精神的痛苦,肉體的折磨,在這個老人的生命裏徘徊,她迎接生命的誕生,她打擊新生命的到來,這是姑姑爲社會主新中國所做的貢獻,她是忠臣,可是他的靈魂裏有罪惡,有鮮血,有感激她的人,有憎恨她牙癢癢的人,有同情她的人嗎?

兩度落淚,第一次爲王肝的單相思,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海誓山盟,只有默默地在一封封不見回信的情書裏訴說,默默地的看着思念的人在自己的眼簾裏徘徊,爲之動容。

第二次爲豪爽單純的王仁美的死落淚,這是一個錯誤的年代錯誤的想法醞釀的一場本不應該發生的不得不的一個殘忍的悲劇,怪不得姑姑的晚年是失眠的,王仁美是可憐的,悲壯的,但是她死了,姑姑是可憐的,悲壯的,但她活着,她的痛,她的精神境界未必能比一個死過的人好到哪裏?

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顯人性多面性的小說,這裏有辛酸,有嚮往,有期待,有夢想,有幽默,有無知,更有愚昧,同時還有善良的味道,將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寫,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樣的思想意識,締造了不一樣的命運和人生,愛過,恨過,殘忍過,平凡裏有辛酸,感動中有淚花,諷刺裏記錄史實,在幽默中揮灑人性的曲變。

今日不知是悲劇還是喜劇,不知誰對誰錯,如果用思想覺悟評價,只希望過去的都過去吧,已經新時代了,姑姑你的睡眠可好?

妹妹1998年出生,次年2月計劃生育的領導們經常來到家裏給爸爸媽媽上課,而且換不同的'人,2000年計劃生育已經接近尾聲不再嚴重,只要交錢就不用手術,但是1999年以前的孩子母親們是躲不過的必須做,這是我印象中的計劃生育政策。

此刻我的心情是悲傷的,也是欣喜地,想念那時滿手是土,自己髒兮兮的樣子,也幸福這個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美好生活。

進步取代迂腐,意識決定結果,人性有待新環境的薰陶和提升,命運自始至終在掙扎中理智,享受,受苦。

做一個忠於內心的使命,不忘肩上的責任的一個人吧,小說的原話,人啊,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做叛徒。

姑姑是偉大的。

篇二:蛙讀後感

昨晚,“拼夜”,看到晚上3點半,在寶寶哼哼唧唧、翻來覆去中,我看完了《蛙》!

一開始我真的覺得挺好看的,所以纔會堅持看下去。看到姑姑的執着,心裏既是敬佩又是難以理解,這麼堅持的一個人,堅持是不是意味着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個牀上拿了本書抹着眼淚,有點傻勁。可是我真的傷心的哭了,你說一個天真的王仁美,只想再要個孩子而已,而那個孩子已經在肚子裏5、6個月了,都成形了呀,卻要被硬是拿出來,扼殺掉,悲劇的是,連王仁美一同去了,多麼美好的生命,在當時的政策和醫術下,就這樣走掉了。真心心痛。這時候,還真恨那個姑姑啊。最不理解的是,我覺得書中的小跑對王仁美,並沒有王仁美那麼愛他,而是在王仁美走了之後,用一種懷念、思念來想念他的好。王仁美不值得啊!更是娶了小獅子後,被小獅子“盪漾起伏”的胸給征服了。王仁美是天真、沒有心眼的。小跑是有思想的,也許在這一點上小獅子跟貼合他。

結果,到了晚年,姑姑開始“懺悔”了,毀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種迷信的方式、瘋傻的行爲來彌補自己當年幾近瘋狂的舉動。國家是要感謝她的,她是爲國家奔波前後的、她心裏只有國家這一個政策。可晚年,她還是懺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年輕時,她是“大我”,晚年了,她迴歸了“小我”。這是多麼矛盾的一對結合,以至於她內心的糾結把她整得有點癡了。

書中還有一些“癡傻”之人,癡傻之人自有可敬之處,他們的感情更爲單一、純潔,目標更爲明確。作爲一個正常人,都是有矛盾的、有猶豫的、有退縮的、有點自私的。可是他們沒有,所以我遠遠的敬重他們,卻不敢靠近!

篇三:蛙讀後感

最近在讀一本莫言的新長篇《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爲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

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這是莫言許多小說中一貫用到的場景。“姑姑”是一位身份複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說。“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臺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在年輕時她曾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行者;人到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卻睜隻眼閉隻眼。

除了“姑姑”,小說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後,始終受着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務”,併成功得子。在形勢的鉅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者搖身一變爲“違抗者”,其間經歷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爲是“傳宗接代”傳統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說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輕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並非一成不變。

整部小說的結構也較爲獨特,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四封長信分別代表了四個時代,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隔離帶。書信體的敘事方式給小說的表達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利於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給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礎。九幕話劇《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補充和昇華莫言在小說中暗示了其標題:以“蛙”爲書名,極有隱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媧”,“媧”是古之神女,化萬物者,書名是整部小說的主旨和濃縮。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說,《蛙》對人性的剖析與批判更爲深刻,對社會的剖析也一針見血。通讀小說,我們能感覺到作家雖然始終在寫家鄉的故事,卻已經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類或人性的角度去寫“人”,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小說作家應追求的目標。

莫言的小說《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雖然是在寫家鄉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達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