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醜石》讀後感

小學生《醜石》讀後感(1)

讀了《醜石》這篇文章之後,我看到了醜石的偉大,它那種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精神讓我敬佩。

小學生《醜石》讀後感

天文學家說得好,醜到之處,便是美到之處,以醜爲美。沒想到這塊石頭連牆壁都壘不成,臺階也壘不成,居然這麼偉大,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因爲它補過天。

這塊石頭因爲在外貌、作用上都顯得很醜很小,所以受到了人們的咒罵和嫌棄,它很可憐,也很偉大。

如果人們不從表面看這塊石頭,而是從內心的角度去看的話,那這塊石頭將不是醜石,而是寶石,我想這是遲早的事情。

連一塊石頭都那麼偉大,那我們就更應該積極向上。我們要醜石的精神令更多人學習。說到這裏,我又想到,只要是好的東西,都要學習。

有缺點也會有優點,醜石的缺點這麼多,那它的優點也應該多得數不清。

生活也是這樣,人醜並不代表這個人不好,人美也並不代表這個人一定好,任何事不可看表面。我們要學習醜石的精神,在生活中好好運用它,這樣,人一人之間就不會有嘲笑,世界就會充滿愛。

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醜石呢:它黑黝黝地臥在那裏,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留在這裏的,誰也不去理會它。只是麥收時節,門前攤了麥子,奶奶總是要說:這塊醜石,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吧。

於是,伯父家蓋房,想以它壘山牆,但苦於它極不規則,沒棱角兒,也沒平面兒;用鏨破開吧,又懶得花那麼大氣力,因爲河灘並不甚遠,隨便去掮一塊回來,哪一塊也比它強。房蓋起來,壓鋪臺階,伯父也沒有看上它。有一年,來了一個石匠,爲我家洗

一臺石磨,奶奶又說:用這塊醜石吧,省得從遠處搬動。石匠看了看,搖着頭,嫌它石質太細,不太採用。

它不像漢白玉那樣的細膩,可以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樣的光滑,可以供來浣紗捶布;它靜靜地臥在那裏,院邊的槐蔭沒有庇覆它,花兒也不再在它身邊生長。荒草便繁衍出來,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鏽上了綠苔、黑斑。我們這些做孩子的,也討厭起它來,曾合夥要搬走它,但力氣又不足;雖時時咒罵它,嫌棄它,也無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裏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們的,是在那石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坑凹兒,雨天就盛滿了水。常常雨過三天了,地上已經乾燥,那石凹裏水兒還有,雞兒便去那裏渴飲。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們盼着滿月出來,就爬到其上,翹望天邊;奶奶總是要罵的,害怕我們摔下來。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來,磕破了我的膝蓋呢。

人都罵它是醜石,它真是醜得不能再醜的醜石了。

終有一日,村子裏來了一個天文學家。他在我家門前路過,突然發現了這塊石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沒有走去,就住了下來;以後又來了好些人,說

這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不久便來了車,小心翼翼地將它運走了。

這使我們都很驚奇!這又怪又醜的石頭,原來是天上的呢!它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我們的先祖或許仰望過它,它給了他們光明,嚮往,憧憬;而它落下來了,在污土裏,荒草裏,一躺就是幾百年了?!

奶奶說:“真看不出!它那麼不一般,卻怎麼連牆也壘不成,臺階也壘不成呢?”

“它是太醜了。”天文學家說。

“真的,是太醜了。”

“可這正是它的美!”天文學家說,“它是以醜爲美的。”

“以醜爲美?”“是的,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爲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然不能去做牆,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玩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

奶奶臉紅了,我也臉紅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醜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麼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着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於誤解的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小學生《醜石》讀後感(2)

今天,小薇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醜石》這篇文章,通過讀這篇文章,我學到了很多東西,讓我受益匪淺。

醜石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村裏的人都很討厭我家門前的一款醜石,它黑嘿嘿地臥在那裏,牛似的模樣,上面還有幾個不打不一的坑凸兒。伯父家蓋房,想以它疊山牆,但苦於他不規則,沒菱角兒,也沒平面兒。石商要爲我們家洗一臺石磨,奶奶讓他用這塊醜石,但石商嫌它石質太細,也不採用。我們小孩子覺得這塊石頭可以在每月的十五,觀賞月亮。小雞覺得下雨完後可以在凹坑裏喝水……之後來了一個天文學家,發現這塊醜石原來是在天下落下來的壎石。村裏的人聽了,紛紛都慚愧而臉紅了。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東西,纔會知道它的重要性。

這讓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課文:《畫楊桃》他講的也是讓別人體會生活中要多角度去看待問題,才能得出結論。

所以,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每一件物品。就像這篇文章《醜石》一樣。

小學生《醜石》讀後感(3)

賈平凹的《醜石》被收入中學課本和各種散文選集,流傳頗廣,影響不小。《醜石》的`“醜石”,它百無一用,“它真是醜得不能再醜的醜石了”。文章的結尾,就因爲被天文學家發現是塊“隕石”,於是它就“偉大”了,於是它就“美到極處”了。

何謂“以醜爲美”?憑什麼會“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只因爲它是 “隕石”?這是什麼邏輯?

“以醜爲美”,人們說順了嘴,大都不問緣由、徑下判斷,視爲必然或當然。其然豈然哉!“醜”之爲“美”,有一個由美之醜的邏輯“過度”(彼此要求“搭橋”貫通),不能說越醜越美、極醜極美、甚至醜即是美。臺灣著名藝人凌峯在一次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的自我介紹,通俗而幽默,其意蘊足堪玩味——

在下凌峯……我是以長得難看出名。……這兩年,我們大江南北走了一道,男觀衆對我的印象特別好,因爲他們見到我有點優越感,本人這個樣子對他們沒有構成威脅,他們很放心,(大笑)他們認爲本人長得很中國,(笑聲)中國五千年的滄桑和苦難都寫在我的臉上了。(笑聲、掌聲)一般說來,女觀衆對我的印象不太良好;有的女觀衆對我的長相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笑聲)她們認爲我是人比黃花瘦,臉比煤球黑。(笑聲)但是我要特別聲明,這不是本人的過錯,實在是家父母的錯誤,當初並沒有徵得我的同意就把我生成這個樣子。(笑聲、掌聲)但是,時代在變,潮流在變,審美的觀點也在變。如果你仔細的歸納一下會發現,現在的男人基本上可以分爲三種:第一種,你看上去很漂亮,看久了以後,他沒有男人的味道,這一種就像我的好朋友劉文正這種;第二種你看上去很難看,看久了以後是越看越難看,這種就像我的好朋友陳佩斯這種;(笑聲)第三種,你看上去很難看,看久了以後你會發覺到,他有另一種男人的味道,這種就是在下我這種。(笑聲、掌聲)鼓掌的都表示同意了!鼓掌的都是一些長得和我差不多的,(笑聲)真是物以類聚啊!(笑聲、掌聲)

書要耐讀纔是好書,人要耐看纔有“味道”。錢鍾書認爲,一白不能遮百醜,黑亦何妨於美。《管錐編》曰:“雪膚未必花貌,白之甚者不妍而反醜”,因爲白也有“幾般白”,若“呆白”、“死白”之類,怎能稱之“白雪公主”?《圍城》裏鮑小姐挖苦方鴻漸:“你就喜歡蘇小姐死魚肚那樣的白”。評鑑“醜石”,怎敢例外?

“醜石”之可納入“審美”,一言以蔽之曰:“耐看”,可供玩賞也。賈平凹的《醜石》,僅俱“〔天文〕科學價值”(客觀)而已,與“審美”(主觀)無涉,徑直說 “以醜爲美”、“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顯然鱉斯踢也。研究癩蛤蟆的生物學專家當然認爲癩蛤蟆有〔生物〕科學價值,你能說癩蛤蟆“美到極處”?

“科學的價值判斷”跟“審美”,是“知覺”迥異的兩碼事。朱光潛在《我們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中分析說:“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一棵古鬆,我們三人可以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你的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祗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心習,我所知覺到的祗是一棵葉爲針狀、果爲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勁拔的古樹。我們的朋友、畫家,什麼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你心裏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裏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他只在聚精會神的觀賞它的蒼翠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那股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醜石”納入“審美”,有特定的美學要求。“石譜五字經,醜漏皺瘦透”(葉淺予《拾石記》)醜、漏、皺、瘦、透,就是“典則”。“醜”爲總則,“漏、皺、瘦、透”,則是其必俱的形和態。試讀白居易的《雙石》——

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醜。

俗用無所堪,時人嫌不取。

結從胚渾始,得自洞庭口。

萬古遺水濱,一朝入吾手。

擔舁來郡內,洗刷去泥垢。

孔黑煙痕深,罅青苔色厚。

老蛟蟠作足,古劍插爲首。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

一可支吾琴,一可貯吾酒。

峭絕高數尺,坳泓容一斗。

五絃倚其左,一杯置其右。

窪樽酌未空,玉山頹已久。

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

漸恐少年場,不容垂白叟。

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

石雖不能言,許我爲三友。

總起一聯,概括其“醜”而且“怪”。“孔黑煙痕深”,有“孔”乃“透”;“罅青苔色厚”,有“罅”必“漏”;“老蛟蟠作足”,是曰“皺”;“古劍插爲首”,是曰“瘦”。如此“醜石”,很能激發想象,更可引起聯想。“一可支吾琴,一可貯吾酒。峭絕高數尺,坳泓容一斗。五絃倚其左,一杯置其右”;最妙的是“窪樽酌未空,玉山頹已久”:“窪樽”是指我的酒杯呢,還是指“坳泓”之石呢?“玉山”是指“峭絕”之石呢,還是指“老夫”“我”呢?石我兩忘,詩人與“雙石”均陶然而醉——此之謂“移情”,即深情入境矣。最後四句,問而未答,欣然默許,“我”與“雙”石,成了“三”友(李白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俗用無所堪,時人嫌不取”,“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石態即人心,詩人以“醜石”寄託其“一肚皮不合時宜”的孤高和兀傲,即所謂“天姿信爲異,時用非所在。磨刀不如礪,搗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之如萬金。豈伊造物者,獨能知我心”(白居易《太湖石》)是也。

《乾嘉詩壇點將錄》評蘀石曰:“遠而望之幽修漏,近而視之瘦透皺”;蔣超伯《通齋詩話》有云:“英石之妙,在皺瘦透。此三字可藉以論詩”;錢鍾書《談藝錄》引而申之曰:“靜而不囂,曲而可尋,謂之幽,蘇州有焉;直而不迫,約而有餘,謂之修,彭澤有焉;澄而不淺,空而生明,謂之漏,右丞有焉。瘦透皺者,以氣骨勝,詩得陽剛之美者也;幽修漏者,以韻味勝,詩得陰柔之美者也。” 賞詩與鑑石,都是“藝術”,都須具備審美的情趣和理趣,絕非簡單輕易。  才子文章,恃才縱筆,時或疏於學理。抄《談藝錄》引《滄浪詩話》一則,與讀者共勉:“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